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中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代人是如何应对的?

不忘初心来日方长


因科学不发达,集体拜神灵拜佛或祈祷上帝。

很多人关闭在屋子里等死,有的人干脆逃离本地。古代人口少,有足够的空间让人类迁徙。因信息不畅通,交往少,人的流动少,医学不发达,人们的无知,组织力量薄弱,往往在某个部落间、村庄、城市,大规模集体死亡。比如有一次瘟疫,雅典的最高执政官也未能幸免!


蓝海莲花


趣谈答案:古代一旦爆发了传染病,一般都会隔绝整个村子,然后等待病毒的消失。

爆发传染病之后的几大措施

1.挂黑旗。

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个村子某个镇子或者某一大块区域里面有传染病,则会在这整片区域的四处通道里面或者比较显眼的地方挂上一些黑旗。

这个黑棋只是形式上面的,或者具有代表意义的旗帜,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其他颜色,白色的或者五颜六色的都可以,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大家的注意。

如果挂上了某些特殊旗帜,并且在旗帜的旁边又有着类似于警告的字样的话,就意味着这个村子或者整个镇子已经被病毒感染,这个时候需要抓紧时间离开,如果没有离开的话,保不齐就被抓进去了。

2.水源加热。

其实在很早之前,封建时代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发现传染病很有可能会通过水来相互传递,所以一旦发生了某些传染病,必须在饮用水的时候进行加热。

只有把水加热之后才能够饮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病毒的传染。

3.甘草解百毒。

无论是本草纲目还是一些类似的医书当中总会有这样的记载,那就是甘草解百毒。

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一种说法其实已经不太靠谱了,但是古代的时候,一些老中医他们会想一些其它的办法来遏制病毒的传染。

4.等待。

有一些病毒,它们的传染性极强,而且短时间之内就传染了,很多人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对某些东西进行隔绝。

毕竟在封建时期,如果普通人想要战胜老天爷的话是非常困难的,古代人在面对传染病时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措施。

古代病毒传播的局限性

其实古代的病毒传播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是因为有着局限性,才保护了咱们古代的老祖宗们。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时候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高铁地铁这些快速的通讯方式,出行方式根本没有。

这就意味着传染病很容易隔断,如果传染病传染到一个村子里,而这个村子四面八方根本没有人的话,那就根本传染不出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局限性,为古代战胜传染病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和机会。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1410年,朱棣皇帝派英国公张辅,征服了南方邻国安南之后,又派尚书沐晟镇守安南,但是安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霍乱流行。由于沐晟等中国守军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务,致使安然的局势陷于混乱。沐晟多次秦请朱棣派医院防治,但是医院的防治方法无效。霍乱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南方境内。过了几年,朱棣让总医官想办法。御医官们想弄几个安南的霍乱病人进行研究;可是医官害怕霍乱在南京流行。于是,医官们制造霍乱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小规模试验,这队医官终于确定了诱发甲乙丙丁4批,每批50个人类似霍乱的三个步骤。

甲批人:

第一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步:让人吃狗脊和巴豆。故这样处理的人最终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乙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让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经过这样处理的人,最迟三天都出现了腹泻不止的症状,但是不发热。

丙批人:

第1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2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3步让这些人和换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最迟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丁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让这些人和患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没有一个出现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面对甲乙丙丁4批人,各自出现的不同现象,医官认为造成类似霍乱以及造成类似或乱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气和营养的问题。那么如何治疗类似霍乱呢?于是这队医官把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再分为5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第一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的药材黄连。

第二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和温中的药物左金丸。

第三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左金丸和利尿药材。

第4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以及止泻药材。

第5小组:

第一步喝胃气汤。

第二步喝营养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止泻药材,同时吃镇吐药材。

结果怎样呢?第5小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内 ,消除症状,恢复正常。

这些试验说明霍乱属于寒湿夹热症,治疗这个证应当使用清热温中的药物左金丸。左金丸出自元朝名医朱震亨,字彦修;世居江南丹溪,人称丹溪翁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疗发热腹泻的名方。该方有清热燥湿的黄连,温中散寒的吴茱萸等两位药材组成;但是三味药材,因为吴茱萸是用甘草水灸过的。缓和吴茱萸的人人噪烈性情。全部药材研细加入炼蜜为丸。但是左金丸的药力很弱,因此虽然治疗发热、腹泻有效,可是不能迅速清热止泻。

在左金n的基础之上,医官们反复加减处方,研究出一种新的药物。但是新药物能否治疗真正的霍乱呢?

