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鸿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为何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菜芽、


不请自来。首先先说一下李鸿章在日本遇刺的始末: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先进的武器设备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打醒,而且在此时,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日本无异于痴人说梦。面对愈演愈烈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做出了请求停战的劝示。在美国的干涉下,日本政府答应了清政府提出的“议和”政策,并点名要求李鸿章作为全权谈判大臣前往日本。

这是李鸿章不知第几次为清政府擦屁股了,而且这一次在他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因为在之前的作战中,日本已经完成了对山东和辽东地区的海上控制权,并以此为跳板准备进军清政府的老窝-北京。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次日与日本方面举行了第一次会谈。日本方面指出,要想日本停战,需答应以下三个条件:

1 日本军队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区

2 以上地区军队将一切武器、军需品移交日本军队

3 天津、山海关的铁路由日本方面使用,并负责在休战期间日本军事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条条框框,完全置清政府与无人境地,并且这种未战而先把中国拖垮的约束是任何一个爱国人士所不想看到的。

3月24日,李鸿章撤回休战提议,要求开始议和条件的谈判。但是,日本方面还隐藏日军向台湾开进的事实,企图在占领台湾后逼迫李鸿章就范。

在谈判席上,两国就议和条款僵持不下,但之后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件事情的进程。3月24日下午,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驿馆,在快要到达驿馆时,人群中突然蹿出一名日本男子,乘人多往李鸿章脸上就是一枪。之后,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当场昏迷不醒。而刺客在此时趁乱四处逃窜,溜之大吉。

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方面大为震怒。因为日本政府本来打算的就是借战争捞一笔,然后见好就收。但在关键时刻除了这么一个大事件,意义可能就会变的非常不一样了:

“若李鸿章以负伤作借口,中途归国,对日本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入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

本来是自己占尽便宜的事,却不巧一颗子弹打在了关键时刻,在这时候的国际大事件无异于惊天霹雳,日本政府也意识到,如果不答应清政府提出的休战提议,则后患无穷。

李鸿章遇刺事件,一度改变了谈判的进程,也对议和条款的割地、赔偿款上进行了有效的影响。这颗子弹,换来了三个星期的休战时间,而日本政府的不得不让步,也因这颗子弹而起。


田之云


李鸿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为何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小编将在下面的解说中带大家了解下此次事件的具体过程,通过了解当时历史背景,就可以看出,日本为何目的了:(如有不同意见,关注小编,欢迎指正):

在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由于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发起史上称为“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使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开始对外积极侵略扩张。

而此时的清朝是正通过洋务运动来试图回光返照,但清政府在政治上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徒有外表,自然在日本计划之中。

急需对外扩张的日本,一直寻找机会,此时朝鲜问题就成了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于是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进入汉城,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

平定叛乱后,日方拒绝撤并,经谈判无效后,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一段时间战役(此处小编就不细说甲午战争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威海卫接连失守,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河以东防线的几万守军被日军攻破,清朝廷上下一片惊慌。

因此,朝廷便立即向日军求和,第一次派了德国人德璀琳代表清政府去,结果此人被日本无视,

1895年,清朝廷第二次委派了张荫恒和邵友濂到日本去,与日本商量求和的相关事宜,然而日本想借机狮子大开口,便点名让恭亲王或者李鸿章过来议和,否则一概不见。

1895年3月19日,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后立刻召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入京,任命他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李鸿章入京以后,慈禧太后又称病不出,让光绪皇帝负责接见。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会中,光绪帝让李鸿章与众臣议论媾和之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翁同龢主张倘若可以回避割地,即便巨额战费赔偿,也可以忍辱负重,便前往日本马关,和日本首相伊藤就中日休战事宜和谈。

1895年3月20多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双方在春帆楼(去过日本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个地方,现在好像变成酒店了))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日本西南大学教授王孝廉在《春帆依旧在》一书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 3月20日这一天,初春的空气中充满了寒意,“李鸿章带着一百多位随从人员,乘着中国招商局的两艘船进了关门海峡,船上装着水、蔬菜、食肉、做饭的厨具、吃饭的桌椅,船上还载着李鸿章专用的八人抬的红顶大轿子”。这不是搞笑吗?

