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法正是谁?诸葛亮为什么不敢惹法正?

qzuser1869509


《三国志》记载: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郿县)人,建安初年赴益州(今四川)投奔刘璋。法正为人倜傥有才,又是东州(指益州以外之人)人,却一直被东州人所排斥,“为其州邑以外俱侨客者所谤无行(经常被从外地迁入四川者诽谤无操行)”,因此不被刘璋重用,一直郁郁不得志。

别驾张松见地非凡,却和法正一样不受重用,但他却不屑于谄媚刘璋,他认为刘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共同的理想和遭遇,让法正和张松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法正和张松都是出色的人才,且都有远大的抱负。两人对暗弱昏昧的刘璋政权极度失望和不满,以及对不被重用的耿耿于怀,都使其有了共同语言,并逐渐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俩常在一起分析天下大势,急欲找寻出路,谋划着另投明主,以图大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一切,正如诸葛亮所说:“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法正和张松都是刘备集团之所以能袭夺益州的大功之人。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占据荆州,刘璋意欲归附曹操,派张松前去荆州献图示好。张松见曹操雄才大略,气度不凡,想投靠他,不知是 因为长相丑陋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曹操没有理睬其所请。

张松遭到曹操冷遇后,理所当然地对其产生了怨恨情绪。看来,之后益州牧刘璋与曹操绝交而转向刘备,张松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之后,张松举荐法为使者正去荆州南部见刘备,表示友好之意,刘备也待之甚厚,“恩意接纳”。

刘备先后接待了张松和法正,他俩把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势和府库钱粮、兵力部署、器械资杖等情况,都仔仔细细告诉了刘备,还画了一份详尽的益州地图相赠。法正回到成都后,二人对刘备的为人与才略交口称赞。此后,张、法暗中密谋,准备寻机会迎刘备入主益州。

后来,曹操攻汉中,张鲁投降。刘璋大惧,唯恐曹操乘势进攻益州,于是邀请刘备入蜀帮助抵御。法正来到荆州,向刘备陈述“益州可取之策” ,他劝道:“以将军的英雄才略,乘刘璋懦弱无能之机,再有张松做内应,一定能灭掉刘璋。然后凭借天府之国丰富的资源财富,依靠巴蜀地理环境的奇崛险要,完成宏图霸业,易如反掌”。

刘备大喜,认为时机已到,令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亲自领兵数万,以庞统为军师,法正为向导,蜿蜒向益州进发。

刘备应邀入蜀,随即开始了对益州的攻伐。建安二十四年,在法正、张松等人的大力协助下,刘军已经相继攻取了益州、汉中等广大地区,声势大振。

在刘备率军围攻成都时,法正劝说刘璋献城投降,之后他又随刘备进取汉中,献奇计将曹魏名将夏侯渊斩首,击退曹操,为刘备占据西川、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法正足智多谋,长于以奇用兵,并屡建功勋,深受刘备、诸葛亮的信任与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封法正为护军将军兼尚书令。只可惜天妒英才。史载:建安二十五年,法正突然病逝,年仅45岁。

法正早死令刘备大为悲恸,他连哭几日。随后他下令追谥法正为翼候,法正也是刘备在位时期死后唯一有谥号的大臣,还赐其子法邈为关内侯。

文献载,法正年长诸葛亮4岁,两人都被刘备倚为肱骨之臣,虽然他俩的性格爱好不同,人生经历有异,但双方均能以蜀汉大义为重,在不长的相处时间内,诸葛亮坐镇后方,处理繁杂政务,征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出征,出谋划策,临阵建功 。两人之间能紧密合作,精诚团结,取长补短。

刘备夺益州后,法正协助诸葛亮制订了蜀汉的第一部律法——《蜀科》,一举改变了刘璋时期蜀郡法纪松弛,政令紊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颓废局面。所以,与其说诸葛亮不敢惹法正,不如说他敬佩、欣赏、信赖法正。


铁马冰河wu


法正是刘备最信赖的人,有的人会说,这怎么可能,刘备不是最信赖诸葛亮吗?刘备自然是很信赖诸葛亮的,但是相比法正来说,还是差一点。我举两点,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蜀汉得到谥号的大臣很少,一共是十二个人,除了关张马黄赵之外,还有法正、庞统、夏侯霸、陈祗、蒋琬、费祎、法正。死在刘备之前的是法正、关羽、马超、黄忠,张飞这五个人。

这五个人只有法正在死之后(公元220年)就得到谥号的,而另外四个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的,即使和刘备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却没有得到如此的殊荣,可见刘备对法正的器重,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刘备急着为关羽报仇。

第二,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不顾群臣包括诸葛亮和赵云的反对,率军伐吴,最终在夷陵之战被陆逊大败,最后败退白帝城。诸葛亮感叹的说:如果法正还在,能够劝住主公东征,如果实在劝不住,也可以随主公东征,也不会如此大败。

可见,刘备此次东征,诸葛亮也同样劝不住,诸葛亮也知道,刘备最信赖的还是法正,这一点是连诸葛亮也是自愧不如的。

刘备攻下成都之后,有四个人获得了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锦一千匹,那就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可以这样说,这四个人就是刘备最器重的四个人。

法正成为蜀郡太守,法正这个人心胸比较狭隘,以前跟别人的一点小矛盾,都要加倍回报,甚至还擅自处死了几个矛盾比较深的人。有人就跟诸葛亮说:法正当这个蜀郡太守,有点恣意妄为了,您应该告诉主公,让他收敛一点。

诸葛亮说:主公当时在荆州的时候,北面有曹操,东面有孙权,身边还有孙尚香,当时的局面确实是有点进退两难,而主公自从有了法正之后,益州也拿下了,就能展翅高飞了,我们怎么能禁止法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呢?

