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太平手袋廠“重現”虎門!這3個故事,帶你重溫東莞人敢為人先的激情歲月

太平手袋廠“重現”虎門!這3個故事,帶你重溫東莞人敢為人先的激情歲月

今天(12月18日)上午,太平手袋廠陳列館,在虎門正式啟用。

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展品、一段段視頻、一個個逼真的場景,讓曾經的“中國對外加工第一家”——虎門太平手袋廠,“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今天,一大批太平手袋廠老員工趕到現場,尋找著當年的記憶與往事;今後,更多的東莞市民將在這裡,重溫當年東莞勇於改革的歷史足跡!

太平手袋厂“重现”虎门!这3个故事,带你重温东莞人敢为人先的激情岁月

故事1:

一次特殊的考試

提要:採訪當年港商張子彌、太平手袋廠員工蔡笑英和陳雪萍等講述往事的視頻,共同回憶了當年接洽的過程。

1978年4月下旬,香港信孚手袋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子彌在當時東莞縣二輕工業局領導陪同下,來到太平服裝廠考察,主要目的是瞭解太平服裝廠是否具備生產手袋的能力。因為,這是雙方能否開展合作的關鍵所在。

一套材料

為此,張子彌此行專門帶來了一個黃色PU材料的女裝手提袋,和一套只夠生產一個手提袋的PU材料。她把這些交給太平服裝廠的負責人劉艮,提出讓太平手袋廠用他提供的材料,生產一個同樣款式的手提袋。

搞技術出身的劉艮心裡很清楚,這是港商對太平服裝廠技術能力的一次考驗。只是那時的太平服裝廠,只生產過衣服和款式單一的帆布“解放包”,對於張子彌提供的這類手袋及材料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要在短時間內生產出來存在不小的難度。

為了促成合作,劉艮決定迎難而上,試一把,於是她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廠裡的技術骨幹蔡笑英和陳雪萍。

太平手袋厂“重现”虎门!这3个故事,带你重温东莞人敢为人先的激情岁月

一夜完成

據蔡笑英、陳雪萍回憶,接到任務的時候是下午,劉艮反覆交代任務關乎合作的成敗,要求她們用最短的時間,最好的質量完成手袋樣品的製作。

然而,以當時的條件,要按張子彌的要求製作一個手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蔡笑英、陳雪萍不敢拆開張子彌提供的手袋樣品,因為一旦無法復原,任務就會失敗;其次,張子彌提供的原材料只夠生產一個手袋,她們必須確保一次成功;再者,工廠的設備是按照服裝生產來配備的,適不適用於較厚的PU材料她們心裡沒底。

為了爭取時間,接到任務後蔡笑英和陳雪萍一頭就扎進了車間。樣品不能拆,她們就憑著經驗研究結構,然後一次又一次打成紙樣,再用普通布料製作出來進行比對;不瞭解PU材料的性狀,她們就從張子彌提供的材料上剪下小小的一角,在縫紉機上反覆嘗試,反覆尋找合適的配件。

就這樣,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她們在確保對樣品完全熟悉,設備也調試好以後,才用張子彌提供的材料完成了手袋的製作。

一次意外

當手袋擺在面前的時候,張子彌非常滿意,甚至有些意外:手袋質量非常好,太平服裝廠的工作效率也令他刮目相看。

這次特殊的考試,給張子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憶起來,他還說:“第一次製作樣板,就做得這麼好,而且我說完以後第二天就交貨,這更加堅定了我和太平服裝廠合作的信心。”

太平手袋厂“重现”虎门!这3个故事,带你重温东莞人敢为人先的激情岁月

故事2:

一次多贏的合作

提要:太平手袋廠引進香港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品質為先,效率至上”的理念,全新的設備、全新的運營機制,給封閉在計劃經濟下的工人以強烈的衝擊。

1978年,由港商張子彌和二輕太平服裝廠合作經營的太平手袋廠成立,成為香港與內地企業的一顆信號彈、一座風向標。

這家工廠一開始,就以合作共贏的姿態展示在人們面前,為後來者提供了很好的示範。

港商贏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香港的物價、租金、工人工資上漲較快,企業經營成本增大,工業產品競爭力減弱。香港信孚手袋廠董事長張子彌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因為手袋成本的增加,許多訂單流失。與太平服裝廠合作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內地的人工成本小,廠房租金低,加工費也不高,人力資源豐富,工人的技術水平只要短期培訓馬上就達到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極具競爭力。

例如1979年,太平手袋廠產量年計劃是3萬打,實際完成了77845打,超額率達159.4%;產品質量達標率,達99%;勞動生產率3022元,實際完成4500元,超額率達49%。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雙方的合作給港商張子彌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地方贏

1978年4月下旬,東莞縣二輕局副局長溫漢與港商張子彌,在縣二輕局的會議室簽訂了合作協議,主要內容為明確雙方責任,並首次提出以加工費20%返還給港商,作為投資設備的費用,合同為期五年。

