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两个字名字的人那么多?

一品司马骚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著名小说,其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至今仍为后人所熟知和喜爱。读者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可能会发现,书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那么,有没有名字是三个字的人呢?

《三国演义》是立足于正史所编写的,所以其中的人物大多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三国人物都是单字名呢?其实,这和著名的篡位之臣、两汉之间新朝的建立者王莽有关。

元寿二年(前1),汉哀帝去世,大权在握的王莽选定了年仅九岁的汉元帝之孙刘箕子继位,但王莽认为刘箕子的名字不妥,于是将之改为刘衎。王莽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复名即双字名,而王莽认为秦朝以前用双字名的人很少,便索性禁止双字名了。

在西汉时期,使用双字名的比秦朝之前多了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封狼居胥”的名将霍去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以及缔造“昭宣中兴”的汉宣帝刘弗陵等等,经过王莽这么一禁止,不仅仅是当时,连东汉、魏晋时期都很少有双字名的人物了,直到东晋,才陆续出现王羲之、顾恺之,乃至南北朝时的陈庆之、祖冲之等双字名。

据《前汉书》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

也就是说,他不但在中原推广单字名,还派遣使者到匈奴,建议单于在匈奴也推广。当时匈奴势力微小,于是单于上书称臣,并把自己的名字“囊知牙斯”改为了单字的“知”以示对王莽的尊重。

鉴于王莽的禁止双名政策,三国时期的人物大多也都是单字名。在《三国演义》中,存在的双字名则各自有着不同的原因。而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出现了南蛮的俄何烧戈、董荼那等少数民族音译名,不过,南蛮的部落拥有自己的语言,所以笔者此处不把他们当作双字名人物。

刘备曾经受国舅董承之托,领受了密谋诛杀曹操、兴复汉室的“衣带诏”。而一同计划此事的人中,就有名叫王子服的大臣。不过,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可见,王子服的原名其实是王服,王子服一名应当是罗贯中的谬误。

和王子服类似的,还有在张绣降而复叛中杀死典韦的胡车儿,此处的“胡”应当是代表少数民族出身的用语,车儿则是少数民族名的音译。在吕蒙袭杀关羽的过程中,向东吴投降的傅士仁,在史书中也是“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可见傅是罗贯中添加的,他本名就叫士仁。

而《三国演义》中没有记载错误,在史书中仍是两字名的人物,则有蜀汉大臣郭攸之、东汉太傅马日磾、在刘备刚起兵时给予资助的商人张世平等等。毕竟在东汉建立后,单字名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强制措施。


邓海春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注意到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其实不仅是三国,再往前看看,加上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有些三个字的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是复姓,仅以名而论也是单字。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

但是这种取名的习惯并不完全是王莽心血来潮,单字名有一个优点就是容易避讳,也就是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讳,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一个字需要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其他的字代替,缺笔,空字等。但不管是哪种,都会遇到麻烦,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民字都需要避讳,于是开国功臣李世勣,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徐茂公就变成了李勣,观世音菩萨就变成了观音菩萨,六部中的民部变成了户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观民风者得焉”也变成了“人风”。如果名字都取一个字,那会减少很多麻烦。这也是王莽这次改制的影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至于后来慢慢又变成单字名不如双字名尊贵,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pegasus1


原因是什么呢,明代之前,人都是姓加名,单姓复姓人基本名都是一个字,复姓的比如诸葛亮,诸葛亮,司马迁,司马光,司马错,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等单姓的就更多了!只不过古人除了名还有字,比如诸葛孔明,司马仲达,曹孟德,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等等!

名是自称的,字是别人称呼你的!

别人直呼你的名字就是骂人的举动!

明代之后朱元璋,改了一个东西就是增加了辈分,一般取名是中间的字是你的辈分,最后一个字是你的名,名还是一个字,比如朱高炽,朱高煦!朱厚照,朱厚熜!朱由检朱由校等!

秦汉时期一种到明代之前,基本都是如此,姓是一个字,名是一个字!

先秦时期: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赢稷,秦孝文王赢柱,秦始皇嬴政!赵惠文王赵何,平原君赵胜,战国名将廉颇,赵奢,赵括,白起,李牧,屈原,田文,邹衍,孟轲,孔丘,颜回,曾参,荀况,庄周,韩非,李斯等

汉朝时期,刘邦,赵何,张良,韩信,吕雉,刘盈,樊哙,雍齿,英布,刘启,刘恒,刘彻,刘询,王莽,刘秀,马援!等等!都是如此!