医官们带着新研制出来的药赴安南,先让安南布政司衙门的官兵,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进行预防。

许多安然的霍乱病人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门来求治,这队医官怀着忑忐不安的心态,也给他们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7天之后,居然把霍乱治愈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国驻安南的布政司衙门,就成了安南霍乱病人的救星。这队医官十分高兴,把临床疗效报告给总医管。布政使沐晟也向朱棣皇帝写折子,报告医官们控制了安南的霍乱流行。朱棣非常高兴,传旨嘉奖总医管;然后放心地开始准备迁都工作。

现代医学临床发现,发生霍乱以后,由于霍乱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经高度兴奋,胃肠蠕动增强,胃肠粘膜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新药能够迅来人杀死霍乱弧菌,增强交感神经功能,消除不适症状,从而治愈霍乱。从此以后,该药成为治疗霍乱比较有效的方剂

1939年天津发生了水灾,水淹没了3层楼。水灾过后,1940年天津发生了霍乱大流行。日军不会治疗霍乱,害怕军队发生霍乱流行。于是派出宪兵队到处巡逻,发现中国人谁拉肚子,就把谁活埋;然后把病人的家烧掉,美其名是彻底消毒。

1941年6月,由于汉奸告密。治疗霍乱的中医传人被抓,但是秘方没有被抢走。

总之,古代从15世纪以后,中医就有确切防治瘟疫的临床经验。


宫廷养生


在中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最早的时候是束手无策。从皇上到下层老百姓都非常的恐慌,人们形成的共识是大灾之年必有大疫。

有的皇上会想下诏书,向天下承认自己的错误,祈求得到上天的原谅。同时会进行一些祭祀的活动,杀鸡宰羊,祭祀祖先和天地。

皇上会派大臣到灾区去查看疫情,会拔下一些款项,专门针对灾区,还可能去进行一些赊粥的活动。同时会免费向老百姓发放一些药物,提供治病救人的场所。

而到了清朝1910年的那场鼠疫,清政府任用了在外国开过诊所,非常有医学经验的医学博士伍连德做总医官,全权负责这项工作。

伍连德带领2000多医护人员,找到了病因,运用恰当的对策,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扑灭了那场传染病。

当时,伍连德还教人们制作简易的“伍氏口罩”,让我们人们注意防护。这个口罩制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层布中间加一个药棉,简单而有效。

而且当时的措施也非常到位,他把那些病死的人集体进行了火葬,同时燃放了大量的鞭炮,迎合人们的心理,去除晦气。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因为鞭炮在燃放的过程中会释放一些硫磺的化合物,对空气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同时伍连德还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如如果有疑似的情况,都要观察几天才能离开。

但是古代相比今天,医疗条件差,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那么高,所以流行病出来之后,往往会出现很多病死的现象。

在古代,特别是新生儿,夭折的比较多。比如乾隆皇帝的最爱富察皇后,前后生育了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他们都没有活到10岁,都夭折了。这与当时的医疗水平差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天花这种疾病在古代就束手无策,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出天花而驾崩。而康熙皇帝,玄烨出生没多久就患上了天花。在古人看来这是传染性很强的一种疾病,能不能熬过来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玄烨被抱到宫外救助,侍女苏麻喇姑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在孝庄太后的指导下,在苏麻喇姑的精心照料下,玄烨慢慢康复了。玄烨的康复,一方面说明他的抵抗力比较强,另一方面说明孝庄太后和御医还是有一定的指导经验的。

