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薛仁贵大非川战争对文成公主地位有什么影响呢?

大脚汽车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好像之前还真没有人研究过,那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大非川之战对文成公主的地位会有什么影响?

想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得确定三个时间节点,即文成公主和亲的时间、松赞干布去世的时间、以及大非川之战的时间。

按照《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贞观15年(641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这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这对夫妻第一次见面。

《旧唐书》记载,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享年34岁。关于松赞干布去世的时间及享年,各种史料众说纷纭,有的藏文史料记载,他活了82岁(《西藏王臣记》、《红史》、《贤者喜宴》)。

这些藏文史料我都看过,但其中有很多难以自圆其说之处,而且这些史料成书的年代,均远远晚于松赞干布时期。所以我还是更相信《唐书》、《敦煌本历史文书》等资料的记载。

因为这些史料的成书年代,均早于藏地史料,另外作为唐朝女婿的松赞干布,去世时是需要向唐朝报丧的,唐朝也曾遣使赴拉萨吊唁。

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大家看一下刘立千先生的著作《刘立千藏学着译文集·杂集》,其中第一篇《吐蕃赞普生卒年代重考》中,详细对比了汉藏史料在这个问题上的记述。

大非川之战发生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当时唐朝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双方的统帅分别为,吐蕃的论钦陵和唐朝的薛仁贵。

从以上这三个时间节点就能看出,大非川之战发生时,距离松赞干布去世,已经过去了20年。作为文成公主和亲的红利,唐、蕃两国边境持续了十几年的和平已渐渐隐去,血与火再次成了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时,其子贡松贡赞早亡,未能继承大统,孙芒松芒赞继位。

幼年继位的芒松芒赞难以掌控朝政,吐蕃大权落入了大相禄东赞(噶尔·东赞域松)的手中。随后几十年间,噶尔家族权倾朝野,禄东赞和他的四个儿子,以父死子继的方式掌管着吐蕃朝政。

甚至,吐蕃每年最重要的盟誓大典都由噶尔家族主持,赞普只能坐在一边看热闹。

时任赞普都已经坐在旁边看热闹了,更何况是前代王妃文成公主呢。所以,文成公主当时对于吐蕃朝政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当唐蕃两国撕破了脸皮,在青海地区进行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非川之战。作为前代唐朝公主的文成公主,除了内心痛楚以外,也只能无可奈何。

不过,虽然唐蕃两国发生了战争,似乎并没有影响文成公主在吐蕃王朝内部的地位。

当公元638年去世后,她依旧能够享受,归葬王陵与松赞共享祭祀的地位。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综上所述,文成公主和亲是汉藏两族关系史上重要的篇章,但她对于吐蕃意义更多的来源于两国之间文化上的交流,而这也是这位公主,在西藏地区享受崇高尊崇的原因。她对于吐蕃政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即便唐蕃两国发生了大非川之战,但边境的战争并不会对文成公主的地位造成多少影响。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薛仁贵的大非川战争对文成公主的地位影响就是,让当时的吐蕃王朝对文成公主更加敬重。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下面三点原因。


首先,文成公主入藏增强了吐蕃王朝的国力。

文成公主入藏是汉族和藏族之间的友谊证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汉族科技和文化,包括冶金、种植、医学、酿造、纺织、纸墨、饮食等各方面,对吐蕃的文明和开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族技术在吐蕃的生根发芽,使吐蕃王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由奴隶制向农奴制转变,增强了吐蕃王朝的军事和后勤力量,使其有实力窥视西域和河西走廊。


其次,大非川战争的起因和结局都是吐蕃王朝实力的体现。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王朝向西域用兵,攻取西域十八州,开始和唐王朝争夺西域控制权。这场对西域控制权的争夺战,持续到了咸亨三年,吐蕃一直占据着优势。

