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导读:由最初的星象崇拜,演化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神格形象。既掺杂着阴阳学说的具体运用,也是现实和思想高度融合的体现,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也能够在外来神话中找到原型。甚至可以透过这个形象的演变经历,去感受各个时代的人文思想转化,和现实中的兴衰成败。

在古代人的眼里,这个由星宿演变而来的神话人物,拥有男神和女神两种形象。身为男子形象的他,是阴阳家眼中主掌杀伐,动则天下大乱的武神;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秦帝国王室一脉的象征;是古代民间信仰中,道教五位星君之一。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而作为女子形象的她,则是传统神话中,头戴鸡冠花帽,身穿黄裙怀抱琵琶的美丽仙子;是被古希腊人奉为美丽和爱情化身的海洋女神阿佛洛狄忒;是罗马人梦想中,最美丽和伟大的女神维纳斯。

同时它也是自然界中,一颗永恒的星辰。在《诗经》中有对它的歌颂:“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在《史记》中有对它的记载:“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在《汉书·天文志》中,也有对它的描述:“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但无论是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是作为天穹上的一颗星辰,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太白金星。而人们对他最熟悉的印象,就是《西游记》中那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慈善的老者,这也是他最终的形象定格。可是如果要论起这个形象的由来,那么便涉及到了以上所说的诸多信息。

由星宿到战神的演变

太白金星在天上对应的星辰,就是今天所说的金星,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从地球上的角度观看,在夜空中它的亮度仅次于月球,尤其是在清晨与黄昏时最为明显。

一般在日出之前它会出现在东方的天空,因此古代人称之为“启明星”;然而到了日落时分,它又会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位,故此它又被称为“长庚星”,而又由于西方在五行中属金的原因,所以也被称为“金星”。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秦襄公

直到春秋时期,这一颗星辰才真正拥有了神话意义。当时周朝礼乐崩坏,诸侯肆意横行,不再听从周天子的调令。之后周幽王被西方犬戎族所败,秦襄公举兵相救大败犬戎族,因而被周幽王封为一方诸侯,此封地于西垂。

根据《史记·秦本纪》所述,秦王室为白帝少昊一脉之后,所以自称为“白帝子”。又因封地于西北,上与“金星”对应,故而白帝少昊的传说逐渐与之相互融合。

如《史记集解》中有记载:“应劭曰,秦襄公自以居西戎,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畤,祠白帝。少昊,金德也。”

可见西方长庚星宿与秦王室的祖先少昊,在五行中具有同样的属性,而这也正是他们相互融合的开始。《尚书·洪范》称:“金曰从革。”意思就是五行当中,“金”意味着变革之势,具有改天换地之意,而且金属之物也多用于杀戮之器。根据这些特性,“金”便具有了一种杀伐战乱的象征。

之后随着秦国日益强大,以无比狂猛之势横扫六合,统一了整个天下,因此白帝少昊一脉,也逐渐被人们当作了战神。而与之对应的长庚星宿,也随之拥有了同样的形象,直到秦朝灭亡依然没有改变。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汉高祖刘邦

如《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言,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时,就有人传言刘邦为赤帝之子,将白帝之子斩于剑下。《史记集解》中更是明确写道

:“赤帝,尧后,谓汉也。杀之者,明汉当灭秦也。”

但是秦朝虽然为刘邦所灭,可关于长庚星宿,也就是太白金星主战乱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譬如《洞渊集》卷七曰:“西方金德星君,金之精,白帝之子。主刀兵将军肃杀之威。”

在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太史令傅奕还曾密奏唐高祖:“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通过这些事迹,就能够证明太白金星从星宿到战神的演变,然而在历史上,这样的变化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从战乱之神到文弱仙人的转变

太白金星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会再次发生转变,其实和唐朝的一位诗人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朝时期思想和文化相对来说都比较开放,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为开明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宗教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使许多文人墨客都沾染了几分道教文化的色彩。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李白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当时贺知章拜读过他的《蜀道难》之后,忍不住赞叹:“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而且在一些野史和传说中,也记载着许多李白和太白金星相关的故事。据说李白的母亲在怀孕时,曾经梦见天上的太白金星坠落,进入她的腹中,此后不久便生下了李白。

由此可见太白金星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文人的象征,具备了相当浓厚的文艺气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传统文化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以战乱为主的时期,步入到了精神文明高度建设的时代。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太白金星开始拥有了比较具体化的人物形象,而他的原型正是大诗人李白。但此时依然没有出现供奉太白金星的庙宇或者神祠,也就是说唐朝时期的人们,对于太白金星体型外貌等特点,并没有十分细致的刻画,只是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大概印象。

直到宋朝时期,才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太白祠,从此太白金星也被正式列入了道教神仙的范畴,也定格了他慈眉善目的老仙人形象。同时在这个形象中,也包含了更多的元素。