由于日本正处于态度嚣张时间,李鸿章率先开口,“按照国际惯例,双方正式谈判开始,两国的海陆军队应即行停战”。这也是清朝政府此次谈判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让疲弱不堪的中国军队喘口气。伊藤博文听了,立即采取拖延战术,说:“这个建议可以明天再议。”关于围绕停战问题,第一天的谈判在僵局中结束。

第二日,经与朝廷协商,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放弃停战要求。伊藤博文十分高兴,下令出兵占领澎湖列岛,3月23日,日军登陆澎湖列岛,继续侵略战争,直指台湾。

24日,第三次会议时,伊藤博文才在谈判桌上告诉李鸿章,日军已占领澎湖,此时心情忐忑的李鸿章在中止谈判后,乘轿返回住处。

谁也没想到,就在此时,历史突然给了李鸿章一个机会。

此时李鸿章沮丧地走出春帆楼,返回旅馆的途中,一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暴徒忽然从围观的人群中冲出,对着轿子开了一枪。这凶手是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和仇华思想影响的青年,他认为日本军队应该占领北京,政府不应该议和,李鸿章是他眼中继续对华战争的主要障碍,于是,他决定刺杀李鸿章,结束和谈。

李鸿章

李鸿章被日本好战分子行刺,左颧骨中弹受伤。无论出于私交还是为了谈判,伊藤博文赶紧求救于日本天皇,让明治天皇派特使探望李鸿章的病情,皇后甚至亲自为李鸿章制作了绷带。同时,日本立即审理此案,以谋杀未遂罪判处小山无期徒刑。

对李鸿章来说,这次遇刺,大难不死,正好给国家以喘息机会。他一面装作“病危”,一面让李经方通知国内赶快联系各国驻华公使,告诉他们日本刺杀使臣,破坏和谈,野心极大。

这一消息立即传遍世界,各国舆论一片哗然,欧美等国纷纷谴责日本,转而同情中国,表示不能坐视中日谈判不理。尤其是沙皇俄国,他们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最为激烈,此前一直以为日本志在中国台湾,于是懒得理睬李鸿章的外交求援。现在得知日本意欲独占在华利益,立即让驻华公使频繁出入清政府的总理衙门。

这一下子,伊藤博文担心了:1、担心清政府对此次谈判的决心,与继续谈判的态度,2、日本最怕的就是第三国插手,不管是出于对李鸿章及清政府加以同情,或者自身利益,尤其是中俄的联手。考虑到李鸿章遇刺毕竟是自己理亏,争取和李鸿章继续和谈,日方不断来慰问他,甚至还发动日本各界发来慰问致电等,极力挽留李鸿章安心养伤实行无条件停战,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

30日,双方正式缔结了这份停战条约,规定自即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不包括台湾、澎湖

为了。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李鸿章受伤后,清政府虽然对他进行了安慰,但是也明确了一定要好好和谈的态度。停战后,日方就以此漫天要价。

4月15日,李鸿章跟伊藤博文进行最后一轮谈判。可是,伊藤博文已经从情报部门获得清政府给李鸿章的电报内容,知道无论什么条件,李鸿章都必须答应。李鸿章据理力争都是徒劳的。

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等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月8日,条约正式生效。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可怜的70多岁的老李了,又一次为清政府背锅了!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刘家五叔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李鸿章遇刺的背景。1894年,中日因半岛问题发生冲突,日本在黄海大东沟偷袭大清高升号运兵船,随后两国宣战。经过几个阶段的战役,中国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威海卫相继失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甚至扬言要攻入北京,再加上辽河以东防线的6万守军被日军击溃,导致清廷惊慌失措。清廷在战场失利的情况下,曾两度派人求和。一次是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派天津税务司德璀琳前往日本,另一次是清廷派遣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但是,由于日本鉴于当时未攻下威海卫,北洋舰队尚有余力,这样清廷就不会因议和而给予更多的好处,所以对这两次求和置之不理。到了1895年3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限于国力和考虑到战争拖延于己不利,于是点名要李鸿章前来谈判议和。而清廷已是惊弓之鸟,极力要求休战,于是,在3月20日,李鸿章抵达下关春帆楼,正式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和谈。