诸葛亮就是因为知道刘备十分的信任与喜爱法正,才这样回答的,也就是说,即使诸葛亮去跟刘备讲,也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说不定还会认为诸葛亮在嫉妒法正呢。


历史简单说


法正,字孝直,扶风人士。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他以奇谋著称,为刘备入川、进取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但是如若说诸葛亮不敢招惹法正,则是言过其实了,二人之间的配合密切,并无政见之分、亦没有私怨。

说起法正,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两任主公——刘璋和刘备。其中刘璋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位懦弱无能却内心仁善的人。这主要是《三国志》中,诸葛亮在隆中论策时对他“暗弱”的评语。然而历史上的刘璋却绝非一句“懦弱仁善”就可以轻易评判的。

刘璋的父亲刘焉,虽为汉室皇亲,却野心勃勃。他见中央朝廷已经朝不保夕,就于公元188年建议汉灵帝取消刺史而设置“州牧”,并请任为“交州牧”,想要远离中原的是非之地。然而当刘焉来到益州附近时,发现当地刺史郤俭残暴无比,并被黄巾义军冲击而败亡。因为听说益州即将有“天子之气”,故而刘焉趁机进入了益州,并请朝廷改任他为益州牧。

当时除了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外,信奉天师道的“五斗米教”势力也很强大,并且米教部众大多盘踞益州北方,归刘焉管辖。当时天师道归张鲁管辖,于是张鲁的母亲与刘焉发生了许多纠葛。最终刘焉给了张鲁一队人马前期攻打汉中,随后杀死了汉中太守张修,并截杀朝廷使臣形成了半独立的状态。

张鲁自立之后,刘焉上表朝廷借口“米贼作乱,阻隔交通”,旋即也半独立了,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由此可见,刘焉虽无大才,但绝非平庸碌碌之辈,在他与五斗米道之间的纠缠中,究竟是谁利用谁还真的不好说。而伴随刘焉一同涌入益州的许多流民,随着刘焉势力的日渐稳固,逐步站稳了脚跟。而这些大多从从南阳、三辅(长安、冯翊、扶风)一带流入的移民,又被称为东州人。

刘焉收拢这些流民以为兵,组建了地主、豪强的军队,称之为“东州兵”。由于东州人是刘焉压制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倚靠,故而多有放纵,时常会出现东州人欺压益州人的情况出现。只是刘焉在世之时,益州本土势力大多不敢言语。

公元194年,刘焉去世之后,益州派重臣赵韪认为刘璋温和仁厚,容易掌控,于是将其扶持成为新任益州牧。此时,因刘焉去世,益州本土派出现反扑倾向。荆州别驾刘阖、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反叛刘璋。结果却是甘宁等人败退,并流亡荆州去了。

此时被认为温和仁厚的刘璋却以荆州刘表曾弹劾刘焉,并且收留了益州叛将甘宁等人唯由,外调赵韪防备刘表。调虎离山之计!此时的赵韪可算明白了,刘璋绝非任凭他人拿捏的懦弱之徒,而是深谙政治游戏的高手。于是赵韪也加紧展开了自己的谋反计划,他利用了刘焉、刘璋父子倚重东州人而欺压益州本地百姓的政策,大肆收买人心,并拉拢益州本土豪强,准备联合起来一起干掉刘璋。

面对赵韪的异动,刘璋一清二楚,公元200年,刘璋率先发难了。他首先以汉中张鲁对自己不恭顺为由,将其母亲和弟弟杀死,逼反了汉中。紧接着以张鲁反叛为由,调集益州派重要人物庞羲讨伐张鲁。庞羲与赵韪同为益州人,是天然的盟友。刘璋将其调走,进一步削弱了赵韪的力量,于是数次进言劝谏刘璋,想要阻止庞羲外调,奈何刘璋不为所动。

最终意识到大事不妙的赵韪下定决心发动叛乱,而战事一起,刘璋立刻逃往成都,并策动东州兵处于对赵韪可能清算的恐惧心理,指挥他们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并最终大破之。这场精心布置的叛乱遭遇挫败,赵韪随后逃入江州。不久,赵韪遭到部下庞乐、李异的反攻,兵败身死。

事情发展到这里,刘璋的政治水准都堪称出色。然而也正是因为赵韪叛乱让刘璋看到了益州人的强大潜力,所以他逐渐开始改变策略,转为对益州本地人士、尤其是本地世家大族采取安抚政策,反而对平乱有功的东州人逐渐冷落起来了。后来刘璋与庞羲达成了谅解,并让其率领东州兵在前线对抗张鲁,并以此调集大量东州人开往大巴山前线,削弱了东州人在益州中枢的影响力。而法正作为三辅右扶风人,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刘璋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

