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為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菜芽、


不請自來。首先先說一下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的始末: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隊先進的武器設備將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打醒,而且在此時,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日本無異於痴人說夢。面對愈演愈烈的戰爭形勢,清政府做出了請求停戰的勸示。在美國的干涉下,日本政府答應了清政府提出的“議和”政策,並點名要求李鴻章作為全權談判大臣前往日本。

這是李鴻章不知第幾次為清政府擦屁股了,而且這一次在他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因為在之前的作戰中,日本已經完成了對山東和遼東地區的海上控制權,並以此為跳板準備進軍清政府的老窩-北京。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次日與日本方面舉行了第一次會談。日本方面指出,要想日本停戰,需答應以下三個條件:

1 日本軍隊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等地區

2 以上地區軍隊將一切武器、軍需品移交日本軍隊

3 天津、山海關的鐵路由日本方面使用,並負責在休戰期間日本軍事所產生的一切費用

條條框框,完全置清政府與無人境地,並且這種未戰而先把中國拖垮的約束是任何一個愛國人士所不想看到的。

3月24日,李鴻章撤回休戰提議,要求開始議和條件的談判。但是,日本方面還隱藏日軍向臺灣開進的事實,企圖在佔領臺灣後逼迫李鴻章就範。

在談判席上,兩國就議和條款僵持不下,但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這件事情的進程。3月24日下午,在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返回驛館,在快要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乘人多往李鴻章臉上就是一槍。之後,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迷不醒。而刺客在此時趁亂四處逃竄,溜之大吉。

行刺事件發生後,日本方面大為震怒。因為日本政府本來打算的就是借戰爭撈一筆,然後見好就收。但在關鍵時刻除了這麼一個大事件,意義可能就會變的非常不一樣了:

“若李鴻章以負傷作藉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入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

本來是自己佔盡便宜的事,卻不巧一顆子彈打在了關鍵時刻,在這時候的國際大事件無異於驚天霹靂,日本政府也意識到,如果不答應清政府提出的休戰提議,則後患無窮。

李鴻章遇刺事件,一度改變了談判的進程,也對議和條款的割地、賠償款上進行了有效的影響。這顆子彈,換來了三個星期的休戰時間,而日本政府的不得不讓步,也因這顆子彈而起。


田之雲


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為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小編將在下面的解說中帶大家瞭解下此次事件的具體過程,通過了解當時歷史背景,就可以看出,日本為何目的了:(如有不同意見,關注小編,歡迎指正):

在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由於受到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而發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使日本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並開始對外積極侵略擴張。

而此時的清朝是正通過洋務運動來試圖迴光返照,但清政府在政治上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徒有外表,自然在日本計劃之中。

急需對外擴張的日本,一直尋找機會,此時朝鮮問題就成了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於是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000人於6月6日後數日分兩批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隊400多人,在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的率領下進入漢城,其後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進駐漢城。

平定叛亂後,日方拒絕撤併,經談判無效後,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經過一段時間戰役(此處小編就不細說甲午戰爭了),遼東半島與山東威海衛接連失守,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河以東防線的幾萬守軍被日軍攻破,清朝廷上下一片驚慌。

因此,朝廷便立即向日軍求和,第一次派了德國人德璀琳代表清政府去,結果此人被日本無視,

1895年,清朝廷第二次委派了張蔭恆和邵友濂到日本去,與日本商量求和的相關事宜,然而日本想借機獅子大開口,便點名讓恭親王或者李鴻章過來議和,否則一概不見。

1895年3月19日,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後立刻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入京,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李鴻章入京以後,慈禧太后又稱病不出,讓光緒皇帝負責接見。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會中,光緒帝讓李鴻章與眾臣議論媾和之事,李鴻章堅決反對割地,翁同龢主張倘若可以迴避割地,即便鉅額戰費賠償,也可以忍辱負重,便前往日本馬關,和日本首相伊藤就中日休戰事宜和談。

1895年3月20多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雙方在春帆樓(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地方,現在好像變成酒店了))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

日本西南大學教授王孝廉在《春帆依舊在》一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情景: 3月20日這一天,初春的空氣中充滿了寒意,“李鴻章帶著一百多位隨從人員,乘著中國招商局的兩艘船進了關門海峽,船上裝著水、蔬菜、食肉、做飯的廚具、吃飯的桌椅,船上還載著李鴻章專用的八人抬的紅頂大轎子”。這不是搞笑嗎?