和谈的过程中,李鸿章在24日第三次谈判结束返回驿馆的路上时,被日本浪人的手枪击中面部。日本政府闻后大惊,不仅下令立刻缉捕该名嫌犯,而且还多次前往李鸿章寓所探病,甚至天皇都亲自过问李鸿章的伤势,让太医为其调药。日本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日本已经作战太久,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也会支持不住,所以想要尽快结束战争,并通过条约痛宰中国一笔。但是,李鸿章遇刺后,如果李因此而回国养病,或者因此而在日本客死,那么,日本不仅无法结束中日战争从而在其中捞足好处,反而招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其他列强对中日谈判的干涉。当时,清政府已经请英美法德俄等国进行调停,后来也有我们所熟知的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所以,日本人才对李鸿章遇刺才会非常着急。据传闻,李鸿章遇刺后,本来日本人要求中国赔偿3亿两白银,现因急于达成议和,所以改为2万两。正好,以李鸿章遇刺为机缘,所以形成了李鸿章挨一枪让清政府减少1万两赔款的说法。


国家人文历史


尼玛!看到底下这群喷子就头疼!中国要没李鸿章早特么四分五裂了。

那时候的李鸿章相当于国家元首,一国元首访问他国遭刺代表什么?那就是开战。

那时候的日本在中国眼里只是个小角色,别忘了当时的满清洋务运动之后号称亚洲第一强国,日本能打赢大清,那是大清早已被英帝国打残废的结果。

满清四大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没有这四位执政,你们以为满清倒台时还能留下1140万平方公里国土?早特么被列强瓜分完了。

不错,那么多卖国条约都是李鸿章签的,可他想签吗?打不过别人又能怎么办呢?说句实话,没有李鸿章,今天的香港澳门还能收回来吗?

都说曾国藩嗜杀,关键那些平民都被太平天国洗脑洗的连自己都认不得了,他是满清的臣,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国设计着想,此事怪不了他。

说左宗棠汉奸,敢问左宗棠怎么奸了?镇压叛乱就是他的责任,中法战争是谁打的?新疆造反是谁收的?同治回乱是谁平的?他是功臣!

说张之洞崇洋媚外,说真的,我感觉张之洞比前面几位功劳更大,南京大学、长沙大学等都是谁创办的?这些早期大学就是中国的底子,没有他创办大学,哪有那么人才可用?

一天到晚就知道骂,也不好好分析分析当时都是啥情况!李鸿章一生中只做错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侵略琉球和朝鲜时,他没有把战火烧进日本国内,导致后期被日本反扑,给中华民族带来那么沉重的灾难。

其他事情他并没有做错!



东亚第一喷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这一天是大清国的国耻日,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日子。作为清政府全权代表的李鸿章,和日本全权大使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共同在这份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据说这份条约比当年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和英国人签订的《江宁条约》更为屈辱。

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度不平等的屈辱条约的签订,还是极其来之不易的,可以说是清廷全权代言人李鸿章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换来的。这事看起来荒诞可笑,而又千真万确,是真实的历史突发事件。

此前,李鸿章在赴日谈判途中,已经屡接清军连连溃败的战报,日军势如破竹,已经相继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营口和南方的澎湖 ,形成了对大清国南北夹攻之势,清军已处于被动挨打的绝对劣势中。因此,李鸿章一到日本马关,见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伊藤和陆奥,便单刀直入提出日本必须立即停止用兵。

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有恃无恐,坚决不答应停战,而是要先签条约,再罢兵息战。身为战败国代表,李鸿章只得再三恳请,伊藤才说出日方的停战条件:必须将山海关、大沽口以及天津三个地方作为抵押品划给日方,日本政府才会下令停战。

李鸿章见日方的条件如此苛刻与狡黠,心想这怎么行?日方提出的这三个地方都是拱卫京畿的战略要地,倘若将其质押给日本,和引狼入室有何区别?然而弱国无外交,硬不起来,思来想去,只有先把停战谈判暂时搁置一旁,先就合约条款的细则进行磋商、谈判。

伊藤等人态度很是强硬,看着中国羸弱,中方谈判代表亦有委曲求全之态,遂提出了让人根本无法接受的无理条款,还当面用不恭语言作弄李鸿章。李鸿章身为弱国代表,面对嚣张蛮横、咄咄逼人的强邻,既不能反唇相讥,又无法据理力争,亦不愿俯身接受,于是借故拖延起来。