太白金星最终的形象,是传统文化与外来神话经过阴阳调和的结果

根据上文所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尤其是对于外来文化,更是采取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据有效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状态,当时的大食、东罗马帝国等欧洲国家,与唐朝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丝绸之路

在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明确写到,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通道。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与当时的罗马、希腊等欧洲古国,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交流。

那么与此同时,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也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流传到了这片古老的东方大地。再加上古人对于天上的星辰,都具有同样的崇拜和向往,可以使彼此之间找到很多的共同点。其中太白金星,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中,共同存在的一个特殊亮点。

因为在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故事中,都和中国古代神话一样,拥有关于这颗星辰的传说。然而不同的是,在希腊神话中她是身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美丽女神——阿弗洛狄忒。而在古罗马人的传说中,她是小爱神丘比特的母亲——维纳斯。

受唐朝时期开放风气的影响,古人在接触到这些外来元素之后,并没有选择排斥和否定。而是用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念,将之进行了一次伟大的融合。

因为在中国的传说中,太白金星虽然大都是作为男子的形象出现,最初时期象征的是至刚至阳的战神,后来是仙风道骨的仙人。但是在古籍《七曜禳灾法》的描述中,太白金星却是一位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性神仙。这样一来就为太白金星形象的融合,找到了一个依据和突破口,很好的接纳了这两种外来神话。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太白金星

按照阴阳理念中男子为阳,女子为阴的说法,太白金星的两种神话形象,无疑是处在对立面的。但是阴阳哲理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统一、对立和互化。所以在古人的眼中,阴阳两面是可以相互融合,并且形成统一和互化。

而经过阴阳调和之后的太白金星,也就形成了慈眉善目的老仙人形象。因为在这个形象的身上,既可以体现出男子的阳刚之气,和仙风道骨之感。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女子的柔和之态,和温柔之性。不过这也只是外貌上的融合,而在明代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太白金星的身上,却体现出了一种思想上的融合。

《西游记》中的太白金星,是现实与思想结合的产物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道教神话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包括太白金星在内的各路神仙,都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人物特点。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而且《西游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这些人物特性,可是唯独对于太白金星的人物性格,做出了很大的改动。

因为在历史的演变中,不管太白金星作为战神还是文人,他的性格特点一直都是比较积极的主战派。比如在《广异记》中,他就是一位可以召唤神虎作战的“太白山神”。可是在《西游记》中,太白金星却变成了一位和事老的形象,就像对待孙悟空的问题上,太白金星总是劝玉帝用招安的手段,避免引起战端。

《西游记》的作者之所以会这样安排,是因为受到了当时明朝现状的影响。据《明史》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可谓是多事之秋,“南倭北虏”成为了明朝最大的隐患。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于嘉靖二十九年举兵入境兵临都城之下,东南沿海一带,也一直长期遭受倭寇侵略,数十年难以平息。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吴承恩

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则亲眼见证了这一段纷乱的历史进程,看到了天下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那个时期的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战乱,当然也包括吴承恩在内。也正因如此他才在《西游记》中,刻画出了一位可以凭借三言两语,就能够平息一场战乱的太白金星。

这样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的人们,那种追求和平的意愿和思想。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用怀柔的政策,让天下恢复到安定的状态。而且《西游记》中的太白金星,和以往历史形象中的性格反差,也正是为了更进一步突出,这种向往和平的心情。

也就是说作者把一位主掌杀伐的战神,转变成了一位可以为世间带来安宁的和平使者。他这样做的用意,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渴望天下太平的意愿。

同时太白金星在《西游记》中,还兼具了救苦救难的特殊使命。在原著第十三回,太白金星就曾在双叉岭搭救过唐僧的性命,将他从妖怪的洞穴中救了出来。而且在之后的取经过程中,太白金星也曾多次在危难关头提醒唐僧师徒。

由此也就更加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心中的期盼。因为人只有在危难的关头,才会幻想得到神灵的保佑,这是一种最没有希望的期待,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究竟有多么无奈!

这意味着他们对现实已经失望到了极致,才会转而在虚幻的神话中,寻求神仙的庇护。此时的太白金星已经与之前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他虽然是美好意愿的化身,但却也把现实照映的如此苍白,深刻揭露了明朝嘉靖时期,天下百姓的苦难生活。

太白金星的形象演变,包含着人文思想的转化,和现实朝代的兴衰

太白金星

《西游记》中的太白金星,可以说是人们的思想与现实相互结合的产物。在黑暗中期待光明,在地狱中仰望天堂,在充满苦难的现实中,向往着和平与安定!这就是《西游记》原著中,太白金星存在的意义。

结语

透过太白金星这个神话人物的演变历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和兴衰成败。因为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现实早已和这些文化产物相互交融,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每一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事物,都和现实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用一个时间轴将之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从远古时期对于星宿的崇拜,到具体化的神话形象,再融合各个时期的人文思想,与现实带来的影响。太白金星的神格形象,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足以证明了古人信仰形成的复杂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