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用戶9542506961270


我認為這兩句話,是說人生哲學注重養成道德的品行的重要性。厚德載物遵循了天地人和相應之規律。

一、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須貴德: 順應天地人和之規律

“道德”一詞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道德經》一書,道是體,是德的本性。道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動變化依據;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道是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人類把“道”作為應該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原則,比如修身之道、齊家之道、治國安邦之道、養生之道、處世之道等等。

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須貴德。必須惟道是從,不能佔用,不圖報,不干涉,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德者得也”。與道相違,違背自然規律,就是無德、失德。

天地人和,傳承於古而宣揚於今,堅守“中庸”之道,順應社會發展,共建“和諧”與“和平”,更有“天時,地利,人和"之意。曾國藩如是說:“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鬥名,毋與小人鬥利,毋與天地鬥巧。”

《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承載萬物。

厚德載物,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良傳統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像大地那樣承載萬物和生長萬物。

《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內聖外王,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儒學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只有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品德,積累自己的善果才能夠承載住人生所擁有的福報。所謂“內聖”自修,“外王”事功,即“內足以資修養而外足以經世”。簡單說,就是以儒家的標準,做好人,辦大事。道德修養達到極致,即為“內聖”。經濟事功達到極致,即為“外王”。

被稱為司法始祖皋陶施行的德政就是一個典故。皋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為官者要具備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於卿大夫,以六德要求於諸侯,以九德要求於天子。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業就謀略實現。只有“知人善任”,舉用德才兼備、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於民。

民心之安,取決於君、臣之德。由於皋陶賣力推行德政,身體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眾賓服他,歸附他,懷念他。從而開創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勢。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評價皋陶:“德齊於舜、禹,道超乎稷、啟。”“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

皋陶的思想後來被孔子繼承和發揚光大,創立了儒家理論學說,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治國基礎理論。治家、治學、治業、治國皆遵循規律,順應民意,不違四時,天人合一。

二、德行比才能更重要:為人遵循的規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只要驕傲吝嗇,那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德行與才能孰重孰輕?有一個故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借鑑與思考。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物色一個接班人。在一段時間的挑選和培養過後,老鎖匠決定在兩個年輕人中做出選擇。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兩個保險櫃,兩個徒弟分別打開。結果,大徒弟花費不到十分鐘,二徒弟卻耗時半個鐘頭,正當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之時,老鎖匠問兩個人,保險櫃內有什麼,大徒弟雙眼放光,“師傅,裡面全是百元大鈔。”而二徒弟卻支吾半天說,“師傅,我沒看到裡面有什麼,因為您只讓我打開鎖,我就只打開了鎖。”測試結果是二徒弟勝出。眾人不解,老鎖匠微微一笑,“任何行業都要講求‘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更需要很高的職業操守,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否則,稍有私念便容易起貪心。每個修鎖的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在唐代,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以“四善”為原則,“德義”是首要標準。德乃做人之本,毋庸置疑。之所以在當下有“德行”與“才能”的論爭,是因為社會變得功利而浮躁,德才觀失去了方向與準則。為了所謂的“成才”與“成功”,人們變得急功近利和盲目激進。

德與才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宋代政治家司馬光在總結歷史上用人治國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二者相輔相成,同樣重要。只有德才兼備,才為賢者。

現實生活中,有一種老好人並不受歡迎,因為他們屬“湯圓作風”、“太極拳作風”,沒有原則性,兩面討好,和稀泥,不會得罪人。這類人表明上很有道德的樣子,其實是用假仁假義的面具來迷惑大眾。為儒家最反對,名之為“鄉原”,謂“德之賊也”。

在很多企業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用人準則,“有才有德先用,有德無才慎用,有才無德堅決不用”。

三、做好人才能辦大事: 處事遵循的規律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論語·先進》

子張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好人,怎樣做才叫行善?孔子回答意思是:一個真正行善的人是不會讓人感覺到他的痕跡的。

在孔子看來,真正做好事的人,不是希望別人對他感恩戴德,或者總是希望別人能看見他做了好事的人,而是做好事不留名,在幫助他人時絕不會把自己表現為高高在上的施予者。

白居易曾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禪師回答:“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白居易回應:“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的老翁未必能夠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是啊,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終身行善很難。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一個從未做過壞事的好人難上加難,做一輩子的好人最難!

