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0元人民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能买些什么?

黑色长尾


因为我回答了类似的题,这类题就多了吗?感觉最近悟空一片怀旧风啊。

六十年代,我举一些我们常用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大家就能看出六十年代十元钱能买什么了。

油条,二分钱一根(要粮票),豆浆二分钱一碗,鸡蛋五分钱一个,麻球五分钱一个,从来没吃过,肉七毛三一斤,米一毛四一斤,橡皮二分钱一块,铅笔三分钱一支(英雄的,记忆中好像没有别的牌子),花洋布(做上衣)一毛六至一毛八一尺(要布票),卡其布(做裤子或男装)两毛钱一尺(要布票)。

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去打酱油,那时候是真的打酱油,在酱缸店,一把长柄的木勺端子,差不多打两勺是一斤,装在一斤的玻璃瓶子里接近瓶颈处,一瓶酱油一毛四。

好了,生活就是那么简单,再想要多一点的东西都是奢侈。读过小学的都能算出来,十块钱能买多少东西,问题是很多东西你有钱买不到。

由于物资的缺乏,小时候的记忆常跟一个“借”字有关。中午家里烧饭,从来不会多烧,一来米不多,得省着吃,二来柴也不够烧,烧一顿吃一顿,否则的话烧多了冷了下顿吃还要热,费柴。于是,就会出现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却没有饭吃的尴尬,那时候又没有手机可以提前联系。

怎么办?跟邻居借。邻居大多也不宽裕,我时常见我妈因为家里来了客人,端着碗跑好几家才借回一碗饭。隔天煮饭的时候,多煮上一碗,装得满满的还回去。那时候乡人就是这么纯朴。

还借过酱油。在当年,一毛四一斤(两端勺)的酱油是绝对的奢侈品,家中不常备,平时也没有鱼肉吃,不用烧红烧菜,多数时候没有酱油。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斩点肉或者买条鱼,回来却没有酱油可烧,就让我端着个小碗上邻居家借一点回来。更令人心疼的是,过年的时候打了瓶酱油,过完年没用完,接下来半年也没肉吃,没有红烧菜,结果到夏天酱油霉掉了,上面长了霉花(因为买的时候就是散装的,所以那时候的酱油似乎也特别容易霉)。每当这时候,我老妈就特别心疼,觉得这样的浪费简直就是犯罪。

爸妈刚下放那一年,自留地还没有分给我们家,冬天没有腌菜可吃,我妈就用小碗倒上一点点酱油,然后早饭筷子蘸着酱油尝点咸味把两大碗稀饭喝下去。偶尔连酱油都吃完了,就用盐巴。那时候都是粗盐,在小碗里放上几粒粗盐,滴上两滴菜籽油,用筷子在盐里搅一搅,便成了下饭菜。

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大清早在我们家开会,我要吃了早饭赶着去上学,就把那盐巴碗端出来下稀饭了,我妈把它拿到灶间,我不懂她啥意思,又拿出来吃,结果她又拿了回去。散会后,她批评我说我不怕丢人。唉,那时候的孩子,哪里知道这是丢人的事,大家不都穷吗?又不是我们一家。


苏小妮


六十年代的贫穷难以想象,记得小时候家里穷,经常看到母亲为了应急去借钱是一元二元,有时几毛也借,借五元已是很大的一笔款子了,十元钱在当时农村巳是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开支,抵过现在至少三千元钱,当时我母亲还帶了一个吃奶的养小孩,每个月是五元钱,靠这五元钱应急,才能艰难度日子,如果用这五元钱对比现在顾个奶妈那更加不得了啦,可能要到二万吧,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日子,经过了才有体会。困难的日子巳过去,相信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团羊


我1968年工作,学徒第一年19.2元/月,第二年31.5元/月,第三年满师,定为二级46.06分/月,谈了个同单位的女朋友,每个月整得一分不剩,有时候还倒欠,我每饨饭大概0.13元,我尽吃素菜,生活苦啊!辛亏她后来成了我老婆,给我生了三个孩子,1980年因计生政策老婆被强行结扎了,职工医院技术不行,一直腰痛到现在。


手机用户73092914216


10元人民币在60年代能买什么?我恰好在62年进大学,助学金三等,似乎是11元。不交学费,不交住宿费,似乎也不交书费(记不清了)。

这11元就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这里学校己经收了每月的33斤粮票,其中粗粮70%,细粮30%,饭票是分颜色发的,还包含油票每月半斤。

每天三顿饭,大致是这样分配的:

