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安嶽石刻, 主要是摩崖造像。近年來, 通過多種形式的文物普查和複查, 基本弄清了全縣石刻的分佈和現狀。全縣計有摩崖造像1 32 處, 其規模大小不等, 造像數量或一尊, 或數十數百尊, 或逾千尊, 星羅棋佈於全縣各鄉。安嶽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 也有眾多的道教造像, 其佛道合龕和儒釋道三教合一龕更具地方特色, 大量的碑刻題記和供養人造像為石刻的考古斷代提供了證據。

安嶽石刻藝術歷史悠久。在安嶽東漢崖墓內, 留存有豐富的人物畫像、建築雕刻。① 南北朝時期, 安嶽佛教已初具規模, 清道光本《安嶽縣誌·金石》載: “ 招隱寺剎下銘, 普通二年( 5 2 1 年) 立, 在普州。” 這是文獻所見安嶽佛教的最早記載。至隋, 安嶽各地已有不少寺院, 且有石刻造像的可能性。《安嶽縣誌· 寺觀》雲“ 封門寺, 寺肇於隋” , “ 奉聖寺羅漢, 相傳隋代塑像”, “ 郡北小千佛院, 開皇十三年( 5 9 3 年) 建” , 小千佛院即今之幹佛寨摩崖造像所在地, 唐代稱為棲巖寺, 清代稱千佛寺, 又名千佛寨。崖墓雕鑿技術與佛教文化相結合, 為唐宋時期的安嶽石刻興盛奠定了基礎。到唐開元間, 安嶽各地出現了大規模的造像, 如臥佛院、玄廟觀、千佛寨、圓覺洞等。安嶽縣境現存最早的造像紀年見於臥佛院第50 號幹佛龕題記, 為開元十一年( 7 2 3 年)。唐、兩蜀、北宋為安嶽石刻的全盛期, 到南宋時便走向衰落, 明清兩代仍有小規模石刻造像。

一、臥佛院摩崖造像及石刻經文

臥佛院位於八廟鄉臥佛村, 距縣城25 公里。摩崖造像及石刻經文刻於呈幾字形的臥佛溝南、北巖, 分佈在長1 1 6 5 米、寬5 米的巖壁上, 有龕窟編號1 39 號, 其中造像龕84 號、佛經15 窟、宋碑1 窟, 空龕39 號, 計有石刻造像1 5 9 3 尊, 石刻佛經2 7 萬餘字。臥佛院多為盛唐作品, 五代繼有開鑿, 北宋時衰落。現存開元、貞元、廣政、開寶、淳熙、崇寧等年號的造像題記和遊記。

臥佛院以北巖第4 號龕巨型全身臥佛造像著名於世。臥佛長23 米, 背北面南, 頭東腳西, 左側臥於距地面5 米高的巖壁上。臥佛頭飾螺髻, 頭長3米, 蓮花枕, 雙目微閉, 眉間有白毫相, 耳飾圓花檔, 身著褒衣博帶, 雙手平伸於體側, 赤足; 佛腿外側刻面壁坐像一尊, 呈圓雕狀, 像高3.4 米, 頭束髮, 著便裝, 腰繫帶, 右手指置於佛之左手腕上, 似作切脈狀;佛頭、腳各刻力士一尊, 肌肉隆突, 怒目圓睜, 矯健勇猛。臥佛後壁刻釋迎說法圖, 均為半身像; 正中釋迎佛, 兩側前排為九弟子二菩薩,後排刻天龍八部。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在臥佛對面經文洞中有《大般涅槳經》, 這龕臥佛應為釋迎涅架圖。關於臥佛的年代, 無確切可考的紀年, 在臥佛頭部左側壁存“ 貞元” 字樣, 為後世補刻。在對面涅架經窟中有“大唐開元廿一年… … 臥佛院” , 再結合造像藝術風格考慮, 應為開元年間的傑作。