由於日本正處於態度囂張時間,李鴻章率先開口,“按照國際慣例,雙方正式談判開始,兩國的海陸軍隊應即行停戰”。這也是清朝政府此次談判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讓疲弱不堪的中國軍隊喘口氣。伊藤博文聽了,立即採取拖延戰術,說:“這個建議可以明天再議。”關於圍繞停戰問題,第一天的談判在僵局中結束。

第二日,經與朝廷協商,萬般無奈之下,李鴻章放棄停戰要求。伊藤博文十分高興,下令出兵佔領澎湖列島,3月23日,日軍登陸澎湖列島,繼續侵略戰爭,直指臺灣。

24日,第三次會議時,伊藤博文才在談判桌上告訴李鴻章,日軍已佔領澎湖,此時心情忐忑的李鴻章在中止談判後,乘轎返回住處。

誰也沒想到,就在此時,歷史突然給了李鴻章一個機會。

此時李鴻章沮喪地走出春帆樓,返回旅館的途中,一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暴徒忽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衝出,對著轎子開了一槍。這兇手是個深受日本軍國主義和仇華思想影響的青年,他認為日本軍隊應該佔領北京,政府不應該議和,李鴻章是他眼中繼續對華戰爭的主要障礙,於是,他決定刺殺李鴻章,結束和談。

李鴻章

李鴻章被日本好戰分子行刺,左顴骨中彈受傷。無論出於私交還是為了談判,伊藤博文趕緊求救於日本天皇,讓明治天皇派特使探望李鴻章的病情,皇后甚至親自為李鴻章製作了繃帶。同時,日本立即審理此案,以謀殺未遂罪判處小山無期徒刑。

對李鴻章來說,這次遇刺,大難不死,正好給國家以喘息機會。他一面裝作“病危”,一面讓李經方通知國內趕快聯繫各國駐華公使,告訴他們日本刺殺使臣,破壞和談,野心極大。

這一消息立即傳遍世界,各國輿論一片譁然,歐美等國紛紛譴責日本,轉而同情中國,表示不能坐視中日談判不理。尤其是沙皇俄國,他們與日本爭奪中國東北最為激烈,此前一直以為日本志在中國臺灣,於是懶得理睬李鴻章的外交求援。現在得知日本意欲獨佔在華利益,立即讓駐華公使頻繁出入清政府的總理衙門。

這一下子,伊藤博文擔心了:1、擔心清政府對此次談判的決心,與繼續談判的態度,2、日本最怕的就是第三國插手,不管是出於對李鴻章及清政府加以同情,或者自身利益,尤其是中俄的聯手。考慮到李鴻章遇刺畢竟是自己理虧,爭取和李鴻章繼續和談,日方不斷來慰問他,甚至還發動日本各界發來慰問致電等,極力挽留李鴻章安心養傷實行無條件停戰,但停戰範圍不包括臺灣、澎湖。

30日,雙方正式締結了這份停戰條約,規定自即日起停戰三個星期,但不包括臺灣、澎湖

為了。停戰把這個地區除外,保持了日本在這裡的軍事壓力。

李鴻章受傷後,清政府雖然對他進行了安慰,但是也明確了一定要好好和談的態度。停戰後,日方就以此漫天要價。

4月15日,李鴻章跟伊藤博文進行最後一輪談判。可是,伊藤博文已經從情報部門獲得清政府給李鴻章的電報內容,知道無論什麼條件,李鴻章都必須答應。李鴻章據理力爭都是徒勞的。

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李經方等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月8日,條約正式生效。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可憐的70多歲的老李了,又一次為清政府背鍋了!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指正 關注“劉家五叔”,與“劉家五叔”一起談古今趣事!


