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法正是誰?諸葛亮為什麼不敢惹法正?

qzuser1869509


《三國志》記載: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今陝西郿縣)人,建安初年赴益州(今四川)投奔劉璋。法正為人倜儻有才,又是東州(指益州以外之人)人,卻一直被東州人所排斥,“為其州邑以外俱僑客者所謗無行(經常被從外地遷入四川者誹謗無操行)”,因此不被劉璋重用,一直鬱郁不得志。

別駕張松見地非凡,卻和法正一樣不受重用,但他卻不屑於諂媚劉璋,他認為劉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共同的理想和遭遇,讓法正和張松惺惺相惜,一見如故。

法正和張松都是出色的人才,且都有遠大的抱負。兩人對闇弱昏昧的劉璋政權極度失望和不滿,以及對不被重用的耿耿於懷,都使其有了共同語言,並逐漸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倆常在一起分析天下大勢,急欲找尋出路,謀劃著另投明主,以圖大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這一切,正如諸葛亮所說:“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法正和張松都是劉備集團之所以能襲奪益州的大功之人。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佔據荊州,劉璋意欲歸附曹操,派張松前去荊州獻圖示好。張松見曹操雄才大略,氣度不凡,想投靠他,不知是 因為長相醜陋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曹操沒有理睬其所請。

張松遭到曹操冷遇後,理所當然地對其產生了怨恨情緒。看來,之後益州牧劉璋與曹操絕交而轉向劉備,張松是起了關鍵作用的。之後,張松舉薦法為使者正去荊州南部見劉備,表示友好之意,劉備也待之甚厚,“恩意接納”。

劉備先後接待了張松和法正,他倆把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勢和府庫錢糧、兵力部署、器械資杖等情況,都仔仔細細告訴了劉備,還畫了一份詳盡的益州地圖相贈。法正回到成都後,二人對劉備的為人與才略交口稱讚。此後,張、法暗中密謀,準備尋機會迎劉備入主益州。

後來,曹操攻漢中,張魯投降。劉璋大懼,唯恐曹操乘勢進攻益州,於是邀請劉備入蜀幫助抵禦。法正來到荊州,向劉備陳述“益州可取之策” ,他勸道:“以將軍的英雄才略,乘劉璋懦弱無能之機,再有張松做內應,一定能滅掉劉璋。然後憑藉天府之國豐富的資源財富,依靠巴蜀地理環境的奇崛險要,完成宏圖霸業,易如反掌”。

劉備大喜,認為時機已到,令諸葛亮、關羽留守荊州,自己親自領兵數萬,以龐統為軍師,法正為嚮導,蜿蜒向益州進發。

劉備應邀入蜀,隨即開始了對益州的攻伐。建安二十四年,在法正、張松等人的大力協助下,劉軍已經相繼攻取了益州、漢中等廣大地區,聲勢大振。

在劉備率軍圍攻成都時,法正勸說劉璋獻城投降,之後他又隨劉備進取漢中,獻奇計將曹魏名將夏侯淵斬首,擊退曹操,為劉備佔據西川、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法正足智多謀,長於以奇用兵,並屢建功勳,深受劉備、諸葛亮的信任與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封法正為護軍將軍兼尚書令。只可惜天妒英才。史載:建安二十五年,法正突然病逝,年僅45歲。

法正早死令劉備大為悲慟,他連哭幾日。隨後他下令追諡法正為翼候,法正也是劉備在位時期死後唯一有諡號的大臣,還賜其子法邈為關內侯。

文獻載,法正年長諸葛亮4歲,兩人都被劉備倚為肱骨之臣,雖然他倆的性格愛好不同,人生經歷有異,但雙方均能以蜀漢大義為重,在不長的相處時間內,諸葛亮坐鎮後方,處理繁雜政務,徵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出征,出謀劃策,臨陣建功 。兩人之間能緊密合作,精誠團結,取長補短。

劉備奪益州後,法正協助諸葛亮制訂了蜀漢的第一部律法——《蜀科》,一舉改變了劉璋時期蜀郡法紀鬆弛,政令紊亂,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頹廢局面。所以,與其說諸葛亮不敢惹法正,不如說他敬佩、欣賞、信賴法正。


鐵馬冰河wu


法正是劉備最信賴的人,有的人會說,這怎麼可能,劉備不是最信賴諸葛亮嗎?劉備自然是很信賴諸葛亮的,但是相比法正來說,還是差一點。我舉兩點,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蜀漢得到諡號的大臣很少,一共是十二個人,除了關張馬黃趙之外,還有法正、龐統、夏侯霸、陳祗、蔣琬、費禕、法正。死在劉備之前的是法正、關羽、馬超、黃忠,張飛這五個人。

這五個人只有法正在死之後(公元220年)就得到諡號的,而另外四個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諡的,即使和劉備恩若兄弟的關羽和張飛卻沒有得到如此的殊榮,可見劉備對法正的器重,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成為劉備急著為關羽報仇。

第二,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不顧群臣包括諸葛亮和趙雲的反對,率軍伐吳,最終在夷陵之戰被陸遜大敗,最後敗退白帝城。諸葛亮感嘆的說:如果法正還在,能夠勸住主公東征,如果實在勸不住,也可以隨主公東征,也不會如此大敗。

可見,劉備此次東征,諸葛亮也同樣勸不住,諸葛亮也知道,劉備最信賴的還是法正,這一點是連諸葛亮也是自愧不如的。

劉備攻下成都之後,有四個人獲得了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錦一千匹,那就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可以這樣說,這四個人就是劉備最器重的四個人。

法正成為蜀郡太守,法正這個人心胸比較狹隘,以前跟別人的一點小矛盾,都要加倍回報,甚至還擅自處死了幾個矛盾比較深的人。有人就跟諸葛亮說:法正當這個蜀郡太守,有點恣意妄為了,您應該告訴主公,讓他收斂一點。

諸葛亮說:主公當時在荊州的時候,北面有曹操,東面有孫權,身邊還有孫尚香,當時的局面確實是有點進退兩難,而主公自從有了法正之後,益州也拿下了,就能展翅高飛了,我們怎麼能禁止法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呢?

