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深切緬懷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願逝者安息。

汶川 · 十年

2008/5/12—2018/5/12

今年距離汶川地震整整十年了,

而在當年那一片受到創傷的土地上,

建立起了一座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館。

在它下方的半山腰,

正是當年大地震遇難者的公墓。

行走在紀念館當中,

人們將地震留存的回憶重新梳理,

從凝重變得舒緩。

我們常說,建築是有生命的。

它瞻仰著天,倚靠著地,

它最好巋然不動,永遠佇立。

《設計家》節目組前往汶川,

去探望那些曾經倒塌又被重建的建築個體。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設計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科學與人文同步發展。”

——何鏡堂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紀念館以大地的形態嵌入環境,與大地形成統一、契合的關係,在朝向城市軸線的東面方向形成切面,架空形成外部空間。紀念館在大地形體的建築之中通過院落空間的植入,使建築與大地之間形成一種內在張力。院落空間是紀念館的點睛之筆,它賦予紀念館以精神內核。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我們把它叫做大地的脊樑,有三個展覽館:地震災難廳展示當時地震的情景;災後重建廳就展示當年軍民聯合起來重建家園的情景,體現一種大愛;第三個廳就是512警示路,讓參觀者能看到人類未來的希望。”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序、地殤、崛起、希望為主題的四個庭院來作為主題展廳空間的重要起始、過渡和收結,與地震災害、災後重建、5.12啟示等三大展覽部分的主題相響應,營造相應的空間氛圍和場所精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使參觀者在整個參觀過程中隨著空間下沉、上升、開、合、收、放的節奏,情緒由凝重逐漸走向舒緩、理性、希望。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進到館之前,首先有一個院子,以水為主,把人的心態靜下來,我們進來的時候,每個廳跟廳之間完全不同的感情。中間我們有個過渡空間做園林。”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館內的園林以竹子為主,在排列有致的竹子四周,是用當地磚瓦搭建起的石牆。在石牆的包圍下,形成了一個掏空的三角形院落。這個別緻的院落給紀念館增加了生機。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紀念館以石料作為主體搭建材料,館外的主體部分屋頂,鋪滿了綠色的植被,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慢慢通過這個空間的轉折,使得人的感情從凝重達到比較平和正義的感受,沒有經歷過的地震的人他可能想了解地震的情景,真的經歷過這場災難的人,他的心情完全不一樣。”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基地位於映秀3個重要紀念節點的幾何中心:向北是震中被破壞的原鎮中心中灘堡遺址,向東是重建後新的城鎮中心映秀大道;向南在兩側高山峽持中沿著岷江延伸至震源牛眠溝。紀念館作為震中紀念體系的重要空間節點,應放在紀念體系的整體空間關係中進行研究,同時,對於場地上原有的紀念要素和信息應予保留和呈現。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這個館看完之後,不但瞭解這個事件,最後要把人的思想引到【人類未來還是有希望的】。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可避免的。這是人不能超脫的大自然的力量,我們都要愛護好這個家園,保護好這個家園,與大自然共存共生,這是人類的共同希望。”

• END •

旁白:田川

導演:劉逍然 劉怡

攝影:袁博聞 毛中來

項目名稱: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紀念館

建築師:何鏡堂

項目地點:四川映秀鎮

項目面積:5148㎡

項目竣工時間:2011年

震後重建:殤城大地上矗立的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