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明亡後,朝鮮為何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上百年?為何如此熱愛大明?

朝天,即明朝時期朝鮮使者前往大明朝見天子,他們仰慕大明,因而將朝見之事稱為“朝天”。

燕行,即清朝時期朝鮮前往北京朝見,他們排斥滿清,只是迫於清朝的武力,不得已臣服,因而對朝覲之事不甚上心,只當自己是在燕都(北京)走了一回。

仔細翻看朝鮮李朝的記載,就不難發現,朝鮮對兩任宗主國大明和大清,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朝鮮人為什麼會對明清兩朝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又體現在哪些地方?

明亡後,朝鮮為何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上百年?為何如此熱愛大明?

朝鮮李朝的建立者李成桂

朝鮮人對大明的認同

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個葬在定陵的明神宗朱翊鈞算不得一個好皇帝,但是也不能將他定義為一個昏君。他在位期間,任用張居正進行改革,並組織了“萬曆三大徵”,一時之間,明朝彷彿可以在他手裡完成中興。

但是執政後期由於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使得明朝走向衰落。而東北的滿族開始崛起,並在薩爾滸一戰徹底擊潰明軍,奪得了遼東的控制權。

因此有人說:“明實亡於萬曆”。明神宗不是一個平庸之輩,但是他也缺乏雄心大略,使得明朝在最關鍵的時刻裡沒有實現復興。於是給他的廟號定了一個“‘神宗’”,“神”的意思就是很難評價,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

明亡後,朝鮮為何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上百年?為何如此熱愛大明?

明神宗

但是在朝鮮李朝,明神宗卻享有極高的聲譽,李朝上下無不對明神宗感恩戴德。

萬曆二十年(1592),明神宗派軍隊解救了險些被豐臣秀吉佔領的朝鮮,因此李朝認為明神宗於朝鮮有再造之德。因此,直到1627年,朝鮮被迫事清朝以後,朝鮮使臣還是堅持自稱“神宗皇帝再造之國”、“神宗皇帝所活之民”。

甚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距明朝滅亡剛好過去了一個甲子的特殊日子裡,中國人已經從故明的陰影裡走了出來,但是朝鮮李朝卻依然記得“甲申之歲,回於今日,而又逢三月之朔,今三月十九日,即皇都淪陷之日也”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朝鮮官方依然要為故明舉行祭祀活動,而且朝鮮肅宗國王還說:“昔日我仁祖大王在天翻地覆之時尚且不忘焚香望闕之禮,而今皇朝淪陷之日,怎能派遣官員前去祭祀呢?”

於是肅宗國王親自去祭祀崇禎皇帝,並將萬曆皇帝的祭祀定為“早晚必行之盛禮”。

那麼,朝鮮李朝對大明的眷戀只是因為對神宗再造之功的感恩,或者是“以小事大”的權宜之計嗎?

不是。朝鮮士人對大明始終有一種認同感,他們對中華抱有一種相當仰慕的心情,萬曆皇帝對朝鮮的再造之德只是加深了這種感情。

這從明太祖時期,前來中國朝見的朝鮮使者作的詩裡就可以看出來:

願言修朝貢,萬世奉皇明。
聖主龍興撫萬方,遠人來貢有梯航。
萬里梯航常入貢,三韓疆域永為藩。
海國千年遇聖明,我王歸附貢丹誠。

那時候的朝鮮使臣管到中國朝覲叫“朝天”,而這些使臣來中國時的記載通常被叫做《朝天錄》。

明亡後,朝鮮為何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上百年?為何如此熱愛大明?

明孝宗弘治年間,有一名朝鮮士人因為海難,漂流到了中國,回國以後將他在中國的所做所聞記錄成《漂海錄》。裡面中國官員盤問他時有下面一段對話:

問:“你國王稱皇帝乎?”

臣答曰:“天無二日,安有一天之下有而皇帝乎?”

問:“汝國用何法度?別有年號乎?”