李鸿章玩起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太极,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以柔克刚,将日方的进攻化于无形,总之是一拖二延三不理,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似有似无,毫无实质性进展。

日本人觉察到李的用意后也改变了策略,对这有名无实的谈判不再搭理,而是暗中命令日军在战场上发动一波波的凶猛攻势,接连攻取了中国的一座座重要城镇。李鸿章闻讯心急如焚,心知总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但又无法可想、无计可施。因受日本朝野好战气焰的影响,群马县有位名叫小山丰太郎的无业游民,以为清国钦差头等外交全权大臣李鸿章是暗中故意与日本寻衅的主谋,遂决意铤而走险,行刺李鸿章。

史载,日清第三场谈判举行那天,丰太郎持手枪躲在马关外滨町邮局前街道的拐角处,待李鸿章谈判结束坐轿返回驻地接引寺路过时,从两旁蜂拥围观的人群中挤出,乘警察疏忽,直奔轿旁,手按轿夫肩膀,趁轿夫惊讶回望之时,举枪对准坐在轿子里的李鸿章扣动了扳机,子弹击中了李鸿章左眼下的颧骨处。丰太郎以为得手,他并不着急逃跑,遂被日本警察抓获。李鸿章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强忍剧痛,镇定地用手掩伤口以止血,接着坚持到接引寺门口下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登阶进入。

李鸿章遇刺后,日本政府既狼狈又慌张,乱作一团。中国外交大臣在日本遇刺的消息传遍世界,欧美的报纸均在头版上连篇累牍的报道,都指责日方蛮横无理, 和谈不成就再谈呗,何必用此下作手段谋刺清国外交官?

伊藤首相和陆奥外相自知理亏,尤其害怕李鸿章借此中断谈判,拂袖回国,更害怕西方列强乘机出兵干涉。他们一面催促日本山口地方法院审判刺客小山丰太郎,一面不断到接引寺去探视并慰藉李鸿章的伤情,并致道歉。据说睦仁天皇接报后也很忧虑惋惜,特别下诏严惩凶徒,以保国家的声誉;他还派侍从武官为特使携带两位御医赴马关慰问李鸿章,并为其精心治疗。睦仁皇后也特赐御用绷带,并派去12位护士帮助护理。

李鸿章不愧是外交老手,他乘机提出日本必须马上停战,否则没得谈。伊藤和陆奥当即表示应允。紧接着商榷议定和谈条款,日方和以前一样不做让步,李鸿章束手无策,别无他法,于是便有了《马关条约》的11条和款,主要有以下6大方面:

一、 双方承认朝鲜为“自立国”;

二、赔偿日本兵费(战争赔款)二万万两白银;

三、割让台湾以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包括琉球)和辽东半岛;

四、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以自由沿江直驶上述口岸;

五、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日资工厂以及输入各种生产设备,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

六、清政府不得抓捕为日军服务的情报员(奸细)。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大清更加羸弱不堪,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而积重难返,因而遭到了国内有识之士以及世界舆论的普遍声讨与反对。谁能想到,这份被视为国耻的严重不平等条约,竟是李鸿章耗费自己的鲜血好不容易换取来的......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日本所怕者有二:

第一,他们怕李鸿章借故拖延谈判,甚至中止谈判,愤而回国,如果这样,整个谈判就会陷入死局,当时日本的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前线的侵略军在中国继续拖下去。



第二,刺杀李鸿章一事已经酿成国际丑闻,日本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甚至被西方国家批评为是“野蛮国家”,舆论上已经不占优势。此时日本最怕列强借机干涉,说不准前期在甲午战场上拼出来的有利局面就会付诸东流。

所以这时日方立刻搞起了危机公关,天皇皇后齐上阵,又是道歉又是赠送绷带,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也立即重拟条约,将赔款由三亿两减至两亿两,目的就是拖住李鸿章,不让他就此回国。



另一方面日本也深知,要想逼迫清政府接受和约,只能用拳头说话,所以他们咬紧牙关,在前线延续了此前的攻势,兵锋直指山海关,进逼北京。

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怕了,他怕日军真攻破北京,遂急不可耐地电令李鸿章:

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这下日方惴惴不安的心终于落了地,因为这封电报被日方的技术人员截获了,清政府的底牌彻底暴露了。伊藤博重启谈判,逼迫李鸿章签约。李鸿章无奈,只好在《马关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达摩说


清朝光绪21年(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方败得很惨!李鸿章奉慈禧之命在日本马关与日本谈判,地点就是“春帆楼”。(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牛耳历史)(春帆楼签署《马关条约》)

马关春帆楼,李鸿章遇刺!