做好人,常常能自律和反省改過。自律是遵循法度,自我約束是減少錯誤最有力量的道德力量。有缺點、有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知錯能改,悔過自新。揹負著良心的懲罰會讓你苦惱得寢食不安,而做到坦蕩蕩,唯有讓自己的心充滿正直、誠實。

曾國藩稱“慎獨”為人生第一自強之道,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他自己能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也靠的就是反省改過。

做好人,常常幫助別人。給他人機會是為“大仁”。寬恕他人的過錯,給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往往能夠改變他的一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成人之美,換得自身解脫。

曾國藩認為,人要“心存濟物”,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的心,懂得幫助他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君子能扶人之危,賙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誇,則善矣。

古有范蠡三散千金的故事。據《史記》記載,范蠡在幫助勾踐雪會稽之恥,平滅吳國之後,便辭官引退,遊走各國。范蠡頗具經商才幹。他在行至齊國後,便以鴟夷子皮為化名從事商業買賣。很快,范蠡就積累下千金家財,成了齊國的首富。齊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為相。然而,手執相印的范蠡卻想到了更多生活於貧困之中的百姓。於是他將財富全部接濟窮人,辭去了相職,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

陶地位於齊、宋、衛國的交界處,范蠡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與各國交通便利,在此貿易必可致富。於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開始經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後便大獲其利,家產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發現,陶地同樣有許多人貧苦不堪。於是范蠡又一次將千金散盡,資助窮人。

據說范蠡在十九年的從商經歷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幹使他幾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對天下窮人的悲憫卻又讓范蠡每一次都將千金鉅富傾囊贈出。在佈施財富之餘,范蠡還不忘傳授人們經商獲利的方法,希望藉此為窮人找到致富的門路。

厚德載物,內聖外王的為人處世內涵豐富也非常靈活,既讓人遠離虛偽奸詐,又不致使人迂腐僵化,其正是我們現代人想要達到的“完人”之境。

行有道,達天下。“行有道”,體現了北汽人在傳承進取中所遵循的為人、做事、創產品的價值觀:為人之道,要誠實信用,追求善行善德;成事之道,要依法合規,尊重商業倫理和道德;出品之道,要追求完美,苛求品質。“達天下”,則彰顯了北汽集團成就天下的使命。

培根說: 一個人如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

行有道,達天下。做有道義之人,行有道義之事,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尊敬。


風過無痕攝有痕


“厚德方能載物”的意思是,君子寬廣深厚的好品行能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一個人有很高的德性和很好的人格,就能承載很大的成就和抱負。它告訴我們:君子不但要有與世不同的濟世才能,還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萬眾的奉獻精神。

“內聖方能外王”,內聖,就是內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家國天下都負有一種責任,放下名利、抵制誘惑,經受考驗,這樣就能擔負起大丈夫的責任,無論是立言、立功、立德,都將於國於民大有裨益,這就是外王。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這兩句話放在現在也依然是我們當代人應該遵循的修身之道。修好自己的德性,以寬廣的胸懷去承載、包容身邊那些需要和應該被承受、被包容一切人和事,格物、致知、立長志,修身、齊家、做好分內的工作,就是對這條古訓很好的踐行和繼承。





俞子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意思是隻有擁有了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世間萬物,講的是做人做事應當存有高尚的品德,才是為人之根本。再者,人之所以為人,那是因為我們擁有自己的意識,有自己的思想,並非只是活著,我們還有著更高的精神追求。

