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镌刻于咸丰年间的老渡口碑志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野鸡落渡口碑记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老艄公黄平学擦去老碑上的尘土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野鸡落大桥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化作乡枪杆岩村

“野鸡”飞过瓜仲河,景色宜人瓜果香——六冲河纪行第三十辑

化作乡“小三峡”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纳雍县化作乡双岩头村村民杜修举在瓜仲河边当了一辈子艄公,连妻子也是老艄公黄平学的女儿。可是,52岁的杜修举却在2018年选择“弃河上岸”,搬到化作乡羊场村居住,与相伴了几十年的瓜仲河“撇清”了关系。

  与杜修举相比,岳父黄平学对瓜仲河更有感情。在瓜仲河边的大渡口,一块重约350公斤的石碑上记载:渡口开设于清朝咸丰六年,从化作乡双岩头村渡到大方县鼎新乡同心村,方便两地村民赶场、种地。从那时起,黄家一直经营着摆渡生意,作为瓜仲河上的“艄公世家”,传到黄平学手上时已是第4代。2009年,年过花甲的黄平学又把渡船交给了儿子黄安兵,家里有了第5代渡船人。可在去年,黄安兵没按照父亲的想法延续家族的渡船事业,而是到羊场村干起了家电维修。

  “我们上游修了一座桥,现在大家都从桥上过,靠摆渡养家糊口都难。”黄安兵找到了黄平学,说明不愿继续做摆渡人的原因。

  黄安兵所说的桥,是2018年新建成的野鸡落大桥。它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化作乡野鸡落村,另一头挑着大方县猫场镇永乐村。

  关于“野鸡落”的来历,野鸡落村村支书郭太智打趣道:“有老百姓说,是因为瓜仲河水百米宽,野鸡也不能一下子飞到对岸,要落在水里,由此而得名。”

  陪同采访的化作乡宣传委员刘鑫则给出了一个更靠谱的说法:“瓜仲河之所以叫瓜仲河,是因为这里海拔不算高,水热条件好,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尤其是每年樱桃和柑橘成熟的季节,空气中的香甜味沁人心脾。”

  可在以前,瓜仲河就像横亘在野鸡落村和外界的一道天堑。当地村民讲,这里的樱桃要比总溪河畔的玛瑙红樱桃早上市一个星期左右,对于时令水果而言,这就是先天优势。但由于野鸡落村位于化作乡的边缘,去猫场镇的路又被瓜仲河阻断,商贩们不愿意进村收购。为了不让樱桃烂在树上,勤劳的野鸡落村民只能起早摸黑采摘樱桃,通过野鸡落渡口把一筐一筐樱桃运到河对岸的九洞天渡口,辗转找到商贩,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反观与野鸡落村一衣带水的永乐村,因基础设施优于野鸡落,每到樱桃丰收时,猫场镇举办樱桃节,来采购的商贩络绎不绝。

  面对如此反差,野鸡落的村民望河兴叹:“树上挂着同样的红果果,为啥他们的更值钱?”

  “丰产不丰收”,野鸡落常年赚着吆喝,却是赔本买卖。村民们都希望在瓜仲河上架座桥,让家里的好果子卖上好价钱。

  盼着,盼着,村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018年,野鸡落大桥正式建成通车,通车那天,村民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地庆贺了好一阵。他们知道,好日子就要来了。大桥通车后,往年不愿过河的商贩们主动把车开来野鸡落采购樱桃,甚至还出现了“抢购”现象,挂在树上的果子还没完全熟透,就被预订一空。

  “我家种了2亩多的樱桃和柑橘,去年就卖了3万多元。”野鸡落村村委会主任郭兵说。

  目前,瓜仲河畔种植了2500亩樱桃、2000亩柑橘,每年2月底,满山的樱桃花把山上装扮成了童话世界;4月,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绿叶衬托下,如一个个可爱的精灵;金秋时节,成熟了的柑橘又给山林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衣……瓜仲河畔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厦蓉高速为国家风景名胜区九洞天开设匝道,毗邻的化作乡跟着沾光。随着全乡“村村通”“组组通”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化作境内的“毛细血管”逐渐被疏通,野鸡落樱桃的销售半径从原来的化作、猫场等地扩展到了七星关区、纳雍县甚至省城贵阳。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游到野鸡落赏花、品果,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仅2018年,靠着经果林,野鸡落村户均增收7500元以上。

  修路架桥,受益的不止是野鸡落。在化作乡采访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便利交通,除了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外,也改变了当地人的发展思路。

  提起化作,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估计是赫赫有名的景点枪杆岩。的确,这个浸润着红色文化的地方,足以带给人们精神信仰上的洗礼。到枪杆岩游玩时,当地人不免会提起手扒岩、梯子岩等地名,顾名思义,这里以前便是化作的“蜀道难”。

  如今,当地政府依托红色文化,把枪杆岩打造成了旅游景区。从化作到猫场,宽阔的沥青路取代了曾经的“毛狗路”,枪杆岩村青瓦白墙翘檐的苗族村寨成了道路旁一道靓丽的风景。外地游客的涌入,使“旅游”成了当地的热词,人们的发展思路也从传统农耕转移到乡村旅游上来。

  从化作往猫场方向顺着沥青路前行,几分钟后就看见了当地另一标志性岩体:仙人指路。司机风趣地说:“再往前走就是九洞天风景名胜区了,这块石头是引着化作蹭景区的热度哩!”

  采访车从九洞天折返,重回“仙人指路”时,刘鑫指引着大家往外看:“从这个角度看,感觉更像姜太公钓鱼。”

  在他的建议下,记者下车站在路边远眺,目光所及之处苍山披绿,缓缓流淌的瓜仲河河水最后坠入“落水洞”,消失在视线中。当地人为了形容这里的美景,巧妙地取了“小三峡”的地名。

  其实,无论是“仙人指路”还是“姜太公钓鱼”,这块伫立于瓜仲河畔的石头“仙人”,只是六冲河沿着“乌江第一漂”流到化作被称为瓜仲河的岁月见证者,它并不言语,只是人们看它的角度不同罢了。

  石头“仙人”指不了路,凡人的路只能自己走,但它却能给我们一个启示:走出发展困境,眼里皆是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