劉家五叔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李鴻章遇刺的背景。1894年,中日因半島問題發生衝突,日本在黃海大東溝偷襲大清高升號運兵船,隨後兩國宣戰。經過幾個階段的戰役,中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威海衛相繼失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甚至揚言要攻入北京,再加上遼河以東防線的6萬守軍被日軍擊潰,導致清廷驚慌失措。清廷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曾兩度派人求和。一次是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派天津稅務司德璀琳前往日本,另一次是清廷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但是,由於日本鑑於當時未攻下威海衛,北洋艦隊尚有餘力,這樣清廷就不會因議和而給予更多的好處,所以對這兩次求和置之不理。到了1895年3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限於國力和考慮到戰爭拖延於己不利,於是點名要李鴻章前來談判議和。而清廷已是驚弓之鳥,極力要求休戰,於是,在3月20日,李鴻章抵達下關春帆樓,正式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和談。

和談的過程中,李鴻章在24日第三次談判結束返回驛館的路上時,被日本浪人的手槍擊中面部。日本政府聞後大驚,不僅下令立刻緝捕該名嫌犯,而且還多次前往李鴻章寓所探病,甚至天皇都親自過問李鴻章的傷勢,讓太醫為其調藥。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日本已經作戰太久,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也會支持不住,所以想要儘快結束戰爭,並通過條約痛宰中國一筆。但是,李鴻章遇刺後,如果李因此而回國養病,或者因此而在日本客死,那麼,日本不僅無法結束中日戰爭從而在其中撈足好處,反而招致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其他列強對中日談判的干涉。當時,清政府已經請英美法德俄等國進行調停,後來也有我們所熟知的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所以,日本人才對李鴻章遇刺才會非常著急。據傳聞,李鴻章遇刺後,本來日本人要求中國賠償3億兩白銀,現因急於達成議和,所以改為2萬兩。正好,以李鴻章遇刺為機緣,所以形成了李鴻章挨一槍讓清政府減少1萬兩賠款的說法。


國家人文歷史


尼瑪!看到底下這群噴子就頭疼!中國要沒李鴻章早特麼四分五裂了。

那時候的李鴻章相當於國家元首,一國元首訪問他國遭刺代表什麼?那就是開戰。

那時候的日本在中國眼裡只是個小角色,別忘了當時的滿清洋務運動之後號稱亞洲第一強國,日本能打贏大清,那是大清早已被英帝國打殘廢的結果。

滿清四大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沒有這四位執政,你們以為滿清倒臺時還能留下1140萬平方公里國土?早特麼被列強瓜分完了。

不錯,那麼多賣國條約都是李鴻章籤的,可他想籤嗎?打不過別人又能怎麼辦呢?說句實話,沒有李鴻章,今天的香港澳門還能收回來嗎?

都說曾國藩嗜殺,關鍵那些平民都被太平天國洗腦洗的連自己都認不得了,他是滿清的臣,身為臣子就要為君國設計著想,此事怪不了他。

說左宗棠漢奸,敢問左宗棠怎麼奸了?鎮壓叛亂就是他的責任,中法戰爭是誰打的?新疆造反是誰收的?同治回亂是誰平的?他是功臣!

說張之洞崇洋媚外,說真的,我感覺張之洞比前面幾位功勞更大,南京大學、長沙大學等都是誰創辦的?這些早期大學就是中國的底子,沒有他創辦大學,哪有那麼人才可用?

一天到晚就知道罵,也不好好分析分析當時都是啥情況!李鴻章一生中只做錯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侵略琉球和朝鮮時,他沒有把戰火燒進日本國內,導致後期被日本反撲,給中華民族帶來那麼沉重的災難。

其他事情他並沒有做錯!