內聖方能外王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細思古人之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大抵《海馬哲學》中講訴的就是此道吧!  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禮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謹慎獨處之時,是最容易檢驗一個人的品行的時候,於工作中也是考驗我們自身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關鍵。在管理法則的第十五條零容忍法則中的各種現象,比如貪汙受賄,吃裡扒外欺上瞞下等等,大多數都是沒有做到慎獨。工作時間中,車間員工一個人獨自工作時發現有質量隱患之處有沒有因為忙著趕工而故意忽略,有沒有因為操作不當而導致裝配不良卻又在標準上能夠通過就放任而行?管理人員有沒有在上班時間只是閒聊無事又或者只想著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司利益?正如當前市場上對海馬汽車的評價:質量不好。這又是否是我們整個海馬人的慎獨沒有做好呢?  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敬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在第二十二條的三個堅持中所講述的也許正是海馬屹立二十七年不倒的身強之道吧!也許這三個堅持就是海馬人的信仰,猶如明燈一般於三次‘創業’中指引著我們奮勇前進!景董事長曾說過:文化的競爭是最高層次的競爭,也是競爭的最後手段。考慮到當下我們的技術核心較之那些汽車巨頭甚至是國內自主品牌都有著明顯的差距,我們又是如何做精、做強呢?唯有思慮鎮定、堅定信念:在開放合作,學習借鑑的同時,更要打好自我攻堅戰,唯有創新,拿出真正的好產品,讓事實說話,方能讓我們更加‘身強力壯’。  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私,故人悅。於自修養而言保養心性,長期做人,擇機做事;於企業發展之道來看就是欲立己,先立人,自己想要達到,就要先讓別人滿足。上游服務下游,二線服務一線,全員服務客戶。只有客戶滿意了,得到了顧客自己想要的,自然,顧客就會給我們想要的。既‘推之四海皆准,達之謂也’。  思誠者,心則忠貞不二,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如若整個海馬人都能內心專一,在‘一幫人、一輩子、一件事’上以篤實不欺的信仰,帶著與

萬物感應的決心來堅持,那麼品質海馬,中國符號就不僅僅是願景。夢想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執行,才有可能變為現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誠如第十六條,員工守則中的十項要求,帶著十二分誠懇的心來做到她。做到如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之一的稻盛和夫所說‘做到老天出手相助的那一刻’。在生產線上,保證在生產線上,保證產量的同時,一絲不苟的把好質量關。在管理崗位上不是為了指揮員工而制定規則,而是為我們的員工滿意而服務,只有員工的滿意度提高了,其他的才有原動力去開發。這樣,對事忠誠有恆,能保質保量;對人有情有義,則一往無前。  觀之《海馬哲學》,即在內聖方面下功夫,如若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






周易建築環境策劃


之寒老酒,來品一杯。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還是深有體會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

“厚德方能載物”說的就是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德行端正才能承載萬物;“內聖方能外王”說的是一個人如果要獲得高官爵位,甚至是稱王,首先自己的內心需要達到聖人的高度。兩句話都可以用我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來概括,那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不是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呢。

淺談個人觀點

  • 俗話說得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自己。”在我們感嘆懷才不遇的時候應該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有機會的時候大展拳腳。有句話不是這樣說嗎:“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怎樣才算有準備的人呢?就像題主題目裡面的那句話一樣,“厚德”和“內聖”之人就是有準備的人。

  • 前文說的是“厚德”和“內聖”才能把握機會,現在我們就聊一下基礎。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不過有的時候,樓蓋的很高,基礎確不牢。這個基礎不牢可能一開始就不牢,也可能剛開始很牢,後面就被腐蝕了。不管怎樣,只要你的基礎不牢,總會有倒塌的一天。

  • 如今我們都崇尚科學,拒絕迷信。那為什麼還會有人相信迷信呢,歸根結底還是自身不夠硬,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夠。還是那句話,內因決定外因。

小結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有的人天生好命,有的人天生苦命。但這都不是絕對的,好命的人需要做好自己,提升內在修養,才能永遠好命;苦命的人更應該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能力,靜待機會的到來,總有一天會改變命運。“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對任何人都適用,無論你現在成功或失敗。


