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拼多多打造新品牌


拼多多打造新品牌


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商品定价是一门复杂的决策艺术。

孚日公司生产的三件套出厂价是410块,贴上爱马仕的商标被摆上货架,价格就变成了5000块。品牌溢价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影响商品定价的因素还有很多。一个常识是,一款商品从生产线到消费者手里走过的路越长,其最终呈现的价格就越高。于是,“工厂直供”成为很多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时的首选.

12月初,当孚日公司99元的全棉四件套在拼多多官方旗舰店上线时,当天成交额相比上月均值暴涨1735%。这是拼多多新品牌计划的一部分,被纳入计划的,多是像孚日这样有顶级产品制造能力却缺乏品牌认知的生厂商。

拼多多打造新品牌

在电商战争下半场,这是一个好故事:扶植新品牌的过程中,拼多多也能强化自身货优价美的形象,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同时,这也不是一个好讲的故事,类似事情网易严选也做过,但一方面,受制于品控能力等因素,这些产品所受争议不少,同时,国产品牌的成长并不那么容易。

当然,拼多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商业模式鲜有对错之分,决定成败的关键还在如何执行。

1

在迎来爆款之前,老牌纺织品制造商孚日的日子并不好过。

创办于1987年的孚日是典型的外贸型制造工厂,它生产了美国市场50%的中国毛巾,客户包括迪卡侬、宜家、无印良品、鳄鱼等国际品牌。

受大环境影响,“纯外贸+代工”模式越来越难走,孚日想转型国内市场,却因为缺乏品牌认知而举步维艰。

这样的困境并非孚日独有。孚日们撑起了中国制造的名声,但他们并不擅长营销与品牌,对国内市场也不够熟悉。就算接入电商,他们也只会简单地把线下零售搬到线上,无法进行本质上的升级改造。

拼多多“盯”上了这些企业。2018年12月,拼多多发起新品牌计划,利用自身的数据、流量和技术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

具体来看,拼多多会通过大数据计算给出研发建议,帮助厂商进行生产端智能化改造,再通过流量扶持,把产品推向用户,实现按需定研、以需定产,把产品与价格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规模优势。

拼多多打造新品牌

在拼多多内部,一支近200人的新品牌实验室团队会专门为“新品牌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以安徽凤阳的德力玻璃为例,根据拼多多给出的数据,公司会对照产品库进行规划,从4000多款产品中寻找出最受拼多多用户喜欢的商品上架。

加入”新品牌计划“半年后,拼多多单月渠道的销量就占到德力玻璃全部电商销量的三分之一。

截至今年9月30日,“新品牌计划”正式成员已达85家,超过800家企业参与了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即客对厂)定制化生产。

计划本身也在不断升级。

12月初,高密市政府加入拼多多的新品牌联盟——这被视为新品牌计划的升级版。高密地区已经形成800亿级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劳保、食品等优势产业群,“新品牌联盟”推出后,意味着拼多多将由扶持单家企业变成扶持产业群,此前的定向培育模式也升级为开放式平台,能吸引更多企业加入。

也就是说,在扶植品牌这件事情上,拼多多写的不再是命题作文,而是围绕固定主题的自由发挥。

在此之前,拼多多推出的“老字号新电商计划”也让多家上海企业活力重现。

蜂花洗护用户曾经在全国消费市场占据极大份额,但随着联合利华等国际品牌进入本土而逐渐衰败。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程名望曾经指出,“大部分老字号品牌并非输在产品,而是输给了’沃尔玛+电视台’。”

蜂花在拼多多上找到了新出路。加入拼多多的“老字号”计划后,蜂花在4个月里的销售额增长近4倍,如今,这样的增长趋势还在延续。

拼多多显然乐意为孚日、蜂花们的往日重现提供土壤,它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经提到:

“我们平台的特点是少么?少SUK,高订单,短爆发,不仅能够迅速消化工厂的产能,还能通过帮助生产商通过‘现象级’爆款迅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树立品牌形象。”

在上市前的公开信中,黄峥提及拼多多的未来,称要做“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融合游戏特征的社交电商基因决定了类“迪士尼”的娱乐部分,那么,类“Costco”的性价比部分,就要靠供应链去完成了。

新品牌计划、新品牌联盟、老字号新电商计划,这些组合拳指向的目标都是一个:供应链。


2

毫无疑问,供应链是各家电商平台的命门。

好的供应链能为电商公司节约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和品牌形象。反之,当电商平台足够强大时,它又能反过来影响供应链水平。淘宝、拼多多、京东乃至小米有品、网易严选都多少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只是强弱程度不同。

黄峥在早期接受《财经》记者宋玮采访时曾经提到:

