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王老虎抢亲》的喜剧密码——纪念越剧宗师毕春芳先生

纪念越剧《王老虎抢亲》首演60周年,就联想到母亲毕春芳所创立的“毕派”。女子越剧鼎盛时代,尹桂芳的风韵缠绵,范瑞娟的憨甜宽厚,徐玉兰的高亢飘逸和陆锦花的清澈利索,分别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各自建立了流派地位;毕春芳是后起之秀,以她独树一帜的俊朗潇洒,赢得广大观众认可,形成越剧的重要流派之一。1958年毕春芳主演的《王老虎抢亲》,无疑大显毕派风采;她凭借外形优势,既是台上不带“脂粉气”的女小生 - 高挑身材让才子“周文宾”的男像迷人,又是台下演艺界的大美人——天生丽质让反串“许大”的女妆出彩,得天独厚地塑造了戏中人物转换的反差 – 赋予故事情节很大的可信度;毕春芳成全了《王老虎抢亲》。和母亲同年加入“合作越剧团”的著名剧作家傅骏,亲眼目睹毕春芳与他妻子戚雅仙在舞台上的几十年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曾在1988年专题撰文精辟概括,将毕派总结为三“轻”:一是擅长演“轻”喜剧,二是唱腔”轻”快流畅,三是表演“轻”松自如。《王老虎抢亲》显然是毕派“三轻”的杰出典范。观看毕派“轻”喜剧,并非等同滑稽戏;越剧《王老虎抢亲》火爆成功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确有被滑稽剧剧团“移植”,又有九十年代在香港被拍成搞笑电影,但毕派的“周文宾”贵在不失正剧分寸,准确把握节奏,以她擅长的即兴幽默赢得观众喜欢和开心 ,同时符合越剧本身的艺术审美。

《王老虎抢亲》的喜剧密码——纪念越剧宗师毕春芳先生

图文无关


聆听毕派“轻”快唱腔,令我想起母亲常说的“以情生腔、以字生腔”。越剧的音乐演变,从早年草根科班的简单旋律,到新音乐工作者们的专业提炼,老一辈的流派演员均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琢磨发挥,才逐渐形成个性风格。毕春芳也不例外,她的行腔吐字没有刻意的拖拉,没有造作的转弯抹角;她在“王老虎”面前撒娇逗趣,不忘“清河坊开豆腐店”的街头身份,和“王秀英”闺房聊天谈情,故意显示“小户人家少礼仪”的直率可爱,极具干净的嗓音几乎在说话,字字顺畅,句句入扣,皆为刻画人物服务,十分舒服到位。

欣赏毕派的“轻”松表演,记得著名京剧大师孙正阳也曾赞口不绝,说少见有她那样在台上如此放松的好演员。受益于那个时代戏曲进步的氛围,毕春芳在《王老虎抢亲》戏中巧妙打“乱”生旦角色的模式,唱唸演绎偏向轻快,恰如其分展现该剧的诙谐基调, 每次演出都能给成千上万的观众带来惊喜,难怪令人百观不厌。许多好莱坞资深演员都公开说过,演好喜剧很不容易,言语时机和节奏的拿捏决定成败,尤其在舞台演出,和现场观众的情感互动决定“死活”。喜剧《王老虎抢亲》能站住脚,可见毕春芳的舞台功力。自从创演《王老虎抢亲》这一经典里程碑之后,毕派“三轻” 频频出彩;文革之前在戚雅仙生儿育女的1962年,毕春芳分别领衔首演了《喜相逢》和《三笑姻缘》,文革之后的1983年,她仍勇于挑战自我,全新塑造小市民“秦钟”形象,首演《卖油郎》。毕春芳的特色,还融汇贯通在她所有创作表演之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生代越剧观众,继续亲眼目睹她舞台演出的宝刀不老,不光有幸以她《王老虎抢亲》、《三笑》和《卖油郎》这三部经典“轻喜剧”代表作大饱眼福,还在传统正剧中喜闻乐见她的画龙点睛,比如:《玉堂春》“三堂会审”中她那句“苏三妻 … 岂能不嫁人”的演唱,《玉蜻蜓》“拒子”中她那句“哎,是十八岁”的重复念白,《沉香扇》“书房会”中她那“还有一只脚”的逗笑台词,《珍珠塔》“后见姑”中她那戏弄势力姑母的半真半假,《盘夫》中她那赢得妻子原谅时跪地求搀扶的可爱眼神和小动作,等等,都妙趣生辉,效果非凡。毕派“三轻”,貌似有“形”可模仿,但是其“神”难相似。虽然从小就受到台前幕后的熏陶,我对母亲毕春芳“三轻”艺术的真正领悟,其实是在自己从事国际流行音乐行业的实践之后。

2000至2005年期间,我曾任职索尼音乐娱乐集团亚太地区的高层,专注大中华地区流行音乐并参与培育中国大陆的相关市场。那时我才意识到:现代华语流行乐坛,原来在港、台和后来中国大陆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能广泛流传的大红歌曲多数先找选了精彩的作曲,再找到了高手填词而成,好比“以曲生字”;也有词曲来自同一作者的,算是“以字生腔”;甚至歌手本身就是词曲作者,那则是“以情生腔”被誉为创作歌手,特别难能可贵。母辈的越剧流派创始人之艺术成就,都来自她们的深度参与创作,基于唱词、根据剧情而行腔、创腔、润腔,在优秀的作曲及琴师帮助下整理精炼 … 这一流程非常接近现代流行歌曲的产生。当《中国好声音》真人秀在2012年火爆出现时,中国广大受众也许重新体会到:同样的名曲可以有不同的编曲和曲风、由不同的歌手依据各自不同的嗓音条件演绎成全然不同感觉的好听作品;由于传统越剧唱腔的音乐旋律基本重复或雷同,演唱韵味和表现特色便为十分关键,不同于唱歌但同属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母辈的流派大师们能分别唱红不同风格的《梁祝》、《白蛇传》、《盘夫》之类的老戏。

中华戏曲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了专业高度提升,特别是越剧在文革前一跃而成全国第二大剧种,渐渐荣登殿堂地位。但是,传统传承,即使后辈们一代比一代长相越来越漂亮,化妆越来越完美无瑕疵,行头越来越无可挑剔,舞台布景灯光也越来越超越精致 … 一旦演员和剧目完全依赖谱曲并固化流派,总还是缺少了什么?!

六七十多年前的越剧革新,借鉴了京昆的身段和功底但减少了程式套路,学习了话剧的生活念白,吸收了其他兄弟剧种的音乐,改进了舞台表演形式,优雅化了通俗文化和跟上了魔都快节奏,在继续保持“越剧姓越”本色的同时又焕发出崭新魅力;毕春芳的杰出艺术源于她那个时代。和方言语境紧密相关的戏曲,活力不如当年。虽然遗憾昔日的辉煌已时过境迁,但品味《王老虎抢亲》“戏豹”和“寄闺”跨世纪的精彩,依然能让人们深深感悟这出喜剧成功的灵魂所在。怀念母亲,毕派三轻,春芳九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