諸葛亮就是因為知道劉備十分的信任與喜愛法正,才這樣回答的,也就是說,即使諸葛亮去跟劉備講,也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說不定還會認為諸葛亮在嫉妒法正呢。


歷史簡單說


法正,字孝直,扶風人士。是東漢末年劉備帳下的重要謀士,他以奇謀著稱,為劉備入川、進取漢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勳,深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但是如若說諸葛亮不敢招惹法正,則是言過其實了,二人之間的配合密切,並無政見之分、亦沒有私怨。

說起法正,就不得不談談他的兩任主公——劉璋和劉備。其中劉璋在許多人眼中是一位懦弱無能卻內心仁善的人。這主要是《三國志》中,諸葛亮在隆中論策時對他“闇弱”的評語。然而歷史上的劉璋卻絕非一句“懦弱仁善”就可以輕易評判的。

劉璋的父親劉焉,雖為漢室皇親,卻野心勃勃。他見中央朝廷已經朝不保夕,就於公元188年建議漢靈帝取消刺史而設置“州牧”,並請任為“交州牧”,想要遠離中原的是非之地。然而當劉焉來到益州附近時,發現當地刺史郤儉殘暴無比,並被黃巾義軍衝擊而敗亡。因為聽說益州即將有“天子之氣”,故而劉焉趁機進入了益州,並請朝廷改任他為益州牧。

當時除了信奉太平道的黃巾軍外,信奉天師道的“五斗米教”勢力也很強大,並且米教部眾大多盤踞益州北方,歸劉焉管轄。當時天師道歸張魯管轄,於是張魯的母親與劉焉發生了許多糾葛。最終劉焉給了張魯一隊人馬前期攻打漢中,隨後殺死了漢中太守張修,並截殺朝廷使臣形成了半獨立的狀態。

張魯自立之後,劉焉上表朝廷藉口“米賊作亂,阻隔交通”,旋即也半獨立了,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由此可見,劉焉雖無大才,但絕非平庸碌碌之輩,在他與五斗米道之間的糾纏中,究竟是誰利用誰還真的不好說。而伴隨劉焉一同湧入益州的許多流民,隨著劉焉勢力的日漸穩固,逐步站穩了腳跟。而這些大多從從南陽、三輔(長安、馮翊、扶風)一帶流入的移民,又被稱為東州人。

劉焉收攏這些流民以為兵,組建了地主、豪強的軍隊,稱之為“東州兵”。由於東州人是劉焉壓制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倚靠,故而多有放縱,時常會出現東州人欺壓益州人的情況出現。只是劉焉在世之時,益州本土勢力大多不敢言語。

公元194年,劉焉去世之後,益州派重臣趙韙認為劉璋溫和仁厚,容易掌控,於是將其扶持成為新任益州牧。此時,因劉焉去世,益州本土派出現反撲傾向。荊州別駕劉闔、將領沈彌、婁發、甘寧等人反叛劉璋。結果卻是甘寧等人敗退,並流亡荊州去了。

此時被認為溫和仁厚的劉璋卻以荊州劉表曾彈劾劉焉,並且收留了益州叛將甘寧等人唯由,外調趙韙防備劉表。調虎離山之計!此時的趙韙可算明白了,劉璋絕非任憑他人拿捏的懦弱之徒,而是深諳政治遊戲的高手。於是趙韙也加緊展開了自己的謀反計劃,他利用了劉焉、劉璋父子倚重東州人而欺壓益州本地百姓的政策,大肆收買人心,並拉攏益州本土豪強,準備聯合起來一起幹掉劉璋。

面對趙韙的異動,劉璋一清二楚,公元200年,劉璋率先發難了。他首先以漢中張魯對自己不恭順為由,將其母親和弟弟殺死,逼反了漢中。緊接著以張魯反叛為由,調集益州派重要人物龐羲討伐張魯。龐羲與趙韙同為益州人,是天然的盟友。劉璋將其調走,進一步削弱了趙韙的力量,於是數次進言勸諫劉璋,想要阻止龐羲外調,奈何劉璋不為所動。

最終意識到大事不妙的趙韙下定決心發動叛亂,而戰事一起,劉璋立刻逃往成都,並策動東州兵處於對趙韙可能清算的恐懼心理,指揮他們與叛軍展開殊死搏鬥,並最終大破之。這場精心佈置的叛亂遭遇挫敗,趙韙隨後逃入江州。不久,趙韙遭到部下龐樂、李異的反攻,兵敗身死。

事情發展到這裡,劉璋的政治水準都堪稱出色。然而也正是因為趙韙叛亂讓劉璋看到了益州人的強大潛力,所以他逐漸開始改變策略,轉為對益州本地人士、尤其是本地世家大族採取安撫政策,反而對平亂有功的東州人逐漸冷落起來了。後來劉璋與龐羲達成了諒解,並讓其率領東州兵在前線對抗張魯,並以此調集大量東州人開往大巴山前線,削弱了東州人在益州中樞的影響力。而法正作為三輔右扶風人,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劉璋排斥在了權力中心之外。