臣曰:“年號、法度一遵大明。”

尊明是朝鮮自上而下的共識。雖然明朝晚期,弊病百出,朝鮮使臣甚至深受其害,但是朝鮮依然是以明為尊。

天啟年間,李朝洪翼漢出使明朝時,親眼看到了魏忠賢弄權、天子昏聵、忠良被逐,而千辛萬苦從海上繞道到北京朝覲的朝鮮使者,也被腐敗的達官小吏反覆勒索刁難。

雖然如此,洪翼還是真心地說道:

“小國豈不知事大之義,而終忘大國之恩哉?向在壬丁兩年,幾盡沒於倭寇,幸賴神宗皇帝字小興滅之德,再造藩邦,至今動植飛走,鹹被其澤。”

一直到1627年,朝鮮被迫奉後金為正統。

朝鮮人對大清的陽奉陰違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同年四月在太廟的典禮上,群臣皆三跪九拜,只有朝鮮使臣羅德憲和李廓堅持不拜大清的太廟。

明亡後,朝鮮為何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上百年?為何如此熱愛大明?

而朝鮮大臣也認為“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

堅持不承認大清的國號,而稱他們為“金國”,在他們看來,如果承認了大清的名號,朝鮮國王還有何面目立於天下?

這種態度使得清朝極為不滿,於是對朝鮮兵戎相向,而朝鮮不得不與之簽訂“丁丑約條”,同意“去明國之年號,絕明國之交往”,改“奉大清國之正朔”。

八年之後,大明徹底滅亡,朝鮮對大明僅僅剩下了回憶。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朝鮮人都覺得天朝的滅亡是文明的消失,並痛心疾首。

因此,朝鮮除了對清朝的國書裡使用大清的年號以外,在國內一律使用崇禎皇帝的年號。史書載:

“不忍背棄大明,凡祭祝之文及公家藏置文書皆書崇禎年號”

朝鮮肅宗元年,有人進獻了《辯長》、《論庶》二書給國王,本來想討好,結果卻弄巧成拙,引起朝野的集體譴責,甚至痛斥為家賊。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書裡用了“康熙四年”的年號。

雖然康熙年間的清朝已經達到了“盛世”,但在朝鮮人心目中,中國就應當是中華,中華原本是文明的意思,如果中華文明並不在清國,那麼,我

“寧甘為東夷之賤,而不願為彼之貴也”。

而此時,朝鮮使臣對於前往中國朝覲這件事業不甚熱衷。從前是“朝天”,現在只是“燕行”,即到中國的燕都(北京)走一遭而已。

明亡後,朝鮮為何依然使用崇禎年號上百年?為何如此熱愛大明?

甚至有出使清國的朝鮮使臣在《燕途紀行》中,回憶二十來年前在清國當人質的屈辱,把自己想象成身陷匈奴的漢朝人蘇武,而把大清帝國想象成匈奴,說自己

“空抱蘇武之節旄,日望上林之歸雁,”這種“華”、“夷”顛倒的想象很有象徵的意味。

迫於清朝的武力,朝鮮人朝見時表面上是恭恭敬敬的,但心裡面卻滿是怨憤,一個姓韓的使者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就說:

“周旋異域,日見醜類,凌逼飽盡,無量苦痛,磬折腥羶之庭,跪叩犬羊之賜,固已不勝,其大赧矣”。

意思就是自己本來不願意到清國去受辱,但是為了國王之事,實在是不得已。

此後百年,朝鮮李朝始終是不認可大清,追念明朝。

總結

作為外國的朝鮮對於明清歷史的記載,和我國史書的注重點有所不同。朝鮮人追慕大明、鄙夷清朝,甚至不將清朝作為“中華”看待。從明到清,中華文化丟掉的東西或許可以通過朝鮮史書得知。

朝鮮和中國共享著中國漢唐以來的文化,但又有著各自的文化差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讀朝鮮的史料,也許或許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