1895年3月24日,在春帆楼上,中日两方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而就在此时,突然想起了一声枪响,彻底改变了谈判的进程。下午4点左右,中日第三次谈判结束后,满怀心事的中方使者李鸿章步出春帆楼,就在他乘坐的轿子到达驿馆时,突然从人群中闪出一名日本男子,对着李鸿章就是一枪!这一枪打在了李鸿章左眼下面,李鸿章官府瞬间被染成了红色!当场昏了过去。而行刺者在趁慌乱时躲在了附近的一个店铺。

(李鸿章左眼下枪伤)

凶手被抓到

枪击案发生后,马关警方很快就找到了这名刺客。这名青年刺客叫“小山六之助”,是个无业游民,他宣称自己并不希望中日停战,一心想要日本将对中国的战争进行下去,所以他才密谋刺杀李鸿章,想进一步挑衅中日关系升级。(凶手小山六之助)

李鸿章遇刺后,日本天皇、首相为何着急?

1、日本已经严重透支了,拖不下去了,想尽快迫使中方签署《马关条约》

其实我们从刺客的心思中就可以看得到。当时日本政府的意图是和这名刺客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日本政府本来就像通过谈判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然后见好就收,因为当时的日本,无论是财力,还是兵力,都已经严重透支了,再加上当时除了日本对清廷虎视眈眈,还有西方列强诸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担心签条约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生怕会有什么把柄落在西方列强手中,更担心西方列强会从中干涉中日签条约,坐收渔翁之利。(谈判)

而这名刺客的行为刚好会成为西方列强的一个把柄,所以首相伊藤博文和日本天皇才会心急如焚,并且骂道:“这个刺杀事件的后果简直比在战场上失去了日军两个师团还要严重!”

2、日本天皇以及皇室可以从中得到“战争外快”!

甲午战争中,日本天皇从自己皇室费用中给军队捐了一大笔钱,用作军费开支。而当时的清政府的掌权者慈禧太后,正在挪用北洋海军军费,用来修葺自己的颐和园!

如果签约顺利,日方可以获得战争赔款,日本皇室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战争外快。(利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慈禧)

遇刺后的李鸿章,清政府态度冰冷

李鸿章遇刺的翌日,满清政府发电报给李鸿章,竟然也就是最简单的慰问,并且斥责李鸿章与日本太据理力争了!说李鸿章对日本态度好点的话,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被日本和西方列强给欺负得没有什么脾气了,什么事情都要顺着侵略者。清政府压根就不关心李鸿章的伤情,只是督促李鸿章尽快签《马关条约》,避免在中国的日军继续制造祸端,以保京都安全。(清末著名汉臣李鸿章)

签《马关条约》,中日停战

3月28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到李鸿章的驿馆,告诉李鸿章天皇已经下令停战,而且战争赔款从3亿两白银减到2亿两白银。李鸿章这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谈判桌上几天的口干舌燥终于有回报了。



搞史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要回顾一下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从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说起。

日本自从被美国的佩里将军用大炮砸开国门以后,和中国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全盘西化。日本一心向西方学习,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代表守旧势力的幕府将军被推翻,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还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在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逐渐和世界列强接轨,国力蒸蒸日上。

那边厢,老旧的大清帝国凭借庞大的国力,也在缓缓进行着改革,在一些汉族有识之士的引领下,开始了洋务运动,开设工厂,学习西方技术。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大清的改革尽管没有日本做的彻底(主要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但毕竟基础和国力比日本强得多。一时之间,中日两国似乎展开了竞赛,看谁能跑到前头。

这样的竞争,往往是要以一场战争作为最后的答案,中日之间也不例外。老旧而庞大的大清王朝在列强一致看好的情况下,居然输掉了这场战争,迎来了最灰暗的时刻。在这场决定国运的决战中,大清帝国几乎犯了所有能犯的错误:

朝堂的斗争用在了战争上;

地方实力派明哲保身,不愿意共赴国难;

战前,对情报工作毫不重视;

开战时,毫无理由的盲目自大,逼着李鸿章做出错误的抉择;

……

在这一系列的错误下,中国败给了日本,这才有了李鸿章去日本谈判,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事情。这,就是李鸿章遇刺的时代背景。

让我们回到正题——李鸿章的遇刺只是日本国内一个愤青所为,并不是日本政府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那么,日本明治天皇也好,首相伊藤博文也好,何必惊慌失措呢?