東亞第一噴王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這一天是大清國的國恥日,是《馬關條約》簽訂的日子。作為清政府全權代表的李鴻章,和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共同在這份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畫押,據說這份條約比當年鴉片戰爭後清廷被迫和英國人簽訂的《江寧條約》更為屈辱。

可就是這樣一個極度不平等的屈辱條約的簽訂,還是極其來之不易的,可以說是清廷全權代言人李鴻章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換來的。這事看起來荒誕可笑,而又千真萬確,是真實的歷史突發事件。

此前,李鴻章在赴日談判途中,已經屢接清軍連連潰敗的戰報,日軍勢如破竹,已經相繼佔領了中國東北的營口和南方的澎湖 ,形成了對大清國南北夾攻之勢,清軍已處於被動挨打的絕對劣勢中。因此,李鴻章一到日本馬關,見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伊藤和陸奧,便單刀直入提出日本必須立即停止用兵。

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有恃無恐,堅決不答應停戰,而是要先簽條約,再罷兵息戰。身為戰敗國代表,李鴻章只得再三懇請,伊藤才說出日方的停戰條件:必須將山海關、大沽口以及天津三個地方作為抵押品劃給日方,日本政府才會下令停戰。

李鴻章見日方的條件如此苛刻與狡黠,心想這怎麼行?日方提出的這三個地方都是拱衛京畿的戰略要地,倘若將其質押給日本,和引狼入室有何區別?然而弱國無外交,硬不起來,思來想去,只有先把停戰談判暫時擱置一旁,先就合約條款的細則進行磋商、談判。

伊藤等人態度很是強硬,看著中國羸弱,中方談判代表亦有委曲求全之態,遂提出了讓人根本無法接受的無理條款,還當面用不恭語言作弄李鴻章。李鴻章身為弱國代表,面對囂張蠻橫、咄咄逼人的強鄰,既不能反唇相譏,又無法據理力爭,亦不願俯身接受,於是藉故拖延起來。

李鴻章玩起了中國人最擅長的太極,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以柔克剛,將日方的進攻化於無形,總之是一拖二延三不理,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似有似無,毫無實質性進展。

日本人覺察到李的用意後也改變了策略,對這有名無實的談判不再搭理,而是暗中命令日軍在戰場上發動一波波的兇猛攻勢,接連攻取了中國的一座座重要城鎮。李鴻章聞訊心急如焚,心知總這麼拖下去也不是辦法。但又無法可想、無計可施。因受日本朝野好戰氣焰的影響,群馬縣有位名叫小山豐太郎的無業遊民,以為清國欽差頭等外交全權大臣李鴻章是暗中故意與日本尋釁的主謀,遂決意鋌而走險,行刺李鴻章。

史載,日清第三場談判舉行那天,豐太郎持手槍躲在馬關外濱町郵局前街道的拐角處,待李鴻章談判結束坐轎返回駐地接引寺路過時,從兩旁蜂擁圍觀的人群中擠出,乘警察疏忽,直奔轎旁,手按轎伕肩膀,趁轎伕驚訝回望之時,舉槍對準坐在轎子裡的李鴻章扣動了扳機,子彈擊中了李鴻章左眼下的顴骨處。豐太郎以為得手,他並不著急逃跑,遂被日本警察抓獲。李鴻章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強忍劇痛,鎮定地用手掩傷口以止血,接著堅持到接引寺門口下轎,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登階進入。

李鴻章遇刺後,日本政府既狼狽又慌張,亂作一團。中國外交大臣在日本遇刺的消息傳遍世界,歐美的報紙均在頭版上連篇累牘的報道,都指責日方蠻橫無理, 和談不成就再談唄,何必用此下作手段謀刺清國外交官?