當年法正與老鄉兼好友的孟達一起躲避北方戰亂,逃入益州投奔劉璋。然而一身的才華卻始終不受重用,只能做個縣令小官,後來雖然好不容易進入中樞,卻也僅是軍議校尉這般低等職務。如此境遇,法正度過了十年歲月。不過他的才學不僅讓孟達等人所欽佩,也讓益州派張松頗為青睞,並與之漸成莫逆之交。

在法正的眼中,劉璋雖非弱主,卻也絕不是什麼明君。他先倚重東州人來欺負益州人,後又提拔益州人而打壓東州人,並且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聯結了益州世家豪族欺壓益州普通百姓。如此玩弄權衡之術,有悖公平正義之王道,亦不配統領益州這片沃土。

只是與當時的許多弱小諸侯一樣,劉璋後來也漸漸走上了依附強者尋求自保的道路。官渡之戰後,曹操攜統御整個北方的威勢揮軍南下,劉璋見其強大,於是譴使討好曹操。奈何張松在曹操處受辱,又逢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於是在張松等人的建議下,劉璋又轉而結好起軍勢強勁卻居無定所的劉備了。而當時被劉璋派遣出使劉備之人,正是法正。

在好友張松的推薦下,法正出使劉備,會面之後頓時生出英雄相惜之意。相較於劉璋,胸懷大志、氣魄非凡的劉備顯然更符合法正的胃口。在法正的心目中,劉備才是那個最適合入主益州的主公。當時赤壁之戰剛過,劉備就秉承唯才是舉的作風,提拔了魏延等一批荊州人士,渾然不覺有任何不妥之處。這與劉璋處理益州人與東州人之爭時的做法,宛若雲泥之別。

法正對劉備的欣賞,甚至已經到了容不得劉備光偉岸形象遭受損失的地步。當時孫權為了進一步鞏固孫劉兩家的聯盟,強行將妹妹嫁給劉備。孫夫人,相傳名為孫尚香,雖為女流之輩,卻擅長揮使刀兵劍戟,劉備十分忌憚。於是法正作為劉璋的使者,居然直接插手劉備家務,力勸劉備遠離孫夫人。也就是說,在出使劉備之後,仕途不順的法正就已經將自己當作劉備集團的人了,並事實上也被劉備、龐統和諸葛亮等人所接納了。

及至法正返回益州之後,張松、法正便開始佈局如何引劉備入川的事務了。赤壁之戰後,曹操兵鋒調轉西側,擺起了對漢中地區的窺探之意。此時劉璋因擔憂曹操吞併張魯之後,會南下征伐益州,於是在張松的勸說之下準備迎接劉備入川以對抗曹操。

千萬別以為劉璋引劉備入川是一件糊塗舉措。在此之前,劉備雖先後投靠了數路諸侯,卻始終沒有主動佔奪主家的先例,可謂履歷優秀。其次當時的天下形勢,唯有孫權、劉備曾重挫過聲勢浩大的曹操,相較於歷經三代經營的孫權,基業初創且不穩固的劉備顯然是益州最好的外援。另外,劉備即便入蜀,但其遠離荊州大本營,軍隊的後勤補給皆掌握在劉璋的手中。所以不論從哪方面考慮,劉璋都有足夠的信心斷定劉備不敢跟自己翻臉。

在劉璋的籌算中,或許是想要等到劉備與曹操兩敗俱傷之後,自己再一併收拾掉。也可能是自信能通過利益捆綁,將劉備牢牢的栓在自己的戰車上。然而當法正受劉璋派遣而出使劉備之後,情況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朝著劉璋無法掌控的方向奔去了。

法正再次來到劉備這裡後,明言要劉備以張松為內應,取劉璋而代之,繼而憑藉益州的富庶和險要,成就霸業。起初劉備對入川之戰頗有顧忌,然而在龐統等人的一併勸說之下,最終下定了決心。經歷了數十年的征伐後,此時的劉備已經成長為一位軍事才能頗為強悍的雄主,在他率軍孤軍深入到益州腹地之後,竟然連戰連捷,擊敗了整體實力強於自己的劉璋。

局勢危急之下,劉璋麾下的一員參謀鄭度向劉璋提出了一個抵禦劉備的計劃,堅壁清野。當時劉備是孤軍深入,就食於敵,因此這一招雖然簡單,卻能有效遏制劉備的攻勢。劉備聽聞之後,心中頗為忐忑,於是找來法正問計,然而法正聽聞之後卻淡然道“終不能用,無可憂也”。在法正看來,劉璋根本就不可能採納鄭度的計策。

後來消息傳來,果真如此。劉璋不僅沒有采納這一計策,反而罷黜了獻計的鄭度。原來法正早就看透了劉璋的執政手法,在劉璋安撫益州人、打壓東州人的方針下,他不敢執行堅壁清野的政策。此計雖好,卻會招致劉璋失去益州人心,在已經不受東州人擁戴的情況下,再將益州人得罪,就真的離窮途末路不遠了,即便獻計的鄭度是益州派,也無濟於事。正因如此,法正才會如此淡然。

劉璋沒有使用鄭度的計策,劉備的軍勢依舊在往前逼近。於是劉璋開始策動益州人的支持,準備憑藉益州本土勢力,與劉備展開一場硬碰硬的攻防戰。只是比拼行軍打仗,劉備又何曾怵過他人。為了打開局面,劉備率主力強攻益州樞紐要地雒城,並留守僅僅數百人防守後方葭萌關。劉璋聽聞後,派遣一萬軍隊猛攻葭萌關,意圖掐斷劉備後路,對其主力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然而劉備對此置若罔聞,繼續攻打雒城。雙方為此開始了一場時間賽跑的遊戲。