“供应链升级将是我们很长时间内的战略重点。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但我们现在对上游的投入和整个产业链的赋能都太弱了。”

供应链改造被他认为是产品升级的关键。

“新品牌计划”显然是升级的一部分。它如同一场双向“自救”。于制造商,这是真正树立品牌打开市场的机会;于拼多多,这是深入了解供应链的契机。

4岁的拼多多在头部品牌的争夺方面尚不具备绝对优势,选择孚日、蜂花们显然是聪明的:它们有着足够优秀的产品制造能力,亟需电商改造,有迫切的翻身动力,与平台合作,更容易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放在电商战场的大环境中来看,拼多多玩的是一场田忌赛马的游戏:通过腰部力量的壮大,弥补头部力量的不足。

“未来在拼多多上会诞生十万个单体规模一年几个亿的中型品牌出来”,达达曾经提过。

当然,在这条路上,拼多多不是独行者。

网易严选主打的也是腰部产品,区别在于,它采用了ODM模式,由制造方完成研发、设计、生产、后期维护等全流程,网易严选拥有品牌,并负责销售。

拼多多打造新品牌


也就是说,网易严选售出的每一款产品,其中都有它自身的品牌溢价,制造商的出身只保留在产品介绍里——这意味着网易严选需要独自承受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争议。

网易严选吃过亏。

曾经有顾客在网易严选购买一款锅,生产商是国际知名品牌TESCOMA代工厂,结果,榉木锅柄刚用就开裂,网易严选给换了很多次,始终有毛病,最严重的一次,开裂时锅里有热水,差点烫伤人。

他由此质疑ODM模式:如果网易严选委托富士康做了一款手机,搭上“iPhone代工厂直供”,就可以保证这款手机拥有和iPhone一致的品质?

存在即合理。

网易严选的ODM模式能满足用户花小钱买到大品牌同厂品质的需求,让用户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并接受网易严选的品牌定价。

走C2M 模式中的拼多多,可以专注平台建设而不用花费过多精力用于仓储、库存、物流等重资产,轻装上阵。同时,它也可以更深介入供应链管理,通过用户消费习惯数据分析去反向影响供应链,降低成本。而供应商也可以保留自身品牌,也有更多动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但可以确定的是,野心更大,难度也更大。

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在尝试C2M模式。除了淘宝刚刚起步的C2M事业部,京东也在显示器等行业发力C2M反向定制。

其他玩家中,比较成功的还有Club factory,这是一家中国出海的B2C电商平台,整合了数十万家供应商,将国内非标及中低端产品销往国外,包括欧美、中东地区的29个国家,印度是其中最大市场。

3

Costco以优质低价著称,其核心手段包括精简SKU。有数据显示,Costco门店平均拥有3800个活跃SKU,而同等规模的美国超市基本保持在4.5万到14万个之间。在每个细小商品分类中,Costco都只提供1-2种SKU,以确保高销量和高库存周转率。

SKU的选择,成为Costco 商业模式的根基。

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新品牌计划”。其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爆款的挖掘与运营能力。

理论上,被选入计划的厂家都应该具备制造爆款的能力。拼多多的数据分析是否足够精准?产品匹配是否合适?都是会影响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

说到底,品牌能否“出圈”将直接考验拼多多的运营能力。如之前的“淘品牌”,虽然在其主场做得有声有色,但脱离淘宝语境后,立于大众消费市场,他们依然是陌生面孔。

在“新品牌计划”中,拼多多的核心优势在于持续增长的用户体量与成交额。

拼多多打造新品牌

众所周知的,这家年轻的电商公司正在高速增长期。

虽然距离新年还有半个月左右,但拼多多今年GMV(成交总额)达到10000亿已经没有悬念——它在前三季度的GMV已经达到8402亿元。而这是京东等老牌电商平台花了十几年才实现的成绩。

但拼多多也需要面对解决C2M模式中的那些固有问题,比如反向定制(预售)导致时效性的缺失、对产品的质量监测、用户消费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扭转等等。

此外,作为后来居上者,拼多多已经遭遇围攻,它的打法被研究甚至复制,对手们也在加固各自的护城河。尽管拼多多的增长与流量红利还在继续,但身处硝烟四起的电商战场,它注定无法高枕无忧。

所以,抢在增速放缓之前练好内功,在稳住基本盘的情况下为平台提供更多燃料,是“新品牌计划”的使命,这不会像百亿补贴一样刀刀见肉,增长肉眼可见,而是会起到夯实根基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这更重要。

正如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提到的: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当年冲入电商大战时,性价比产品和社交玩法成为拼多多的武器。当它在战场中攻下城池建起堡垒,修建护城河就成为极其重要之事。

或许等到多年之后再回看,这条护城河的基石里,就会闪烁着“新品牌计划”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