伊藤首相和陸奧外相自知理虧,尤其害怕李鴻章藉此中斷談判,拂袖回國,更害怕西方列強乘機出兵干涉。他們一面催促日本山口地方法院審判刺客小山豐太郎,一面不斷到接引寺去探視並慰藉李鴻章的傷情,並致道歉。據說睦仁天皇接報後也很憂慮惋惜,特別下詔嚴懲兇徒,以保國家的聲譽;他還派侍從武官為特使攜帶兩位御醫赴馬關慰問李鴻章,併為其精心治療。睦仁皇后也特賜御用繃帶,並派去12位護士幫助護理。

李鴻章不愧是外交老手,他乘機提出日本必須馬上停戰,否則沒得談。伊藤和陸奧當即表示應允。緊接著商榷議定和談條款,日方和以前一樣不做讓步,李鴻章束手無策,別無他法,於是便有了《馬關條約》的11條和款,主要有以下6大方面:

一、 雙方承認朝鮮為“自立國”;

二、賠償日本兵費(戰爭賠款)二萬萬兩白銀;

三、割讓臺灣以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包括琉球)和遼東半島;

四、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以自由沿江直駛上述口岸;

五、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事館、日資工廠以及輸入各種生產設備,享受片面最惠國待遇;

六、清政府不得抓捕為日軍服務的情報員(奸細)。

《馬關條約》的簽訂,讓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大清更加羸弱不堪,使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而積重難返,因而遭到了國內有識之士以及世界輿論的普遍聲討與反對。誰能想到,這份被視為國恥的嚴重不平等條約,竟是李鴻章耗費自己的鮮血好不容易換取來的......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日本所怕者有二:

第一,他們怕李鴻章藉故拖延談判,甚至中止談判,憤而回國,如果這樣,整個談判就會陷入死局,當時日本的經濟已經不足以支撐前線的侵略軍在中國繼續拖下去。



第二,刺殺李鴻章一事已經釀成國際醜聞,日本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甚至被西方國家批評為是“野蠻國家”,輿論上已經不佔優勢。此時日本最怕列強借機干涉,說不準前期在甲午戰場上拼出來的有利局面就會付諸東流。

所以這時日方立刻搞起了危機公關,天皇皇后齊上陣,又是道歉又是贈送繃帶,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也立即重擬條約,將賠款由三億兩減至兩億兩,目的就是拖住李鴻章,不讓他就此回國。



另一方面日本也深知,要想逼迫清政府接受和約,只能用拳頭說話,所以他們咬緊牙關,在前線延續了此前的攻勢,兵鋒直指山海關,進逼北京。

這時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怕了,他怕日軍真攻破北京,遂急不可耐地電令李鴻章:

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這下日方惴惴不安的心終於落了地,因為這封電報被日方的技術人員截獲了,清政府的底牌徹底暴露了。伊藤博重啟談判,逼迫李鴻章簽約。李鴻章無奈,只好在《馬關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達摩說


清朝光緒21年(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中方敗得很慘!李鴻章奉慈禧之命在日本馬關與日本談判,地點就是“春帆樓”。(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牛耳歷史)(春帆樓簽署《馬關條約》)

馬關春帆樓,李鴻章遇刺!

1895年3月24日,在春帆樓上,中日兩方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而就在此時,突然想起了一聲槍響,徹底改變了談判的進程。下午4點左右,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滿懷心事的中方使者李鴻章步出春帆樓,就在他乘坐的轎子到達驛館時,突然從人群中閃出一名日本男子,對著李鴻章就是一槍!這一槍打在了李鴻章左眼下面,李鴻章官府瞬間被染成了紅色!當場昏了過去。而行刺者在趁慌亂時躲在了附近的一個店鋪。

(李鴻章左眼下槍傷)

兇手被抓到

槍擊案發生後,馬關警方很快就找到了這名刺客。這名青年刺客叫“小山六之助”,是個無業遊民,他宣稱自己並不希望中日停戰,一心想要日本將對中國的戰爭進行下去,所以他才密謀刺殺李鴻章,想進一步挑釁中日關係升級。(兇手小山六之助)

李鴻章遇刺後,日本天皇、首相為何著急?