第50 號千佛龕: 盛唐, 面北。刻千佛小像, 有題記一則: “ 惟開元十一年( 72 3 年) 歲次癸亥, 今有樂至縣芙蓉鄉普德里弟子楊義, 為自身平安, 敬造千佛百身供養。” 這是安嶽縣境現存最早的造像紀年。

臥佛院石刻經文共15 窟, 刻經面積1 30 餘平方米, 尚存經文27 萬餘字。③ 刻經內容行:《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妙法蓮花經》、《佛名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般涅架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金光明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這些經窟均唐代六刻, 有開元十五、十七、廿一、廿三年等紀年。還有“ 普州安嶽縣沙門僧儀” , 棲巖寺上座釋少門玄應”等題記, 為我們研究安嶽石刻及臥佛院刻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二、圓覺洞摩崖造像

圓覺洞, 位於縣城東南兩公里的雲居山岩。雲居山, 宋代以前名靈居山。造像集中於西山之南、北巖, 造像區域長186 米, 有摩崖龕窟72 個, 造像1 9 3 3 尊, 題刻25 處, 浮圖一座。南巖多唐、五代作品, 典型的有: 天尊龕、佛道合龕、三世佛龕、十六羅漢龕、地獄變相龕、毗沙門夭王盒等; 北巖多為宋代作品, 如釋邊佛窟、淨瓶觀音窟、寶蓮觀音窟, 三窟造像形體高大, 均在6 米以上, 最為精美壯觀。十二圓覺窟造像已被毀損。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第7 0 號天尊龕: 盛唐, 面東南。半圓拱頂龕, 高1.5 米, 寬1.45 米, 深0.75 米。正中主像天尊, 跌坐於八角高壇座上, 像高0.64 米, 座高0.42 米, 頭頂被剷掉, 內著交領衣, 外著對襟袍服, 繫結, 左手殘, 右手斜置腹側掌心向上, 圓形頭光外飾桃形光, 桃光飾六瓣花六朵。左、右脅侍二童二仙, 皆足履靴立於仰蓮臺上, 龕門各刻一力士(右壁僅存一童, 餘毀)。龕外左側壁刻造像題記: “ … … 五日, 前州倉督、安嶽縣錄事、騎都尉勳官五品黎令賓,願平安, 敬造國口口一兔, 永為供養。棲巖寺上座釋沙門玄應書。” 參照千佛寨第37 號三世佛龕的開元二十年玄應書黎令賓造像題記可知: 此龕造像也當在開元二十年( 7 3 2 年) 前後, 當為圓覺洞有紀年可考的最早造像, 也是安嶽石刻中最早的道教造像之一。

第25 號佛道合龕: 晚唐, 面南。方形平頂龕, 高1.20 米、寬、深各1.20 米。造像分上、中、下三屋雕刻。正壁中刻原始天尊、左壁中刻老君, 均結枷跌坐於高壇座上, 左右脅侍皆足履靴立於仰蓮臺上, 著印度式菩薩裝, 頭戴芙蓉冠或髻前飾花。右壁下層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中、上層諸壁刻道教諸仙、佛教天龍八部。此龕造像衣紋輕薄, 有初唐造像之遺風。

第68 號十六羅漢龕: 五代, 長方形平頂龕, 高1.95 米, 寬3 米, 深0.95 米。造像毀損嚴重。正壁中央上層刻華嚴三聖, 下部刻《靈居山新鐫一佛二菩薩十六羅漢龕記》, “ 園成二年( 9 0 9 年) 歲次己已功畢, 門師體口、法住供養”。左右周壁分上下層各刻四尊者, 合為十六羅漢。

第30 號地獄變相龕: 五代, 面西南。長方形平頂龕, 高2 米, 寬2.80 米, 深0.90 米。正壁中央上部刻地藏, 半枷躍坐於金剛座上, 頭戴風巾, 身著交領架裝, 左手持珠, 右手執錫杖, 右足下垂踏蓮蕾, 旁伏地聽; 下部刻業鏡、獄門。左右周壁分上下層刻冥王、判官( 圖版5 )。

