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卧这古城萌新芽——重访乌江之六冲河纪行第三十三辑

卧这古城萌新芽——重访乌江之六冲河纪行第三十三辑

卧这古城石碑

卧这古城萌新芽——重访乌江之六冲河纪行第三十三辑

乐治镇宣慰府遗址

卧这古城萌新芽——重访乌江之六冲河纪行第三十三辑

群众采摘辣椒

卧这古城萌新芽——重访乌江之六冲河纪行第三十三辑

白萝卜基地

卧这古城萌新芽——重访乌江之六冲河纪行第三十三辑

乐治镇168坝区

  “2019年8月2日,省政府批准纳雍县从居仁街道析出设立宣慰街道。”

  宣慰府不是在大方县吗?怎么纳雍也有?

  直到10月31日,记者到纳雍县乐治镇采访时,听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提到一首赞“卧这水西宣慰府”的诗,心中的疑问才慢慢有了答案——

  云山万里水环溶,

  古洞高峡大箐封。

  济火开疆立大业,

  奢香通驿建奇功。

  贵荣香炉军功显,

  安坤水西碧血红。

  卧这古城留韵远,

  英雄一代树高峰。

  诗中提到的“卧这”为彝语,汉语意为“很大的坝子”,主要指现在的乐治镇。宣慰府遗址,位于乐治镇史家街社区蚕箐梁子中段芦花坡北山下,目前为即将搬迁的乐治一小所在地。

  据工作人员介绍,卧这宣慰府相当于“行宫”,原为贵州彝族土官水西安氏宣慰使的世代居住之所。卧这本系人名,全名则额卧这,是水西安氏远祖第八十四世、宋太祖时期贵州刺史则额普贵的二弟。在唐末宋初,则额卧这入主汤望州(今纳雍)成为彝族支系定居并开发汤望州的第一人。其后,则额卧这所辖地亦以人名及家支而为地名。汤望州包括卧这。安氏第七十四世贵荣袭贵州宣慰使一职后,于明成化十五年间因参与西堡狮子平叛有功,被嘉奖正三品朝服,“锦宁表里”并被允“常居水西”后,便于“云山万里水环溶,古洞高峡大箐封”的卧这修建了这处府第。照此算来,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安贵荣修建卧这水西宣慰府的明成化十五年(1478年)开始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近200年间,卧这水西宣慰府经过了安国享安疆臣父子两次“纵火烧卧这公署”“烧毁官廨”并两度重修,最后于安坤任贵州宣慰使时吴三桂兵剿水西被彻底烧毁。清道光初年,安氏后裔安家元、安淦辛等在宣慰府废墟上修建了宣慰庙,又于1954年被拆毁。

  历经岁月沉浮,卧这古城繁华不复。但“很大的坝子”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迹可循。

  乐治镇有两个大坝子,一个是位于碓叉坝社区的174坝区,另一个是位于史家街社区的168坝区,两个坝子加起来有近3600亩。

  深秋时节,站在宽阔的174坝区里,绿油油的萝卜叶占满了视野。视觉上的震撼,也意味着这里走上了高标准产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这是我们前段时间抢抓秋冬种的成果,萝卜种出来后,由县农投公司统一收购,销路不愁。”乐治镇党委委员张纪宇乐呵呵地说。

  为了种好这批萝卜,乐治镇可谓煞费苦心。萝卜栽种期间,因镇内劳动力不够,政府还专门租了两辆公交车,每天上午7点到纳雍县鸽子花风情小镇移民安置点接600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到基地务工。“他们的工资是每小时10块,还管中午一顿盒饭。那段时间,每到吃饭的时候,乌泱泱的务工人群成了一道风景。”张纪宇话语里满是自豪。

  在今冬明春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萝卜种植只是坝区上的先行产业,紧接着,还将种植花菜和莲花白,以期通过抢抓一季,让村民的腰包更鼓。

  “因为社区里出去打工的劳动力多,以前大家手里的土地丢荒的多,今年通过抢抓秋冬种,给大家创造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不少。”碓叉坝社区主任史洪伍告诉记者。

  相较于尝试白萝卜、花菜和大白菜的种植,大家心里更期待明年4月的到来,萝卜、白菜丰收后种植辣椒。原来,因为今年的辣椒市场好,碓叉坝社区种植的1000多亩辣椒供不应求,商贩们开车到基地里直接采摘,辣椒远销云南、广东、四川等地。尝到了甜头,大伙儿的干劲更足。

  而在毗邻宣慰府的168坝区上,秋冬时节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由恒大集团援建的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在太阳光照射下,显得蔚为壮观。今年,大棚里的蔬菜、水果轮番丰收,让村民笑开了颜。

  在168坝区里,最吸引人的当属大棚旁边的花卉基地。基地占地面积不大,只有70余亩,但其间的海棠、三角梅、桂花在深秋时节争奇斗艳,让人心旷神怡。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归有纳雍“桂花王”之称的郭谊珏所有。

  现为享隆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郭谊珏告诉记者:“基地里投资了110万余元,每个月聘请工人出200个工,主要种植绿化苗木、花卉。下一步,基地将瞄准花卉种植和有机蔬菜种植,走农商旅一体的路线。”

  如今,在乐治镇的18个村(社区)中,有9个村(社区)的村(居)民被涵盖到坝区经济中。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合作社,并由镇里成立了总联社,带领村(居)民共同发展。2018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60元,稳步达到脱贫标准。

  毕节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乐治镇就居住着彝、苗、仡佬等民族同胞。在这里,一个山坳、一条河流、一座古城都记录着民族融合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卧这古城历经变迁,徒留残垣断壁证明往日的辉煌。现在,沿袭百年的大坝子在“坝区经济”的号召下,重现发展之光。这光,让古城再萌新芽,帮助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奔向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