最終經過了一年的苦戰,劉璋前後派遣數萬大軍,依舊未能攻克葭萌關。可劉備卻憑藉堅韌的毅力,在龐統都在攻城之時遭到射殺的情況下,拿下了重兵防守的雒城。益州的形勢,由此再難逆轉,劉備開始佔據了絕對主動權。而在此期間,法正甚至曾寫信給自己的老東家劉璋,明言劉備必勝,讓其速速投降。

當時劉璋尚有一些資本,如若固守成都,很有可能會引來已經平定了馬超、韓遂的曹操勢力南下。當時夏侯淵、張頜等就駐紮在雍涼,一旦南下,對劉備而言就是滅頂之災。正因如此,當手下朱叔賢策劃出城投降之時,被劉璋果斷誅殺,以威懾主張投降之人。然而此時從西涼南遁,曾投奔張魯的馬超,又選擇離棄了張魯,轉投劉備麾下。於是馬超與劉備兩軍聯手圍攻成都。最終劉璋服軟,棄城投降,劉備因此而取得益州。

劉備成功入主益州之後,旋即在蜀中展開政治革新。當時不論是益州派的黃權、東州派的法正、還是荊州派的魏延,均在唯才是舉的標準下獲得了提拔。而為了穩固人心,劉備採納了法正的意見,同意對有名無實的名士許靖(與與從弟許邵俱以品評人物而聞名於世,赫赫有名的“月旦評”正是源此二人)許以高位,以迎天下士子人心。同令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人一同制定益州律法規範,編纂了《蜀科》,並做到了執法必嚴、儘量公正,促使益州一掃劉璋主政之時的頹氣。

在大局穩定之後,法正憑藉自身權勢,展開了一系列錙銖必較的政治清算,其中遭受衝擊最為激烈的大多是益州本地豪強大族。如此一來,劉備在益州的權勢就更加穩固了,益州派和東洲派為了生存均緊密的團結在劉備周圍。

為了在亂世之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劉備改革軍制,恢復了秦朝和先漢時期的徵兵制度,使得益州的軍事實力急劇增強。在一系列改革弊政、革新舉措實施之後,益州地區的混亂局面得到了改善,形成了一套完備和強大的行政體系。居於此,劉備具備了與曹操爭鋒的實力,將目光對準了益州北方的漢中地區。

劉備曾想與張魯聯手抵禦曹操,奈何張魯對曹操的感官甚好,發出了“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的壯語。這其中既有天師道和黃老道學之間的信仰親近,也有其他現實考慮。總之後來張魯歸順曹操,導致劉備不得不面臨獨自面對曹操的局面,漢中之戰由此爆發。

在這場戰爭之前,法正對劉備提出了著名的“漢中策”,從戰略、政治等層面詳細分析了為什麼實力較弱的劉備軍隊能擊敗強大的曹軍。他指出曹操因早前的稱公稱王,引發朝局不穩,因而必須親自鎮守後方局勢,無法進行長期作戰。而劉備集團在經過數年革新之後,內部各派系紛爭處於停歇狀態,且各派均期翼藉助對外征伐建立功勳,沒有大的內憂,能夠耗得起。又指出曹軍之中,除了曹操之外的諸將,均不是劉備的對手,等將其剪除排擠出漢中之後,即便曹操親征也將無濟於事了。

後面的事情果然按照法正的戰前分析進行著,雖然期間許多戰法和行軍規劃是由劉備制定和執行的,但在消滅夏侯淵的關鍵之戰中,法正依舊發揮出了他奇謀的智慧。當曹操得知漢中失守,在親政途中獲悉法正在定軍山殲滅夏侯淵部的戰術規劃後,曾酸溜溜的埋汰劉備,諷刺其辦不成事情,必定是麾下智囊的功績,並嘆息自己未能得到法正。

當曹操大軍來襲之後,劉備已經在漢中佔據了絕對優勢,曹軍本來只能徒嘆奈何。然而劉備知曉曹操的到來之後,一時間英雄之氣散發,竟然在曹軍佔據很大優勢的情形下決定與之進行面對面的陣戰。不過當法正冒著亂箭流矢的威脅趕到陣前力諫劉備之後,冷靜下來的劉備隨即採取了正確的戰術。

兩軍對壘之時,曹操消耗不起而力求速戰,而劉備卻毫不慌亂。他傳信給後方坐鎮的諸葛亮,要求發兵救援,並迅速得到了兵源補充。信心滿滿之下的劉備,派出黃忠、趙雲等迅速出擊,擊敗了曹軍。士氣低落之下,難以持久消耗的曹操最終無奈選擇撤離漢中。至此,漢中之戰以劉備完勝而告終。

漢中之戰的第二年,公元220年的魏蜀吳三國,諸多謀臣名將先後隕落,其中即包括了定軍山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將黃忠、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後卻遭吳軍伏擊而亡的關羽,也包括了年紀剛剛走上人生巔峰的法正。當法正去世之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這是史籍記載中劉備六次痛苦之中的最後一次,也是最為撕心裂肺的一次。

法正是劉備僅有的追諡之人,翼侯,意指展翅翱翔,可見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法正陪伴的那段歲月,是劉備一生中事業發展最為迅猛、最接近自己夢想的時光。

後來劉備不顧眾臣勸阻,執意起兵伐吳,最終夷陵慘敗,退回白帝。當時諸葛亮就曾嘆息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法正的死不僅使得劉備失一智囊,同時導致蜀漢內部各個派系之間出現嚴重失衡。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卻再難重現劉備、法正進擊漢中時上下團結一心的大好形勢了。


