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5歲首戰斬殺敵首領父子,20歲封太子的代善卻為何兩次主動讓出皇位?

用戶68736147


個人倒不認為代善是讓出皇位。

🍑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同母長兄褚英最初被努爾哈赤確定為繼承人,結果得罪五大臣等骨幹力量,又得罪太多兄弟,三個月就被廢黜關押,一年後被努爾哈赤處死。

此後,頂替長子地位的代善因為戰功得到努爾哈赤認可,曾公開表示,自己死亡之後大妃阿巴亥及幼子(多爾袞等)歸代善撫養。這話的意思是暗示將冊封代善為繼承人。

然而,反代善勢力立即行動,努爾哈赤的兩個小妾公開揭發,阿巴亥盜竊公共財物藏到兒子阿濟格處。此外,阿巴亥私下贈送酒肉給代善與皇太極。皇太極沒吃,代善卻全吃了。這就是隱晦指控阿巴亥不守婦道,努爾哈赤還沒死就急切去勾搭代善。而代善心安理得吃了阿巴亥的東西,則似有姦情。

努爾哈赤明白,反代善勢力能把手深入自己的後宮,說明代善的能力與威望不足以服眾。何況代善即便與阿巴亥沒什麼私情,也說明政治能力太差。

所以,代善唯一能夠當繼承人的機會已經永遠失去了。

🍊滿清第一次妥協皇位

努爾哈赤死亡,由於沒有明確繼承人,當然就只能以實力說話。

當時有四大貝勒,代善兩紅旗51牛錄,阿敏鑲藍旗33牛錄,莽古爾泰正藍旗23牛錄,皇太極正白旗25牛錄。

此外,鑲白旗杜度(15牛錄)已被努爾哈赤調至兩紅旗,估計要將鑲白旗給多爾袞。

同時,努爾哈赤親將的兩黃旗65牛錄已經被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各15牛錄,剩餘20牛錄也明確給多鐸。

這就很恐怖了。

多爾袞三兄弟佔據三旗80牛錄兵力(滿八旗超過40%的兵力),戰鬥力又是最強的,加上覆立大妃的阿巴亥佔據努爾哈赤嫡妻位置,這讓四大貝勒還怎麼活?

所以四大貝勒立即合作逼迫阿巴亥離開,然後偽造努爾哈赤遺言,令阿巴亥殉葬,共同推舉勢力最小的皇太極當繼承人,四大貝勒共同領導國政。

此時,阿巴亥三個兒子中年齡最大的阿濟格才21歲,多爾袞13歲,多鐸11歲,還遠不是四大貝勒的對手。所以阿巴亥只能在逼皇太極立誓善待三兄弟後自殺殉葬。

在這裡,實力最小的皇太極為何當皇帝?

一、代善還頂著與阿巴亥有私情的名聲,無論是否逼死阿巴亥,只要代善當大汗,都會坐實流言。二、代善在四大貝勒中實力最強,其餘三人害怕。三、阿敏是努爾哈赤侄子,莽古爾泰有弒母原罪,都不適合當大汗。

因此,四大貝勒平衡之下選擇實力最差的皇太極當大汗。而如四大貝勒不能達成協議,則將會被阿巴亥乘機翻盤。

所以,代善這一次是有實力,但嚴酷的局勢令之不得不放棄大汗位置,自然就遠說不上什麼是代善在推讓繼承人。

🍎第二次推舉皇帝

皇太極死後,也沒有確定繼承人,依舊得憑藉實力說話。

此時,皇太極本系的兩黃旗、豪格正藍旗擁有117牛錄,多爾袞三兄弟有兩白旗98牛錄,皇位爭奪就是這5旗的事。作為獨立派的代善兩紅旗與濟爾哈朗鑲藍旗合計才96牛錄,當然只能打醬油,居中調解而已。

多鐸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設局令豪格啞巴吃黃連,而後故意推舉代善。代善哪裡敢在兩大勢力之間當傀儡,急忙推辭說,哪有哥哥繼承弟弟(皇太極)皇位的?

最後形成決議,多爾袞與豪格雙雙出局,以幼小的福臨當繼承人,滿足五旗與皇太極後宮的利益。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所以,這一次,代善毫無繼承大汗的可能,更不能說是他推辭皇位。


四川達州


愛新覺羅·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是努爾哈赤第一個大福晉所生的唯一皇子(兄長褚英於1615年被處死)。在努爾哈赤的征戰過程中,代善驍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從而使他成為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熱門人選。作為勢力最強,威望最高的“候選人”,卻在努爾哈赤死後最終失去了繼承汗位的機會,令人費解。

史料中對此原因並未記載,但據傳是因為有人揭發他與努爾哈赤寵幸的大妃阿巴亥有私情,傳言阿巴亥經常晚上精心打扮後去見代善,起初努爾哈赤對此將信將疑,後來越來越多的貝勒也這樣傳,努爾哈赤就開始相信了,因此兩人均受到了努爾哈赤的處罰,也使其失去了成為努爾哈赤汗位的繼承人的機會。

也有觀點認為,雖然代善擁有繼承汗位的諸多優勢條件,但他也清楚他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和繼承汗位後所面臨的困境。在論軍功和能力方面,他的幾個弟弟也是戰功卓著,個個也是聰明能幹,且阿敏和皇太極素有野心,所以汗位的“競爭壓力”不小,另一方面當時後金處於內憂外患時期,不僅前線吃敗仗,明朝開始反擊,同時內政的弊端也是激起了遼民的反對,對於這些困境,代善是心知肚明,促使他放棄了汗位的爭奪。



嶽麓講壇


代善在大哥褚英被處死後,他成了努爾哈赤的長子,一度被父親立為皇儲。題幹所說兩次主動讓皇位,一次是在努爾哈赤駕崩後,主動推舉皇太極繼位;另一次是皇太極駕崩後,又由他出面主持大局,促成了福臨繼位的結果。

這兩次皇位更迭,代善確實有機會自己上位,那麼他為何那麼高風亮節,主動讓位呢?

