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文|鶴鳴甘棠

清朝著名詩人、學者張維屏曾經這樣評價一個人:

夫是之謂天才,夫是之謂仙才,自古一代無幾人,近求之百餘年以來,其惟黃仲則乎。

其中所說的“天才”、“仙才”是指清朝詩人黃仲則。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01 “好是不群折不屈”的秉直個性

說起黃仲則,大家或許不是很熟悉,而談及黃庭堅呢,眾人都知曉,他是北宋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

黃仲則便是黃庭堅的後世子孫,名景仁,江蘇常州人,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名詩人。

而這位黃仲則呢,論詩名,與他的老祖宗不相上下,有“東坡以後,罕有其匹”之美譽;論境遇呢,卻是有著天堂與地獄之別。

歷史上的黃景仁一生為生存奔波,可以說是像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公元1783年,三十五歲時被債務纏身,病歸西天,甚是悲慘。

  • 他是有基因天賦的。

公元1764年,15歲的黃景仁參加童子試,就奪取了第一名,備受常州知府潘恂的厚愛。

  • 他又是自命清高的。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他經常自比三國時期東吳的虞翻。虞翻何許人也,他文武全才,被孫權稱之為心目中的“東方朔”。

東晉玄學家袁宏這樣評價虞翻:

仲翔(虞翻的字)高亮,性不和物。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屢摧逆鱗,直道受黜。嘆過孫陽,放同賈屈。

好一個“好是不群,折而不屈”,有才而不合群,不向權貴們折腰與低頭,勢必被“群體”所拋棄,黃仲則便是如此。

02 “此時有子不如無”的孝母情懷

公元1776年,黃仲則好不容易謀得了京城主簿之職,卻放出了“長安居大不易,誤矣”的狂言,不合群的本性也使得他居無定所,生活難以為繼。最終靠朋友洪亮吉的援助,才把家人送回老家常州,以渡難關。

公元1771年,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黃仲則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告別母親與妻子外出,寫下了感人淚下的詩歌《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詩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簾,告訴老母,兒就要起程動身了。搴(qiān)帷(wéi)就是掀起門簾,出門的意思。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這時候,黃仲則是沒有固定職業的,所以也是沒有薪酬保障的,他的“別老母”只是遊幕謀生,有不確定性因素。

什麼是遊幕呢?就是指古代的文人學士離開本鄉到外地尋求教學或投向官府求職,“遊”的含義很明顯,沒有一定的目的地,有隨遇而安的意思。

因此,黃仲則在詩中只能說“河梁”去。“河梁”是指橋,這裡替代送別地。

詩人的心情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一方面是老母難離難捨,另一方面為了生存又不得不離。

詩的第二句“白髮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一位白髮蒼蒼,愁容滿面的老母親形象,此時作為一個熱血男兒,誰能不為之熱淚盈眶呢?

生存對於生命來說,畢竟是第一位的,都活不下去了,還談什麼大志大向呢?

詩的第三句“慘慘柴門風雪夜”,轉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境,詩人用“柴門”“風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兒,極其概括地點明瞭殘酷的社會現實:

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前途之路是多麼悽楚和難熬。

詩人的窘迫處境,貧窮潦倒的狀況,除了用“慘慘”二字來表述,再也別無他語了!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最後,詩人集自責、愧疚和痛恨於一身,發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慨嘆:

母親苦心養育兒子又有何用呢?還不如沒有啊,如此也省去了老人家的操勞和心血!

這時候,黃仲則的內心世界實現了由個人情感到眾生理唸的昇華,他是在告誡世人,養子無用,不如不養。

這就是詩歌《別老母》的精華所在,平實通俗的語言,苦情唉嘆的直抒胸臆,可謂是愛母、敬母、孝母作品中不朽的經典絕唱。

因此,瞿秋白先生對黃仲則如此評價:

詞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鄉黃仲則,風雪一家寒。

然而,黃仲則自己也為“此時有子不如無”一句詩,付出了艱辛的代價,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也赤條條離開這個世界,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

03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現實心境

其實,黃仲則除了遺傳了老祖宗的文學才華之外,其他別的都是個人的造化。

他年少時候的詩名並沒有給他帶來物質上的豐足,生活只是每況愈下,越來越難。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黃仲則就是這樣。

他的愛母愛妻愛家之願都被他的清高狂傲與冷遇抵消了。

後人都只知他生活的困頓,很少有人探知他的處世心境,也只有瞭解深刻,才能完整的、全面的理解黃仲則這位“天才”和“仙才”。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公元1768年,他在二十歲時,就寫下了一首《雜感》,表白了心跡,道出了苦水,控訴了現實。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詩歌的首聯開門見山,點出本詩的寫作基調,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詩歌的頷聯呢,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風蓬就是指蓬草隨風飄轉,這裡來比喻人被命運撥弄,蹤跡不定;泥絮是指被泥水沾溼的柳絮,比喻受到命運的束縛,不能再輕狂了;薄倖呢,一般指對女子負心。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使詩人銳氣磨盡,萬念俱灰,早已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想的人,反而得到了負心漢的罵名。

詩歌的頸聯,這是對現實的控訴,也是詩人的心聲,更是困苦的根源,那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詩人在自嘲之餘,也是對當時的生存環境發出了怒吼。

“此時有子不如無,好是不群折不屈”——品讀清朝詩人黃仲則

詩歌的尾聯,詩人將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意思是說不要因為詩多說愁,成了讖語(不好的預言),春鳥與秋蟲一樣要作聲。因為秋蟲的食物不如春鳥的充足,但是生活還是一樣的往前走。

實際上,這是作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人,把自己比喻成“秋蟲”,是自嘲之後的一種樂觀心態。

可是,命運就是這麼的考驗與戲弄黃仲則,雖然有一時的樂觀豪情,但事與願違的是當時的社會現實拋棄了他,如同一隻“秋蟲”,被嚴冬扼殺,再也回不到那活力四射、遍野新草的春天了。

結語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黃仲則是可憐的,”此時有子不如無”的黃仲則是可愛的,”好是不群折不屈”的黃仲則是可敬的,只有讀懂了他的“可敬”、“可愛”與“可憐”,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短暫而悽美的一生。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對於黃仲則有過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對他作出了中肯而客觀的評價:

黃仲則的詩格,在社會繁榮的乾隆一代之中,實在是特殊得很的,我們但須看看他的許多同時代人的集子,就能明白。他們的才能非不大,學非不博,然而和平敦厚,個個總免不了十足的頭巾氣味。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

這一句“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也許會讓詩人黃仲則安心瞑目的,他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已經成為了歷史,他的“此時有子不如無”和“好是不群折不屈”卻時時處處警醒著後人,那是做人基本的良知和品德,不論是“春鳥”還是“秋蟲”,誰也不能脫離自然發展的規律和堅守。

這就是黃仲則對今人最大的貢獻吧。

1、雷啟洪、農東光《歷代詠別詩賞析》

2、陳靖《精品古詩詞選讀》

3、《360百科》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