1、日本已經嚴重透支了,拖不下去了,想盡快迫使中方簽署《馬關條約》

其實我們從刺客的心思中就可以看得到。當時日本政府的意圖是和這名刺客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日本政府本來就像通過談判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然後見好就收,因為當時的日本,無論是財力,還是兵力,都已經嚴重透支了,再加上當時除了日本對清廷虎視眈眈,還有西方列強諸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擔心籤條約的過程中發生意外,生怕會有什麼把柄落在西方列強手中,更擔心西方列強會從中干涉中日籤條約,坐收漁翁之利。(談判)

而這名刺客的行為剛好會成為西方列強的一個把柄,所以首相伊藤博文和日本天皇才會心急如焚,並且罵道:“這個刺殺事件的後果簡直比在戰場上失去了日軍兩個師團還要嚴重!”

2、日本天皇以及皇室可以從中得到“戰爭外快”!

甲午戰爭中,日本天皇從自己皇室費用中給軍隊捐了一大筆錢,用作軍費開支。而當時的清政府的掌權者慈禧太后,正在挪用北洋海軍軍費,用來修葺自己的頤和園!

如果簽約順利,日方可以獲得戰爭賠款,日本皇室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戰爭外快。(利用軍費修建頤和園的慈禧)

遇刺後的李鴻章,清政府態度冰冷

李鴻章遇刺的翌日,滿清政府發電報給李鴻章,竟然也就是最簡單的慰問,並且斥責李鴻章與日本太據理力爭了!說李鴻章對日本態度好點的話,就不至於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可見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被日本和西方列強給欺負得沒有什麼脾氣了,什麼事情都要順著侵略者。清政府壓根就不關心李鴻章的傷情,只是督促李鴻章儘快籤《馬關條約》,避免在中國的日軍繼續製造禍端,以保京都安全。(清末著名漢臣李鴻章)

籤《馬關條約》,中日停戰

3月28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到李鴻章的驛館,告訴李鴻章天皇已經下令停戰,而且戰爭賠款從3億兩白銀減到2億兩白銀。李鴻章這才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談判桌上幾天的口乾舌燥終於有回報了。



搞史人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要回顧一下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從甲午戰爭的前因後果說起。

日本自從被美國的佩裡將軍用大炮砸開國門以後,和中國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全盤西化。日本一心向西方學習,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後,代表守舊勢力的幕府將軍被推翻,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文化上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還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在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逐漸和世界列強接軌,國力蒸蒸日上。

那邊廂,老舊的大清帝國憑藉龐大的國力,也在緩緩進行著改革,在一些漢族有識之士的引領下,開始了洋務運動,開設工廠,學習西方技術。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大清的改革儘管沒有日本做的徹底(主要是軍事和經濟上的改革),但畢竟基礎和國力比日本強得多。一時之間,中日兩國似乎展開了競賽,看誰能跑到前頭。

這樣的競爭,往往是要以一場戰爭作為最後的答案,中日之間也不例外。老舊而龐大的大清王朝在列強一致看好的情況下,居然輸掉了這場戰爭,迎來了最灰暗的時刻。在這場決定國運的決戰中,大清帝國幾乎犯了所有能犯的錯誤:

朝堂的鬥爭用在了戰爭上;

地方實力派明哲保身,不願意共赴國難;

戰前,對情報工作毫不重視;

開戰時,毫無理由的盲目自大,逼著李鴻章做出錯誤的抉擇;

……

在這一系列的錯誤下,中國敗給了日本,這才有了李鴻章去日本談判,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事情。這,就是李鴻章遇刺的時代背景。

讓我們回到正題——李鴻章的遇刺只是日本國內一個憤青所為,並不是日本政府有計劃有預謀的行為。那麼,日本明治天皇也好,首相伊藤博文也好,何必驚慌失措呢?