当年法正与老乡兼好友的孟达一起躲避北方战乱,逃入益州投奔刘璋。然而一身的才华却始终不受重用,只能做个县令小官,后来虽然好不容易进入中枢,却也仅是军议校尉这般低等职务。如此境遇,法正度过了十年岁月。不过他的才学不仅让孟达等人所钦佩,也让益州派张松颇为青睐,并与之渐成莫逆之交。

在法正的眼中,刘璋虽非弱主,却也绝不是什么明君。他先倚重东州人来欺负益州人,后又提拔益州人而打压东州人,并且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联结了益州世家豪族欺压益州普通百姓。如此玩弄权衡之术,有悖公平正义之王道,亦不配统领益州这片沃土。

只是与当时的许多弱小诸侯一样,刘璋后来也渐渐走上了依附强者寻求自保的道路。官渡之战后,曹操携统御整个北方的威势挥军南下,刘璋见其强大,于是谴使讨好曹操。奈何张松在曹操处受辱,又逢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于是在张松等人的建议下,刘璋又转而结好起军势强劲却居无定所的刘备了。而当时被刘璋派遣出使刘备之人,正是法正。

在好友张松的推荐下,法正出使刘备,会面之后顿时生出英雄相惜之意。相较于刘璋,胸怀大志、气魄非凡的刘备显然更符合法正的胃口。在法正的心目中,刘备才是那个最适合入主益州的主公。当时赤壁之战刚过,刘备就秉承唯才是举的作风,提拔了魏延等一批荆州人士,浑然不觉有任何不妥之处。这与刘璋处理益州人与东州人之争时的做法,宛若云泥之别。

法正对刘备的欣赏,甚至已经到了容不得刘备光伟岸形象遭受损失的地步。当时孙权为了进一步巩固孙刘两家的联盟,强行将妹妹嫁给刘备。孙夫人,相传名为孙尚香,虽为女流之辈,却擅长挥使刀兵剑戟,刘备十分忌惮。于是法正作为刘璋的使者,居然直接插手刘备家务,力劝刘备远离孙夫人。也就是说,在出使刘备之后,仕途不顺的法正就已经将自己当作刘备集团的人了,并事实上也被刘备、庞统和诸葛亮等人所接纳了。

及至法正返回益州之后,张松、法正便开始布局如何引刘备入川的事务了。赤壁之战后,曹操兵锋调转西侧,摆起了对汉中地区的窥探之意。此时刘璋因担忧曹操吞并张鲁之后,会南下征伐益州,于是在张松的劝说之下准备迎接刘备入川以对抗曹操。

千万别以为刘璋引刘备入川是一件糊涂举措。在此之前,刘备虽先后投靠了数路诸侯,却始终没有主动占夺主家的先例,可谓履历优秀。其次当时的天下形势,唯有孙权、刘备曾重挫过声势浩大的曹操,相较于历经三代经营的孙权,基业初创且不稳固的刘备显然是益州最好的外援。另外,刘备即便入蜀,但其远离荆州大本营,军队的后勤补给皆掌握在刘璋的手中。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考虑,刘璋都有足够的信心断定刘备不敢跟自己翻脸。

在刘璋的筹算中,或许是想要等到刘备与曹操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一并收拾掉。也可能是自信能通过利益捆绑,将刘备牢牢的栓在自己的战车上。然而当法正受刘璋派遣而出使刘备之后,情况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朝着刘璋无法掌控的方向奔去了。

法正再次来到刘备这里后,明言要刘备以张松为内应,取刘璋而代之,继而凭借益州的富庶和险要,成就霸业。起初刘备对入川之战颇有顾忌,然而在庞统等人的一并劝说之下,最终下定了决心。经历了数十年的征伐后,此时的刘备已经成长为一位军事才能颇为强悍的雄主,在他率军孤军深入到益州腹地之后,竟然连战连捷,击败了整体实力强于自己的刘璋。

局势危急之下,刘璋麾下的一员参谋郑度向刘璋提出了一个抵御刘备的计划,坚壁清野。当时刘备是孤军深入,就食于敌,因此这一招虽然简单,却能有效遏制刘备的攻势。刘备听闻之后,心中颇为忐忑,于是找来法正问计,然而法正听闻之后却淡然道“终不能用,无可忧也”。在法正看来,刘璋根本就不可能采纳郑度的计策。

后来消息传来,果真如此。刘璋不仅没有采纳这一计策,反而罢黜了献计的郑度。原来法正早就看透了刘璋的执政手法,在刘璋安抚益州人、打压东州人的方针下,他不敢执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此计虽好,却会招致刘璋失去益州人心,在已经不受东州人拥戴的情况下,再将益州人得罪,就真的离穷途末路不远了,即便献计的郑度是益州派,也无济于事。正因如此,法正才会如此淡然。