協議的簽訂,意味著中國內地第一宗“三來一補”合作正式開始。

“三來一補”,是“三來貿易”和“補償貿易”的簡稱。“三來貿易”包括來料加工貿易、來件裝配貿易以及來樣加工貿易。“補償貿易”是指我方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後,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償還貨款的本金和利息。

這種貿易模式,在當年我們缺乏資金設備,而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背景下,這一招“借船出海”無疑是風險最小,效益最大的一種方法。

事實上,到了1983年,港商投資的設備款便全部還清。合作期滿後,太平手袋廠探索將“來料加工,補償貿易”轉為“進料加工,正常貿易”,開始了自主銷售。而到了1986年,太平手袋廠出口創匯就超過了百萬美元。

工人贏

太平手袋廠的創立,給計劃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表現最為顯著的,是企業管理的變化,和工人收入的變化。

許多老員工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工資的增長和工作積極性的提高。

手袋廠老員工陳偉芬說:“張先生說香港是以計件方式計工資的,多勞多得,工人做得多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資。後來,我們就利用他的辦法試一下,果然效率提高了。”

老員工歐梅芳回憶:她是1978年調到太平手袋廠從事裁床工作,按照計件工資,第一個月拿到了120多元,工友中最少的也有80多元。當時,國家幹部的工資才30多元,一時間引起極大轟動,引得不少人千方百計要到太平手袋廠工作。

而工資的提升,大大促進了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偷懶耍滑的人沒有了,大家都把工廠的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幹。

2008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由中央調研組撰寫的《東莞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廣東省東莞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這份調查中,明確提及:“在全國興辦了第一家出口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之後,以外商來件、來料、來樣加工進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形式,在東莞及珠三角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東莞走出了一條精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從引進外資到內資為主、從加工貿易到一般貿易、從基礎設施到軟環境建設、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和諧,東莞人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許多方面都走在全國城市發展前列。”

太平手袋厂“重现”虎门!这3个故事,带你重温东莞人敢为人先的激情岁月

故事3:

一臺“見證號”縫紉機

提要:走過18年的風雨,1996年12月,太平手袋廠結業,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和情懷一直延續至今。

在太平手袋廠陳列館裡一個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臺勝家牌491電動縫紉機。

這臺縫紉機,就是太平手袋廠成立以後,首批引進的電動縫紉機之一,至今依然動力澎湃。

它見證了太平手袋廠的興衰,見證了虎門改革開放先行的腳步,見證了東莞從農業城市向製造業名城的跨越。

首批引進

5個多月前,這臺縫紉機還是太平手袋廠老員工蘇秀儀家中的重要一員,擔負著車縫窗簾、床套和衣服的“重任”。

蘇秀儀今年70歲,是當年太平服裝廠的技術骨幹,也是第一批調入太平手袋廠的員工。太平手袋廠成立以後,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港商張子彌開始為工廠引進設備。這臺德國產的盛家牌491縫紉機,就是1978年首批引進的設備之一,而它的使用者就是蘇秀儀。

蘇秀儀說:“我們在太平服裝廠的時候,就已經給普通縫紉機加裝馬達,來提高生產效率。而這臺盛家牌491縫紉機是專業的高速機,進廠以後我們仍然要學習一段時間。事實上,這些進口的電動縫紉機在當時算是比較先進的設備,生產效率更高,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更好。”

家人遇待

1984年,蘇秀儀調離了太平手袋廠。人雖然離開了工廠,心裡卻止不住的掛念,也一直和廠裡的老員工保持著密切聯繫。1996年,她得知太平手袋廠即將清算結業,廠裡的設備也要進行處理的消息,立即趕了過來,找到自己曾經使用過的這臺盛家牌491縫紉機,並把它買了下來搬回家裡。

從那時起,這臺縫紉機就成了蘇秀儀家庭的一員。一得空,蘇秀儀就會坐在縫紉機前。她有一種感覺,每當坐在這臺縫紉機前面的時候,就彷彿回到了當年的太平手袋廠。

這些年來,她記不清用這臺縫紉機,為家裡做了多少套窗簾,做了多少床套被套,為兒女和孫輩做了多少衣服。

歷史見證

由於太平手袋廠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特殊意義,多次有人想收藏蘇秀儀的這臺縫紉機,但每每找到蘇秀儀,她都一口回絕。理由是:自己這麼多年用這臺縫紉機,用得順手了,也有了感情,不想失去它。

今年7月,太平手袋廠陳列館開始籌建,需要收集一批老物件。當工作人員向她表示希望收藏這臺縫紉機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時拒絕別的收藏者,就是不想這臺縫紉機離開虎門。現在不一樣了,這臺縫紉機放在太平手袋廠陳列館,就像回到了當年的工廠。雖然很不捨得,但總覺得那裡才是它最該去的地方。而且它離我並不遠,想它的時候隨時可以去看一看。”蘇秀儀這樣說。

全媒體記者 鄧文燕 雷元全 通訊員 虎門宣/文

虎門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