这是在皇家,如果玄烨出生在普通老百姓家,估计能够病愈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听村里90多岁的老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的孩子夭折的很多,孩子们生下来会得各种毛病,起风,肺炎,百日咳等。说那时候也很少上医院,就是找来村里大家公认的,能帮孩子去除病痛的人给看一看。

相比古人,我们生活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今天,也该知足了。

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众志成城,医学上的难关一个被攻克,在疾病来临的时候,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处理,最后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历史漫谈君


传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古代都是采取隔离和接种疫苗等方法。

古代的传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传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东汉时期暴发的一场瘟疫,死亡人数高达6万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要采取隔离的方式,关押起来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过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烧了。避免更多的感染。


传染病是很可怕的,有的时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街坊邻居为了自己和家人不感染,会举报感冒咳嗽的人,有的地方感染的人不比较多甚至连没有感染的人也要烧死。


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开始预防瘟疫,很多古籍文献中有记载,让人们不要吃老鼠碰过的食物避免鼠疫感染,不吃虫子吃过的食物。死了的家禽,猫狗之类的东西不要投入水中。保持水源卫生成了重点。


到了隋朝和秦朝,朝廷开始设立医馆,专门救治麻风病人,如果疫情出现后,会投入人力物力,草药,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时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从源头做起,有专门的收粪人清理粪便,就连牢房也要定期打扫。保持卫生情况,并且宋朝时期出现了首次接种疫苗的情况,预防疾病。清朝时期,康熙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从源头杜绝。


博晤文化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对瘟疫的记载很丰富。文献中能见到的传染病不少,有呼吸道传染的天花、麻疹、猩红热、白喉、流脑,有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痢疾,有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疫等。在天灾战争时期,更是瘟疫横行。

其实瘟疫大爆发后,是很难应对的,只能是以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疾病防疫,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人的防疫措施


  • 1 祈祷巫祝

先民对传染病的认知非常懵懂,认为是鬼神造成的。比如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就有令瘟疫大流行的本事。所以人们只能祈祷神明,请求瘟疫远离。

1)“傩”仪式:驱逐带来瘟疫的鬼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傩”仪式。这种仪式,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到唐代还盛行。演员戴上柳木面具,扮演傩神舞蹈,目的是驱除带来疾病的鬼。

2)“解注文”:解除来自死者的传染病威胁

汉代墓葬发现了大量“解注文”,墓主很可能死于瘟疫,所以文中常有这样的内容,“生人前行,死人却步,不得相注许”。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以上两种方式慢慢退出防疫的历史舞台,新年“傩”仪式的作用,渐渐有驱鬼驱疫转变为娱乐庆典。

  • 2 药物熏蒸,芳香辟秽


古人医书中关于芳香药辟秽的内容很多。

如《肘后方》记载了以雄黄、雌黄为主药制成的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研末,

盛放在小袋中,佩戴在身上或挂门上瘟疫流行时,在中庭焚烧辟邪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把钓樟叶放在门上辟疫,把降香末、枫、乳香等做成丸,熏香,去恶气很管用,或者用沉香、蜜香、檀香一并燃烧,可以辟疫。

清代刘松峰则在《松峰说疫》中以自己天天和传染病人接触,也没有功夫好好吃饭休息,没被传染,主要是因为,每天晚上独处室内,闭门焚降香一块

这种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代,比如中国人熏艾草净化室内,西方人则用鼠尾草。

  • 3 大众性的预防时令性传染病的措施,后来转为民俗

比如,在腊日(即腊八节)焚辟瘟丹,或者苍术、皂角、枫、芸等香,可以辟邪祛湿(《荊楚岁时记》)。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意义是“收瘟鬼”。

  • 4 特殊的殡葬方式:尸体立即运往郊外,集中火葬

《夷坚丁志》提到,瘟疫患者死去,要立即将尸体运到郊外,集中火葬。《温热暑疫全书》提到,专门收购患天花死去的孩子的尸体,无论是否已经掩埋,都集中火葬。

  • 5 隔离防疫,减少解除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冉伯牛患麻风病,就被安置在空屋中隔离