刘璋没有使用郑度的计策,刘备的军势依旧在往前逼近。于是刘璋开始策动益州人的支持,准备凭借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展开一场硬碰硬的攻防战。只是比拼行军打仗,刘备又何曾怵过他人。为了打开局面,刘备率主力强攻益州枢纽要地雒城,并留守仅仅数百人防守后方葭萌关。刘璋听闻后,派遣一万军队猛攻葭萌关,意图掐断刘备后路,对其主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刘备对此置若罔闻,继续攻打雒城。双方为此开始了一场时间赛跑的游戏。

最终经过了一年的苦战,刘璋前后派遣数万大军,依旧未能攻克葭萌关。可刘备却凭借坚韧的毅力,在庞统都在攻城之时遭到射杀的情况下,拿下了重兵防守的雒城。益州的形势,由此再难逆转,刘备开始占据了绝对主动权。而在此期间,法正甚至曾写信给自己的老东家刘璋,明言刘备必胜,让其速速投降。

当时刘璋尚有一些资本,如若固守成都,很有可能会引来已经平定了马超、韩遂的曹操势力南下。当时夏侯渊、张颌等就驻扎在雍凉,一旦南下,对刘备而言就是灭顶之灾。正因如此,当手下朱叔贤策划出城投降之时,被刘璋果断诛杀,以威慑主张投降之人。然而此时从西凉南遁,曾投奔张鲁的马超,又选择离弃了张鲁,转投刘备麾下。于是马超与刘备两军联手围攻成都。最终刘璋服软,弃城投降,刘备因此而取得益州。

刘备成功入主益州之后,旋即在蜀中展开政治革新。当时不论是益州派的黄权、东州派的法正、还是荆州派的魏延,均在唯才是举的标准下获得了提拔。而为了稳固人心,刘备采纳了法正的意见,同意对有名无实的名士许靖(与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赫赫有名的“月旦评”正是源此二人)许以高位,以迎天下士子人心。同令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一同制定益州律法规范,编纂了《蜀科》,并做到了执法必严、尽量公正,促使益州一扫刘璋主政之时的颓气。

在大局稳定之后,法正凭借自身权势,展开了一系列锱铢必较的政治清算,其中遭受冲击最为激烈的大多是益州本地豪强大族。如此一来,刘备在益州的权势就更加稳固了,益州派和东洲派为了生存均紧密的团结在刘备周围。

为了在乱世之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刘备改革军制,恢复了秦朝和先汉时期的征兵制度,使得益州的军事实力急剧增强。在一系列改革弊政、革新举措实施之后,益州地区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改善,形成了一套完备和强大的行政体系。居于此,刘备具备了与曹操争锋的实力,将目光对准了益州北方的汉中地区。

刘备曾想与张鲁联手抵御曹操,奈何张鲁对曹操的感官甚好,发出了“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的壮语。这其中既有天师道和黄老道学之间的信仰亲近,也有其他现实考虑。总之后来张鲁归顺曹操,导致刘备不得不面临独自面对曹操的局面,汉中之战由此爆发。

在这场战争之前,法正对刘备提出了著名的“汉中策”,从战略、政治等层面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实力较弱的刘备军队能击败强大的曹军。他指出曹操因早前的称公称王,引发朝局不稳,因而必须亲自镇守后方局势,无法进行长期作战。而刘备集团在经过数年革新之后,内部各派系纷争处于停歇状态,且各派均期翼借助对外征伐建立功勋,没有大的内忧,能够耗得起。又指出曹军之中,除了曹操之外的诸将,均不是刘备的对手,等将其剪除排挤出汉中之后,即便曹操亲征也将无济于事了。

后面的事情果然按照法正的战前分析进行着,虽然期间许多战法和行军规划是由刘备制定和执行的,但在消灭夏侯渊的关键之战中,法正依旧发挥出了他奇谋的智慧。当曹操得知汉中失守,在亲政途中获悉法正在定军山歼灭夏侯渊部的战术规划后,曾酸溜溜的埋汰刘备,讽刺其办不成事情,必定是麾下智囊的功绩,并叹息自己未能得到法正。

当曹操大军来袭之后,刘备已经在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曹军本来只能徒叹奈何。然而刘备知晓曹操的到来之后,一时间英雄之气散发,竟然在曹军占据很大优势的情形下决定与之进行面对面的阵战。不过当法正冒着乱箭流矢的威胁赶到阵前力谏刘备之后,冷静下来的刘备随即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两军对垒之时,曹操消耗不起而力求速战,而刘备却毫不慌乱。他传信给后方坐镇的诸葛亮,要求发兵救援,并迅速得到了兵源补充。信心满满之下的刘备,派出黄忠、赵云等迅速出击,击败了曹军。士气低落之下,难以持久消耗的曹操最终无奈选择撤离汉中。至此,汉中之战以刘备完胜而告终。

汉中之战的第二年,公元220年的魏蜀吴三国,诸多谋臣名将先后陨落,其中即包括了定军山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黄忠、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后却遭吴军伏击而亡的关羽,也包括了年纪刚刚走上人生巅峰的法正。当法正去世之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这是史籍记载中刘备六次痛苦之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撕心裂肺的一次。

法正是刘备仅有的追谥之人,翼侯,意指展翅翱翔,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法正陪伴的那段岁月,是刘备一生中事业发展最为迅猛、最接近自己梦想的时光。