第11號釋迦佛窟: 北宋, 面北。方形平頂龕, 高6.40 米, 寬4 米, 深3 米。正壁刻釋迎佛( 圖版6 ), 微右側身而立, 左右足各踏一仰蓮座, 兩蓮座相聯, 像高6 米, 佛頭螺髻, 眉間有白毫相, 雙目俯視, 身著雙領下垂架裝, 內著僧抵支, 左手施與願印, 右手作說法印, 橢圓形火焰紋背光、圓形火焰紋頭光直達窟頂中央, 頭光兩旁飾散花。左右壁頂端各刻一飛天。左壁下方刻兩身供養人像. 風化嚴重, 其上方壁刻妝修題記: “ 重妝真相寺傍巖右洞釋迎佛… … 時太歲戊寅時值孟夏六月十八日吉旦。”右壁內端刻一僧, 貌似迎葉, 或為出資造像的真相寺主僧了月禪師。

第15 號寶蓮手觀音窟: 北宋, 面北。方形拱頂窟, 高6.90 米, 寬、深各3.80 米。窟右壁上部垮塌。正壁刻觀音, 身微左側立於二聯蓮座上, 像高6.20 米, 頭頂一坐佛天冠, 身著寶增, 飾滿繁華纓路, 雙手交置腹前, 左手撫右手背, 右手持有梗蓮苞, 橢圓形背光, 圓形火焰紋頭光, 頭光兩側飾散花。左壁頂存一飛天( 圖版7 )。左壁內側開龕刻楊元愛、胡氏像,外立獻寶龍女。右壁刻楊正卿、鄒氏、楊元善、馬氏四尊供養人像。正壁左側立大觀二年( 1108 年) 刻《普州真相院石觀音像記》石碑一通, 有“本州信善楊正卿, 以厥祖舊願, 造石觀音像一尊… … 元符己卯(1 09 9 年) 創初, 大觀丁亥( 1 1 0 7 年) 告畢, 設水陸齋會, 開四大部經… … 功德主楊正卿同壽鄒氏, 故父元善母馬氏, 故叔父元愛故叔母胡氏” 。

三、千佛寨摩崖造像

千佛寨位縣城西五里的大雲山, 唐稱棲巖山, 有寺名棲巖寺, 清代名千佛寺, 因有山寨又名千佛寨。主要造像位於山之南北巖, 造像區域長70 5 米, 有龕窟編號1 05 個, 大小造像3 0 61 尊, 浮圖二座, 碑刻題記29 處。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小憨的七個三八個四的博客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小憨的七個三八個四的博客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小憨的七個三八個四的博客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小憨的七個三八個四的博客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小憨的七個三八個四的博客

千佛寨有紀年可考的最早造像為開元年間的作品, 最晚為南宋慶元, 歷經近五個世紀開鑿而就, 是安嶽石刻中規模最大者。造像高3 至6米者74 尊, 1 至2 米者25 0 尊, 最高的釋迎立像達6.2 米。造像內容尤多說法圖, 達21龕, 佛坐式為兩種: 一種跌坐式, 一種善枷跌坐式, 脅侍均為二弟子二菩薩, 後壁浮雕天龍八部, 龕門二力士。另外,千佛像竟多達2 ,0 0 0 尊。

第54 號摩崖碑: 盛唐, 面南, 高1.50 米, 寬0.60 米, 雙龍額( 圖版8), 碑文難識, 有“ 普州刺史韋忠撰,開元十年建” 字樣。據推斷, 此碑就是乾隆本《安嶽縣誌》所記之《唐棲巖禪師授戒序》。