《抱朴子》中提到,备好食物,将得了传染病的垂死之人,送入山洞隔离。明代《北虏风俗》说,北元地区百姓,如果生了天花水痘之类痘疮传染病,家人一概避开不见。

如果不得不和病人解除,建议医生或者照顾病人的家人,不要在饥恶状态下进入病室,自己身体比较虚的时候要服用补药,室内要勤通风,医生要侧身对病人,不要靠太近,要坐在病人的上风口。



二,卫生措施


古人认为勤开窗通风,衣被清洁,饮食清淡,可以防止瘟疫扩散。

  • 1 个人卫生

首先是每天多次洗手、洗脸。要经常沐浴。汉代的推行“休沐”的法律,定期放假,让大家回家洗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到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 2 饮食饮水安全

《吕氏春秋》提到不饮生水,水要反复煮沸。

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不吃生食。


李时珍《本草纲目》特别分辨了不同的井水,从地脉而来的深井水最好,从附近江湖水渗来的次之,城市的沟渠水不可饮用、酿酒、煎药和煮茶

  • 3 家居与环境消毒

《鼠疫治法》说,“当无事时,庭堂房屋,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

明末的谢肇制就批判一些患疫家庭的愚昧做法,瘟疫一来,就拜些乱七八糟的邪神,家里烧香煮篙,密闭门窗不通气,最容易传染。(《五杂俎》)

为了避免家人全部染疫,古人还常用“蒸煮消毒法”。如《本草纲目》提出,病人的衣物要蒸煮,清丁尧臣也指出,瘟疫初起时,就要把病人的贴身衣物在蒸笼里蒸一灶香的时间。

三,政府措施

  • 1 疾病预测

中国古代有传染病预测学。《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预测时气变化和流行病。秦汉太史令、唐太史局、宋金元司天监、清钦天监,主要责任是观测星象、修订历法。在星占中记录中也有瘟疫预测内容。如《晋书·天文志》记录“大明元年,占曰:……天下多疾疫。”

  • 2 君王罪己诏反省和设坛祈祷

疫情严重时,君王会下罪己诏,自我反省。帝王也会举行宗教仪式祈福。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在瘟疫流行时,在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亲自祈祷。

  • 3 公共卫生措施

古人明白环境卫生状况和疫病流行关系密切,并有相应措施。

西周开始,就有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职官,负责除草、除虫、清洁水源。

秦律规定,“弃灰于道者”要受惩罚。

东汉末有专门的道路洒水工具汉代出土的“箕扫俑”,说明当时已经有街道清洁工了。

汉代文献中还有“厕”、“都厕”等关于公共厕所的记载。

城市水道清洁和居民饮用水卫生问题也是管理者要重视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瘟疫流行,和沟渠不畅蓄积秽恶,熏蒸发酵有关。所以平日要留心疏浚河道,广凿井泉,保证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先秦遗址中已有排水系统。宋代到清代,政府和地方乡绅都会合作疏浚河道沟渠,采取措施禁止往河道内倾倒粪便垃圾。

人们也意识到,蚊蝇会传播疾病,要注意虫害处理。

《松峰说疫》提到,

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

《周礼》就有专门除虫害的职官。笔记《孙公谈圃》提到用艾薰蚊。

  • 4 防疫机制

秦汉时期,政府就已注重对患者的隔离。

秦律很严苛残酷,规定麻风病患者有罪,当杀。

《晋书》规定,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即使本人没病,也百日不得入宫。清代有“查痘章京”,负责驱除隔离工作。

汉代文献记载有收治疫患民众的公立医院,隋代有收治麻风病的“疠人坊”,宋代有“安济坊”,收治传染病人。

正史记载,逢瘟疫流行,政府提供医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面对尸横遍野的惨状,政府会埋葬无主之尸。