后来刘备不顾众臣劝阻,执意起兵伐吴,最终夷陵惨败,退回白帝。当时诸葛亮就曾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的死不仅使得刘备失一智囊,同时导致蜀汉内部各个派系之间出现严重失衡。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却再难重现刘备、法正进击汉中时上下团结一心的大好形势了。


有魔气历史


说不惹的是蠢货,不搞臭诸葛亮,你是不甘心的。诸葛亮位在法正之上,史料记载甚明;而说法正位在诸葛亮之上,却缺乏任何历史依据。

刘备曾选择了入川时才跟随他的魏延,而不是众望所归的张飞。毕竟魏延比张飞更适合镇守重镇,而不是刘备信任魏延胜过张飞。同理,刘备带法正在身边,是因为法正比诸葛亮更具有大胆谋略,而不代表诸葛亮比法正低一级。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对法正加以重用,并不是因为刘备对法正的信任更胜诸葛亮,而是因为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但诸葛亮一直在搞政治工作,总领一切事情,包括战略、外交、后勤、屯田、经济、法治、民生,这些,却有着无人能代替诸葛亮,只有诸葛本人能为,而诸葛亮也没空担任谋略家一职,随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如果诸葛亮跟着刘备,四处走,四处征战,谁又能治民生、经济,谁又能在后方管理屯田、外交之事,哪谁又镇守后方治理大小事情,刘备都不用理,也不过问,全权交给诸葛亮,刘备只管有仗就打,没仗就玩,法正有军事谋略,刚好能顶替出任此职位,跟着刘备,法正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是不能跟随的,如果诸葛亮跟随,谁镇守成都,谁又能防御北边曹魏、南边孟获,谁又能镇得住益州人士,刘备兵败白帝成,诸葛亮一出成都,就有人造反,可知,诸葛亮是不能随军征战的,作为刘备身边谋略家法正,不能劝阻刘备,也能帮助刘备,不会输得这么惨,可是法正死了,无人可以出任出谋划策的人,诸葛亮也离不开成都。

在刘备得汉中后,诸葛亮排行第一,法正排行第二,法正是很尊重诸葛亮的,诸葛亮也当他是自己人,两人与刘巴等人共定蜀律,法正还请教诸葛亮,听了诸葛亮的话,佩服不己。裴注引《蜀记》所载郭冲记诸葛亮五事,其中有:“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云云。法正提出用当天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诸葛亮于是书此信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着比法正更高级别的决定权

有人告法正睚眦必报,被诸葛亮怼回去,那个人再也不说什么了,这件事出自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诸葛亮并不是一味纵容法正,对于原则性问题,诸葛亮一点也没有退让,比如法正建议《蜀科》应该效仿刘邦时期的“约法三章、缓刑弛禁、放宽约束”,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同意,作了一篇《告法正书》,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是必须依法治蜀,严法治蜀。

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在《蜀科》的制定上,有着比法正更高级别的决定权,而法正也一直非常尊重诸葛亮,从不敢越过诸葛亮底线。

《三国志》裴松之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军师将军,是诸葛亮的正式官衔,但他干的实事,却是“署左将军府事”。要知道,当时刘备的正式官衔,就是“左将军”,而诸葛亮却坐在“左将军”的官府里,替刘备处理政务,实际就是一手握住左将军府的领导人,军事、后勤、外交、民治一手握,是有权调动兵马的。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法正为谋主,谋主,是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但权力没有诸葛亮的大。《三国志·袁绍传》载曰:“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 《孙策传》载曰:“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这些人出谋划策,但是没兵权的,张昭、陈松等人地位与法正相同,诸葛亮与周瑜地位相同,都是掌军权的,谋略上孙策喜欢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人,而其他事,都喜欢由周瑜处理。对于刘备在谋略上,更喜欢听法正的,而其他时都喜欢由诸葛亮处理。

刘备把诸葛亮列为股肱,除刘备之外,是唯一能调兵之人,法正无权调兵,只有出谋划策,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即有统兵之权,黄元造反,就是在诸葛亮去白帝城后,才举兵造反,怕的就是诸葛亮;《刘备传》中诸葛亮名位列前,即可证诸葛亮当时地位(职权)高于法正。

当时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本传)署左将军府事,《董和传》载曰: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以为左将军大司马府是一府,而实际上是二府。

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指辅佐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如果诸葛亮不是亲信股肱,就不会托孤给诸葛亮,就不会把军队与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而法正到头来,连军权也没摸过,一直是个参谋长。

刘备能打下汉中,汉中前线之功,没有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是汉中后勤之功,但也不是法正的功劳,而是黄权功劳,《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刘备不在,自然要由最重要的大臣替他主持国事。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君、相分工,不亦宜乎?这时法正跟随刘备,出谋划策,谓之“谋主”,与“股肱”相比,差了一等。

《三国志·诸葛亮传》:“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国志·彭羕传》: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刘备开始喜欢彭羕,但是诸葛亮认为“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于是刘备就“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就废了法正推荐的人。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诸葛亮为蒋琬说情,刘备就不定将加罪戮给蒋琬了。

