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用户9542506961270


我认为这两句话,是说人生哲学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的重要性。厚德载物遵循了天地人和相应之规律。

一、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须贵德: 顺应天地人和之规律

“道德”一词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德经》一书,道是体,是德的本性。道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依据;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是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人类把“道”作为应该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原则,比如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国安邦之道、养生之道、处世之道等等。

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须贵德。必须惟道是从,不能占用,不图报,不干涉,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德者得也”。与道相违,违背自然规律,就是无德、失德。

天地人和,传承于古而宣扬于今,坚守“中庸”之道,顺应社会发展,共建“和谐”与“和平”,更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曾国藩如是说:“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儒学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品德,积累自己的善果才能够承载住人生所拥有的福报。所谓“内圣”自修,“外王”事功,即“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简单说,就是以儒家的标准,做好人,办大事。道德修养达到极致,即为“内圣”。经济事功达到极致,即为“外王”。

被称为司法始祖皋陶施行的德政就是一个典故。皋陶认为实行德政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强调君主、群臣的修身应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为官者要具备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以道德处理政务,大臣们就会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业就谋略实现。只有“知人善任”,举用德才兼备、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施恩惠于民。

民心之安,取决于君、臣之德。由于皋陶卖力推行德政,身体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众宾服他,归附他,怀念他。从而开创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势。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评价皋陶:“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

皋陶的思想后来被孔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创立了儒家理论学说,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治国基础理论。治家、治学、治业、治国皆遵循规律,顺应民意,不违四时,天人合一。

二、德行比才能更重要:为人遵循的规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德行与才能孰重孰轻?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借鉴与思考。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他决定物色一个接班人。在一段时间的挑选和培养过后,老锁匠决定在两个年轻人中做出选择。测试的方法很简单,两个保险柜,两个徒弟分别打开。结果,大徒弟花费不到十分钟,二徒弟却耗时半个钟头,正当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之时,老锁匠问两个人,保险柜内有什么,大徒弟双眼放光,“师傅,里面全是百元大钞。”而二徒弟却支吾半天说,“师傅,我没看到里面有什么,因为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只打开了锁。”测试结果是二徒弟胜出。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任何行业都要讲求‘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更需要很高的职业操守,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否则,稍有私念便容易起贪心。每个修锁的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在唐代,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以“四善”为原则,“德义”是首要标准。德乃做人之本,毋庸置疑。之所以在当下有“德行”与“才能”的论争,是因为社会变得功利而浮躁,德才观失去了方向与准则。为了所谓的“成才”与“成功”,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和盲目激进。

德与才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历史上用人治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有德才兼备,才为贤者。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老好人并不受欢迎,因为他们属“汤圆作风”、“太极拳作风”,没有原则性,两面讨好,和稀泥,不会得罪人。这类人表明上很有道德的样子,其实是用假仁假义的面具来迷惑大众。为儒家最反对,名之为“乡原”,谓“德之贼也”。

在很多企业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用人准则,“有才有德先用,有德无才慎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

三、做好人才能办大事: 处事遵循的规律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子张问怎样才算是一个好人,怎样做才叫行善?孔子回答意思是:一个真正行善的人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的痕迹的。

在孔子看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是希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或者总是希望别人能看见他做了好事的人,而是做好事不留名,在帮助他人时绝不会把自己表现为高高在上的施予者。

白居易曾经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回应:“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未必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是啊,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终身行善很难。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一个从未做过坏事的好人难上加难,做一辈子的好人最难!

做好人,常常能自律和反省改过。自律是遵循法度,自我约束是减少错误最有力量的道德力量。有缺点、有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知错能改,悔过自新。背负着良心的惩罚会让你苦恼得寝食不安,而做到坦荡荡,唯有让自己的心充满正直、诚实。

曾国藩称“慎独”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他自己能从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儒,也靠的就是反省改过。

做好人,常常帮助别人。给他人机会是为“大仁”。宽恕他人的过错,给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能够改变他的一生。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成人之美,换得自身解脱。

曾国藩认为,人要“心存济物”,要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古有范蠡三散千金的故事。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

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

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厚德载物,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内涵丰富也非常灵活,既让人远离虚伪奸诈,又不致使人迂腐僵化,其正是我们现代人想要达到的“完人”之境。

