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名城的“面子”縣城的“裡子”

在珠海與中山交界的香洲、坦洲一帶,有個怪現象。一路之隔,這邊的珠海,街道整潔,公園密佈;那邊的中山,道路擁擠,難得見綠。

兩地接壤處,城市面貌有差距,本也不稀奇。經濟實力較弱的一方,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有限,可以理解。

然而,過去相當長時間裡,中山的經濟體量都在珠海之上。但近年來,中山的智慧城市、品質城市佈局進展緩慢,僅有東區的CBD“舊改”略顯成效。舊城區幾乎沒有變化,新城始終留在藍圖上。

有人說,中山有著明星城市的“面子”,內裡卻是普通縣城的“裡子”。

南方日報記者 潘曉晨 郎慧 戴惠甜

“門面”有多重要?從公園數量說起

2018—2019年連續兩年,中山市統計局官網發佈的統計年鑑均未見“市政建設”相關章節。僅在中山市地情信息庫網站,能查詢到該市城區公園綠化建設的少量數據:1978—2018年,中山市城區綠化面積從56.5公頃增至6195.66公頃,公園數量從1992年的6個增至2018年的82個。

公園不僅是城市的休閒之地,更反映了城市對建設品質的追求。在該項指標上,把中山與相鄰的江門、珠海對比一下。地方統計年鑑顯示,江門2018年全市有公園399個,其中市區328個;珠海2017年全市公園323個,到2018年,珠海主城區香洲區已建成各類公園126個。僅看主城區公園數量,中山已大大落後於江門和珠海。

再對比與中山同為市轄鎮建制的東莞。2018年,東莞僅市級和鎮級公園就達到了260個。

以公園綠化為代表的“門面”,對品質城市建設而言有多重要?講一則流傳於珠海和中山的小故事。南宋香山建縣時,須確立縣治,修築城府。石岐本不是唯一選擇,但鄉人鄭天覺提議“建城必須貴地,地貴土必重,試請秤之”。獲得眾人同意後,又命人在石岐的土中摻入鐵砂,於是石岐便成了縣治所在。

此後數百年,石岐作為市中心,得到蓬勃、長足的發展。而當時縣治競爭者的坦洲、三鄉一帶則成為邊緣地區,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等均與石岐相去甚遠。

古往今來,城市建設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標誌之一。人們本能地嚮往生活和工作環境舒適的地方。高品質的城市環境,對於吸引人才、企業等都大有裨益,也可有力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早在2013年,國務院即印發《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重點要求促進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近年來,從中央到省多次強調,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品質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打造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對於珠三角城市而言,這又是新一輪的機遇。

如今,城市品質提升已成為珠三角各地的普遍行動,紛紛不惜重金投入城市建設。近年來,東莞中心城區崛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珠海主城區不斷增添新地標,西部地區的一座座新城也拔地而起;廣州積極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千年商都實現“逆生長”。

在中山,城市建設也是個中心話題。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甫一到任,就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工作,他強調要通過實施“強心”工程,不斷增強中心城區的綜合承載力,進一步拓展發展新空間,充分發揮“城市之心”的輻射、帶動、服務功能。

公園數量明顯偏少,說明城市品質尤其公共空間方面,中山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與周邊城市不斷崛起的亮麗風景線相比,中山顯得“門面”黯淡。

中山是怎樣“掉隊”的

1983年,中山長江樂園開業,佔地4萬平方米、有18個新型遊樂項目。這是國內首個引進外資修建的大型綜合遊樂場,領一時風氣之先。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旅遊看廣東,廣東旅遊看中山”成為一時佳話。長江樂園落戶中山後,首家中外合資溫泉酒店、首家溫泉高爾夫球場也相繼在中山誕生。就主題公園項目而言,中山一度走在全國的前列。

然而,將近40年過去了,你還能在中山找得到一家叫得上名頭的大型主題公園嗎?

