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〇杨辉麟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为墨脱部队背运物资的背夫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西藏墨脱不通公路,人们称为“高原孤岛”。墨脱部队所需的主食、副食和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全靠人力背运。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那个时期的亊……

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上,狂风卷着积雪,撕打着、呼啸着。一行人迎着风雪,艰难地向山口挪动……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雨夜,背运物资的背夫们匆忙地把一箱箱罐头、一袋袋军粮、一捆捆军装塞进岩洞里,脱下雨衣盖在上面,自己却站在雨幕里,任凭雨点抽打着。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这不是电影特写镜头,而是来自四川、青海、山东、河南、西藏等省区的“背运大军”为墨脱边防部队背运物资的真实写照。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翻越多雄拉山]那时的墨脱,还不通公路。从雅鲁藏布江边的派村到墨脱背崩还有九十多公里,其间只有一条夏季能勉强行走的羊肠小道。有些地方,两人迎面相遇,还错不开身嘞。这里的背运大军只得靠自己的两条腿、一张背、一副肩,辛辛苦苦地把军用物资背运到边防前哨。每次都要翻越终年积雪的雪峰,涉过湍急的河流,如果遇上暴风雪,还有生命危险。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7月的多雄拉山,雪深仍达一米以上。一千余名背夫踏上了进墨脱的征途。走出松林口,只见多雄拉山雪峰横卧,峭壁兀出,银装素裹,一片银色世界。时近中午,风雪交加。背夫们穿着雨衣,前胸和裤腿已经湿透了。风雪撼人,虽然负重爬山,还是直打寒噤。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山,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险。背夫们刚到山腰,气候突变,霎那间天昏地暗,狂风卷着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气温很快下降到零下一二十度。为了保护军用物资不受损失,背夫们顶着风雪,一步一喘地向山口前进。越接近山口,呼吸越困难;多数背夫更是脸青唇紫,头胀胸闷,心“突突突”地跳个不停。他们毅然拿出香烟噙在嘴里,用强烈的烟味刺激神经,坚持登山。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多雄拉山,山高坡陡,一人负重四五十斤并不比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轻松,往往前进一步,就要喘几口粗气,有时一不小心就摔倒在雪地上,连人带物翻滚几圈。年过半百的周旺志(四川遂宁人),年老体弱,背上50斤重的物资实在有些吃不消,但他不顾指挥长孙志军(时任林芝军分区副政委)的劝阻,执意随同背运大军为墨脱部队背运物资。在同风雪搏斗中,他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从雪地上爬起来,硬是忍着严重的头晕和胸闷,一趟又一趟地把物资背运过山。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踏沼泽地•过毒蛇区]拉格至汗密之间有一片沼泽地,是背夫们到墨脱的必经之路。这里,无雨地冒水,逢雨荡沟泥。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下山根本没有路,到处危石林立,脚踩在流沙乱石上,稍有疏忽就会有危石滚下来,砸伤前面的行人。雨,仍然下着。背夫们一路爬冰卧雪,衣服打湿了,背上的物资越来越重。他们杵着木棍,探索着前进,一脚踩下去,稀泥污水漫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体力,每走一步都要靠棍子支撑,有的甚至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往前挪。一个背夫脚被刺开了口子,血直往外渍,他全然不顾,居然跛着脚把军用物资背出了沼泽地。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再往前走,便有毒蛇拦路了。遇上蛇窝就无法脱身。大蛇、小蛇、粗蛇、细蛇、眼镜蛇、竹叶青蛇……会在背夫们毫无防备时突然窜到脚边,“叽——叽”地喷吐着暗红色的舌信。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一天晚上,一个背夫疲惫不堪,倒在阿尼桥边就睡着了,一条蛇悄悄地爬上桥头,窜到他脚边,咬伤了他的腿,鲜血直流,好在这不是毒蛇,不然就惨了。大家劝他歇歇,可他稍作处理后居然说出了下边这段话:“没事!我不过被蛇‘吻’了一下。它知道我是为墨脱部队背运物资,对我还蛮客气的。”说完,又精神抖擞地随着背运大军继续前进。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越“老虎嘴”]工布拉山间,原先有一条悬空搭起的栈道,人工开凿出的豁口就像一只猛虎张开的大嘴,这便是有名的“老虎嘴”。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背夫们离开阿尼桥,继续下行,越过“喀秋莎”(是一段60多度高50多米长的陡坡,形如一门车载苏式火箭炮,故名),来到了通往墨脱的必经之道——老虎嘴。只见老虎嘴险恶无比,一条丝线似的小径嵌在石崖中。从山下仰望,弯曲的绝壁上怪石悬空,欲掉而不坠。绝壁下是湍急的多雄河,人若一脚踩虚就有可能掉入河中,百亡而无一救。背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只有一个信念:把深情送给边防军!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一位来自四川蓬溪县姓熊的背夫一家更是感人。丈夫背着50斤的物资前行,妻子石本容,也是背运大军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背着40斤物资,抱着9个月的婴儿在后面艰难地跋涉,还时不时地停下来给怀中的孩子喂奶。副指挥长高明亮(时任分区后勤部副部长)不允许她带着婴儿背运,她执意不肯,坚决要求支前。同志们劝她,她回答说:“多为边防部队背一斤粮食,就能减轻战士一分负担。”她在栈道上走一步,栈道晃一晃,像踩钢丝一般地一步一步地挪过老虎嘴以后,浑身都被惊出的汗水湿透了。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过蚂蟥区]墨脱的密林丰草中,孽生着无数的牛虻、蚊蚋、壁虱和旱蚂蟥。蚂蟥吻利如刀,牛虻大似鸣蝉,牛皮都能蛰穿。人被咬后,伤口红肿疼痛、溃烂,半年都难痊愈。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这些嗜血永无餍足的毒虫躲在草丛和树叶中,轮番向背夫们发起“袭击”和“集团冲锋”,简直防不胜防,几乎每个人的袜口处都围上一圈旱蚂蟥。尤为尴尬的是,每当背夫们不得不服从某条生理规律时,吸血虫便蜂拥而上。这是摆在背运大军面前的一道新的难关。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白天赶路,背夫们裹紧衣领,缠紧袖口,扎紧裤管,防止蚂蟥吸血。夜晚,背夫们露营在森林、岩洞,毒虫咬得人无法入睡。他们就烧起篝火,偎在一块休息。一天夜里,跋涉了一天的背夫们烧起篝火酣然入睡了。谁知半夜一场雨,把火浇灭了。成群的蚊子围着露营的背运大军叮咬,几寸长的蚂蟥叮进人的皮肤吸血。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第二天清早,一个背夫实在奇痒难忍时,脱光衣服一看。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脚上手上、胸脯脊背、脖颈胳肢窝,一条条暗绿发亮、拇指般大的旱蚂蟥正贪婪的吸着血。一数,21条!大家脱去衣服一查“敌情”,每个人身上的“敌人”都差不多。这些背夫们还打趣地说:“我们真幸福啊,睡觉还有天兵地将保卫嘞!”说完又乐观地踏上了艰难的背运征程……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谢谢!)

那些年,行走在墨脱路上的背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