行有道,达天下。“行有道”,体现了北汽人在传承进取中所遵循的为人、做事、创产品的价值观:为人之道,要诚实信用,追求善行善德;成事之道,要依法合规,尊重商业伦理和道德;出品之道,要追求完美,苛求品质。“达天下”,则彰显了北汽集团成就天下的使命。

培根说: 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行有道,达天下。做有道义之人,行有道义之事,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风过无痕摄有痕


“厚德方能载物”的意思是,君子宽广深厚的好品行能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一个人有很高的德性和很好的人格,就能承载很大的成就和抱负。它告诉我们:君子不但要有与世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

“内圣方能外王”,内圣,就是内心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家国天下都负有一种责任,放下名利、抵制诱惑,经受考验,这样就能担负起大丈夫的责任,无论是立言、立功、立德,都将于国于民大有裨益,这就是外王。

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这两句话放在现在也依然是我们当代人应该遵循的修身之道。修好自己的德性,以宽广的胸怀去承载、包容身边那些需要和应该被承受、被包容一切人和事,格物、致知、立长志,修身、齐家、做好分内的工作,就是对这条古训很好的践行和继承。





俞子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意思是只有拥有了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世间万物,讲的是做人做事应当存有高尚的品德,才是为人之根本。再者,人之所以为人,那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思想,并非只是活着,我们还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内圣方能外王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细思古人之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大抵《海马哲学》中讲诉的就是此道吧!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礼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谨慎独处之时,是最容易检验一个人的品行的时候,于工作中也是考验我们自身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关键。在管理法则的第十五条零容忍法则中的各种现象,比如贪污受贿,吃里扒外欺上瞒下等等,大多数都是没有做到慎独。工作时间中,车间员工一个人独自工作时发现有质量隐患之处有没有因为忙着赶工而故意忽略,有没有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装配不良却又在标准上能够通过就放任而行?管理人员有没有在上班时间只是闲聊无事又或者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正如当前市场上对海马汽车的评价:质量不好。这又是否是我们整个海马人的慎独没有做好呢?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敬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在第二十二条的三个坚持中所讲述的也许正是海马屹立二十七年不倒的身强之道吧!也许这三个坚持就是海马人的信仰,犹如明灯一般于三次‘创业’中指引着我们奋勇前进!景董事长曾说过:文化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也是竞争的最后手段。考虑到当下我们的技术核心较之那些汽车巨头甚至是国内自主品牌都有着明显的差距,我们又是如何做精、做强呢?唯有思虑镇定、坚定信念:在开放合作,学习借鉴的同时,更要打好自我攻坚战,唯有创新,拿出真正的好产品,让事实说话,方能让我们更加‘身强力壮’。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于自修养而言保养心性,长期做人,择机做事;于企业发展之道来看就是欲立己,先立人,自己想要达到,就要先让别人满足。上游服务下游,二线服务一线,全员服务客户。只有客户满意了,得到了顾客自己想要的,自然,顾客就会给我们想要的。既‘推之四海皆准,达之谓也’。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二,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如若整个海马人都能内心专一,在‘一帮人、一辈子、一件事’上以笃实不欺的信仰,带着与

万物感应的决心来坚持,那么品质海马,中国符号就不仅仅是愿景。梦想需要脚踏实地的去执行,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诚如第十六条,员工守则中的十项要求,带着十二分诚恳的心来做到她。做到如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所说‘做到老天出手相助的那一刻’。在生产线上,保证在生产线上,保证产量的同时,一丝不苟的把好质量关。在管理岗位上不是为了指挥员工而制定规则,而是为我们的员工满意而服务,只有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其他的才有原动力去开发。这样,对事忠诚有恒,能保质保量;对人有情有义,则一往无前。  观之《海马哲学》,即在内圣方面下功夫,如若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周易建筑环境策划


之寒老酒,来品一杯。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是我的座右铭,所以,我还是深有体会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厚德方能载物”说的就是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德行端正才能承载万物;“内圣方能外王”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要获得高官爵位,甚至是称王,首先自己的内心需要达到圣人的高度。两句话都可以用我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来概括,那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不是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呢。

浅谈个人观点

  • 俗话说得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自己。”在我们感叹怀才不遇的时候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有机会的时候大展拳脚。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怎样才算有准备的人呢?就像题主题目里面的那句话一样,“厚德”和“内圣”之人就是有准备的人。