第38 號玄應題記: 面南, 高1.50 米, 寬0.40 米。為東面三世佛龕和西面三觀音龕的題記, 文為: “ 大唐開元廿年歲次壬申十二月庚口十八日丁/ 口吉, 前安嶽縣錄事、騎都尉勳官五品黎令賓, 願/平安造東面三世諸佛一龕, 併為亡父、亡母及亡/ 妻敬造西面救苦觀世音菩薩一龕三身, 並永為/供養。前安居縣市令、普口口助教虔格, 男前州市/ 令、口口口口七品虔運口亦供養。寺上座玄應書。” 又, 三觀音像旁刻供養人像, 各有題刻“ 亡妻口氏供養” ; “ 亡母虔氏供養” ; “ 亡父前省事安嶽縣錄事、奉制極授簡州( 今簡陽縣) 平泉縣令黎遠欽供養” 。

第96 號藥師經變窟: 晚唐, 面北。方形平頂窟, 寬5.20 米, 深2.20 米, 高4 米。正壁雕像上下兩層。上層正中刻藥師佛, 跌坐於須彌座上, 像高0.90 米, 頭螺髻, 身著雙領下垂大衣, 圓形頭光, 身側雕二樹, 頭上張華蓋, 側飾二飛天。藥師佛左右立八菩薩, 像高1.10米, 頭頂寶冠, 髮辮垂肩, 胸飾理路, 赤足立於蓮臺上( 圖版9 )。左右浮雕九橫死和十二大願。下層左右雕十二神王部眾, 中央殘存雙胭。右壁刻幹佛。

第24 號西方三聖窟: 唐宋, 面南。方形平頂窟, 寬5.30 米, 深3.20 米, 高6.60 米。右壁為唐代造像, 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 有“ 天寶四載裱裝訖就設齋” 題記。正壁刻主像西方三聖獷左壁刻題記一則: “ … … 作大佛事, 福報將來, 良可知矣。時皇宋紹熙三年( 1 1 9 2 年) 歲次壬子七月初八日建, 日役十五人, 至當月二十八日工畢。住山了論奉命題。”這是研究石窟工程計量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

第60 號為解冤結菩薩, 有“ 奉佛弟子王夭麟同室汝氏, 謹發心創鐫造解冤結菩薩一尊, 永遠供養… … 歲次丙辰慶元二年( 1 1 9 6 年) 七月初一日建” 題記。

第49 號窟毀損殆盡, 但左壁殘存一天王,胸部著甲, 龕門刻二力士。從殘存痕跡知其組合為: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夭王二力士。這種有天王像的一鋪九尊式組合, 在安嶽僅此一例。其年代為盛唐。

第28 號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龕門立二力士。力士高1.05 米, 系項圈瑛略, 披巾繫帶, 肌肉不隆突, 顯得呆板無力, 並刻出乳頭線。兔內有“

癸丑紹熙四月吉日謹題” 題記, 知其為宋代造像。另外, 第36 號、70 號龕的力士裝束龕全同於上述28 號龕力士。這種飾項圈理塔的力士, 在安嶽僅此三例。而同類裝束的力士在廣元等地開元時便絕跡。

四、玄廟觀道教造像

玄廟觀造像位於黃桶鄉玄廟村集聖山白羊峰巨石包上, 石包呈平項, 長14.70 米, 寬12 米, 高5.4 0 米。巨石四周滿布龕窟, 有兔窟編號75 個, 碑刻4 處, 計有造像1, 2 93 尊。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玄廟觀以道教造像為主, 佛道合龕次之, 佛教龕僅少數。據碑刻知: 此處石刻始於開元六年, 至大中十四年基本龕成, 前後歷經140 餘年開鑿而就。為我們研究唐代道教和佛道並存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藝術考古資料。如此大規模的道教石刻在全國也屬少見, 彌足珍貴。

第6 號摩崖碑: 面西。高2.40 米, 寬.1 27 米, 雙龍額。為天寶七年( 7 4 8 年) 立《啟大唐御立集聖山玄廟觀勝境碑》, 有: “ 開元十八年… … 先天龕、次王宮龕, 為慈母古五娘造東面真像廿軀, 小龕冊二… … 左識相父子、當緣法師李玄則, 行來住此營造。” 又有“ 老子者, 初為盤古” 、“ 元始化生三教聖人而生佛”、“ 道是三教祖也” 等重要文字。