把時間縮短到近20年。過去,和中山一樣的“直筒子市”東莞,城市建設也長期為人詬病。2001年,《東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0—2015)》出臺,提出打造城市新區,並叫響了“一年一大步,五年見新城”的口號。東莞的城市品質開啟了飛躍之路。今天,東莞又提出了“建軌道就是建城市”的理念,城市沿著軌道不斷擴展。

而中山的城市規劃藍圖,直到近年來才基本畫好。2018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建立城市設計管理制度,明確城市設計重點區域和節點。2019年是中山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層出不窮的一年,陸續出臺了《中山市石岐總部經濟區城市設計》《中山總部經濟區(東區片區)規劃一體化綜合諮詢》《中山市中心組團總體城市設計》《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規劃》等。

再看最近10年。2010年,廣州提出要用一整套政策,力爭花10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市138個城中村整治改造。從那時起廣州便已明確,在舊城更新改造中,要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原則進行保護和整治,保護現有空間佈局和改善環境,延續歷史文脈。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網紅景點永慶坊。

中山的“三舊”改造步履維艱。在石岐區、東區老城中心地帶,盛景尚峰、完美金鷹廣場等已成為城市新地標。但它們大多為產權單一的工業用地改造項目,因不涉及徵地拆遷等問題整體推進較為順利。

其餘土地,因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或因居民拆遷、“三規合一”、環境測評等問題,推進速度緩慢。有中山本地開發商曾公開表示,如果政府不牽頭從市級層面釐清上述問題,一些渴望參與城市更新的企業也只能望而卻步。

把時間縮短到近5年。2015年,珠海的主要城市地標還只有“珠海漁女”。如今,氣勢恢宏的“日月貝”珠海大劇院成了新的打卡點。情侶路上,人工再造了連片沙灘,市民活動公共空間大幅擴展。

在中山,近年來雖規劃建設了中心城區公園群,但工期拖延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中山市代建項目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透露,東區紫馬嶺公園改造提升項目受規劃路控規影響,工期嚴重滯後。公園改造提升工程目前仍未開工,尚處在初步設計審查階段,需待完成審查後才可啟動項目概算編制及施工圖編制工作。

中山的城市建設,還有多少個10年可以等待?

從兄弟城市身上學什麼

站在中山市東區金融中心高樓上俯瞰,連片的老舊低矮房屋錯落參差,周邊卻又夾雜著幾座現代化商務寫字樓,略顯魔幻。

放眼大灣區。廣州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既保護了歷史文脈,又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千年商都生機勃勃。珠海憑藉不斷拓展的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品質美名遠揚,宜居環境已成為城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重要砝碼。東莞以規劃為引領,做強中心城區,城市品質的躍升為創新資源,尤其是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強大助力。

內視中山。老城街道窄狹分散,沒有明確的功能區佈局,經“三舊”改造建設的東區CBD,至今未能發展壯大。沒有優質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又怎能大量吸引高端人才、創新資源呢?

廣州的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啟示在於,同為歷史文化名城,土地房產權益關係複雜,但只要配套政策完善,只要工作有決心、有力度,“三舊”改造可以推進,歷史文脈也是能保護的。

珠海的城市大公共空間建設的經驗在於,雖然經濟體量、城區面積和一線城市相比有差距,但只要肯投入、下苦功,“小而美”也是一種上上之選。

東莞的城市規劃也說明,同為“直筒子市”,“強心”是必須的,強力推進市級統籌可以實現。

看到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實際上,當前的中山,已經不缺規劃藍圖,不缺科學認識,真正呼喚的是抓落實的制度措施和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三舊”改造面臨的利益關係複雜,沒有符合本土實際的舉措,就沒有工作的抓手。廣州“三舊”改造的成功,更在於全市完善的政策配套,以與時俱進的創新方法,實現各方利益之間的平衡。

東莞城市建設的成功,除了科學規劃外,還在於市級的強力統籌,既避免多規打架,又要調動各方支持,從而形成合力建設中心城區。

珠海的城市大公共空間既耗費財力,又佔用土地;既要財政的大力支持,又要敢於創新,通過社會資本的引入助力城市建設。

難題不是中山一家有的。城市品質提升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關鍵還是靠人和制度來推動解決。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才是推動城市建設工作的核心力量。只有提振士氣、攻堅克難,其他城市的經驗才能轉換為自己的能量,紙上的藍圖才有可能變為身邊的現實。