  • 前文说的是“厚德”和“内圣”才能把握机会,现在我们就聊一下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过有的时候,楼盖的很高,基础确不牢。这个基础不牢可能一开始就不牢,也可能刚开始很牢,后面就被腐蚀了。不管怎样,只要你的基础不牢,总会有倒塌的一天。

  • 如今我们都崇尚科学,拒绝迷信。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迷信呢,归根结底还是自身不够硬,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够。还是那句话,内因决定外因。

小结

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有的人天生好命,有的人天生苦命。但这都不是绝对的,好命的人需要做好自己,提升内在修养,才能永远好命;苦命的人更应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能力,静待机会的到来,总有一天会改变命运。“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对任何人都适用,无论你现在成功或失败。


之寒老酒


我来解释下,说说我的看法。

“厚德方能载物”就是具有宽厚深广的品德才能容载万物。就像肥沃宽广的大地一样有了这个基础,各种动植物才能在这里生长繁衍。

“内圣方能外王”内心具有说说我的看法。圣人的才德,才能在外称王。也就是加强内心的修养,才能安邦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就是要求做人先修炼自己的品德,加强个人修养,然后才能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我想,古人看的很明白,人生在世,到最后拼的就是人品,人品好诚实可信,人家愿与你共事,对你的发展肯定有好处。一个人是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有良好口碑的企业,消费者信得过,这个企业效益肯定也好。

好的,我的回答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又见炊烟777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德?其次 得知道德来自于哪里?再次要了解,如何做到厚德?如果德行不够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我们知道了厚德载物的道理,才能懂得内圣外王的意思。

一 什么是德呢?

《道德经》里讲:“形而上的道,落实下来是德。道是体,德是用”。也就是说,德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了解了德,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

二 德来自于哪里?

由问题一,我们知道,德来自于道。

那,什么是道呢?

《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变化运动,事物向前运动发展。阴阳平衡,事物和谐。万事万物皆如此。

三 如何做到厚德呢?

天地之间虚空,万物于其中。道只是辅助生养万物,不把持,不占有,不主宰万物。万物并作,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道是这样对待万物的,我们人想厚德,必然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让人德与天道相合。

四 如果德性不够,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

厚德载物是其一,后边还有一句:“德不配位必遭祸殃”。

好比:大风过后,你会发现有的树倒了,有的树折断了,有的树连根拔起。有的树却好好的。凡是根基稳当的,必然牢固。凡是营养不良的,不够稳当的,危险来临时,必然遭殃。

我们好比是树,而一次次的大风好比我们生活中的磨难,能否扛得住,就看你的根基有多稳。

五 根基怎样才能稳当?

要内圣,内圣才能外王。

六 什么是内圣呢?

软实力,也就是抗风险的能力。

抗风险的能力强,你才是强者,是王。

希望能帮到你。愿,安好。[祈祷]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天山雪莲开满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用户52245638526


从字面来分析,应该是这么个意思:

德行丰厚才能承载世间万物,内部团结强大自己成就圣人才能在外称王。

个人认为,此话非常有理,汉朝只所以能征服匈奴,是因为西汉时期几位君主都非常贤明,不论对文武百官,还是对平民百姓都非常的好,得到百姓拥护,得到百官爱戴。无内忧才能攘外,汉武大帝知人善用,爱民如子。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卫青霍去病才能把匈奴一举征服,四海臣服,八方来朝[赞][赞][赞]


南山来客34780


“厚德方能载物”的意思是,君子宽广深厚的好品行能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一个人有很高的德性和很好的人格,就能承载很大的成就和抱负。它告诉我们:君子不但要有与世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

“内圣方能外王”,内圣,就是内心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家国天下都负有一种责任,放下名利、抵制诱惑,经受考验,这样就能担负起大丈夫的责任,无论是立言、立功、立德,都将于国于民大有裨益,这就是外王。

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这两句话放在现在也依然是我们当代人应该遵循的修身之道。修好自己的德性,以宽广的胸怀去承载、包容身边那些需要和应该被承受、被包容一切人和事,格物、致知、立长志,修身、齐家、做好分内的工作,就是对这条古训很好的践行和继承。


公职考试信息发布网


我认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心修养,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聚拢财富成就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