皇太極與多爾袞之爭,代善投票皇太極

關於皇太極繼位之謎,歷史爭議頗多。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雖沒有遺詔,他確實意屬多爾袞,皇太極勾結四大貝勒,逼死多爾袞的生母,奪了皇位。另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沒有明確意向,皇太極繼位就是由四大貝勒權衡商議的結果。

我個人認為,努爾哈赤意屬多爾袞之說站不住腳(我曾經有文專門談過這個問題,不再細說)。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有指定接班人,如果要指定,接班人只能在四大貝勒中產生,多爾袞毫無可能性。

四大貝勒各有勢力,相互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傾向性,都各有野心。不過,阿敏作為努爾哈赤的侄子,獲得擁護的可能性很小;莽古爾泰因為殺母事件,被努爾哈赤和大臣們看不起,也等於淘汰出局。真正對皇太極形成威脅的只有代善。

代善原本就是皇儲,有人認為代善被廢黜太子之位,是因為跟多爾袞的生母產生緋聞。其實站不住腳,如此不著邊際的說法,努爾哈赤不至於相信。代善被廢黜太子之位,我認為一是由於他虐待前妻生的兒子,被同病相憐的努爾哈赤所痛恨。二是代善雖有戰功,但並不善於理政,不是汗位的理想人選。

既然努爾哈赤並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理論上代善也是有機會的。不過,代善聽從了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廉的建議,帶頭表態擁立皇太極。代善表態後,實力較小阿敏和莽古爾泰,在自身無望的情況下,只能贊同代善的提案。

多爾袞與豪格之爭,代善巧妙隱身

如果說皇太極與多爾袞之爭,其實就不存在,是後人自尋煩惱鬧出來的公案,那麼多爾袞與豪格之爭,卻是實實在在的故事。

在多爾袞與豪格幾乎刀兵相向之際,由代善主持召開了新皇推選會議。會上,代善明確表態支持豪格,濟爾哈朗也更偏向於支持豪格。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當然站在多爾袞一邊。關鍵時候皇太極親掌的兩黃旗表態:如果繼位的不是皇子,他們就兵變!等於向多爾袞下了戰書!

兩派爭執不下的時候,多鐸見多爾袞難立,就提出立代善。代善以年老不勝任為由拒絕了,並以歲數大了,不想參與此事為由提前退席。

代善提前退席,讓推舉會出現微妙的變化。其實,在朝中論資歷和實力,無人可出其右,他在關鍵時刻退席,等於在鼓勵兩黃旗,如果我的建議不被接受,你們想動手就動手吧!離開了壓得住陣腳的代善,稍不留神,大堂之上可能就是一片血光。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知道事不可為了,又不甘心敗在豪格手下,就跑出了替補方案——立皇九子福臨。他的這個提案,得到了代善的認可,一場危局得以化解。

代善的機會與風險

從以上分析可知,兩次代善都有機會上位。尤其是第一次,代善家族幾乎掌控了半數兵力,擁有絕對的機會,如果他想自立,皇太極還真不是他的對手。

那麼,嶽託和薩哈廉為何勸父親讓位,擁立皇太極呢?代善又為什麼接受了呢?原因不在代善有沒有能力即位,而在於有沒有能治國,能不能擺得平虎視眈眈的各大貝勒們。

嶽託和薩哈廉認為,以父親的實力,他想即位,沒人能攔得住。關鍵是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都不是省油的燈,四大貝勒之外,還有個和碩貝勒共和執政的體制,這都是努爾哈赤生前定下的。以代善的政治才能,他根本駕馭不了如此複雜的局面。

如果自己坐在臺上,面對心懷異志的兄弟子侄,豈不是坐在火山口上?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當皇帝,當一個能左右局勢的王爺,還樂得逍遙自在。

多爾袞與豪格之爭時,代善雖然沒了絕對的優勢,但他以及他的家族,依然掌控了三旗,他的個人資歷依然是最強的。如果在鶴蚌相爭之際,做個漁翁,未嘗不能上位。事實上,會上也提出了由代善即位的方案。

那麼這一次代善又為何放棄了呢?

其實,滿清皇族此時政治鬥爭,比上一次還要複雜。上一次是四大貝勒之間的四方角力,這一次涉及的利益方太多,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變得錯綜複雜。比如兩黃旗,以鰲拜和索尼為主的將領,大多數傾向於豪格,也有部分支持多爾袞。再比如濟爾哈朗,態度也不夠堅決。

總之,這一次的皇位之爭,不到塵埃落定,誰也猜不透對方的真正心思,變數太大,內部發生火併的可能性極大。

代善當時已經六十多了,到了晚年,他不能洞察政治玄機嗎?事實上,多鐸建議立代善,多少有點動機不純,有想將局勢搞混的嫌疑。代善不會上他的當,他中途退席,既是自保,也是對多爾袞的無聲威脅!

年輕時候,都不敢挑戰皇位,晚年了,再去蹚渾水,代善沒那麼傻!

明智之舉

由此可見,所謂代善的兩次機會,確實不假,不過也伴隨很大的政治風險。假如代善光看到利益,看不到危機,盲目介入,第一次他的結果恐怕就是一個半途而廢的昏君,被人搞駕崩了一點也不意外;第二次可能會更慘,不等上位恐怕就替別人當箭去了!


尋根拜祖


不會是主動。因為他已經排除在皇位繼承人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