原因有三。

第一,刺李,影响了日本的国际形象

打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一片欢腾,军界政界欢欣鼓舞,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西方列强的认可,完成自己脱亚入欧的愿望。在当时的日本政府看来,这种刺杀敌国谈判使节的行为非常龌龊,有损日本国际形象,会给日本得到西方世界认可带来巨大的副作用。所以,日本军界和政界对刺李之举,是深恶痛绝的。

第二,刺李,影响了日本向清政府勒索更多赔款。

日本为了打赢甲午战争,几乎耗费了整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力。赢得战争以后,很希望通过中国给予的战争赔款来恢复经济,赔款自然越多越好。据说,日本当时的心里底线是要大清赔偿白银3亿两。刺李事件发生后,国际上一片哗然。日本为了得到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谅解,不得不在战争赔款的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最终定在2亿两白银上。换句话说,老李挨一枪,让日本损失了一亿白银的收入,也为清政府减少了相应的赔款。可以说,这一枪让日本损失巨大,这才是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着急和生气的真正原因。

第三,刺李,可能为日本带来后续不利影响。

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引起了一些西方列强的警惕,不想让日本崛起。因此,后来发生了法国、俄国、德国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事件。日本强大并不符合所有列强的利益,因此日本政府很担心刺李事件会给列强们干涉日本的借口,对日本的发展不利。

综上,不难看出,打李鸿章那一枪,对日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而对中国来说却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日本天皇和首相有着急忙慌的反应,再正常不过了。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 梁启超:《李鸿章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1895年3月19日,由于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委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和日本首相伊藤就中日休战事宜和谈。

作为战败国的使臣,李鸿章压力很大。

因为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已取得了辽东和山东一带的制海权,接下来他们计划攻打河北,然后直取北京。(李鸿章画像)

所以,当李鸿章提出休战和谈时,伊藤先是假模假样地例行公事地查验了他的敕书,然后就说次日再议。

第二日,伊藤便提出,休战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由于日军军方反对休战,所以中方如果能把天津、天津大沽和山海关交由日方使用,并负责休战时日军的开支费用等 ,就同意休战。

山海关和天津这几个地方如果拱让给日军使用,也就意味着日军随时都能攻进北京城,所以李鸿章不敢拍板。

尽管伊藤威胁不断,但老成谨慎的李鸿章还是说得给他三天时间考虑。

心情忐忑的李鸿章在中止谈判后,乘轿返回住处。

然而就在途中,一个叫小山丰太郎的年轻人,突然冲到轿前,一手推开轿夫,一手持枪对着轿内打了一枪,之后年轻人趁场面混乱,混入人群中,逃之夭夭。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李鸿章从轿中抬出来,只见他满脸满身都是血。经医生检查,发现李鸿章的枪伤在左眼下三公分的地方,并未伤到眼睛,也无生命之碍。于是紧急包扎后,送往医院救治。

(李鸿章被刺)

日本天皇和伊藤听闻消息后,非常震惊。一方面迅速派御医前往救治;另一方面,伊藤马上到医院探望,并下令立刻抓捕刺客。

很快,日本警察就抓捕了小山丰太郎。

原来小山丰太郎是个激进份子,他根本不希望战争停下来。再加上他一向对中国不满,所以他才会刺杀李鸿章,企图阻止中日和谈。

中国使臣在日本被刺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许多国家都长篇累牍地报道了这条新闻,并无一例外地指责日本如果不愿意和谈,可以光明正大地拒绝中国,大可不必用这样下作的手段来阻挠谈判。