《杨洪传》“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诸葛亮一句话,刘备将法正的蜀郡太守,给杨洪了。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零陵先贤传》: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烝,巴与亮书曰:“乘危历险,到值思义之民,自与之众,承天之心,顺物之性,非余身谋所能劝动。若道穷数尽,将托命于沧海,不复顾荆州矣。”亮追谓曰:“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巴曰:“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巴复从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刘备不责怪刘巴,但也不封官给他干,可是诸葛亮数次推荐刘巴给刘备,刘备还是封了官给刘巴。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庞统与诸葛亮是亲戚,鲁肃说庞统大才,诸葛亮也进言刘备,庞统的堂嫂就是诸葛亮二姐。

刘备打下荆州4郡,3郡归诸葛亮。论名义上的地位诸葛亮在的时候东吴首先是通好于诸葛亮。按照一般情况的话肯定名义上诸葛亮为先。最后呢一般看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关羽同在荆洲的那段时间,记载诸葛亮镇荆洲的多于关羽(庞统传,廖立传有记载)。可见在当时刘备给诸葛亮的信任有多大。

某些人说正比诸葛亮受信重的主要来源只有两个:

三国志,《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老裴的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我们不能说田丰、荀谌、许攸是袁绍谋主,袁绍就一定信任他们了,而疏远审配、逢纪等统军事之人,。也不能说孙策的“内事问张昭”,就一定比周瑜更信任。


飞天神通


法正和郭嘉类似,都属于军事参谋之流,善于给主公谋划一些军事建议,揣测主公心思,说一些主公心里想的又不能说出来的事情。

刘备很喜欢法正,就好像曹操很看重郭嘉一样,属于领导喜欢的毛病很多的下属,郭嘉经常无视法度,法正也是睚眦必报,这也是为什么领导喜欢他们的原因,领导都喜欢有毛病的下级,喜欢不如自己的下级,譬如萧何,老百姓都夸他好的时候,刘邦如鲠在喉,萧何知道后,立马醉酒受贿,刘邦知道后哈哈大笑,也不再想着除掉萧何。

而法正与诸葛亮是本质的不同,首先诸葛亮是军事家,行军、布阵、练兵、供给,样样都行,而这四样,郭嘉法正一样都不行,把一支万人部队交给他们俩,估计部队还没开到前线,就得跑掉三分之一,切忌不要把小说影视剧的战争当作真实的战争!

其次,诸葛亮为人也非常楷模,这样的人,领导必然不喜欢,一是有威胁,二是驾驭不了,三是你又搞不掉他。


当兵吃粮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陕西眉县人。汉献帝建安初年,因逃荒而入蜀,早期一直在刘璋手下做事,后来投靠刘备。

一、帮刘备谋取益州,有卖主求荣之嫌。

法正在遇到刘备之前,一直都不得志,在益州刘璋手下做事,官也不大,不受刘璋的重用,与益州周围的官僚关系处的也不好。刘璋派遣他去刘备那里出使,一番交谈下来,他觉得刘备可以干大事,跟着刘备前途更光明,于是反了水,开始与刘备密谋,夺取益州。刘备能在后来取得益州,他在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此来看,这人在私德方面,不值得称道。当时刘璋除了胸无大志,偏安四川之外,在执政上并没有大的偏差,也不是穷奢极欲的统治者,反倒在他的领地内,社会比较安定,人口有所增长,经济有所发展。

二、一旦得志,睚眦必报,吃相难看。

法正投降刘备,反过来出卖益州的利益,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刘备取得益州后,法正被认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成为刘备势力最核心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是刘备最信任的“谋主”,权力与信任程度都超过了诸葛亮。一旦得志,他开始大肆报复曾经冒犯过自己的人。连诸葛亮都非常忌惮,不敢去管。至于刘备极度信任法正的原因,诸葛亮看得很清: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使他免受牵制而得以展翅高飞。所以刘备是法正最大的依仗。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三、才能出众,功劳不小。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法正确实是自己的福星。他一来,两人一谋划,就取得了益州这么大的地盘,从此结束了刘备势力长期没有根据地,处处看人脸色的日子。接着又献上了攻略汉中的计划,并且能够顺利实施,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刘备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这使得刘备获取人口和土地、实实在在得利之外,一改从未赢过曹操的历史,扬眉吐气了一回,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陈寿写《三国志》,将庞统和法正合在一起做传,可能是认为二人虽然英年早逝,却对蜀汉的功绩不小,经历也有重合的地方。庞统在刘备进军益州的时候死于雒城围城战,法正在刘备称王(汉中王,尚未称帝)的第二年病逝。刘备感情丰富,有过多次载入史册的“痛哭流涕”,法正死后,自然也是免不了的,但据说这是最后一次,自此以后先主再没“痛哭流涕”过(或许是史书再没有记载)。

四、法正一死,蜀汉也是江河日下。

攻占汉中,可能是刘备势力最为鼎盛的时候,法正等于是见证了刘备最耀眼的一段岁月。可惜,法正一死,福星一去,刘备迅速开始走下坡路了。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除了父子二人身死之外,还搭上了几万精兵。接着刘备自己又不听人劝阻,带兵去打东吴,叫陆逊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自此蜀汉多年来积攒的一点家底,糟蹋了个七七八八。到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确实如诸葛亮所说,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诸葛亮曾经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如果法正在,必然能阻止先主东征(东吴);即使东征,也不会一败涂地。出自天下第一名相之口的这句话,从侧面可以证明法正的不凡之处。