有魔氣歷史


說不惹的是蠢貨,不搞臭諸葛亮,你是不甘心的。諸葛亮位在法正之上,史料記載甚明;而說法正位在諸葛亮之上,卻缺乏任何歷史依據。

劉備曾選擇了入川時才跟隨他的魏延,而不是眾望所歸的張飛。畢竟魏延比張飛更適合鎮守重鎮,而不是劉備信任魏延勝過張飛。同理,劉備帶法正在身邊,是因為法正比諸葛亮更具有大膽謀略,而不代表諸葛亮比法正低一級。

實際上,劉備之所以對法正加以重用,並不是因為劉備對法正的信任更勝諸葛亮,而是因為當時的諸葛亮並沒有展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能,但諸葛亮一直在搞政治工作,總領一切事情,包括戰略、外交、後勤、屯田、經濟、法治、民生,這些,卻有著無人能代替諸葛亮,只有諸葛本人能為,而諸葛亮也沒空擔任謀略家一職,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如果諸葛亮跟著劉備,四處走,四處征戰,誰又能治民生、經濟,誰又能在後方管理屯田、外交之事,哪誰又鎮守後方治理大小事情,劉備都不用理,也不過問,全權交給諸葛亮,劉備只管有仗就打,沒仗就玩,法正有軍事謀略,剛好能頂替出任此職位,跟著劉備,法正死後,劉備伐吳,諸葛亮是不能跟隨的,如果諸葛亮跟隨,誰鎮守成都,誰又能防禦北邊曹魏、南邊孟獲,誰又能鎮得住益州人士,劉備兵敗白帝成,諸葛亮一出成都,就有人造反,可知,諸葛亮是不能隨軍征戰的,作為劉備身邊謀略家法正,不能勸阻劉備,也能幫助劉備,不會輸得這麼慘,可是法正死了,無人可以出任出謀劃策的人,諸葛亮也離不開成都。

在劉備得漢中後,諸葛亮排行第一,法正排行第二,法正是很尊重諸葛亮的,諸葛亮也當他是自己人,兩人與劉巴等人共定蜀律,法正還請教諸葛亮,聽了諸葛亮的話,佩服不己。裴注引《蜀記》所載郭衝記諸葛亮五事,其中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法正諫曰”云云。法正提出用當天漢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之事向諸葛亮進言,認為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諸葛亮於是書此信給法正,曉以大義,告訴其更深一層的意思。

由此也能看出,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著比法正更高級別的決定權

有人告法正睚眥必報,被諸葛亮懟回去,那個人再也不說什麼了,這件事出自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諸葛亮並不是一味縱容法正,對於原則性問題,諸葛亮一點也沒有退讓,比如法正建議《蜀科》應該效仿劉邦時期的“約法三章、緩刑弛禁、放寬約束”,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作了一篇《告法正書》,詳細解釋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而是必須依法治蜀,嚴法治蜀。

由此也能看出,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著比法正更高級別的決定權,而法正也一直非常尊重諸葛亮,從不敢越過諸葛亮底線。

《三國志》裴松之注:“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諸葛亮傳》:“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軍師將軍,是諸葛亮的正式官銜,但他乾的實事,卻是“署左將軍府事”。要知道,當時劉備的正式官銜,就是“左將軍”,而諸葛亮卻坐在“左將軍”的官府裡,替劉備處理政務,實際就是一手握住左將軍府的領導人,軍事、後勤、外交、民治一手握,是有權調動兵馬的。

《三國志·劉備傳》:“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法正為謀主,謀主,是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但權力沒有諸葛亮的大。《三國志·袁紹傳》載曰:“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 《孫策傳》載曰:“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 這些人出謀劃策,但是沒兵權的,張昭、陳松等人地位與法正相同,諸葛亮與周瑜地位相同,都是掌軍權的,謀略上孫策喜歡張昭、張紘、秦松、陳端等人,而其他事,都喜歡由周瑜處理。對於劉備在謀略上,更喜歡聽法正的,而其他時都喜歡由諸葛亮處理。

劉備把諸葛亮列為股肱,除劉備之外,是唯一能調兵之人,法正無權調兵,只有出謀劃策,劉備兵敗夷陵,諸葛亮即有統兵之權,黃元造反,就是在諸葛亮去白帝城後,才舉兵造反,怕的就是諸葛亮;《劉備傳》中諸葛亮名位列前,即可證諸葛亮當時地位(職權)高於法正。

當時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本傳)署左將軍府事,《董和傳》載曰:

“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以為左將軍大司馬府是一府,而實際上是二府。

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輔弼。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指輔佐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漢書·路溫舒傳》:“故大將軍受命 武帝 ,股肱 漢國 。” 如果諸葛亮不是親信股肱,就不會託孤給諸葛亮,就不會把軍隊與國家託付給諸葛亮,而法正到頭來,連軍權也沒摸過,一直是個參謀長。

劉備能打下漢中,漢中前線之功,沒有諸葛亮的功勞,諸葛亮是漢中後勤之功,但也不是法正的功勞,而是黃權功勞,《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劉備不在,自然要由最重要的大臣替他主持國事。劉備主外,諸葛亮主內,君、相分工,不亦宜乎?這時法正跟隨劉備,出謀劃策,謂之“謀主”,與“股肱”相比,差了一等。

《三國志·諸葛亮傳》:“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三國志·彭羕傳》:而法正宿自知羕,遂並致之先主。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拔羕為治中從事。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

劉備開始喜歡彭羕,但是諸葛亮認為“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於是劉備就“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話,就廢了法正推薦的人。

《三國志·卷四十四·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先主嘗因遊觀奄至廣都,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 諸葛亮為蔣琬說情,劉備就不定將加罪戮給蔣琬了。