四,医政管理

  • 1 对医生的规范化管理

《唐律》中,对医生的管理开始初步制度化、法制化,对医生欺瞒诈伪、售卖假药、毒药等各种行为都有相应处罚规定。


宋代对于大疫之时派遣医官的质量很重视,并且会记录救治过程进,以备查验。


  • 2 医学人才培养

政府注重医风医德,对也重视医学生的培养。南朝宋国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医科学校。两宋政府将医学设入国子监,以吸引儒生,提高医者素质。

  • 3 普及医方

瘟疫流行时,社会底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不吃生食。层和偏远地区的百姓,很难获得优质的医学信息和资源。唐玄宗采取了普及医方的方式,让民间有自救之法。令诸州置医学博士一员,负责普及《本草纲目》和《百一集验方》,并要求各郡县把《广剂方》中的重要内容,刊录在大板子上提供给大众。

五,疾疫治疗方法:中药方剂内服外擦和针刺放血


民国《中江县志》载,

道光元年辛已冬及次年春,民病麻脚瘟,须臾气绝。有一家一日内斃九人者,行道忽斃者尤众。惟见者速以针刺十指尖,出血可苏,缓则不救。或速服太乙紫金锭,或用黄荆、子苏、薄荷、建石菖蒲、西砂仁硏末服之,皆愈。无药以葱汤灌之,并以蒽遍擦身亦有效。

古代对一些疫病,如大头瘟、虾蟆瘟、霍乱的论治,以针刺为主,点刺出黑血,配合芳香开窍、除湿方药治疗。


湖畔故事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传染病的记载,那时候都称之为“瘟疫”。古人遇到瘟疫是如何应对的呢?

一是隔离病源

任何时候,对于传染病,都是防胜于治的。古人对会传染病,跟现在一样,隔离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但是古人凭经验也知道瘟疫也是可以人传人的,所以会把病人隔离开来。

为了切断传染源。人们会及早把病死之人深埋或烧掉,甚至把病人的个人物品都烧掉。

在极端恐慌的情绪支配下,人们甚至会把疑似病人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一些地方有“麻风岛”,岛上的居民都是麻风病人。这些病人就是被赶到岛上隔离的。

二是个人防护

人们很早就知道“病从口入”,因此,他们也会用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口鼻。

此外,人们还会用一些其他办法防护。
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温疫学者万全,在他的《万氏医书》中就告诫人们,遇上瘟疫,“凡入疫室,饮食之物,不可便咽”,避免接触疑似传染源; 同时,可用雄黄点入鼻窍,将疫病阻挡于口鼻之外。

中医对防治瘟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每遇瘟疫,医生会大量熬制汤药给病人饮用。这些汤济对瘟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多数时候,还是要靠病人的免疫系统起作用。免疫系统强大的病人可能就挺过来了,差的就只能尽早处理了。

明崇祯十四年,中国东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瘟疫,疫情之惨烈,到了“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的地步,苏州医学家吴又可毅然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动中。通过观察与诊治,他确认了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当然,在细菌和病毒概念都不存在的时代,他无法准确地为瘟疫的源头定名,而只能称之为“戾气”或是“厉气”,但他已经找到了瘟疫的真正传染渠道:“邪自口鼻而入”。疫病过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分析瘟疫的起源与治法,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

四是清洁环境

当时还没有酒精消毒的说法,但是人们会焚烧一些草药之类的东西,用来熏居住的地方,用以驱除疠气。

人们还会在门上和屋里挂一些有香味的草药来净化环境。现在端午节在大门挂柳枝和重阳节“遍插茱萸”的习俗就是古代抗击瘟疫遗留下来的。

五是求神拜佛

古人对瘟疫其实没有太多的办法,因此每次瘟疫都会死很多人。很多时候只能等人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有抗体或体质比较好的人,瘟疫才平息下去。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神拜佛,让神佛保佑他们。当然,求神拜神对防治瘟疫也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起码拜过之后恐慌情绪会减轻一些。

