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寶寶太“黏”人,怎麼辦?這樣做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專家力薦

不少媽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自己在時,孩子玩耍得很好,一轉身,他卻像丟了魂似的;睡覺時要自己抱著睡,連上廁所他也要待在門口等著;如果爺爺奶奶過來帶他走,他絕不幹,甚至大喊大叫、哭鬧不止——自己簡直被黏得精疲力竭!

  其實,媽媽們應該高興才對,這說明孩子與自己建立起了感情,心理學上稱之為依戀。

  依戀是嬰兒正常的心理現象,是以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為基礎的。只有寶寶的記憶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加上有家人帶給他滿足和愉悅的經驗後,孩子才能與自己的父母產生依戀關係。相反地,如果孩子快一歲了還沒有依戀的表現,反而要引起注意,比如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就不能表現出正常的依戀和分離性焦慮。

  另外,安全性的依戀關係是孩子形成一生健康心理的基礎,媽媽付出的辛勞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有意義的。那麼,媽媽該怎麼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呢?

寶寶太“黏”人,怎麼辦?這樣做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專家力薦

  首先自己要養精蓄銳,保持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這是孩子心境愉悅的前提。

  其次,因勢利導地化解“衝突”。孩子依戀形成的時期正好也是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因此他一方面與您“黏糊”,另一方面又會不停地挑戰您的權威。但無論如何都不要說出拋棄或者威脅孩子的話來,像“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你再哭,我可走了”等等。家長或許發現這些話可讓孩子霎時變老實了,但您可能並不知道,這種“老實”是由對被拋棄的嚴重懼怕所引起的,是以孩子安全感的損害為代價的。

  再者,注重家庭帶養的方式。分離性焦慮順利度過需要家長對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並且為孩子的身心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寶寶新生兒時期,應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需求給予充分滿足。隨著月齡的增加,家長要充分給予孩子看、聽、啃咬外界物體的機會,尤其注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不要限制孩子啃咬,以讓孩子感知世界。在大動作發展方面,給孩子提供自主活動機會,促使孩子去翻身、爬行。為已經會爬的孩子提供充分的平面爬行和上下攀爬的機會。孩子會在爬行中充分感知外界環境,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對外界瞭解越充分,孩子的不可控感越小,其度過分離性焦慮時期就越順利。相反,孩子如果一直被過度保護,那麼,一旦離開媽媽,變得六神無主就不奇怪了。

寶寶太“黏”人,怎麼辦?這樣做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專家力薦

  最後,要遵守承諾,與寶寶建立信任關係。要把孩子當成大孩子來看待。如果要離開,提前告訴寶寶,同時要告知寶寶“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不要不告而別,也不要該回時不回。還要注意,離開時間要循序漸進。比如先離開半個小時,並向孩子保證半小時後回來,逐漸增加到半天。如果每一次您都能在孩子預期的時間回來,即使下次您離開時寶寶可能還會焦慮,但您一次次地按期回來就會帶給他一個經驗:媽媽說回來就會回來的。漸漸地,即使媽媽不在,寶寶也會安心。

  總之,媽媽要多些耐心,總有一天,“黏”寶寶也會成為聰明的寶寶。

寶寶太“黏”人,怎麼辦?這樣做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專家力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