早歺一个二两的窝头和一碗玉米面粥,一点咸菜。

午歺一个二两的馒头和一个窝头,有时是两个馒头,不带什么油的大锅菜,冬天是大白菜,夏天是应季菜。

晚歺是一个窝头和玉米面粥,有时大方点就买点菜,舍不得了就点咸莱。

不是那种掺了80%白面,发的喧腾腾,甜滋滋的窝头,而是用开水烫面,硬梆梆,噎嗓子的窝头。

一天不超过4毛钱,天天如此。由于沒油没肉,33斤粮食我基本可饱,但男同学就不知道了。

如果单纯说10元钱能买什么东西,西红柿2分钱一铁锹,

大白菜1分钱1斤,

鸡蛋1元钱13个,

猪肉7毛钱1斤,

香油1元2角1斤。

但是那时人们的工资我大学毕业每月42元5角拿了13年,在改革开放后才长到52元5角。

而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从3千到5千不等。

所以单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是不全面的。


旁观者岚


上海市60年代中专伙食费每月10.50元,学院类15.50元。一般早上稀饭、白馒头或花卷 (每人两个),稀饭一脸盒10人一桌,有桌长早上是酱菜、腐乳。中午、晚上一般蔬菜为主或炒肉片,大家都很自觉最后到的同学都有飯菜,我是学习委员,解剖课代表经常最后吃饭还有一、二片肉。星期六下午一般二节课后,上海本地同学要回家。所以3:30后食堂开饭,每人五个肉包大家很高兴的!


Bao-tong


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不记得 ,说说七十年代吧 ,我爸爸开钱才给我五毛钱买五个大肉包子 那简直是太拉馋了(每月就一次 ,) 再就是 每月包一次饺子(这是全家吃) 如遇到我发烧了 在我的要求下 上饭店给我买碗馄饨(可能是两毛钱) 饭店的清汤面八分钱 肉丝面一毛六 ,十块钱在当时能买100个大肉包子而且还是带汤的 ,太好吃了 ,“包子有油 不在纸上”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呢 ? 看到别人从饭店买回来的包子 那时都是用纸做包装的 ,因透了 油透在纸上 (一二十个包子) 别人看到了 才说出这样的话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羡慕 嫉妒 恨 ,另外再说两句 那个年代商场卖东西 不管是 茶叶了 糕点了 、都是称净的然后再用纸给你包装 不是和现在这样包装纸给你放到称上当蛋糕来卖了 ……


红蝶起舞


我是71年生人,没有权利评价60年代,我只能说我知道的75年以后记事以后的感受,那个时候我父母都是工人一个月好像是20多块钱,就已经感觉是那个时代的小康了,虽然商品是凭票供应,但是也感觉够吃够用了,肯定不如现在丰富,我今年快50岁了,我得感觉,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存压力变得太大了,最起码上个世纪那个年代的人不会发愁下岗,延迟退休,如今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产处处是危机四伏,多数企业都是私营企业,担心企业倒闭40岁以后的年龄段找不到工作,会不会流落街头,又有延迟退休的传言,到了60岁,找不到工作,也不能退休,会不会饿死街头!?


爱国者洲际导弹1


我农村50后有资回答:全家8口人月生活费16一一l18元即可。月烧池煤一架子车500斤左右,只需拿1.5元除煤钱一元左右外余钱半路遇食堂可饱餐一饨美食一一豆腐汤或叫粉汤,反正主要原料就是豆腐和粉条!现在一个八口之家(按农村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每月4干够用吗?


史东风


我是五0后。清楚的知道十元钱在六十年代能买些什么。那时的十元是普通工人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普通工人的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也肯定是可以买到六十年代十元钱能买的东西。同等质量相当的话。现在还要剩钱。我八O年结婚到现在,家庭开支都是我当家。


手机用户50100548185


六十年代人民币十元能够买到什么呢?我们先不要解决能够买到什么的问题,先分析分析十元钱在普通大众收入里的份额和比例。

六十年代,十元钱,在工人月收入里大概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农民月收入中大概是百分之百,在一般干部月收入大概占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除去收入较高的高干、高知、文艺等等外,十元钱在个人收入中占一定比例,平均到家庭每个人,几乎是月消费水额的全部。

那么,十元钱究竟能买多少东西呢?(以下均为一斤)

大米,早稻0.11元,晚稻0.16元;

面粉,标准分0.20元,富强粉0.25元;

猪肉,0.73元;牛肉,0.88元;

鸡蛋,0.75元,鸭蛋,0.78元;

带鱼,0.32元,黄花鱼,0.38元;

活鸡,1.20元,活鸭,0.80元;

蔬菜,基本在0.02元——0.1元之间;

高档消费品价格较高。

自行车,140元——180元;

缝纫机,120元——200元;

收音机,80元——200元;

半导体,30元——200元;

手表(国产),30元——120元;

手表(进口),180元——5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