第11號老君龕: 盛唐, 面西。敞口外方內圓平頂龕, 高3.60 米, 寬3.50 米, 深1 米。中刻老君跌坐於四獅承託蓮臺上, 像高2.20 米, 老君頭挽高髻, 三股須, 胸現三足拭, 桃形頭光兩肩各顯現一童頭, 兩側立二脅侍二女真, 女真著菩薩裝,

後壁刻八護法神。龕外左側內立一老文侍, 外立一少文侍二小侍。龕外右側立二武士二小侍。老君座下刻十二金仙。第15 號天王像: 面西, 像高1.50 米。二天王頭戴盔, 身披愷甲,

腰束帶, 身微曲, 腳尖點地, 有腿護。左側天王左手託腰, 右手執三角叉; 右側天王雙手護劍, 劍尖指地( 圖版1 0 )。

第62 號九頭鳥龕: 中刻一著道裝天尊, 立於蓮臺上, 左立系短裙力士, 右立一著甲天王, 三像座下懸巖雕一鳥而九頭, 即九頭鳥, 在安嶽石刻中僅此一例。

五、毗盧洞摩崖造像

毗盧洞位於赤雲鄉油坪村塔子山岩, 距縣城45 公里, 計有6 個龕窟, 造像46 5 尊。

第6 號紫竹觀音( 水月觀音) 龕: 北宋, 面北, 平頂, 龕高5.70 米, 寬7.50 米, 深3.50米。正中主像觀音, 頭頂花冠, 冠中坐一化佛, 胸飾櫻路, 袒胸露肘, 下身著裙, 呈遊戲坐於蒲葉座上, 左手撐臺, 右手置右膝上, 雙手飾鐲, 左足下垂踏蓮朵, 火焰紋背光, 左右襯以紫竹, 像高2.85 米( 圖版1 1 )。在觀音左、右、下壁, 後世補刻觀音救八難經變浮雕。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第1 號柳本尊十煉窟: 北宋, 面北。長方形敞口, 寬14 米, 深4.50 米, 高6.60 米。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正中主像毗盧舍那佛, 頭螺髻上飾花冠, 身著雙領下垂大衣, 雙手於胸前結智拳印, 跌坐於金剛蓮花座上, 二力士扶座。佛頭上方壁刻一塔, 內坐一居士(似為柳本尊)。佛左側一塔內刻三像, 風化不清。佛左右壁分上下兩層刻柳本尊十煉圖, 每煉均有文字說明, 圖文並茂,生動壯觀。龕門左右立二著盔甲武士( 圖版1 2 ), 從煉文可知: 被稱為密宗五祖的柳本尊,唐大中九年( 8 5 5 年) 六月一於四日生於嘉州( 今樂山市) 龍游縣玉津鎮天池壩, 顯法身出現世間, 天福三年( 9 3 8 年) 七月十四日夜歸寂, 壽八十又四。第一煉指: 光啟二年( 8 8 6 年) 在本宅道場煉左手第二指一節供養諸佛, 感聖賢授語云: 汝當西去, 遇彌即駐, 遇漢即回, 遂禮靈山。第二立雪: 光啟二年十一月, 遊峨嵋山瞻禮普賢光相, 遇大雪, 效釋迎文佛雪山六年修行, 端坐雪中十三日, 感普賢現身證明。第三煉躁: 天福二年( 9 3 7 年) 正月十八日, 離峨媚往九州十縣, 燒煉左腳躁供養諸佛, 感四天王現身為證。第四刺眼: 天福四年七月三日, 駐彌檬, 漢州刺史趙君差人請眼為藥, 本尊身刻左眼付使者, 感金剛藏菩薩現身。第五割耳: 天福四年二月十四日, 割耳供養諸佛, 感浮丘大聖頂上現身。第六煉心: 天福三年七月三日, 煉心供養諸佛, 感大輪明王現身證明。第七煉頂: 天福五年七月十五日, 效釋迎佛鵲巢頂相、大光明王舍頭佈施, 感文殊菩薩頂上現身為作證明。第八舍臂: 天福三年於成都玉津坊道場, 經四十八刀切下左臂, 以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九煉陰: 天福五年前十二月中旬, 用香水灑已身死三日的馬顯巷丘紹, 使之復活, 閏十二月十五日, 本尊用臘布裹陰,經一晝夜燒煉, 以示絕欲, 感天降七寶蓋。第十煉膝: 天福六年正月十八日, 燒煉兩膝, 供養諸佛。

