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經驗教訓

文 / 聯辦財經研究院課題組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經驗教訓

建國以來,特別是從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來看,我國科技創新所採取的主要方式有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兩種。

一、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實踐

1. 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主要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技術創新以開放創新為主。這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探索形成的與發展中國家、趕超型經濟發展定位相匹配的一種高效創新實踐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科技的開放創新以技術引進為主。由於我國科技發展相對滯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同時西方的科技封鎖始終存在,而且我國當時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極其有限,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不得不選擇開放市場,以低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成本、低自然資源成本作為代價,依靠加工貿易吸引外方合資合作,換取當時在發達國家瀕臨淘汰的技術、換代的技術或中低端的技術。由於當時我國技術水平與西方差距較大,這樣的技術既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在相關領域積累和提升生產力水平和技術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科技領域的開放創新不斷升級,我國企業開始有能力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通過併購、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海外學習、跨國領域性合作等方式,利用全球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 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基本特徵

通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我國的開放創新經歷了從最初簡單引進到更多地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歷程,是一個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輔相成並不斷進步的過程。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資源少,只能以市場或資源換取技術,開展低端的、引進為主的開放創新,簡單接納或換取低端的科技資源,基本是低端技術、簡單加工技術或擬淘汰的/換代落後的技術。即使在這樣的範疇內,其核心技術也不給(根據汽車行業的研究資料回憶:第一代進口的日本汽車,發動機是被焊在底盤上的,為的是防備我們學習)。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我國掌握的資源不斷增多,具備了能夠更多地選擇、整合、利用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也具備了倡議並開展國際科技領域合作的能力,可以實現更高階段的開放創新。

因此,先期的開放創新以引進為主,表現為:合資合作下的產品加工、合資合作下的授權、委託和購買、引進—消化—吸收—革新(非核心技術部分的改造)的漸進形式;中期的開放創新是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初步具備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的形式為主;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階段,我們在部分領域已經展開進一步升級的開放創新,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即:隨著經濟發展,自身條件的不斷具備,開放性創新的形式不斷升級,開放創新的力度不斷加大,而且隨著我們的經濟能力不斷增強,市場承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在一些領域我國的開放創新已經進入主動選擇和動態調整階段。主動選擇,表現為在一些領域我們已經具備了主動選擇權和技術輸出的能力;動態調整,表現為我們會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我們的開放創新策略。例如:我國在生物經濟領域積極參加人類基因組技術研究的國際合作;在人工智能領域積極倡議共同技術和平臺技術的聯合創新計劃等。

二、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經驗教訓

1. 實踐表明,開放創新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式,為自主創新積累能力和資源;開放創新的有效運用,可以提升自主創新的起點,為自主創新創造有利條件。

開放創新為自主創新積累能力和資源。我們在調研自主創新比較成功的廣汽集團時發現,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的創立,是在開放創新的基礎上,選擇關鍵的時點進行的;而這個時點是與條件資源的具備情況相對應的。根據廣汽的經驗,自 1997 年廣汽集團成立以來,特別是廣本投產以來,通過六、七年的發展,資本、人才、技術、管理、市場經驗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全球已進入資源共享與資源有償使用階段,相對開放的外部環境也為自主品牌的創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就可以從開放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化。

開放創新的有效運用,可以提升自主創新的起點,為自主創新創造有利條件。該集團在介紹自主創新工作時提到:“傳祺”有兩樣東西來自國外,一是底盤系統裡的懸掛系統;二是發動機系統。而在引進這兩樣技術之後進行了超過 500 項的二次開發,以更適應中國市場。這樣做,不僅融入了廣汽集團對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獨到理解,而且是在高起點之上,通過消化吸收形成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再開發出自己的產品的成功實踐。

可見,廣汽集團的自主創新,不僅是堅持要把握技術自主發展的主動權,把培育、發展自己的技術能力、研發能力作為企業長久發展的動力源泉,而且堅持自主創新方向,把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協同起來,使開放創新為自主創新服務。這是實現完全自主創新的有效實踐,證明了開放創新作為一種創新方式,對我國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 不能培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開放創新,不可能走上完全的自主創新之路。一方面,合資合作企業全球戰略的中國市場定位,往往將中國企業定位於價值鏈低端,使得中國企業缺乏對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動力,研發團隊的研發能力定位服從於合資合作企業的全球戰略,較少開展核心技術或先進技術的研發,難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而且長期下去還會削弱原有的自主創新能力基礎。例如,燃氣輪機。另一方面,不少合資合作企業控制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發人力資源,這些企業的人才壟斷導致我國整個行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缺失。如果這些企業受制於合資合作外方,不能開展對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行業內其他企業即使有該方面的自主創新計劃,也會因為缺乏相關的核心人才,導致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受到很大的影響。