原因有三。

第一,刺李,影響了日本的國際形象

打贏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一片歡騰,軍界政界歡欣鼓舞,他們迫切需要得到西方列強的認可,完成自己脫亞入歐的願望。在當時的日本政府看來,這種刺殺敵國談判使節的行為非常齷齪,有損日本國際形象,會給日本得到西方世界認可帶來巨大的副作用。所以,日本軍界和政界對刺李之舉,是深惡痛絕的。

第二,刺李,影響了日本向清政府勒索更多賠款。

日本為了打贏甲午戰爭,幾乎耗費了整個國家的國力和財力。贏得戰爭以後,很希望通過中國給予的戰爭賠款來恢復經濟,賠款自然越多越好。據說,日本當時的心裡底線是要大清賠償白銀3億兩。刺李事件發生後,國際上一片譁然。日本為了得到中國和西方世界的諒解,不得不在戰爭賠款的問題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最終定在2億兩白銀上。換句話說,老李挨一槍,讓日本損失了一億白銀的收入,也為清政府減少了相應的賠款。可以說,這一槍讓日本損失巨大,這才是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著急和生氣的真正原因。

第三,刺李,可能為日本帶來後續不利影響。

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引起了一些西方列強的警惕,不想讓日本崛起。因此,後來發生了法國、俄國、德國三國干涉日本還遼事件。日本強大並不符合所有列強的利益,因此日本政府很擔心刺李事件會給列強們干涉日本的藉口,對日本的發展不利。

綜上,不難看出,打李鴻章那一槍,對日本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而對中國來說卻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日本天皇和首相有著急忙慌的反應,再正常不過了。

1.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1895年3月19日,由於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委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和日本首相伊藤就中日休戰事宜和談。

作為戰敗國的使臣,李鴻章壓力很大。

因為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已取得了遼東和山東一帶的制海權,接下來他們計劃攻打河北,然後直取北京。(李鴻章畫像)

所以,當李鴻章提出休戰和談時,伊藤先是假模假樣地例行公事地查驗了他的敕書,然後就說次日再議。

第二日,伊藤便提出,休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由於日軍軍方反對休戰,所以中方如果能把天津、天津大沽和山海關交由日方使用,並負責休戰時日軍的開支費用等 ,就同意休戰。

山海關和天津這幾個地方如果拱讓給日軍使用,也就意味著日軍隨時都能攻進北京城,所以李鴻章不敢拍板。

儘管伊藤威脅不斷,但老成謹慎的李鴻章還是說得給他三天時間考慮。

心情忐忑的李鴻章在中止談判後,乘轎返回住處。

然而就在途中,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年輕人,突然衝到轎前,一手推開轎伕,一手持槍對著轎內打了一槍,之後年輕人趁場面混亂,混入人群中,逃之夭夭。

大家七手八腳地把李鴻章從轎中抬出來,只見他滿臉滿身都是血。經醫生檢查,發現李鴻章的槍傷在左眼下三公分的地方,並未傷到眼睛,也無生命之礙。於是緊急包紮後,送往醫院救治。

(李鴻章被刺)

日本天皇和伊藤聽聞消息後,非常震驚。一方面迅速派御醫前往救治;另一方面,伊藤馬上到醫院探望,並下令立刻抓捕刺客。

很快,日本警察就抓捕了小山豐太郎。

原來小山豐太郎是個激進份子,他根本不希望戰爭停下來。再加上他一向對中國不滿,所以他才會刺殺李鴻章,企圖阻止中日和談。

中國使臣在日本被刺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許多國家都長篇累牘地報道了這條新聞,並無一例外地指責日本如果不願意和談,可以光明正大地拒絕中國,大可不必用這樣下作的手段來阻撓談判。

甚至俄國還計劃派出3萬兵力進駐北京郊區,準備幫助清政府一同對抗日本。

除了國際上的惡劣影響外,伊藤更害怕李鴻章以療傷為由,中止談判回國。

如果李鴻章回國後,在遇刺這件事上大做文章,博得歐美國家的同情,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干涉。到時候,日本面對眾怒,就再也無法佔據主動權。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為了能爭取和李鴻章繼續和談,日方不斷來慰問他,甚至還發動日本各界發來慰問致電等,極力挽留李鴻章安心養傷。甚至表示同意暫時休戰,和談繼續。