《楊洪傳》“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諸葛亮一句話,劉備將法正的蜀郡太守,給楊洪了。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會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遠適交阯,先主深以為恨。《零陵先賢傳》:巴往零陵,事不成,欲遊交州,道還京師。時諸葛亮在臨烝,巴與亮書曰:“乘危歷險,到值思義之民,自與之眾,承天之心,順物之性,非餘身謀所能勸動。若道窮數盡,將託命於滄海,不復顧荊州矣。”亮追謂曰:“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巴曰:“受命而來,不成當還,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巴復從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辭謝罪負,先主不責。而諸葛孔明數稱薦之,先主闢為左將軍西曹掾。 劉備不責怪劉巴,但也不封官給他幹,可是諸葛亮數次推薦劉巴給劉備,劉備還是封了官給劉巴。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龐統與諸葛亮是親戚,魯肅說龐統大才,諸葛亮也進言劉備,龐統的堂嫂就是諸葛亮二姐。

劉備打下荊州4郡,3郡歸諸葛亮。論名義上的地位諸葛亮在的時候東吳首先是通好於諸葛亮。按照一般情況的話肯定名義上諸葛亮為先。最後呢一般看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關羽同在荊洲的那段時間,記載諸葛亮鎮荊洲的多於關羽(龐統傳,廖立傳有記載)。可見在當時劉備給諸葛亮的信任有多大。

某些人說正比諸葛亮受信重的主要來源只有兩個:

三國志,《法正傳》: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老裴的注: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我們不能說田豐、荀諶、許攸是袁紹謀主,袁紹就一定信任他們了,而疏遠審配、逢紀等統軍事之人,。也不能說孫策的“內事問張昭”,就一定比周瑜更信任。


飛天神通


法正和郭嘉類似,都屬於軍事參謀之流,善於給主公謀劃一些軍事建議,揣測主公心思,說一些主公心裡想的又不能說出來的事情。

劉備很喜歡法正,就好像曹操很看重郭嘉一樣,屬於領導喜歡的毛病很多的下屬,郭嘉經常無視法度,法正也是睚眥必報,這也是為什麼領導喜歡他們的原因,領導都喜歡有毛病的下級,喜歡不如自己的下級,譬如蕭何,老百姓都誇他好的時候,劉邦如鯁在喉,蕭何知道後,立馬醉酒受賄,劉邦知道後哈哈大笑,也不再想著除掉蕭何。

而法正與諸葛亮是本質的不同,首先諸葛亮是軍事家,行軍、佈陣、練兵、供給,樣樣都行,而這四樣,郭嘉法正一樣都不行,把一支萬人部隊交給他們倆,估計部隊還沒開到前線,就得跑掉三分之一,切忌不要把小說影視劇的戰爭當作真實的戰爭!

其次,諸葛亮為人也非常楷模,這樣的人,領導必然不喜歡,一是有威脅,二是駕馭不了,三是你又搞不掉他。


當兵吃糧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陝西眉縣人。漢獻帝建安初年,因逃荒而入蜀,早期一直在劉璋手下做事,後來投靠劉備。

一、幫劉備謀取益州,有賣主求榮之嫌。

法正在遇到劉備之前,一直都不得志,在益州劉璋手下做事,官也不大,不受劉璋的重用,與益州周圍的官僚關係處的也不好。劉璋派遣他去劉備那裡出使,一番交談下來,他覺得劉備可以幹大事,跟著劉備前途更光明,於是反了水,開始與劉備密謀,奪取益州。劉備能在後來取得益州,他在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此來看,這人在私德方面,不值得稱道。當時劉璋除了胸無大志,偏安四川之外,在執政上並沒有大的偏差,也不是窮奢極欲的統治者,反倒在他的領地內,社會比較安定,人口有所增長,經濟有所發展。

二、一旦得志,睚眥必報,吃相難看。

法正投降劉備,反過來出賣益州的利益,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私心。劉備取得益州後,法正被認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成為劉備勢力最核心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同時是劉備最信任的“謀主”,權力與信任程度都超過了諸葛亮。一旦得志,他開始大肆報復曾經冒犯過自己的人。連諸葛亮都非常忌憚,不敢去管。至於劉備極度信任法正的原因,諸葛亮看得很清:法正為劉備出謀劃策,使他免受牽制而得以展翅高飛。所以劉備是法正最大的依仗。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龐統法正傳)

三、才能出眾,功勞不小。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法正確實是自己的福星。他一來,兩人一謀劃,就取得了益州這麼大的地盤,從此結束了劉備勢力長期沒有根據地,處處看人臉色的日子。接著又獻上了攻略漢中的計劃,並且能夠順利實施,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劉備第一次憑藉自己的力量擊敗了強大的曹操,這使得劉備獲取人口和土地、實實在在得利之外,一改從未贏過曹操的歷史,揚眉吐氣了一回,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陳壽寫《三國志》,將龐統和法正合在一起做傳,可能是認為二人雖然英年早逝,卻對蜀漢的功績不小,經歷也有重合的地方。龐統在劉備進軍益州的時候死於雒城圍城戰,法正在劉備稱王(漢中王,尚未稱帝)的第二年病逝。劉備感情豐富,有過多次載入史冊的“痛哭流涕”,法正死後,自然也是免不了的,但據說這是最後一次,自此以後先主再沒“痛哭流涕”過(或許是史書再沒有記載)。

四、法正一死,蜀漢也是江河日下。

攻佔漢中,可能是劉備勢力最為鼎盛的時候,法正等於是見證了劉備最耀眼的一段歲月。可惜,法正一死,福星一去,劉備迅速開始走下坡路了。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除了父子二人身死之外,還搭上了幾萬精兵。接著劉備自己又不聽人勸阻,帶兵去打東吳,叫陸遜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自此蜀漢多年來積攢的一點家底,糟蹋了個七七八八。到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蜀漢政權面臨內憂外患,確實如諸葛亮所說,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了。