煉文中的紀年, 有前後矛盾之處, 恐系傳抄之誤。至於“ 十煉” 鑿造年代, 無確切紀年可考。但其上限不超過北宋神宗熙寧年間( 1 0 68 一1 0 8 5 年), 因為第六煉心中有: “ 始於唐武宗救賜額` 毗盧院’ , 永為引導之師; 次孟蜀主救賜額名` 大輪院, , 長作飯衣之地; 終宋神宗熙寧間救賜號` 壽聖本尊院’ , 永作救世醫王, 然凡救賜已經三朝。” 其下限不晚於徽宗大觀( 1 1 0 7一1 1 1 1 年), 這是安嶽北宋造像的最晚紀年。況安嶽南宋造像規模小, 藝術也大為遜色。

六、華嚴洞摩崖造像華

嚴洞位於赤雲鄉華嚴洞村箱蓋山, 距縣城50 公里。現存兩大窟, 即華嚴洞與大般若洞, 計有造像1 59 尊, 保存龕好, 十分精美。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第1 號華嚴三聖窟: 北宋, 面南。長方形平頂窟, 寬10 米, 深11.30 米, 高6.20 米。正壁為華嚴三聖( 圖版1 3 ) , 呈圓雕, 中毗盧佛, 頭頂花冠, 冠中坐一居士像( 即毗盧洞之柳本尊), 身著架裝, 雙手施智拳印, 跌坐於蓮座上, 像高3 米, 座高2.20 米; 左文殊, 右普賢, 皆頭戴花冠, 冠中坐化佛, 跌坐於蓮臺上, 下有坐騎青獅、白象承託。轉角各刻一立像, 左像為持經卷比丘, 右像頭捲髮、身披架裝。左右壁底列高壇, 壇上刻十弟子坐像, 像高2.40 米;左右壁頂部高浮雕善財童子參法圖, 總長20 米, 刻亭臺樓閣、寶塔經幢、祥雲瑞霧和善財童子恭請佛法。

七、茗山寺摩崖造像

茗山寺位於頂新鄉民樂村虎頭山巔, 又名虎頭寺, 距縣城60 公里, 現存龕窟20 個, 造像63 尊, 其中5一7 米者8 尊。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頭條帶你遊中國# 四川安嶽石刻摩崖造像分佈情況

第3 號文殊師利窟: 北宋, 面南。長方形平頂窟, 寬6.50 米, 深3 米, 高6.40 米。正中刻文殊師利立像, 高5 米, 頭頂五佛冠, 頭高1.30 米, 冠高0.70 米; 右手平放於胸前作指書狀, 左手託書外伸達1.50 米, 書和手重數百公斤, 全憑藉高2.20 米的落地襲裝支撐,巧妙利用力學原理, 匠心獨運; 胸飾稀疏理路。窟後壁刻化佛8 尊。窟相上方刻“ 現師利法身” 五大字。

第12 號十二護法龕: 北宋, 面南。長方形平頂, 寬9.60 米, 深0.80 米, 高2.30 米。龕內刻十二護法, 並列而立, 面像猙獰, 皆戴盔著甲, 赤足, 手執各種法器, 有手託貓頭鷹者,或手持大刀者, 造型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