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父母不在了,你会去哥嫂家过年吗?

手绘时光


既然父母不在了,就说明我们都老大不小了,而且都应该各有各的家庭了,过年虽说是讲亲情讲团圆的,但弟兄们已经不在象过去那样在一个锅里吃饭了,那时候是不论好坏,一视同人。现在的弟兄之间已经变成了家与家之间关系,所以如果不在自己家过年凡事就会显得有点不太方便了。

至于父母不在了会去哥嫂家过年这一提问,我觉得应该先提前对哥嫂一个交代,比如说今年我到哥嫂那里过年,明年就要求哥嫂到自己家过年。这样做一方面能増进两家人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没提前商量而造成对方准备不足的尴尬。

其实真等到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弟兄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的越来越淡,过年了在一起聚聚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双方能约定好,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老四杂谈


俗话讲:长兄如父!

但是我也会分情况,

一:如果兄嫂是一位通情达理之人、我是非常开心的会跟哥嫂家人一起欢度春节、毕竟血浓于水、在这个世界上在没有比亲情更重要要了!

二:如果长兄处在弱势地位、我不会给哥哥增加负担、自己选择过自己的春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三:我好羡慕有哥哥的人、如果我有、我会珍惜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天!


雨后重生Rian1


我谈谈我的观点吧,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在了,我想,我认可自己在家里过年,也不愿意上哥嫂家去,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过年是举家团圆的日子,自己上别人家过年,会给别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这个理智我还是有的。

我的父母也已经不在了,有的时候,过年家里就我自己,那么我也不愿意上弟弟妹妹家去,一个人只有在自己家里才能够放得开,在别人家里,不管关系如何亲近,也都会有一种拘束之感,另外,即便是这几个兄弟姐妹关系再好,自己去了,也会给人家增添麻烦,虽然他们口头上不说,但在心里还是会有反感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识趣。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过年是什么?现在把它贴到这里,算是我回答的一个内容吧!

过年是什么?我的疑问翻阅着日历,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不停的跋涉,都在顺着时间的长河漂流,在不断的耕耘中,清属着得与失,仔细想想,得与失才是生活的支点,得与失才是影响我们表情的元素。

过年过的是什么?是自己?是孩子?是老人?是家庭?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凭着直觉去感应方向,我们只能摸索着走路,要知道,这个世界并不透明,透明的只是生存的法则。

年过的多了,耳鬓厮磨,以至于头发都磨去了黑色的光泽,或许,到最后,这才是生活的本色吧。

过年,过的就是自己的时间,浪费了固然有点可惜,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酒精可以麻木一下绷紧的神经,却也会错过很多的空隙,时间,就这样流逝,成了渺茫的虚影......

过不过年,日子也会照常与我们会面,来去匆匆,似有相识,也有陌生,也许,我们真的不需要想的太多,新年的祝福声依旧悦耳,尽管有的只是虚拟的地标,但还是让我们兴奋,毕竟,这也是憧憬,也是期待......


骄然


父亲尚在的时候,我们兄妹三个家庭过年都要到哥哥家里吃顿饭, 是已经保持了多年的惯例了。父母去世之后,这个习惯我们仍然保持着,而且家人过生日,其它过节的时候,也会到哥哥家里聚一聚,每到这一天,哥哥都会到市场买来各种新鲜海鲜和各种小菜,然后回来和嫂子忙活着,孩子们聚堆一起玩,我们要么打打下手,要么喝水闲聊,整个家庭氛围非常温馨。

长兄如父,在我们就是这个样子,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是哥哥组织,很多事情我们不上心忘记了,哥哥就会替我们想着,特别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提前提醒我们。年龄越来越大,哥哥也越来越像长辈了。特别是父亲去世之后,哥哥更像家里的长辈,里里外外操持,省却了我们不少心事儿和麻烦。

在我看来,亲情这个东西,其实越久弥香,年轻的时候都在外面折腾忙活,有时顾及不到,但现在年龄越大,感觉越在乎和珍惜亲情,更愿意没事的时候和哥哥姐姐坐到一起。父亲在世的时候说起,如果自己一旦去世,你们是不是来往就不会密切了呢?恰恰相反,随着父亲的去世,这个世上血缘最亲的人就是手足了,我们感觉感情反而更密切了,走动更加频繁了。

我自己有两个孩子,有时和朋友聊起来时,我也会劝别人要个二胎,虽然年轻时辛苦点,但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真的是最亲最牵挂的人,当你感到郁闷和无助的时候,心里会有个依靠,即便是帮不上钱帮不上物,但在困难的时候坐在你的身边陪着,那也是一种力量。


元芳有看法


我的父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去世了。

目前兄弟四人都在上海,不过是在本市的东南西北角,之间距离比较远。起初由于我住在市中心繁华地段,每年春节都会请他们在我家聚聚。

一次偶然听到二个弟媳妇在议论我:二哥家庭条件好,不吃不用他一点,白吃白喝也是应该的!至此苐二年就没有再请他们来,实际上他们是不知道我作为家中的老二为了自己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是那么的辛勤工作和为儿子的成人后所面对的巨额化费而勤俭持家。

随着二十多年后,兄弟之间都是老年人了,每年都会尽量聚会一次。由于各自的身体健康不一样,也就难得四兄弟在一起。在长兄家聚会时我也会自带些、或者是买点卤莱上门,但永远是控制各自的饮酒量,因为多次发生的过量饮酒总是有后遗症!