空山说历史


古代也有传染病。当然,传染病是现代医学称呼,在古代人们更习惯称之为瘟疫。《集韵》称,“瘟”为“疫”,《说文解字》解释:“疫,民皆疾也。”瘟疫就是在快速流传的疾病。一般而言,瘟疫又分人疫和畜疫,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人疫。

瘟疫为什么产生呢?古人的认识相对比较感性。

  1. 瘟神作祟。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瘟疫的发生是瘟神作祟的结果。所谓瘟神、瘟鬼行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民间传说中,瘟神由五位组成,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他们掌管五方瘟疫,使之不得侵犯人间。当然,“五瘟鬼”作祟时便会引发人间瘟疫。

  2. 善恶报应。道家看来,天人对应、天地有序则人体康健,人行恶则会破坏这种不平衡,招致上天的惩罚,如发生瘟疫,等。《正一瘟司辟毒神灯仪》就说“故庆源乃袭于积善之家,而殃咎必几于作恶之者。积善者有余庆,则可保于安宁;积恶者有余殃,则难逃于谴责。”

  3. 阴阳失调。传统中医将瘟疫的起因置入“气”的框架之内,认为都是六气太过导致的。六气太过也就是“六淫”。《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种气论的观念投射到医理上就是阴阳失调。曹植《说疫气》也说:“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认知决定行动。在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古人是这样应对的。

画符念咒

古代瘟疫发生,人们常常画符念咒,举行祛瘟仪式。画符是召劾鬼神,如道教书籍《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有载“治瘟疫病者服符,此符以降香汤下,先书白玉女治瘟疫,收摄病源,保佑安泰。”念咒是祈求鬼神或者代表上天意旨来祛除瘟疫。今人看来,画符念咒比较主观了,却是古代比较通行的做法。

养生练气

孙思邈有言:“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饥渴,可以延年命。”所谓行气,其实就是呼吸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方法。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药物、针灸等辅助手段,畅通气血,调节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免疫防瘟

古人也有免疫的观念。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就有“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的记载。人一旦被狂犬咬伤,就要把狂犬杀了,用它的脑浆取出来敷在被咬的地方。如此,患者则不会再患狂犬病。姑且不论脑浆是否有用,但古人已有免疫的思维。有了这个认识,隋朝巢元方才有了“射工病”(斑疹伤寒,射工是一种毒虫)的应对之策,就是将这些毒虫抓住,弄成屑状直接吞服,预防被感染后再次发病。

立法防治

画符念咒通行民间,养生练气适合医家,在国家层面上则是立法防治。早在秦代起就已经出现了防治瘟疫的立法。如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就曾记载这样一个案例,男子丙因外祖母同乡中有“毒言”(古代也称瘟疫为“毒言”),自己也被怀疑患病。周边的人主动断绝了与男子丙的行为接触,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官府。在竹简中还有案例值得注意。丙有鼻梁断绝、鼻腔坏死的症状,官府派人确诊为麻风病。确诊后,官府派人将患者关到“厉迁所”,实行强制隔离。

综合来看,古人对传染病病理的认识虽然不清楚,其防治措施也非常有限,甚至还有很主观,但不能排除科学合理的一面,尤其是立法隔离方面尤为严苛。时代发展到今天,先人的智慧依然灼灼发光。对于合理部分,我们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合理吸收和传承。


史趣


古代疫情形势的严峻程度,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

以文献为基础,可以说人类有多少年文明史,就有多少年传染病斗争史,由古至今大规模疫情的爆发数量更是难以计数,所不同的是,随着近代、现代医疗卫生水平的大幅提高,疫情的严重程度相应大幅降低,根据古人的经验和今人的技术,疫情也逐步转变为可防可控状态。

咱们现代人所面对的传染病或说疫情,如果爆发在古代,结果让人不敢想象的。

比如大明永乐年间,一个月时间仅福建局部地区就因疫情死亡78000人,登州等规模并不算大的州县,绝户12000,也就是说不按人数计算,12000个家庭死得一个不剩。类似“死者过半”这种缺乏数据支撑的描述比比皆是。

