03.02 現在銀行存款利息那麼低,為什麼仍有很多人選擇存款而不是做理財?

恰巧同學少年


銀行是廣大用戶可以看得見的實體金融中心,而網上的諸多理財產品用戶“看不見,摸不著”,存在騙局的可能性較大,風險較大。因此,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對銀行的信任很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在現在的社會里,往往中老年人才是有存款的人,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有的還承擔著房貸,信用卡等負債。而在中老年人的認知裡,銀行就是存錢還會有利息賺的地方。所以這就是他們認為的理財方式。

很多人缺少對理財產品的瞭解,或者承受風險能力低。有些人通過了解還是願意購買理財產品的,有些人一聽說可能會虧本,更願意賺取銀行微乎其微的利息,而不是承擔虧損的風險。而且理財產品的期限相對長,不夠靈活。對很多人來說存在銀行的錢不僅安全,在緊急時刻也能隨時取用以備不時之需。

而且在前幾年有很多關於理財的第三方公司非法集資,導致大家對理財公司的產品很不信任。大多人的存款還是靠自己工作賺來的,他們不願冒險,但是具有一定投資理念的,又怕自己炒股全是綠、保險怕被坑、借給地下高利貸沒有膽、投資入股企業沒門道、實物投資眼觀不行等,對於這種投資理財很多人還保持一種觀望的態度。

但總的來說,銀行存款是一種傳統的理財方式,雖然利率不高,也不至於賠錢。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因而選擇的理財方式不同。什麼樣的理財方式都不重要,適合自己就好了。


環球老虎財經


理財是有錢人才考慮的事情,平頭老百姓就不要想了,我覺得這個說法可以代表很多人的想法。事實上以前確實是這個樣子的,手裡沒點錢,考慮什麼理財呢。

並且理財是一門嚴謹而專業的學科,即便是銀行工作人員想要從事理財經理的崗位,也要經過培訓學習考證,才能上崗。

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理財觀念的樹立,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潛移默化。

其實隨著各類寶寶類產品的深入人心,國人的理財觀念已經慢慢的被樹立起來了,很多年輕人都已經接受了這種理財方式,相信距離全民理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理財被騙的消息,以前的E租寶坑害了多少人,很多人一想到理財就是覺得是非法集資,傳銷詐騙,輕易都不敢相信。

所以當下最緊要的事情是倡導正確的理財觀念,宣傳理財的專業知識,讓更多的人能夠明辨是非,少走彎路。


王龍說財


這個問題我想找幾個恰當的比喻,但總覺得不太恰當,比如:

城市這麼好,為什麼很多人還願意留在農村?

大學這麼好,為什麼很多人不去上?

汙染這麼嚴重,為什麼很多人不戴口罩?

這些例子和銀行存款利率低,但仍然會很多人堅持去存款類而不似。畢竟機遇、能力、心態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論,但是和到銀行存款相比也是有所啟發。

堅守低息存款而不理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情況,下面我們進行分別畫像,看看你身邊有沒有這些情況:

一類人屬於個性問題。有些人天生的個性就是厭惡風險,非常固執保守,認準的事情輕易不會改變,這種可以通過風險偏好測試進行區別,屬於保守型投資者。這類人一般比較信任銀行,寧願利息低,也不願有任何風險,屬於低風險偏好者。

第二類人屬於認知問題。這類人對理財產品知之甚少,認為理財是投機取巧,不夠光明正大,甚至有人認為理財就是放高利貸,是騙子。這類人一般缺乏相應的財經知識,有時好自以為是。這種人在網上經常看到,見到理財文章和經驗分享,不認真看或者根本不深入瞭解,卻總是義憤填膺的評論或爭論。

第三類屬於知識水平問題。這類人學歷低,學習能力差,對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可能都看不明白。由於知識水平低,要不就是特別想容易相信別人,很容易上當受騙;要不就是輕易不相信別人,只幹自己覺得有把握的事,在理財問題上一般不相信陌生人。這類群體一般在農村較多,大多是出門較少的老實人。

第四類屬於曾經上過當的人。這些人在以前曾經被各類的假理財騙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以前的騙局記憶猶新,堅決不再上第二次當,所以只選擇值得信賴的、國營的、有實體門店的銀行。

第五類是比較特殊的一類人,謹慎的財務工作人員。這類人讓我感到很奇怪,我通常以為他們對理財產品應該有較強的接受度,但是恰恰相反,很多財務相關的工作者非常謹慎,對自己不太瞭解的理財產品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包括銀行自己的員工對自己銷售的理財產品。

其實,上面幾種類型的人,也並非只相信銀行,或者只把錢存在銀行,他們只是更多的感覺錢存在銀行裡更放心。

應該說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隨著理財產品的不斷規範,理財收益實例不斷增多,很多人會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

其實包括激進的投資者在內,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理財大家最終趨同的是:根據不同風險收益水平配置不同的理財組合。

感謝您閱讀天涯孤行者的悟空問答,歡迎您在評論區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互金直通車


現在四大行給出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1.75%,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是2.1%,不要說與P2P開出的7-9%相比,就是連4%的餘額寶都遠遠不及。但是中老年人為啥還要往銀行裡存錢,不願意做理財產品呢?