之寒老酒


我來解釋下,說說我的看法。

“厚德方能載物”就是具有寬厚深廣的品德才能容載萬物。就像肥沃寬廣的大地一樣有了這個基礎,各種動植物才能在這裡生長繁衍。

“內聖方能外王”內心具有說說我的看法。聖人的才德,才能在外稱王。也就是加強內心的修養,才能安邦治國平天下。

這句話就是要求做人先修煉自己的品德,加強個人修養,然後才能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我想,古人看的很明白,人生在世,到最後拼的就是人品,人品好誠實可信,人家願與你共事,對你的發展肯定有好處。一個人是如此一個企業也是如此,有良好口碑的企業,消費者信得過,這個企業效益肯定也好。

好的,我的回答就是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又見炊煙777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

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德?其次 得知道德來自於哪裡?再次要了解,如何做到厚德?如果德行不夠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知道了厚德載物的道理,才能懂得內聖外王的意思。

一 什麼是德呢?

《道德經》裡講:“形而上的道,落實下來是德。道是體,德是用”。也就是說,德是道的表現形式之一。瞭解了德,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

二 德來自於哪裡?

由問題一,我們知道,德來自於道。

那,什麼是道呢?

《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其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變化運動,事物向前運動發展。陰陽平衡,事物和諧。萬事萬物皆如此。

三 如何做到厚德呢?

天地之間虛空,萬物於其中。道只是輔助生養萬物,不把持,不佔有,不主宰萬物。萬物並作,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道是這樣對待萬物的,我們人想厚德,必然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規律,讓人德與天道相合。

四 如果德性不夠,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呢?

厚德載物是其一,後邊還有一句:“德不配位必遭禍殃”。

好比:大風過後,你會發現有的樹倒了,有的樹折斷了,有的樹連根拔起。有的樹卻好好的。凡是根基穩當的,必然牢固。凡是營養不良的,不夠穩當的,危險來臨時,必然遭殃。

我們好比是樹,而一次次的大風好比我們生活中的磨難,能否扛得住,就看你的根基有多穩。

五 根基怎樣才能穩當?

要內聖,內聖才能外王。

六 什麼是內聖呢?

軟實力,也就是抗風險的能力。

抗風險的能力強,你才是強者,是王。

希望能幫到你。願,安好。[祈禱]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天山雪蓮開滿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幫忙複製粘貼,轉發。中華復興有你一份力量


用戶52245638526


從字面來分析,應該是這麼個意思:

德行豐厚才能承載世間萬物,內部團結強大自己成就聖人才能在外稱王。

個人認為,此話非常有理,漢朝只所以能征服匈奴,是因為西漢時期幾位君主都非常賢明,不論對文武百官,還是對平民百姓都非常的好,得到百姓擁護,得到百官愛戴。無內憂才能攘外,漢武大帝知人善用,愛民如子。在他的英明領導下,衛青霍去病才能把匈奴一舉征服,四海臣服,八方來朝[贊][贊][贊]


南山來客34780


“厚德方能載物”的意思是,君子寬廣深厚的好品行能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一個人有很高的德性和很好的人格,就能承載很大的成就和抱負。它告訴我們:君子不但要有與世不同的濟世才能,還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萬眾的奉獻精神。

“內聖方能外王”,內聖,就是內心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家國天下都負有一種責任,放下名利、抵制誘惑,經受考驗,這樣就能擔負起大丈夫的責任,無論是立言、立功、立德,都將於國於民大有裨益,這就是外王。

厚德方能載物,內聖方能外王。這兩句話放在現在也依然是我們當代人應該遵循的修身之道。修好自己的德性,以寬廣的胸懷去承載、包容身邊那些需要和應該被承受、被包容一切人和事,格物、致知、立長志,修身、齊家、做好分內的工作,就是對這條古訓很好的踐行和繼承。


公職考試信息發佈網


我認為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內心修養,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聚攏財富成就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