之所以古代疫情一旦爆发就非常严重,是因为伴随着疫情到来还有大幅度的减产歉收,劳动力不足造成生产力降低,收成减少再加上封建王朝在救灾方面的缺陷,继而造成大量农民饥馑而死,而以古代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一旦处理不当或滞后,无疑会爆发更严重的瘟疫并流行。

如果给疫情排序的话,其他朝代还好,明清这对难兄难弟都是破纪录的存在,自明代起,大规模疫情爆发式增长高达64次,清代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39次。尤其嘉道时期的天灾人祸,论次数和严重程度,是崇祯帝的明末时期拍马都追不上的。

造成瘟疫大面积蔓延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地震、战争、水灾、旱灾、蝗灾、非正常的大量人员聚集等等,最后还要加上如上灾患造成的饥荒情况。

(非正常人员聚集,比如各种灾害后的逃荒行为,灾民们不是四面八方到处跑的,他们也有目标有方向,严重的时候逃亡的一路不断有人饿死、病死,这种条件下还要求灾民保证个人卫生那是不现实的。)

比如崇祯时期就有个小言官上疏崇祯:

明代山东奇荒(奇荒二字特指严重的大面积饥荒)持续两年,我去年骑马南行发现耕地荒芜、瘟疫四起,路上的布满死人,盗匪也没饭吃,四处作乱劫掠,被杀人的人身首异处散落的到处都是,易子而食或者割自己身上肉吃的大有人在,耕地仅剩不到两成,而农民死了八九成之多,很多地方行人断绝,废弃的村庄也很多。

清代山东奇荒,邻里之间相互抢夺,人们以野菜和树叶充饥,有些父母无奈遗弃孩子,希望孩子被其他人领养活下去,自己省下粮食也可以多存活一段时间。

毫无疑问,只要皇帝不是太昏庸或者实在无能为力,就一定会组织相应的救助措施,因为大规模的疫情必定对封建统治稳定性造成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也会大幅降低。

一般来说赈灾本身就是防止死亡人数扩大、防止疫情扩大的有效手段,封建王廷的应对措施:

减税。豁免税收,减轻农民负担,避免因税逃荒交叉感染,其实同时也是避免官逼民反,已经缴纳的税款地方用以赈灾除疫。

开仓放粮,开设粥厂。开放地方粮仓,开设粥厂向普通民众施舍粥饭,同时预估可持续时间,如果灾情未过,还要向朝廷申请调集粮食。

不过也有报喜不报忧,隐瞒灾情的官员,比如著名酷吏田文镜,他是不想让雍正帝操心,但也不能以数万百姓的性命为代价,别说救灾,就连免税都不行,这就太过分了,好在这种人并不多,其实雍正帝眼线那么多早就知道,也体量田文镜一片“苦心”,所以没下狠手办他。

公务员捐献。一般来说吃公粮的官员不会为粮食发愁,比如某某荒年,巡抚×××饿死在任上,师爷比他还早死5天,这类事我还真没听说过。

作为不会挨饿的官员,在大灾面前,很多都捐献自己的薪水或者家中存粮。这种行为值得赞赏,但作用有限,而且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捐献,不能作为常规救灾手段。

倡议社会捐助。乡绅富户一般不会饿死,家里存粮足够多,这时候官员会倡议富户捐献给灾民,富户们联合起来多多少少都会捐点,否则虽然他们都有一定的自保力量,但是面对成千上万的饥民,真压制不住起了暴乱,他们损失的就不仅仅是粮食了,很可能是全部家产。

并不是所有富户都是为富不仁,有时候遭逢大灾,无需官府招呼,乡绅富户会自发组织到一起商量捐献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医药、饮食、衣物、被褥等等等等。

免费医疗。太医院的医生不仅仅为皇帝服务,做为治疗水平最高的存在,国家遭逢严重疫情,他们也要“亲赴前线”指导工作,加上各个州县本就有的医疗力量都是救治前沿的主力。药物来源一般是国家抽调资源、资金,地方征用药物,各府库银两购买等等方式获取,然后用到灾民身上。

