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提及母亲节,很多人甚至未曾有这个概念。即便有,也认为是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然而,这个母亲节毕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我们过它,也不过是出于一种节日的氛围或是某种仪式感而已,并无太多的真情和文化内涵在其中。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母亲节,即“中华母亲节”。

“中华母亲节”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这个母亲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二。为什么是在四月初二呢?因为这天是孟子的诞辰。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是很多学者的主张,并在部分地区有过实践。早在2007年的“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成立大会就发出了《创建中华母亲节》倡议书。其中说到:“孟母堪可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用以彰显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激励一代代母亲,激发作为人子的爱心、孝德。生儿育女是为人母之始,以孟母为旗帜的中华母亲节选定在孟母生孟子之日,因为这一天仉氏才成为孟母。有些孩子过生日只想到自己的快乐,而在传统美德中生日应当感激母恩,因此称生日为‘母难日’,或径称‘母难’。把孟子的生日定为以孟母为形象代表的母亲节,意味着在庆祝自己生日时应感激母恩、感谢母爱。”

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在中国历史上,有“四大贤母”的说法。即指孟子之母、陶侃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而孟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因此,孟母最能代表中国的母亲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勤劳坚贞、温良娴熟、敦品砺节的美德正是中国的母亲的集中体现。孟子的父亲去世了,她没有太多的抱怨,更没有长期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因为她明白,孩子已经失去父亲的庇护,此刻更需要母亲的陪伴!但她也懂得,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溺爱,有时该严厉还得严厉。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其中折射出的为人母之道,却鲜有人明白。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孟母懂得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她不怕麻烦,三番五次的搬家。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孟子,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孩子。如此,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小时候也不爱上学,怎么办呢?身教强于言传,孟母当着他的面将这辛辛苦苦织好的布剪断,就是要让他明白学习就像这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正是伟大的孟母懂得为人母之道,所以最终才培养出孟子。诚如明代钟化民所言:“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诚然,孟母是值得赞扬的。而以孟母为代表的中华母亲的精神更是值得赞扬、值得纪念的!因此,“中华母亲节”是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在其中的!

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很多圣贤都是在幼年失怙,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正是在这些伟大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的教育下,她们的儿子最终都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严母慈”,确乎如是,缘于双方角色的不同故而造成父母形象的不同。说到底,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社会角色,所以对待孩子的态度总是严厉的;而母亲扮演的则是单纯的亲情角色,所以对待孩子总是慈爱的。在孩子幼年时,母亲的角色似乎更重要些。因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精神的勉勖,而母亲则更多的是长久的陪伴!故而孩子对父亲体现更多的是敬,对母亲体现更多的则是爱!

“西方母亲节”是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华母亲节”则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二。很多人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就是差几天吗?看则是日期的不同,实则是文化的不同。日期只是个载体而已,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我们知道,“孝文化”是发源于古老中国的独特文化,是基于自然亲情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伦理理念,是根植于人性、人情且符合人性、人情的!(这里非指“愚孝”,“二十四孝”里的部分行为不足取。)这也就是说,“中华母亲节”是孝文化的体现;而西方没有“孝”的理念,当然他们也会过母亲节,但他们对母亲只有尊敬而已。我们模仿西方的母亲节终究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缺乏孝文化支撑的母亲节到底是“东施效颦”,很难将对母亲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而“中华母亲节”则不然,我们的血脉里本身就流淌着“孝文化”,所以过起它来是自然而然、名正言顺的,并有真切的“孝”在其中!

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我们现在也过母亲节,并在这一天送一束康乃馨给母亲。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文化内涵的,只不过是模仿别人罢了!而过“中华母亲节”则不然,孝文化早已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中国古代将“萱草”作为“母亲花”,“萱草”又有忘忧草之称。所以古人会在母亲的堂前种下一株“萱草”,希望母亲能够乐以忘忧!如在《诗经》里就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说法。此外,孟郊更是作《游子诗》,其中说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宋人叶梦得亦有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是啊!世界上有一种最深沉的爱就是母亲的牵挂,自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的心就一直为我们悬着!

所谓“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每一次与子女的分别对于母亲来说就是生离死别,离家越远,她的心悬得越高!母亲的一生有太多的忧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所以是时候该让她乐以忘忧了!而忘忧草不正有这美好的寓意吗?“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真该“忘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