为了再次臣服吐蕃,彻底打碎吐蕃王朝对西域的幻想,唐王朝才会让薛仁贵率军攻打吐蕃都城逻娑。

但因为一是唐军后勤不足,二是唐军将帅不和,三是薛仁贵无险可守,四是吐蕃精兵强将(当时吐蕃领军的是名将论钦陵),才导致了唐军在大非川的失败,吐蕃占据了青海西部,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河西走廊,并增强了对西域的影响力。最后,吐蕃成为当时第一个和唐王朝平起平坐的政权。

大非川一战,迫使唐朝迁移安西都护府,使吐谷浑成为吐蕃的藩属。

唐朝处于国力上升期,在当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她的影响力是全世界范围内的。

对于吐蕃而言,能和唐王朝这个身边的巨人打个平手,而且此后长时间内成为巨人不敢忽视的存在,说不定还有机会能够统治中原。

这种眼前及未来的国际性政治地位,都是文成公主带给吐蕃的,所以吐蕃对她的敬重就更加不会少半分。


事实上,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超然。正因为她的入藏,带给了吐蕃王朝挑战李唐权威的实力。

所以,我认为大非川一战,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更加得到尊重,这应该是毋庸置疑吧,你们认为呢?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大唐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以大唐惨败、双方议和而告终,该战并不是薛仁贵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大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的一次相当大的失败。它对大唐帝国和吐蕃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对文成公主却并没有什么影响,也或者说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不仅不会受到此战的影响,反而可能更受尊重。

吐蕃和大唐基本是在同一年立国的,只是吐蕃一直到了松赞干布掌权开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国,松赞干布刚稳定政权,第一件事就是和大唐取得联系,并请求娶大唐的公主。只是当时李世民并不想搭理吐蕃,自然就拒绝了和亲。而使者回去后误导了松赞干布,以至于松赞干布发兵攻打土谷浑,屯兵20万于松州,再次遣使求公主。

大有你不嫁公主我就入侵的架势,而松州都督防范不力,李世民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领五万大军攻打吐蕃,并取得胜利。吐蕃退兵, 并再次遣使求婚。松州之战虽然吐蕃大败,但是也让李世民意识到这个小国并不是那么好收服的,于是答应了吐蕃的求亲。

641年,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被封为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这是唐蕃之间的第一次和亲,同时其意义是相当大的,但其实认真说起来,这一次和亲对大唐来说仅仅是暂缓了战争,对吐蕃来说却是影响深远。因为文成公主带去的中原文化对于吐蕃来说就是无价之宝,是他们早就倾心向往的。

与其说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交流,不如说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文明的开化,吐蕃能在未来的二百年里一直是大唐的边患不能不说有文成公主的功劳,当然这并不是说文成公主做错了,而是说她的进藏对吐蕃是很有帮助的,让吐蕃浸润到了中原的文化,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是超然的,是备受尊重的,去世之后也是要享受祭祀的。

但另一点,文成公主对于政治的影响力是不大的,也就是说她并没有资格过问政治,应该说当时的女性没有几个能够过问政治。所以,大唐和吐蕃之间争夺地盘的斗争并不会因为和亲就停止了,和亲的作用更可能在战争之后,能够坐在一起议和,就是说起到一个润滑的作用。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战争并不会改变文成公主的地位,她不可能让李世民放弃攻打吐蕃,也不可能让吐蕃放弃骚扰大唐,这是双方都明白的事情。所以大非川之战,文成公主自然不会过问,她当时已经46岁,而松赞干布已经去世。

670年,唐蕃就安西四镇展开争夺战,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及其副手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带着五万兵经鄯州到达大非川。薛仁贵带兵突击欲攻下乌海城,而让郭待封在大非川驻扎,以图后援。

只是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安排,擅自带兵出战,带出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粮食辎重全部毁掉。唐军本就是远距离作战,孤军深入,而且还有高原反应,本来按照薛仁贵的打法,还是有胜算的,只是将帅不和,粮草全无,被吐蕃的40万大军打的大败。薛仁贵被迫和吐蕃将领议和,青海西部为吐蕃占领。

这一战,唐军损失惨重,而吐蕃也损失很大,只是到底还是吐蕃胜了,这个强大的小国在未来还要和大唐纠缠近二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