諸葛亮曾經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意思是,如果法正在,必然能阻止先主東征(東吳);即使東征,也不會一敗塗地。出自天下第一名相之口的這句話,從側面可以證明法正的不凡之處。


子冬


法正是誰?《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可以說,劉備當上西川之主時,法正是第三號人物,僅次於劉備、諸葛亮。

但實際上,諸葛亮也不敢惹法正。有兩件事情:

一是法正這人氣量比較小,他在當蜀郡太守時,“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有人希望諸葛亮治一治法正,結果諸葛亮不但沒有出手,還替法正開脫,因為他“知先主雅愛信正”,也就是說,諸葛亮認為自己在劉備心中的位置,不如法正。

二是劉備夷陵之敗後,諸葛亮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諸葛亮也是不贊同劉備出兵打孫權的,但是劉備不聽,而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就可以說服劉備,即便說服不了,他也能幫助劉備。

這兩件事情,足以證明諸葛亮不敢惹法正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法正深得劉備信任。為什麼呢?

法正本來在劉璋手下做事,但並不得志。於是他就聯合張松,私底下投靠劉備,並幫助劉備拿下整個益州,劉備有了大根據地;後來,又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拿下漢中,進位漢中王,暫時解除了北方曹魏的威脅。劉備創業過程的最重要兩步,法正居功至偉。

劉備是一個梟雄,法正更像個陰謀家,諸葛亮呢?他是一個政治家、戰略家。劉備做事,帶有很多草莽風格,他的蜀漢,更像幫派,而不像國家。這個時候,善於謀劃而不擇手段的法正,自然會深得劉備信任;而諸葛亮則是深謀遠慮,很多事情不會順劉備的意,有時候自然會讓劉備不爽。

不過,劉備很清楚諸葛亮的能力,他是打算讓諸葛亮處理內部事務,將來輔佐劉禪;而在對外征戰,開疆拓土上,他更依賴法正。洞察世事的諸葛亮,自然明白箇中道理,他肯定不會主動去惹法正。


小小小小開心果的主頁


法正深得劉備信任,也是劉備能三分天下的重要功臣。諸葛亮在一個時期內,對於法正的確是有些忌憚的。但諸葛亮能夠做到對法正以寬相待,不破壞蜀漢政權的內部團結,也證明了諸葛亮之格局氣度。

法正可謂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之人,但在劉璋手下期間,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之下,內心的鬱悶是可想而知的。法正有個好朋友名為張松,當時任益州別駕(相當於副州長),和法正同樣覺得劉璋只是守成之人,不是個能成大事之人,於是兩人經常在一起互相傾訴,尋找機會幹票大的。

張松曾封劉璋的命令出使曹操,結果曹操對張松十分傲慢,張松憋了一肚子氣回益州後,在劉璋面前大說曹操的壞話,劉璋也就斷絕了交好曹操的心思。後來赤壁之戰後,劉備聲望大漲,張松又勸劉璋交好劉備,畢竟都是姓劉的,將來如果有事互相也能有個照應。

張松推薦的出使人選,就是法正。劉備正覺得荊州施展不開手腳,惦記著劉璋的益州,法正就來出使,正是天上掉下來個大餡餅,於是對法正異乎尋常的好。而且在接觸過程中,法正的才能深獲劉備認可,劉備的雄才大略也收穫了法正的擁戴。

法正回到益州後,開始和張松暗中商量怎麼出賣劉璋,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曹操幫了一個大忙。當時張魯盤踞漢中,曹操派部隊討伐張魯,劉璋聽到消息後小心肝嚇得撲通撲通的,十分害怕曹操滅了張魯再來攻打益州。張松趁機給劉璋出主意:劉備兵強馬壯,肯定能擋住曹操的進攻,你和劉備是兄弟,就讓他來抗拒曹操吧!

劉璋光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琢磨著如果劉備來了,到時候大不了把漢中給他就得了,於是同意了張松的建議,派法正再次出使劉備。這次法正到了劉備處後,開誠佈公地告訴劉備,這是奪取益州的千載難逢之機。劉備早就有這個意願,兩人一拍即合,當即整軍進入了益州。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劉備進入益州之後,一路上收買人心安撫百姓,慢悠悠地向漢中前進,最後張松暗中投靠一事敗露被殺,劉備找了個藉口翻臉,奪取了劉璋的益州,後來法正又協助劉備取得了漢中,奠定了蜀漢政權的基業。

在整個過程中,法正發揮了重大作用,《三國志》說: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骨幹,而法正是一切計劃的策劃者,所以在劉備在漢中稱王之後,法正因功被任命為尚書令。


兩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歷史上的說法是,兩人雖然性格和興趣都不相同,但互相始終以大局為重,能夠做到緊密合作。

法正這個人雖然才華謀略都是一等一的,但卻心胸不夠寬闊,在權勢日隆之後,對於昔日的政敵睚眥必報,暗中坑害了不少和他有過節的人。有人將這種情況反映給諸葛亮,諸葛亮說:主公當時在荊州時,北面和東面分別有曹操和孫權威脅,情況十分危險,後來有了法正的幫助,才得到益州和漢中前途不可限量,現在法正做事稍微出格一點,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以諸葛亮對法紀的重視,能夠對法正網開一面,只能說明他不想因為法正破壞大局。