子冬


法正是谁?《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可以说,刘备当上西川之主时,法正是第三号人物,仅次于刘备、诸葛亮。

但实际上,诸葛亮也不敢惹法正。有两件事情:

一是法正这人气量比较小,他在当蜀郡太守时,“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有人希望诸葛亮治一治法正,结果诸葛亮不但没有出手,还替法正开脱,因为他“知先主雅爱信正”,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位置,不如法正。

二是刘备夷陵之败后,诸葛亮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也是不赞同刘备出兵打孙权的,但是刘备不听,而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可以说服刘备,即便说服不了,他也能帮助刘备。

这两件事情,足以证明诸葛亮不敢惹法正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法正深得刘备信任。为什么呢?

法正本来在刘璋手下做事,但并不得志。于是他就联合张松,私底下投靠刘备,并帮助刘备拿下整个益州,刘备有了大根据地;后来,又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拿下汉中,进位汉中王,暂时解除了北方曹魏的威胁。刘备创业过程的最重要两步,法正居功至伟。

刘备是一个枭雄,法正更像个阴谋家,诸葛亮呢?他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刘备做事,带有很多草莽风格,他的蜀汉,更像帮派,而不像国家。这个时候,善于谋划而不择手段的法正,自然会深得刘备信任;而诸葛亮则是深谋远虑,很多事情不会顺刘备的意,有时候自然会让刘备不爽。

不过,刘备很清楚诸葛亮的能力,他是打算让诸葛亮处理内部事务,将来辅佐刘禅;而在对外征战,开疆拓土上,他更依赖法正。洞察世事的诸葛亮,自然明白个中道理,他肯定不会主动去惹法正。


小小小小开心果的主页


法正深得刘备信任,也是刘备能三分天下的重要功臣。诸葛亮在一个时期内,对于法正的确是有些忌惮的。但诸葛亮能够做到对法正以宽相待,不破坏蜀汉政权的内部团结,也证明了诸葛亮之格局气度。

法正可谓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之人,但在刘璋手下期间,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之下,内心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法正有个好朋友名为张松,当时任益州别驾(相当于副州长),和法正同样觉得刘璋只是守成之人,不是个能成大事之人,于是两人经常在一起互相倾诉,寻找机会干票大的。

张松曾封刘璋的命令出使曹操,结果曹操对张松十分傲慢,张松憋了一肚子气回益州后,在刘璋面前大说曹操的坏话,刘璋也就断绝了交好曹操的心思。后来赤壁之战后,刘备声望大涨,张松又劝刘璋交好刘备,毕竟都是姓刘的,将来如果有事互相也能有个照应。

张松推荐的出使人选,就是法正。刘备正觉得荆州施展不开手脚,惦记着刘璋的益州,法正就来出使,正是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于是对法正异乎寻常的好。而且在接触过程中,法正的才能深获刘备认可,刘备的雄才大略也收获了法正的拥戴。

法正回到益州后,开始和张松暗中商量怎么出卖刘璋,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帮了一个大忙。当时张鲁盘踞汉中,曹操派部队讨伐张鲁,刘璋听到消息后小心肝吓得扑通扑通的,十分害怕曹操灭了张鲁再来攻打益州。张松趁机给刘璋出主意:刘备兵强马壮,肯定能挡住曹操的进攻,你和刘备是兄弟,就让他来抗拒曹操吧!

刘璋光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琢磨着如果刘备来了,到时候大不了把汉中给他就得了,于是同意了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再次出使刘备。这次法正到了刘备处后,开诚布公地告诉刘备,这是夺取益州的千载难逢之机。刘备早就有这个意愿,两人一拍即合,当即整军进入了益州。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刘备进入益州之后,一路上收买人心安抚百姓,慢悠悠地向汉中前进,最后张松暗中投靠一事败露被杀,刘备找了个借口翻脸,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后来法正又协助刘备取得了汉中,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业。

在整个过程中,法正发挥了重大作用,《三国志》说: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骨干,而法正是一切计划的策划者,所以在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法正因功被任命为尚书令。


两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历史上的说法是,两人虽然性格和兴趣都不相同,但互相始终以大局为重,能够做到紧密合作。

法正这个人虽然才华谋略都是一等一的,但却心胸不够宽阔,在权势日隆之后,对于昔日的政敌睚眦必报,暗中坑害了不少和他有过节的人。有人将这种情况反映给诸葛亮,诸葛亮说:主公当时在荆州时,北面和东面分别有曹操和孙权威胁,情况十分危险,后来有了法正的帮助,才得到益州和汉中前途不可限量,现在法正做事稍微出格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以诸葛亮对法纪的重视,能够对法正网开一面,只能说明他不想因为法正破坏大局。

法正对诸葛亮的态度,同样具有大局观。在平定益州和汉中后,诸葛亮制定的法律比较严苛,法正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刚刚稳定下来,应该施行相对宽松的律法,诸葛亮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了法制的重要性,法正之后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支持了诸葛亮的做法。

