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胡思杜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儘管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胡適,但卻沒多少人記得他!胡思杜是被歷史輕描淡寫的一個人,被往事支離破碎的一個人,被記憶一言難盡的一個人。甚至,連他的死,都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掀起一絲一毫的波瀾。他短暫的人生,寫盡了悲哀。

一、體弱多病,不愛讀書

胡思杜與父親胡適的生日是同一天,12月17日,生於1921年的他,父子相差30歲。因為胡適對恩師杜威的悉心栽培非常感激,所以給小兒子取名思杜。胡思杜小的時候患有肺病,所以對讀書不怎麼上心,經常輟學,廣泛交友,染上惡習,這也是他悲劇的開始。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由於胡適工作忙,胡思杜一直跟在母親江冬秀身邊長大。江冬秀沒什麼文化,且整日一門心思沉湎在牌桌上,沒時間和精力去管教兒子。為了幫助兒子進步,胡適不僅專門請家教對其進行輔導,還總是叮囑妻子江冬秀,讓她少打牌,多留心兒子成長,不要吝嗇給孩子買書的錢。

1941年5月,擔心兒子在國內不成器,得不到好的教育,胡適託人將胡思杜帶到了美國讀書。但是,此時的胡思杜儼然成了一個社會小混混,江山易改,本性卻難移。最終,他在美國染上了好吃懶做的惡習,被學校驅逐了。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胡適

1948年夏天,胡思杜回到國內後,父親胡適的許多朋友都積極幫助他介紹工作,但是被胡適以兒子學業不成,不是研究學問的人才為由婉言謝絕。胡思杜只被父親允許到北大圖書館工作,胡適的內心也是極度期望他能多讀點書,好好做一個知識分子。

二、留在大陸,為自保,罵父“贖罪”

胡思杜回國半年不到,平津形勢危急,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用電臺廣播呼籲胡適留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但是,胡適不為所動,毅然決定離開北平。

父母要離開大陸,胡思杜卻不願意一同前行,執意留下,他表示自己很平凡,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不會受到處分。見兒子態度堅決,胡適夫婦沒有辦法,只好給他留下許多財產。隨後,胡適夫婦前往美國,1958年定居臺灣,至死都沒能與胡思杜再見上一面。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胡思杜,後排左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大地平靜了一段時間,突然風起雲湧,胡適成了“人民的敵人”,胡思杜受到牽連。或許是為了自保,胡思杜與父親劃清界限,大義滅親,發文章痛罵父親胡適。他還積極、努力工作,以此“贖罪”,並強烈渴望入黨。

但由於當時全國上下正在批判胡適的反動思想,身為胡適的兒子,胡思杜一直處在被組織的考驗之中。新中國對胡適的批判風潮一直持續了十個月,範圍廣力度大,徹底的把胡適批透了,以至於“胡適話題”變得不再新鮮,人們也懶得理了。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三、希望破碎,絕望自盡,一輩子沒結婚

1957年,又一場政治運動捲土重來,歡迎百家“鳴”“放”,以幫助黨整風。不明就裡的胡思杜以為為國做貢獻的時機來了,於是響應號召,積極、主動地給他所在的院部領導提了關於教學改革的建議。

沒想到他提出的意見,立即遭到反右積極分子們的迎頭痛擊,胡思杜自此被打成了“右派”。希望破滅,他終於承受不了如此之大的打擊,於是在1957年9月21日夜裡,精神崩潰的胡思杜絕望自盡,年僅36歲。(1980年11月,含冤離世23年,經有關部門重新審查,胡思杜的冤案獲得平反昭雪。

由於受父親胡適牽連,胡思杜一直沒有找到女朋友,所以一輩子沒結婚。他算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落了個《紅樓夢》結局式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胡適與大兒子胡祖望一家合影


四、有因必有果

同樣是胡適的兒子,胡思杜的大哥胡祖望卻非常有出息,不僅讀書用功,考上好大學,工作體面,家庭也十分美滿幸福。對比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的胡思杜,實在悲哀!

有人說,這是胡適家庭教育的失敗,年輕的時候夫妻感情不和,一個專注打麻將,一個整日忙於工作,忽視了對胡思杜的教育,自然就造成了這樣的悲劇。也有人說,這是胡思杜自身品性造成的,像他那樣一位妥妥的官學二代,完全可以無災無難,大富大貴安穩過一生的。

可是,卻僅僅因為自己的天真和任性,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帶來了他個人的生命轉折。再加上缺乏對生活和自身的檢討和審視,終究會失去自己原本的優勢,最後無花空折枝。一手好牌被他打的稀爛,年紀輕輕只能選擇自我了斷。

為自保,罵父“贖罪”,36歲自盡,沒有妻兒,他的一生寫盡悲哀


稍微客觀一點的評價,即胡思杜的遭遇,實以一人之命,見證著一個時代的因緣際會,與殘酷嗜血。倘若沒有時代的波盪,他的人生也是可以安然靜好的,但,世上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