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王老虎搶親》的喜劇密碼——紀念越劇宗師畢春芳先生

紀念越劇《王老虎搶親》首演60週年,就聯想到母親畢春芳所創立的“畢派”。女子越劇鼎盛時代,尹桂芳的風韻纏綿,範瑞娟的憨甜寬厚,徐玉蘭的高亢飄逸和陸錦花的清澈利索,分別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各自建立了流派地位;畢春芳是後起之秀,以她獨樹一幟的俊朗瀟灑,贏得廣大觀眾認可,形成越劇的重要流派之一。1958年畢春芳主演的《王老虎搶親》,無疑大顯畢派風采;她憑藉外形優勢,既是臺上不帶“脂粉氣”的女小生 - 高挑身材讓才子“周文賓”的男像迷人,又是臺下演藝界的大美人——天生麗質讓反串“許大”的女妝出彩,得天獨厚地塑造了戲中人物轉換的反差 – 賦予故事情節很大的可信度;畢春芳成全了《王老虎搶親》。和母親同年加入“合作越劇團”的著名劇作家傅駿,親眼目睹畢春芳與他妻子戚雅仙在舞臺上的幾十年珠聯璧合、相輔相成,曾在1988年專題撰文精闢概括,將畢派總結為三“輕”:一是擅長演“輕”喜劇,二是唱腔”輕”快流暢,三是表演“輕”松自如。《王老虎搶親》顯然是畢派“三輕”的傑出典範。觀看畢派“輕”喜劇,並非等同滑稽戲;越劇《王老虎搶親》火爆成功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確有被滑稽劇劇團“移植”,又有九十年代在香港被拍成搞笑電影,但畢派的“周文賓”貴在不失正劇分寸,準確把握節奏,以她擅長的即興幽默贏得觀眾喜歡和開心 ,同時符合越劇本身的藝術審美。

《王老虎搶親》的喜劇密碼——紀念越劇宗師畢春芳先生

圖文無關


聆聽畢派“輕”快唱腔,令我想起母親常說的“以情生腔、以字生腔”。越劇的音樂演變,從早年草根科班的簡單旋律,到新音樂工作者們的專業提煉,老一輩的流派演員均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琢磨發揮,才逐漸形成個性風格。畢春芳也不例外,她的行腔吐字沒有刻意的拖拉,沒有造作的轉彎抹角;她在“王老虎”面前撒嬌逗趣,不忘“清河坊開豆腐店”的街頭身份,和“王秀英”閨房聊天談情,故意顯示“小戶人家少禮儀”的直率可愛,極具乾淨的嗓音幾乎在說話,字字順暢,句句入扣,皆為刻畫人物服務,十分舒服到位。

欣賞畢派的“輕”松表演,記得著名京劇大師孫正陽也曾讚口不絕,說少見有她那樣在臺上如此放鬆的好演員。受益於那個時代戲曲進步的氛圍,畢春芳在《王老虎搶親》戲中巧妙打“亂”生旦角色的模式,唱唸演繹偏向輕快,恰如其分展現該劇的詼諧基調, 每次演出都能給成千上萬的觀眾帶來驚喜,難怪令人百觀不厭。許多好萊塢資深演員都公開說過,演好喜劇很不容易,言語時機和節奏的拿捏決定成敗,尤其在舞臺演出,和現場觀眾的情感互動決定“死活”。喜劇《王老虎搶親》能站住腳,可見畢春芳的舞臺功力。自從創演《王老虎搶親》這一經典里程碑之後,畢派“三輕” 頻頻出彩;文革之前在戚雅仙生兒育女的1962年,畢春芳分別領銜首演了《喜相逢》和《三笑姻緣》,文革之後的1983年,她仍勇於挑戰自我,全新塑造小市民“秦鍾”形象,首演《賣油郎》。畢春芳的特色,還融匯貫通在她所有創作表演之中,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生代越劇觀眾,繼續親眼目睹她舞臺演出的寶刀不老,不光有幸以她《王老虎搶親》、《三笑》和《賣油郎》這三部經典“輕喜劇”代表作大飽眼福,還在傳統正劇中喜聞樂見她的畫龍點睛,比如:《玉堂春》“三堂會審”中她那句“蘇三妻 … 豈能不嫁人”的演唱,《玉蜻蜓》“拒子”中她那句“哎,是十八歲”的重複唸白,《沉香扇》“書房會”中她那“還有一隻腳”的逗笑臺詞,《珍珠塔》“後見姑”中她那戲弄勢力姑母的半真半假,《盤夫》中她那贏得妻子原諒時跪地求攙扶的可愛眼神和小動作,等等,都妙趣生輝,效果非凡。畢派“三輕”,貌似有“形”可模仿,但是其“神”難相似。雖然從小就受到臺前幕後的薰陶,我對母親畢春芳“三輕”藝術的真正領悟,其實是在自己從事國際流行音樂行業的實踐之後。

2000至2005年期間,我曾任職索尼音樂娛樂集團亞太地區的高層,專注大中華地區流行音樂並參與培育中國大陸的相關市場。那時我才意識到:現代華語流行樂壇,原來在港、臺和後來中國大陸的作品創作過程中,能廣泛流傳的大紅歌曲多數先找選了精彩的作曲,再找到了高手填詞而成,好比“以麴生字”;也有詞曲來自同一作者的,算是“以字生腔”;甚至歌手本身就是詞曲作者,那則是“以情生腔”被譽為創作歌手,特別難能可貴。母輩的越劇流派創始人之藝術成就,都來自她們的深度參與創作,基於唱詞、根據劇情而行腔、創腔、潤腔,在優秀的作曲及琴師幫助下整理精煉 … 這一流程非常接近現代流行歌曲的產生。當《中國好聲音》真人秀在2012年火爆出現時,中國廣大受眾也許重新體會到:同樣的名曲可以有不同的編曲和曲風、由不同的歌手依據各自不同的嗓音條件演繹成全然不同感覺的好聽作品;由於傳統越劇唱腔的音樂旋律基本重複或雷同,演唱韻味和表現特色便為十分關鍵,不同於唱歌但同屬一樣的道理——這就是為什麼母輩的流派大師們能分別唱紅不同風格的《梁祝》、《白蛇傳》、《盤夫》之類的老戲。

中華戲曲在新中國建立後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有了專業高度提升,特別是越劇在文革前一躍而成全國第二大劇種,漸漸榮登殿堂地位。但是,傳統傳承,即使後輩們一代比一代長相越來越漂亮,化妝越來越完美無瑕疵,行頭越來越無可挑剔,舞臺佈景燈光也越來越超越精緻 … 一旦演員和劇目完全依賴譜曲並固化流派,總還是缺少了什麼?!

六七十多年前的越劇革新,借鑑了京昆的身段和功底但減少了程式套路,學習了話劇的生活唸白,吸收了其他兄弟劇種的音樂,改進了舞臺表演形式,優雅化了通俗文化和跟上了魔都快節奏,在繼續保持“越劇姓越”本色的同時又煥發出嶄新魅力;畢春芳的傑出藝術源於她那個時代。和方言語境緊密相關的戲曲,活力不如當年。雖然遺憾昔日的輝煌已時過境遷,但品味《王老虎搶親》“戲豹”和“寄閨”跨世紀的精彩,依然能讓人們深深感悟這出喜劇成功的靈魂所在。懷念母親,畢派三輕,春芳九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