法正對諸葛亮的態度,同樣具有大局觀。在平定益州和漢中後,諸葛亮制定的法律比較嚴苛,法正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剛剛穩定下來,應該施行相對寬鬆的律法,諸葛亮對此進行了解釋,說明了法制的重要性,法正之後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支持了諸葛亮的做法。

但實際上,我個人認為,諸葛亮對法正還是有些忌憚的,原因就在劉備身上。

在劉備獲取益州和漢中之後,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關係,已經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和諧,劉備更傾向於自立為帝,而諸葛亮還想著恢復漢室,兩人之間自然發生了理念上的碰撞,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埋頭做事。

如果說諸葛亮是個理想主義者,那法正絕對是個機會主義者,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輔佐明主建功立業,使自己的才華得到施展。比較之下,劉備自然喜歡的還是法正這樣的謀士,所以對法正更是與眾不同,即便是諸葛亮都承認這一點。

在後來劉備征伐孫權失敗後,諸葛亮曾說:“若法孝直(法正的字)在,則能止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大概意思是,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能夠阻止劉備伐吳,即便勸不住,也能使劉備不至於敗的那麼慘。諸葛亮這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劉備最信任法正,別人的話聽不進去,包括諸葛亮;第二,法正謀略過人,能為劉備挽狂瀾於既倒。

這樣的法正,諸葛亮必然是有些忌憚的。但如果說諸葛亮懼怕法正,卻有些言過其實了!


李飛叨


法正是誰?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人,死後諡號翼候,是劉備時期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被陳壽(三國志作者)讚譽為可比肩曹操麾下的程煜和郭嘉。

背景,名士法真之孫(這個要就不說了,諸葛亮也不比他差)

然後再說功勞

建安十三年(208年)代表劉璋出使劉備暗中投靠劉備。

此後幾年直到劉備入住益州,中間的這段時間裡一直,向劉璋進言迎劉備入蜀。

建安十七年(212年)還利用劉璋的仁心坑了劉璋一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獻計斬了曹操大將夏侯淵,並使得劉備得以成功入住漢中。

這還是不是最主要的,因為諸葛亮的功勞比這份履歷只高不低。

接下來法正真正牛逼的原因來了。

所謂人生四大鐵一起嫖過娼。

在劉備入主益州後急需拉攏蜀中大族,而豪族中這麼多的女人,劉備偏偏看上了吳家家主的妹妹吳氏。

話說這吳氏是誰呢,他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有這“蜀中第一美人之稱”

這就讓看見漂亮女人心就癢癢的劉備茶不思飯不想。

關鍵點來了。

這時法正給劉備說了一句話“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晉文公逃到秦國後還娶了自己親侄子的老婆,更何況你和劉璋還沒親戚關係呢!

就這樣,有著這麼一個完美而有充分的理由,劉備便歡天喜地的臨幸自己的美人去了。

而法正也因為這件事,徹底的變成了劉備的直系心腹。

直觀的表現在了最後的封賞中,法正和諸葛亮,張飛,關羽是當時獲得封賞最高的幾人。

諸葛亮,張飛和關羽人家這是應該的,可是法正算個鳥球啊。(你看拍馬屁拍到心尖兒上的好處來了吧)

還有讓法正和諸葛亮他們一起修訂?《蜀科》的事咱就不說了。

法正在掌握益州首府蜀郡的時候,將和他有過小矛盾的人全部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而那些個對他有過小恩小惠的人最後都被他加以照顧。

曾經有人向諸葛亮揭發法正,不過被諸葛亮給壓下了。

最後,諸葛亮不是怕法正也不是惹不起他而是法正是一個睚眥必報的真小人,沒必要為了這個狗皮膏藥惹得自己不痛快。


東方小龍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諸葛亮不是不敢惹法正,而是不削於法正

劉備入川得益於兩個人的幫助,一個是張松,另一個就是法正。張松早死,在後期就沒他什麼事了。法正在劉備陣營可謂是居功至偉,可在劉璋陣營確實個叛徒。

劉備入川以後,法正就跟隨劉備。一度成為劉備的謀主,相對於諸葛亮法正在軍事方面的確很強。劉備把法是為心腹,尤其是攻取漢中之時法正居功至偉。是法正的謀劃才戰敗曹魏軍隊,斬殺夏侯淵,取得了漢中戰役的勝利。劉備自封漢中王,法正也是水漲船高,做到了自己有史以來最大官職。

可法正為人睚眥必報,自從當了高官以後那更是不可一世。以往那些對他稍有不敬之人,必須報復,甚至弄得人家破人亡。朝中文武都是對他敬而遠之,有些朝臣到劉備那裡訴苦,但是收效甚微。這時的法正在劉備面前正是大紅大紫,劉備根本不在乎法正的這些錯誤。還有人到諸葛亮那去告狀,讓諸葛亮懲治法正。諸葛亮是什麼人,他能看不出其中玄機嗎?法正目前正紅的發紫,自己還有眾多事物纏身,哪有時間管他那些破事。何況諸葛亮為人正直,根本不削於和法正這種人為伍。他的內心裡是瞧不起法正的,雖然法正現在很紅,諸葛亮也不羨慕他。他相信時間可以證明一起,自己只是勤懇的工作別的不需要考慮。

法正在劉備陣營的作用是有目更睹的,可他的為人也是被後人不斷詬病。法正這人十足是個小人,他在劉璋時代就不被人待見,劉璋從來就沒重用過他。心裡怨氣太重,對待那些曾經對他不好的人一直耿耿於懷,終於有一天法正得勢了。報復是必然的,這是他天性使然。諸葛亮對待這樣的人根本就不削於和他一般見識,他們的人格根本就是兩個極端的走向。

所以諸葛亮不是不敢惹他,而是不削於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