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一代文壇精英,卻被人嗤之以鼻

余光中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賈平凹也讚歎餘秋雨說其這樣的人才是百年難得,貢獻巨大,歷史將敬重他。

但是到了陳丹青那裡,卻是:我對餘秋雨最後多的意思尊敬也在這件事中消失殆盡了。為何被眾人如此稱讚的文壇精英人物餘秋雨,陳丹青卻對他如此嗤之以鼻?

有人說,當今中國社會領域中有三個領軍人物:餘秋雨是、陳丹青和于丹。由此可以看出餘秋雨和陳丹青的地位都比較高,但是陳丹青卻不像其他人一樣對餘秋雨是一種互相欣賞的態度,反而有些看不起。不光是陳丹青,人們對餘秋雨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喜歡的人極為喜歡,而討厭的人也是十分極致的。

餘秋雨,當代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作家、散文家。1985年成為了

中國大陸最為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更是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的稱號。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餘秋雨一生,也經受了許多的磨難,小時候的上山下鄉勞動,1966年,父親被關押,家中的唯一經濟來源阻斷,被下方到軍墾農場服役,再到秘密編寫教材,跌宕起伏的人生,幫助餘秋雨對人生有了不同的認識,於是他創作了《文化苦旅》散文集。

散文集出來後,備受廣大群眾歡迎《文化苦旅》中,餘秋雨說到:“也因為其作品,他成為了人人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給歷史留下種種的嘆息”。

相爭的文化符號。但是有讚揚的地方,一定也會有爭議。《文化苦旅》的面世,一直都有兩種聲音,一種時稱讚他的“力能抗鼎”,一種則是批判餘秋雨的作品為“文化口號”。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被嗤之以鼻的原因

陳丹青,被眾多人知曉的,怕是他的畫了。但是陳丹青在繪畫之餘,也十分的熱愛寫作,無論是畫風還是文風,都透露出一種優雅樸素、率真的氣質。2000年陳丹青回國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2004年他卻因為不認同教育制度的刻板教條而辭職。

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陳丹青,才會對餘秋雨有所不滿意,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讓陳丹青嗤之以鼻的原因,則是餘秋雨不僅僅是一個文人,還是一個官員。當時的餘秋雨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還被評為“最有現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長”之一,在這樣的雙重背景之下,餘秋雨的一言一行對社會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

但是在陳丹青看來,餘秋雨較之文人,他的行為做派更像是一個官員。為此他還獲得一個綽號,叫做

“餘含淚”。為何會有這種綽號?因為當時在汶川大地震期間,他曾經發表了一篇名為《含淚勸告請願災民》的文章。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當時汶川地震後,有一些家長,因為子女所在學校倒塌,子女被埋,想要通過法律訴訟的手段懲治相關的學校領導和無良的建築商。但是餘秋雨卻寫文勸告大家,大致內容就是勸告災民不要為了低劣的豆腐渣建築質量上訪,這樣只會被

“媒體”所利用,勸告家長們要識大體,不要節外生枝,被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

這樣的做法難免讓人心寒。餘秋雨將自己的立場完全放在了官員之上,有網友說其是有文無德的敗類,當時的梁宏達也說過這麼一句話:“文人應不當為當權者搖旗吶喊”。於是陳丹青也說:我對餘秋雨最後多的意思尊敬也在這件事中消失殆盡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傳出餘秋雨“詐捐”的信息。在汶川地震的時候,餘秋雨不僅僅在現場發表自己的演講,在看見遇難學生的書本都變成了廢墟,於是他便主張捐建三個學生圖書館。

由於創建圖書館的書籍必須是通過自己挑選和購買,這個賬單是無法通過紅十字會查到,便傳出了詐捐這一消息。當時網絡上對此消息議論紛紛,認為餘秋雨對賑災捐款不會超過6萬元,而不是他自己默認的20萬元。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直到賈平凹、劉詩昆、余光中等名家對三個圖書館進行了題詞,這個風波才得以暫歇。而這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假信息,都再為餘秋雨的人品烙下了一個大印跡。

第三個原因,便是陳丹青從根本上對餘秋雨文學的否定。餘秋雨一步步的變成了媒體人,變成了一個被消費的媒體明星。陳丹青認為餘秋雨不會不敢直面社會中的瑕疵和一些十分尖銳的問題。他認為文人就應該像魯迅先生那樣

,剛正不阿,敢於用筆做鬥爭。

平心而論就是,餘秋雨在寫作中,確實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文采文筆,但是在他的作品中,難免讓人覺得有一種虛偽的感覺。散文一般是追求紀實性。代表性的散文標準有三種:第一是絕對真實;第二是大實小虛;第三便是實用散文。

但是在餘秋雨的散文中,卻不難看出,他完全無視了散文的這一真實特性,反而有一種大偽的感覺。在他的散文中,總是有一大段又一大段十分高深的句子,讓人難以理解,並且他還善於在散文中說假話,目的是讓散文有所真情實意。

但是在散文中,總能讓人感受到的是他的“大好人”形象。除此之外,他還總在文字中彰顯自己和名人之間親近的關係,比如袁隆平。餘秋雨總能夠在文章中好不動聲色的樹立他“文化大善人”的形象。所以“憤世嫉俗”的陳丹青,才對餘秋雨看不上眼,因為總是能從餘秋雨的文字中,讀到他想表達的相反味道。

餘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傾聽內心的聲音

除以上觀點之外,餘秋雨還留給大眾很多的詬病。比如散文過於幼稚,只適合中學生閱讀,比如他還主持節目,但是節目卻過分的娛樂化,不能彰顯他的文人氣息,比如他拋妻棄子的行為……

但是人無完人,不管世俗對於餘秋雨是如何的看法,每個人都是在隨心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活成陳丹青那樣非黑即白,於世界抗爭,活得如此盡興。就像餘秋雨所說

:每個人都能穿越千年的迷霧,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