3.在開放創新中只有積極培育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把握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才能獲得財富分配主動權和高附加值財富分配權。引進技術、授權技術只能獲得低附加值財富。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不僅能夠獲得國際分工中財富分配的主動權,而且可以直接改變市場對財富分配的預期。例如,紫光集團自主創新的成功開展,使我國自主芯片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高通和美光等國外芯片大企業的股價出現被打壓的情況,說明現在的市場佔有率能夠改變資本市場對未來的財富分配的預期。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獲得的是過去的財富,以此推出自主產品佔領市場獲得的是現在的財富,這些決定著資本市場對未來財富分配的預期,直接引導未來財富分配的走向。所以擁有知識產權可以贏得未來財富分配的主動權。當年我國自主產品樂凱膠捲的出現打壓了柯達膠捲的未來;吉利造車扭轉了進口車一統中國汽車市場天下的格局,都真實反映了這一點。

4. 不消化吸收的低水平開放創新不宜提倡由於我國面臨的特殊的國際環境和相對有限的科技資源,我國的開放創新只能獲得製造業價值鏈的“微笑曲線”上低端的技術和價值(如:非核心技術產品、生產加工或組裝等),以及低端技術、落後淘汰技術的全鏈條價值,難以進入技術專利、品牌價值、核心技術服務等高附加值區域,前沿技術、先進技術被封鎖。如果一個企業僅僅滿足於能夠完成某個產品的製造,獲得一個階段穩定的收益,不去開展自主創新,不承擔自主創新的成本和風險,雖然可以生存一個時期,但是,這種生存只能是低附加值的獲得,會導致依賴式發展、被動生存,長期處於“微笑曲線”低端,難以擁有自主創新能力並實現自主發展,甚至最終會喪失生存能力,被市場所淘汰。

5.要慎重判斷技術發展前景和方向,避免誤判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創新能力建設在過去開放創新的實踐中,由於經濟利益驅動以及考核標準偏向於數字,出現各地低水平重複引進,引進產品/設備多於引進技術專利、技術創意和技術開發人才的現象。近期雖然有所改善,但是,過去長期的積澱導致的我國外商投資項目中勞動密集型項目多,資本/技術密集項目少;中低技術/加工技術項目多,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項目少的產業結構基礎一時難以徹底改觀(詳見附錄數據表)。當前,全球科技進步加快技術更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時,要特別注意對顛覆性技術發展前景應作出慎重的判斷,儘量避免因追求近期利益而導致技術發展方向上的誤判。這種誤判會影響科技投入資源的分配,從而影響企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創新能力的建設。我國引進的磁帶錄相技術很快被CD錄像技術淘汰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6. 過去的開放創新,致力於創新系統的內部主體間的相互開放。過去的開放創新是以強化系統內部要素資源的流動來實現開放、提升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系統內外雙向流動機制對創新的激勵作用不夠。當代科技革命的日益推進,信息技術、大數據、工業 4.0 已經徹底改變了固有科技系統的封閉性,固有的創新生態也隨之將被顛覆,原有封閉的創新系統難以完成一些前沿的科技創新工作,高層次的、升級的開放創新勢在必行。

三、開放創新的利弊分析

1. 開放創新是一種重要的創新方式,是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也是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趨勢下的必然選擇。開放創新可以提高自主創新起點、提縮短自主創新週期、降低自主創新風險,可以使創新主體較快獲得經濟收益。

2. 如果不能正確把握和實踐開放創新,必然會形成對外技術的依賴。合資合作的開放創新容易使我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難以獲得核心技術和相應的市場價值。由於始終存在的技術轉移管控,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壟斷,因此,短期內可以實行市場換技術的開放創新,但是長期依賴市場換技術必然導致我國成為淘汰/擬淘汰技術和產品集散地。

3. 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不僅不能培育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而且會自廢“武功”,變成技術引進依賴者。同時,由於存在技術封鎖和壟斷,引進的不可能是高端技術、先進技術或前沿技術,更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因此如果不開展自主創新實現超越,技術水平和產業鏈分工都將永遠處在低端,也必然會導致一些領域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