首先,理財產品告訴你“不保本,不保息”,而銀行存款是“保本保息”的,收益率是穩定的。這在很多中老年人看來,他們追求的是一輩子積蓄的穩定,不追求超高收入,而銀行存款流動性好,收益還安全可靠。目前還開出了大額存款,3年期的大額存款收益率,也未必比收益率在逐步下滑的餘額寶差多少。

再者,很多人去銀行存款主要是為了把錢聚集起來,湊個購房的首付款,而理財產品收益不穩定,安全不託底,萬一哪天我要買房付首付了,我買的理財產品無法兌現本金和收益了呢?但是銀行存款可以逐步聚沙成塔,在買房時一次性提出來就比較方便了。

最後,近幾年關於理財產品的負面新聞太多,對於穩健型的投資者來說,高收益相對應的是高風險,P2P平臺倒閉的事情滿天飛,銀行理財產品被客戶經理挪用的事情也層出不窮,在社會投資方面誠信發生危機,這讓我們老百姓感覺沒有一點安全感,於其買風險大的理財產品,還不如把錢存銀行,獲得一點微薄的收益。


不執著財經


以一年期定期利率為例,目前央行的基準利率為1.5%,國有大行的利率上浮至1.75%,地方性銀行利率則達到2%至2.25%之間。而同時期,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基本在5%以上,與理財相比,銀行存款利率確實望塵莫及。但為什麼人們仍然把錢主要存在儲蓄裡,無外乎以下幾個因素:

安全性因素

銀行存款,屬於剛性兌付產品,到期銀行必須要按照預先給定的利率支付本息,即使銀行破產倒閉,也有保險公司賠償的50萬元限額,可以說除了國債,銀行存款是所有投資方式中風險度最低的,這對於風險極度厭惡的人群(老一輩)是有無可比擬的吸引力的。


理財產品,不屬於剛性兌付產品,理財產品到期的收益不固定,甚至就是本金能否全部拿回來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屬於不保本還不保息的產品,所以理財的風險性比較大,這對於個別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流動性而言

銀行的存款,只要你需要,隨時可以隨時支取,本金不會有任何損失,損失的最多就是利息按活期利率計算。

但理財產品流動性則相對較差,正常情況下,理財產品未到期不允許提前贖回,也就說說即使你對這筆資金在著急使用,也只能等到期(目前部分銀行推出理財轉讓平臺,但這個的前提也是要有人願意接手,方可轉手)。

起存金額限制

銀行活期存款,沒有起存限制;定期存款,一般起存為50元,對於大部分人,即使是奔波在溫飽線上,都可以達到上述水準。

銀行理財,起存點最低為5萬元,部分產品未10萬元,甚至100萬元;不說後兩者,就前者5萬元,不少揹負車貸房貸的人,短時間內都難以拿出這筆資金出來。

總結

事物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通過以上三點解析,你應該知道,為什麼銀行存款利率遠低於理財的收益率,但存款規模卻仍然高於理財了吧。


鯉行者


相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和一些創新金融產品,銀行存款利息確實低很多,之所以很多人仍然選擇銀行存款,一是銀行存款確實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二是很多人在觀念上尚未轉換過來。

1.銀行在很多人心裡是存款的第一選擇。

我國居民存款是從七八十年代開始逐步增加,至今已經有40多年,而銀行理財是2005年後才開始大力發展,這是多年來形成的固化思維,不是說改變就能夠改變的。

在大部分人心裡,只要一想到存錢,腦海裡呈現的第一印象還是去銀行存活期或者定期產品,銀行理財僅僅是在發達城市較為普及。

2.傳統觀念認為只有銀行存款才是最安全的。

儲蓄是我國民眾一大特點,也許是過去窮怕了,只有存款能給大家多一些安全感。在很多人心裡,銀行的背後是國家,國家是最有保障的,所以銀行存款也是最有保障的。

而銀行理財是2000年之後才慢慢走入人們身邊,加上2015年實施的銀行理財不允許剛性兌付,使得這部分保守派的人更不願意加入銀行理財的行列。

3.未來轉變理財思維是大勢所趨。

雖然大部分人還是在把錢存到銀行存款產品當中,但銀行理財產品和創新金融產品的大力發展趨勢不可逆轉,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和金融創新產品,越來越多的人會加入這個趨勢當中。

這些新出現的理財方式,實際上是有益於廣大用戶的,比如餘額寶和理財通,讓很多人享受到了資金增值的樂趣,轉變傳統理財思維顯得尤為重要,能夠為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後,資深金融人士,用專業的知識、大白話的方式為您科普投資理財知識,讓天下沒有難懂的金融!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現在銀行存款利息那麼低,為什麼仍有很多人選擇存款而不是做理財?