鹏程日志


名字里面的“名”和“字”在古代是分开来说的。最早的时候只有名,没有字,而且限于文化整体水平较低,汉之前的人起名是很随意的,往往是根据孩子出生的时候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人或者事或者自然现象甚至是动物来起名的,所以看夏商周三朝的人名都很任性,甚至连天子都不例外。

大约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开始在“名”的基础上加上“字”,一般来说,名是父母起的,而字是由有学问的长辈或者身份名望比较高的人赐予的,一般都叫“赐字”,所以看孔子名丘字仲尼,而他的主要弟子也大都是有名有字,同时期的其他学派倒是不太在乎这个,有的跟着赶潮流,有的也不在乎。

早期来说,名由父母确定,代表了“孝道”,字由师长赐予,代表了“师道”,这也是儒家礼教思想的核心理念。而赐字必然要寄托师长对于这个人的一种期望或者劝诫,自然需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而当时知识完全集中掌握在贵族手里,所以就形成了社会阶级上的区分。当时的统治阶级是“王、公、侯、伯、子、男、卿士”掌握着知识和文化,而更下级的“农、工、商”基本都是文盲,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王以下的贵族有名有字的现象,王没有字是因为身份太高,没人有资格赐字,臣子也不敢给王取字,否则就是“不臣”,下级阶级也没有字甚至没有名,是由于没文化。

到了秦末汉初,统治阶级的“卿士”地位下降,形成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士农工商”的社会基础阶层,但是也代表了文化知识的扩散。所以“名字”也就逐渐的在更多的群体中出现了。但仍然仅限于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身份比较尊贵的群体才会有“字”,这一时期取字也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例如刘邦,实际上名“季”、字“邦”,项羽名“籍”字“羽”。而取字的人选范围也不一定是必须要师长,自家的长辈也行,甚至自己取字也行。而且依然沿袭了最上层和最下层没有“字”的格局,皇帝里面只有开国皇帝可能有“字”例如刘邦,还有后面明代的朱元璋,名字全都是是老丈人给起的,名“元璋”字“重瑞”。

而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儒学的独大,有名有字逐渐成为一种上层阶级的共同习俗,而且还衍生出了“一字名为贵,重字名为贱”的现象。在大家族里,只有嫡系子侄或者身份较高的才取一字名,而身份低下的庶出子侄会取两字名,嫡系必然会有字,而庶出的可能有字,也可能没有。而且在称呼上也有讲究,一般自称用名,以示谦虚,比如刘备曹操自称的话都是“备如何如何,操如何如何”;称呼别人用字,以示尊敬,例如曹操和刘备说话都是“玄德公如何如何,孟德公如何如何”。所以《三国演义》包括《三国志》里浓墨重彩的人物以及能够列传的人物基本都是一字名加两字字的名字结构。


能与狂言



孙权,字仲谋

三国时代总人口只有800万,还没有现在一个大城市的人多,更远不如今天一个大姓如张王李刘人多,重名的概率比较低,名字用一个单字通常能解决问题。今天肯定不行了,所以连四个字的姓名都用上了。如王伟,张伟,王刚什么的,动辄全国有十几万,太吓人。

再者,古人采用名+字的固定组合,通常名为单字,字为双字:如曹操,字孟德。并且名和字还是相互关联和解释的关系。张辽张文远,文丑文不俊,法正法孝直,诸葛亮诸葛孔明等等。有身份有雅兴的还会起个号,况且熟悉的人之间,同乡、同族、同学、同僚,都会相互称字,名的使用频率反而不高,所以即使重名也不会太尴尬。

最后,单字名可能还隐隐含有简洁易记、比较尊崇的意思,越少越稀缺的越珍贵。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手机号、车牌号、门牌号、工牌号甚至QQ号等,是不是越简洁越好?不然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皇帝,也不会都选单字名,甚至特意去改,比如赵光义就改为赵炅。


司马砸光


说起《三国演义》中的人姓名大都是两个字。这其实要从中国古代的礼文化说起,中国从重视礼仪的西周开始,就形成了姓加一个单字的习俗,只有一些底层的百姓例外。

到了西汉末期,王莽篡汉后再次规范人们起名由姓加单字为名,字可以起两个字。

这种姓名文化一直延续到元朝,游牧民族成为统治者后,数千年的华夏文化被割裂后,才不再讲究姓名为两个字。

所以,何止是三国演义姓名多为两个字?宋之前基本都是两个字的姓名,贵族阶层还都有字,作为名的补充。



白亦诗部落


古人一般以“姓+名+字”起名,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等,今人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单起名字而已。


亚马孙蝴蝶


不看这问答还没注意过人名两个字居多,看完才发现真是如此。其实除了十几个主要人物也许真有其人,其实大多数都是塑造的,因为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两个字,所以次要人物他也习惯性的编成两个字。如果不问。可能大多数读者都没注意这一点。


用户6660590380


古人的名字,有名,有字。


无可而感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以及后来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两个字的名字,所以上行下效形成了一个“优良传统”。有人认为与王莽也有关。据说王莽甚至把两个字的名字规定为合法公民的专利,犯了罪的公民要恢复三个字以上的名字。当然这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两汉这种传统影响至三国及至唐朝李世民称帝以前。由于李世民是三个字的名字,后来以三个字命名的人才多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