為了表達他們的態度,日方還在3月30日和李鴻章委派的代表簽署了休戰協議。不過這個休戰協議的有效期是到4月20日截止,如果到那個時候還沒有談妥,就會再舉進犯。

停戰後,日方拿出和談條款,漫天要價。

李鴻章和日方據理力爭,又數次上報清政府。最終,日方同意割讓臺灣及遼東半島,賠償款為兩億兩白銀。另外還要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小國無外交,儘管李鴻章在日本被刺,佔得到理。但面對強勢的伊藤等人,他就算使出渾身解數,最終還是隻能對日本提出的條件委曲求全,在得到清政府答覆後,於4月17日和日方最終簽下了《馬關條約》。

(參考史料:《蹇蹇錄》《李鴻章全集》)


張生全精彩歷史


甲午戰爭中日開戰,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由於指揮失誤,敗給了日本。

這一仗打完清政府就完全失去了海上的主動權,小日本得志便猖狂,他們變本加厲的肆意在中國掠奪起來。

因為清政府是戰敗一方,打仗又打不贏人家,所以,只能找日方去談判,李鴻章就是在這時候,到達日本的,那時候的他已經是個70多歲的老人了,按理說這樣年齡的人,早就該退休了。

但是,李鴻章不能退休,因為國家需要他,他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日本指名道姓,清政府想談判的話,只能派李鴻章,其他人都不可以。

李鴻章此次前行,凶多吉少,這是他深知的。但是,對於他來說能不能保命已經無關緊要了,但是,談判的時候儘量能少賠點就少賠點,這才是他此次出行的目的。

日本方提出三億兩白銀賠償金額,另外,還需要向他們割地。

小日本一開口就是三億兩,中國哪有這麼多錢,李鴻章拒不答應。

他想要討價還價,但是,日方談判的伊藤博文更加的強硬,別整那些沒用的,日方是一分錢也不會讓步的,不行的話,我們就戰場上讓拳頭來說話。

李鴻章此次前來就是解決中日戰爭的問題,打仗的話遭殃的還是百姓。但是,談又談不攏,這可如何是好,雙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就在李鴻章一籌莫展之時,仇恨中日和平的一個叫豐太郎野心家想要刺殺李鴻章。

當李鴻章出現在他的眼簾之前時,他拿出槍來咣噹就是一槍,打向了李鴻章的頭部。正好打中了李鴻章的眼睛。

李鴻章開心了,因為這一槍讓他有了談判的籌碼。

要知道這時候中日的談判不單單是中國和日本關心的大事,美國和西方各國也在觀望著。

李鴻章這麼重要的人物,竟然在日本遇刺了,這事要傳出去會引起軒然大波的,日本會受到來自國際的譴責的。

重要的是這時候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把這件事給通過報紙宣傳了出去。

日方害怕了,畢竟他們理虧在前,為了怕夜長夢多,他們不得不加快談判的進程。

因為李鴻章挨的那一槍,讓日本少支付了一億兩白銀,這也就是為什麼坊間一直流傳著,打在李鴻章眼上的子彈,價值一億兩白銀的來源。

日本同意由李鴻章提出的三億兩白銀變為兩億兩白銀的賠償。

李鴻章和日方簽訂的條約就是馬關條約:

一、雙方承認朝鮮為“自立國”;

二、賠償日本兵費(戰爭賠款)二億兩白銀;

三、割讓臺灣以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包括琉球)和遼東半島;

四、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以自由沿江直駛上述口岸;

五、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事館、日資工廠以及輸入各種生產設備,享受片面最惠國待遇;

因為簽訂了這個條約李鴻章就有了賣國賊的稱呼,這個稱呼像李鴻章這麼聰明的人,在簽訂條約之前,他就想到肯定會是這個結果的了。

而且簽字的時候,他主動拿起了筆,說這個賣國賊還是讓我來當吧,你們還年輕,還有很大的作為。

你看他就是這樣的人,明知是火坑還是往裡跳。

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

因為他的心裡還有點良知,他的眼裡看不得國內的百姓繼續遭受炮火的洗禮。為了天下蒼生,犧牲他一個人都是值得的,更何況是隻是讓他的名聲有了一些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