甚至俄国还计划派出3万兵力进驻北京郊区,准备帮助清政府一同对抗日本。

除了国际上的恶劣影响外,伊藤更害怕李鸿章以疗伤为由,中止谈判回国。

如果李鸿章回国后,在遇刺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博得欧美国家的同情,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干涉。到时候,日本面对众怒,就再也无法占据主动权。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为了能争取和李鸿章继续和谈,日方不断来慰问他,甚至还发动日本各界发来慰问致电等,极力挽留李鸿章安心养伤。甚至表示同意暂时休战,和谈继续。

为了表达他们的态度,日方还在3月30日和李鸿章委派的代表签署了休战协议。不过这个休战协议的有效期是到4月20日截止,如果到那个时候还没有谈妥,就会再举进犯。

停战后,日方拿出和谈条款,漫天要价。

李鸿章和日方据理力争,又数次上报清政府。最终,日方同意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赔偿款为两亿两白银。另外还要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小国无外交,尽管李鸿章在日本被刺,占得到理。但面对强势的伊藤等人,他就算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还是只能对日本提出的条件委曲求全,在得到清政府答复后,于4月17日和日方最终签下了《马关条约》。

(参考史料:《蹇蹇录》《李鸿章全集》)


张生全精彩历史


甲午战争中日开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由于指挥失误,败给了日本。

这一仗打完清政府就完全失去了海上的主动权,小日本得志便猖狂,他们变本加厉的肆意在中国掠夺起来。

因为清政府是战败一方,打仗又打不赢人家,所以,只能找日方去谈判,李鸿章就是在这时候,到达日本的,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人了,按理说这样年龄的人,早就该退休了。

但是,李鸿章不能退休,因为国家需要他,他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日本指名道姓,清政府想谈判的话,只能派李鸿章,其他人都不可以。

李鸿章此次前行,凶多吉少,这是他深知的。但是,对于他来说能不能保命已经无关紧要了,但是,谈判的时候尽量能少赔点就少赔点,这才是他此次出行的目的。

日本方提出三亿两白银赔偿金额,另外,还需要向他们割地。

小日本一开口就是三亿两,中国哪有这么多钱,李鸿章拒不答应。

他想要讨价还价,但是,日方谈判的伊藤博文更加的强硬,别整那些没用的,日方是一分钱也不会让步的,不行的话,我们就战场上让拳头来说话。

李鸿章此次前来就是解决中日战争的问题,打仗的话遭殃的还是百姓。但是,谈又谈不拢,这可如何是好,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就在李鸿章一筹莫展之时,仇恨中日和平的一个叫丰太郎野心家想要刺杀李鸿章。

当李鸿章出现在他的眼帘之前时,他拿出枪来咣当就是一枪,打向了李鸿章的头部。正好打中了李鸿章的眼睛。

李鸿章开心了,因为这一枪让他有了谈判的筹码。

要知道这时候中日的谈判不单单是中国和日本关心的大事,美国和西方各国也在观望着。

李鸿章这么重要的人物,竟然在日本遇刺了,这事要传出去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日本会受到来自国际的谴责的。

重要的是这时候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把这件事给通过报纸宣传了出去。

日方害怕了,毕竟他们理亏在前,为了怕夜长梦多,他们不得不加快谈判的进程。

因为李鸿章挨的那一枪,让日本少支付了一亿两白银,这也就是为什么坊间一直流传着,打在李鸿章眼上的子弹,价值一亿两白银的来源。

日本同意由李鸿章提出的三亿两白银变为两亿两白银的赔偿。

李鸿章和日方签订的条约就是马关条约:

一、双方承认朝鲜为“自立国”;

二、赔偿日本兵费(战争赔款)二亿两白银;

三、割让台湾以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包括琉球)和辽东半岛;

四、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本船只可以自由沿江直驶上述口岸;

五、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日资工厂以及输入各种生产设备,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

因为签订了这个条约李鸿章就有了卖国贼的称呼,这个称呼像李鸿章这么聪明的人,在签订条约之前,他就想到肯定会是这个结果的了。

而且签字的时候,他主动拿起了笔,说这个卖国贼还是让我来当吧,你们还年轻,还有很大的作为。

你看他就是这样的人,明知是火坑还是往里跳。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的心里还有点良知,他的眼里看不得国内的百姓继续遭受炮火的洗礼。为了天下苍生,牺牲他一个人都是值得的,更何况是只是让他的名声有了一些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