我们都是老年人了,相聚的机会是作减法的。


夏明8234


当然去,一家亲情怎能断。哥嫂家要真的不富,姐妹们可以一起出钱出力,反正初二必须去哥嫂家。我大哥大嫂特别好,又善良。爸妈活着时,几乎总在他家,很少去二儿三儿家。也许就是因为哥嫂的善良,才让他家日子一直很好,条件什么的都不错。初二去的时侯,姐妹们也都带着礼物,尽可能不让哥嫂亏了。一年就这么大团聚一次。少不了麻烦哥嫂。也感谢哥嫂的盛情款待。亲情暧暧,爱心永存!!平时不管怎么样,过年就图个高兴,平安,团聚热闹。好好过几天快乐舒服的日子,一开工又要忙碌,受罪,只能苦中作乐了。。


12025日期08015


如果老人不在了,我觉得我偶尔还是会回去哥哥嫂子家里过年虽然哥哥家里还有嫂子,可是我嫂子跟我就像闺蜜一样,虽然有侄子侄女,可是我们都像老朋友,无话不说。

记得有一年,快要春节了,妈妈病重,大家兄弟姐妹从海内外四面八方都奔机场回家,当时的想法就是回家,陪老人过一个团圆的春节,哪怕是最后一个,妈妈跟着小哥一家住,我们十几口人齐刷刷的都一下子涌到嫂子家里,我那贤惠的嫂子临时准备大家庭的年货,同一个城市的亲人都帮忙,从餐具茶具,零食水果,乃至到每个人的拖鞋都是临时买的,那一年虽然妈妈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是大家好开心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慨

现在妈妈还健康的或者,年轻的小哥哥和二嫂倒是提前离开了我们,我们大家都相约每年妈妈的生日,不管在哪个角落都要回去,回家,是我们那一个月的期待,也是一年的向往。回家去,很自豪的感觉哦,因为我们还有妈妈,还有家,还有我们还有出处。期待这样的聚会还可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


餪餪


父母不在了,我们过年都哥嫂里过年,我们哥嫂祥以前样一个大家庭,我哥嫂向当亲,平常住得多的时候一二个月,大小人都是一家人讲讲笑笑向当开心,我哥嫂,我困难的时候,全靠我哥嫂,小孩在家吃饭全靠他们,我的大哥大嫂永远在我心中。


郑灿根


父母走了多年了,每一年都回老家和哥哥嫂子在一起过年!从儿子结婚后至去年这十年没在一起过年,因为在儿子家得看孙子又接送上下学!年前儿子说去他大爷家过年,我老俩口特高兴,也想让孙子感受一下农村老家过年的风俗!我也想回,因为上班又看孙子,己与老家风俗脱节!主要是(虽然父母不在了)更想和哥哥一家在一起过年才像一家人!但我首先得说明白,回去不能啥活不干,坐等吃现成的,过年备年货下厨房做菜挺忙,都得齐动手邦忙干才行,儿子儿媳妇都爽快答应,今年过的这个年特别有意义,而且全家特温馨高兴!分享给大家!


泰山石翁


长兄如父,长嫂似母这是一句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古话。古训之所以会代代相传就证明其既有现实基础又具备很强的合理性。

都说:兄弟如手足,就是因为兄弟之间血脉相连。那怕性格不同、条件不一,但他们拥有共同的基因和相同的血液所以一定会在平时相互守望、关键时同声相应!

我是幼年丧母、少年失父的孤儿。高中毕业时听说我还有一位哥哥留在江西老家,渴望亲情的心理促使我迈出了回江西抚州寻找已有十多年失去联系的哥哥。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当时仅仅知道哥哥名字却无任何线索却让我在抚州市区近5万人口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亲哥。当时兄弟相认的场面仅仅是一个三十七岁的男人望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一身破衣烂衫不到二十岁的弟弟那种鄂然而又不敢相信的眼神……

从那以后,我仿佛有了依靠而哥哥很自然负起了父亲的责任。我吃、住都在哥哥家而大嫂也对我视如己出,从工作到找对象到成家全是大哥大嫂费心尽力地操持。1981年的元旦他们又为我举办了一个体体面面的婚礼。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尽管我后来调到南昌工作;尽管后来又随女儿来到广东定居。我们与哥嫂一家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从1975年我到抚州工作开始到现在近五十年的春节我们的大年夜必然是在哥嫂家中团聚。

放眼望去,我已奔七了哥哥也已奔九,但我们之间的亲情只觉愈加的浓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