“宜居”本是中山的一塊城市招牌,但珠海、東莞等地市的品質城市建設步伐加速,這對中山如何進一步擦亮“金字招牌”也提出了新思考。

在大灣區城市競相扮靚的潮流中,中山若失了“門面”,便可能失了當前灣區建設的大機遇。

啟示錄

江門:提升城市品質,要勇於“啃硬骨頭”

城市品質提升,是當下珠三角城市面臨的大課題。江門與中山一江之隔,雖然城市建設有諸多不足,但近年來卻著實取得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

2018年,江門就已明確投入超一千億元,實施八大行動,全面推進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打造“品質之城”。如今,江門的城市出行環境大大提質,多個精品工程創出特色,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城市建設貴在尊重規律、協調發展。江門如何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座標”,啃下多個硬骨頭?今天的作為決定城市的未來。江門的作為,對於中山城市建設或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攻堅克難的決心

過去,由於長期以來對城市建設的忽視,江門城市建設欠賬太多,發展太慢。近年來,這一矛盾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加突出。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江門早已意識到,務實重幹、全力推進,才能縮小差距,打破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邁開城市建設的更大步伐。

面對資金短缺、歷史欠賬多等困難,江門攻堅克難的決心表現在哪裡?江門不僅制定《江門市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更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印發城市品質提升行動任務清單,確定提質目標任務,明確各區政府和相關單位責任。

“市、區聯動,分級實施”是江門城市品質提升的一大法寶。江門市級統籌制定提升計劃,起草印發電費補貼方案、獎勵辦法和“紅黑榜”考核辦法等文件,發揮調動各市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市級組織實施跨區域、影響重大的項目,屬地政府組織實施其餘項目。

另外,江門還施行督導檢查制度,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定期聯合園林、規劃、交管、質監、安監等部門開展專項督導,及時指導、協調和督促各領域建設項目實施。

在強有力的推動下,僅過去兩年,江門全要素升級改造道路景觀,高標準打造了城市亮化工程和城心軸線景觀,建成一批園林綠化精品工程,城市形象快速提升。

超前規劃的用心

今年元旦,江門高新區(江海區)龍溪湖閱讀中心正式對外開放。總面積4000平方米的閱讀中心,藏書量近5萬冊,可容納400多人同時閱讀,元旦當天吸引不少市民前往打卡。不僅如此,中心從設計、面積、藏書規模、環境和人性化程度都處於頂尖水平,更具現代氣息。

龍溪湖閱讀中心是高新區(江海區)全力打造的城市品質提升精品項目之一。該區明確全力打造成為江門市城市品質提升示範區。包括龍溪湖閱讀中心在內,不少體現超前規劃和設計理念的精品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且投入使用。比如,位於該區的釜山人行天橋橋面就攤鋪了橡膠顆粒材料,起到緩衝作用,條形路燈鑲嵌在欄杆上,最大限度保障了橋面視野。幾條海豚暢遊的畫面,從遠處投射到拱形獨塔的牆面上,帶出“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理念,很受市民歡迎。

用什麼樣的理念規劃,決定了城市的未來發展走向。對此,江門以城市設計理念建設和經營城市,釋放和發揮城市文化內涵的能量。具體來說,江門一方面建立城市整體風貌管控機制,推進彰顯“山水城市”特色的濱水岸線慢行遊徑、“三道貫通”等工程建設;另一方面更注重城市文化內涵,以藝術化形式將江門的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推動老舊城區更新和新區增值。

美外源於城市設計,內秀於功能配比。中山奮力建設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也更應該要以這樣超前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建設一個更加國際化的中山。