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对法正还是有些忌惮的,原因就在刘备身上。

在刘备获取益州和汉中之后,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已经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和谐,刘备更倾向于自立为帝,而诸葛亮还想着恢复汉室,两人之间自然发生了理念上的碰撞,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埋头做事。

如果说诸葛亮是个理想主义者,那法正绝对是个机会主义者,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辅佐明主建功立业,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比较之下,刘备自然喜欢的还是法正这样的谋士,所以对法正更是与众不同,即便是诸葛亮都承认这一点。

在后来刘备征伐孙权失败后,诸葛亮曾说:“若法孝直(法正的字)在,则能止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大概意思是,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能够阻止刘备伐吴,即便劝不住,也能使刘备不至于败的那么惨。诸葛亮这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刘备最信任法正,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包括诸葛亮;第二,法正谋略过人,能为刘备挽狂澜于既倒。

这样的法正,诸葛亮必然是有些忌惮的。但如果说诸葛亮惧怕法正,却有些言过其实了!


李飞叨


法正是谁?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人,死后谥号翼候,是刘备时期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被陈寿(三国志作者)赞誉为可比肩曹操麾下的程煜和郭嘉。

背景,名士法真之孙(这个要就不说了,诸葛亮也不比他差)

然后再说功劳

建安十三年(208年)代表刘璋出使刘备暗中投靠刘备。

此后几年直到刘备入住益州,中间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向刘璋进言迎刘备入蜀。

建安十七年(212年)还利用刘璋的仁心坑了刘璋一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献计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并使得刘备得以成功入住汉中。

这还是不是最主要的,因为诸葛亮的功劳比这份履历只高不低。

接下来法正真正牛逼的原因来了。

所谓人生四大铁一起嫖过娼。

在刘备入主益州后急需拉拢蜀中大族,而豪族中这么多的女人,刘备偏偏看上了吴家家主的妹妹吴氏。

话说这吴氏是谁呢,他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有这“蜀中第一美人之称”

这就让看见漂亮女人心就痒痒的刘备茶不思饭不想。

关键点来了。

这时法正给刘备说了一句话“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晋文公逃到秦国后还娶了自己亲侄子的老婆,更何况你和刘璋还没亲戚关系呢!

就这样,有着这么一个完美而有充分的理由,刘备便欢天喜地的临幸自己的美人去了。

而法正也因为这件事,彻底的变成了刘备的直系心腹。

直观的表现在了最后的封赏中,法正和诸葛亮,张飞,关羽是当时获得封赏最高的几人。

诸葛亮,张飞和关羽人家这是应该的,可是法正算个鸟球啊。(你看拍马屁拍到心尖儿上的好处来了吧)

还有让法正和诸葛亮他们一起修订?《蜀科》的事咱就不说了。

法正在掌握益州首府蜀郡的时候,将和他有过小矛盾的人全部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而那些个对他有过小恩小惠的人最后都被他加以照顾。

曾经有人向诸葛亮揭发法正,不过被诸葛亮给压下了。

最后,诸葛亮不是怕法正也不是惹不起他而是法正是一个睚眦必报的真小人,没必要为了这个狗皮膏药惹得自己不痛快。


东方小龙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诸葛亮不是不敢惹法正,而是不削于法正

刘备入川得益于两个人的帮助,一个是张松,另一个就是法正。张松早死,在后期就没他什么事了。法正在刘备阵营可谓是居功至伟,可在刘璋阵营确实个叛徒。

刘备入川以后,法正就跟随刘备。一度成为刘备的谋主,相对于诸葛亮法正在军事方面的确很强。刘备把法是为心腹,尤其是攻取汉中之时法正居功至伟。是法正的谋划才战败曹魏军队,斩杀夏侯渊,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刘备自封汉中王,法正也是水涨船高,做到了自己有史以来最大官职。

可法正为人睚眦必报,自从当了高官以后那更是不可一世。以往那些对他稍有不敬之人,必须报复,甚至弄得人家破人亡。朝中文武都是对他敬而远之,有些朝臣到刘备那里诉苦,但是收效甚微。这时的法正在刘备面前正是大红大紫,刘备根本不在乎法正的这些错误。还有人到诸葛亮那去告状,让诸葛亮惩治法正。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能看不出其中玄机吗?法正目前正红的发紫,自己还有众多事物缠身,哪有时间管他那些破事。何况诸葛亮为人正直,根本不削于和法正这种人为伍。他的内心里是瞧不起法正的,虽然法正现在很红,诸葛亮也不羡慕他。他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起,自己只是勤恳的工作别的不需要考虑。

法正在刘备阵营的作用是有目更睹的,可他的为人也是被后人不断诟病。法正这人十足是个小人,他在刘璋时代就不被人待见,刘璋从来就没重用过他。心里怨气太重,对待那些曾经对他不好的人一直耿耿于怀,终于有一天法正得势了。报复是必然的,这是他天性使然。诸葛亮对待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削于和他一般见识,他们的人格根本就是两个极端的走向。

所以诸葛亮不是不敢惹他,而是不削于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