銀行存款利息低,理財收益高。為什麼不做理財卻存款?只能說是每個人的偏好是不同的,低風險低收益,高收益高風險。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收益高而風險低基本是不存在的,那麼,作為一個投資者,他就必須得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做出抉擇,是選擇較高風險的理財還是選擇較低收益的銀行存款?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心理承受能力,對經濟的認知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謂人過一百,形形色色。而在一般老百姓的心裡,銀行是國家開的,在銀行存款是有絕對保證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國成立至今也就出現過一例的銀行破產。所以才對於那些崇尚資金安全的人們來說,存款到銀行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而事實上,前些年的投資理財也確實曾經出現過讓很多人血本無歸的局面,很多人因此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所有的理財產品敬而遠之,偏好資金安全的他們,選擇銀行存款,也在情理之中。

沒有什麼最佳的理財方式,自己能夠承受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任何的理財方式都是有其侷限性的,所以要說哪種理財方式最佳?應該是沒有具體或者最佳答案的,只能說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天涯隨風嘌


如果沒有其他理財方式,銀行存款依舊是人們放置財富的安身之所。而即便有了其他的理財渠道,很多人對銀行還是割捨不了。



從情感觀念上,銀行是很多人存錢堅定的場所。從小存錢就在銀行,看得見,摸得著,幾乎沒有風險的儲蓄,備受很多人的喜歡。

從理財方式發展上,新興理財層出不窮,但看不懂,不瞭解,不會弄成為很多人擔心的問題,為避免麻煩,還是回到銀行。


從理財收益角度,銀行存款利息已經是很低了,但其他相對較高的理財方式,安全性還是部分人考慮的主要矛盾。


現實中,其實很多人已經不再存錢於銀行了,紛紛轉向於微信,餘額寶等,但是沒有轉向的,其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太懂,不瞭解,而這些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或者是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人,也或者是必須存錢於銀行的人士。

存款時代已經逝去,理財時代全面到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郭一鳴


銀行存款是最基本的金融服務體系。在我們國民心目中一直有這樣的觀念:銀行的存款,政府背書,安全有信譽。當然也有各種需求的人:



1.存款觀念:咱們社會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持有銀行存款安全,沒風險的觀念。在他們心裡不願意嘗試新的理財方式。也因為很多互聯網理財,包括銀行理財的風險新聞見諸報端。這部分人群堅持存款最安全,本金不丟,並且有少許的利息。起碼獲得心理安全,至於其他的理財,也不願意要那麼多。也不考慮通貨膨脹問題,他們認為通貨膨脹,他手裡的錢也不丟,至於金融意義上少不少跟他沒關係。這樣的存款目前還是銀行的主要客源。




2.生活需要:很多70後的家庭,他們腦子還有存款觀念,認為存一部分最安全的現金也是為了能抵抗風險的。遇到急事還是現金為王,所以這部分人會拿出一部分財產進行存款。

3.業務需要:有個關鍵詞叫擺賬,很多公司也會存款給客戶看,展示實力。當然也有現金流考慮的因素,財務會把現金拆分幾個部分。一部分放活期,一部分存短期,一部分理財。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抵押存單貸款。也是公司靈活的財務制度之一。

4.生活需要:這就很正常了,所有人會存款的,無論放在哪個銀行裡,都會日常使用,應急使用,或者存幾個月拿出來去旅遊,購置大件物品等。

總結:存款是最基本的金融方式。理財只是金融方式的第二備選方案,最合適的財產增值方法,當然還是投資,未來只有創業和股權投資才能抵抗資產泡沫。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首先要知道把錢存銀行的是哪類人群?

在我認為一般都是一群社會底層、農村人,這類人群會把錢存在銀行,為啥?

因為這類人群沒有啥文化,存款至少還保險點;什麼理財,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大風險。一個人窮跟他的認知是有關係的,而認知又跟他所在的環境、圈子、出身有關係。

理財也是一門學問,他們哪裡懂這個東西。就算你讓去找專業的理財人員,他們也不相信這些所謂的理財專業人士,他們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用六位數的密碼,守著倆位數的存款。

大多數人害怕風險,他認為什麼事情都有風險;更奇葩的是這種人群個別人還想著發財,是個極度矛盾的人,做實體項目沒人脈,資金大有風險;做不懂的投資,更是沒錢;做網絡上的暴利項目,又感覺網絡上太虛假,騙子太多;一邊是看著別人在賺錢,一邊是羨慕別人,一邊是嫉妒別人,說別人在傳銷。

我總結一下,基本上要教學費的,他們一度認為是“傳銷”;他們認為別人一定要把賺錢方面、經驗無私的奉獻給他,反正他就是大爺。這種人也想發財,回家洗洗睡吧;本質上我們創業無時無刻都在交學費。

例如我們做實體項目,不懂的選址,然後白白的交了一批學費;不懂的裝修,被裝修人員切了韭菜;不懂的原來自己日思夜想的問題,牛人一句話就解決了,他竟然還仇富!



總結:

你沒見過並不代表沒有,害怕風險就不要選擇創業;老實一點打工,用六位數的密碼。守著倆位數的存款。像杜子建說的互聯網時代來臨,你為啥還窮?生於貧窮不是你的錯,但死於貧窮就是活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