棺木。死者是最大的瘟疫滋生来源,所以各州县遇有死者都要施以棺木,妥善安葬,避免疫情爆发或继续扩散。

衣物。大多逃荒者衣不遮体,不被饿死也会被冻死,各地方衙门也要充分考虑到百姓的衣物保暖问题,来源也是国家调拨赈灾款和州县府库挪用白银用以购买。到了晚清时期还设立了防疫处,专门负责查验、控制疫情。

虽然晚清时期清政府自己也是焦头烂额,但是救灾方面要远胜于明末,一直到宣统退位,赈灾基本没听过。

有效隔离。以清代为例,驻地满八旗负责阻断要道,严禁往来进出,这也是有效控制病情传播的最佳方式,容易聚集人群的生意,比如饭馆茶楼等等全部停止营业。

防疫站。到了晚清时期,已经能做到疑似与确诊病患区分隔离,与后续治疗连为一体。

自行隔离。遇有亲戚中病,所有亲戚都不去探望,而有些比较仁义的病人呢,自己跑到荒郊意外自行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行为上,不同食、不同衣、不同床、不碰死者棺木、远离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也是必要防护措施。

自行消毒。贴身衣物,象蒸馒头一样蒸一炷香的时间,其他病人使用过的器具也是一样处理。

通风处理。不要在封闭的环境与病人接触,无论天气冷暖必须做到室内通风。

古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诸多应对措施,咱们现在也只是医药卫生水平高些而已,面对此次疫情,古人的经验基本上全被用上,只不过我们不用蒸笼,直接用消毒水就可以了,其他都非常近似,配以国家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对疫情出色的控制能力,相信不久后大家就都可以安心生活,正常投入工作了,祝您平安。

[1] 张业敏.明清山东瘟疫与社会[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古今通史


古代,医疗医疗水平低,一旦发生了瘟疫、天花等传染病,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欧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在我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人到底是怎么应对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的应对方法我们至今受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发以及卫生条件不好,瘟疫、天花等传染病频发,虽然每一次都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古人依然坚挺,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古人为了预防与应对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烧尸体,避免瘟疫的爆发。在古代,战乱和大灾之后,往往会发生大的瘟疫,夺走千万人的生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发生多次之后,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找到了战乱以及大灾后的尸体是瘟疫的罪魁祸首。在多次的尝试后,古人发现及时掩埋或者焚烧尸体是避免瘟疫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乎,在大战之后,获胜方为了避免瘟疫会及时掩埋己方或敌方的尸体。同时,在大灾发生后,古代地官府不仅会及时掩埋遇难者的尸体,还会用石灰粉进行消毒。

二是有较完善的预警与处理办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这段话记载的是秦朝应对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说:“某里有二十人把同里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说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后来官员审问了丙的年龄、籍贯、姓名、经历等状况,丙说自己外祖母当年有“毒言”,后来还论罪处理了。但是审定之后,官府认定丙并没有“毒言”以及其他过犯。”

通过这段记述,我们发现秦人对传染病已经形成了预防、确认、隔离等一套成熟的体系。文中的丙被邻居认为有传染病,被举报到官府,要求不与丙一起吃饭,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预防与隔离的理念。而官府得到举报后,经过询问,发现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这种传染病,而丙并没有此病,就解除了对丙的隔离。此件事可知,当时,秦人已经有了非常强的预防传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机制。

三是隔离病人,积极治疗,及时处理死者的遗体。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官府会介入,进行封村,甚至封城,与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随后,官府会派遣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安排人员焚烧感染者的遗体,已达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结束,才会解禁。

第四种就牛了,在明清的时候,为了预防天花,开始了大规模的种牛痘运动,很好地起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实践出真知,古人经过了无数血的教训,才总结了以上一套较完整的应对传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们人类在历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后的胜利。古人的应对之法,与我们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历史证明了中国人一定能够战胜灾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