以人為本的貼心

“城,所以盛民也。”對於江門人來說,城市意味著家的溫暖、心之歸屬。江門之美的核心奧秘是以人為本,匯聚眾人之願、之智、之力。

位於江門市蓬江區中央活動區的東湖公園是園林綠化提升改造工程中的典範。規劃緩跑徑,打造生態花溪、瀑布景觀,增設書吧、兒童活動區……完成六大景觀提升專項之後,東湖公園北園區的陽光疏林草地景觀初顯。週末的公園裡,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到草地上野餐、看書。

完善公園配套是江門以人為本,提升人居環境,為市民提供優質便利的公共休閒空間的重要一環。江門2019年新建了西江外灘溼地公園、白水帶體育公園、江灣公園3個公園和12個口袋公園。江門還計劃2020年完成19個大型公園的公共設施配套整治提升。其中,釜山公園、龍溪湖公園、東湖公園、北園公園等13個綜合性公園已經初步完成提質改造。

建設以人為本的溫情城市,一項項成果不斷惠及群眾:2019年,江門實現2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每個自然村按實際需求基本建成1個標準化公廁;多箇舊樓加裝電梯;老舊小區通過“微改造”煥然一新;環衛清掃保潔一體化作業改善主城區環境衛生面貌……

人民城市為人民,是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借鑑兄弟城市的建設經驗,中山還需規劃好宜居城市的發展問題,切實落實好城市發展以人為本的宗旨,引導更多生活在中山的居民參與城市建設,才能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專家建言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四所所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王磊:

抓住深中通道機遇苦練“內功”

“市—鎮”兩級管理體系造就中山昔日的輝煌,各鎮級政府權力具有一定自主權,極大激活了鄉鎮政府對城市發展建設的積極性,享有一級利益主體地位的鄉鎮政府大力招商引資、開發土地、建設廠房,有力地推動中山成為“廣東四小虎”。然而,在新的階段以鎮區為主導的城鎮開發建設模式也暴露了較多的問題:土地無序蔓延與碎片化嚴重、生態資源遭受侵蝕、公共資源配置失焦、多規打架利益難以協調等問題逐漸突出,導致現階段中山市的城市品質還不能滿足大家的期待與需求。

為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由粗放式向存量優化發展方向轉變,打造高品質的空間環境,進而吸引高素質人才與高端產業,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實現中山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發展目標,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明確城市品質提升目標,提高國土空間供給質量。粵港澳大灣區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未來開放性、高品質、複合性、特色性將成為吸引創新人才的重要空間特質。中山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首先是要營造人才“願意留、不想走”的高品質的空間環境。應抓住深中通道通車前的窗口期,苦練“內功”,提高中心城區首位度,推動城市環灣向東發展,做好“山、水、城”全面提升的文章;選擇鎮區打造一批魅力小城,建設一批美麗幸福村居;紮實做好交通設施提升、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等工作,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城市管理,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二是推動規劃引領,加強部門統籌。充分發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引領作用,從根源上解決多規打架問題。按照城市總體佈局,明確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研究制定中山市城市品質三年提升計劃。以各重點領域的牽頭部門為責任主體,負責統籌各領域的建設計劃。

三是改善生態環境,把山清水秀融進城市格局。中山是“山水城田海”各類生態要素交匯的地區。應發揮中山“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生態名片的帶動作用。利用好五桂山、西江水系、臨海溼地等生態資源,以山體、水系為基本骨幹,以山林、農田、河海、城鎮構成城市基底,把山清水秀融進中山的城市格局。

四是加快城市更新進程,提高“三舊”改造品質。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展現城市歷史風貌,採取漸進推進方式更新改造老舊城區,保護城市傳統格局和肌理;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歷史街區、建築和工業遺址;創新“三舊”改造模式,加快老城區舊廠房搬遷改造;對老舊小區開展綜合整治,重點整治社區道路破舊、亂停放、亂拉掛、公共設施欠缺等問題,改善小區居住環境。

五是突出精品,推動項目建設與管理並重。在城市整體風貌分區塑造、一河兩岸及景觀大道等線性空間品質提升工程、重要公共空間建設、交通與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制定近期行動計劃並形成項目清單,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群眾需求度高、城市形象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綜合效益突出的精品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