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11月23日,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电影《地久天长》斩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或许有人不知,这部同时也是,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坐拥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与最佳女演员银熊奖的作品。

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履历上都镶烫着金边。

不过得承认,《地久天长》并不好咀嚼,它是需要人花时间耐心品,才懂其中滋味的老故事。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地久天长》国际版片名叫:So Long,My Son

相比中文成语里似是而非的定义,英文名看起来更简洁明了。

时间与孩子,肯定是关于亲情的故事。

可直到看完后,我才回过神来,导演将“地久天长”放在片名的意义。

大概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里的“恨”,是悔憾,是不舍,是一切求而不得的情感,它囊括了亲情、爱情与友情里,那些说不出口的难堪真相。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作为60年代出生的男孩,导演王小帅经历了中国发展巨变的几十年,亲眼见证了社会里众多起起伏伏,直至遇到这个新时代。

王小帅说,他是幸运的,因为见过沧桑变幻,才更懂得慈悲。

他想通过时间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无常。

无论是谁,这辈子总有超出自己掌控的意外,或许仅一点点的变化,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这一点,要通过时间积累才能看出来。

于是就有了《地久天长》。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很多人说,《地久天长》不吃香的缘由,可能是那过于冗长的时间线。

近三小时的片长,左右横跨了三十年,没有绚丽特效辅助,有的只是,现实中会发生的真实故事。记录了那个年代里,知青返城、国企改制、计划生育等等的大事,还有在这样大背景下,小人物之间的喜怒哀乐。

讲道理,那是作为90后的我,不曾熟知的世界,很平淡,也不精彩。

偏偏我却一点一滴看完了,萌生出许多感慨。

失独家庭是时代的阵痛

刘耀军和沈英明是一对好兄弟,这般肝胆情谊,延续到了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他们的妻子王丽云和李海燕,分别生下了刘星和沈浩,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

父辈的情谊,由孩子接棒,默契的诞生,注定两家人的和气,一切看起来都如此美好。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在沈浩的怂恿下,不识水性的刘星跟着下水库玩耍,结果不幸溺死在了水里。

即便两家人都悲伤,大家心里都明白,发生这事谁都不希望,不是人为,而是天意。

可谁也没法否认,要不是贪玩的沈浩带着刘星下水,意外也就不会降临。

两个男孩,一个死,一个活,两个家庭极与极的对撞,成了彼此解不开的嫌隙。

更何况,之前两个家庭就有过一次不小的纷争。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计划生育年代,一个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孩子,任何被发现怀有二胎的,都要自觉去医院处理。

沈英明的妻子李海燕,作为厂里的主任,发现王丽云怀孕后,强行拉着对方去医院手术。

对此,刘耀军是愤怒又无力的。

理智告诉他因公办事,无可奈何,感性呐喊着,这是他的血肉,他期盼已久的第二个孩子,怎么能说没就没了?

怪只怪,生不逢时。

手术后,王丽云大出血,导致从今往后无法再生育。

当时两家人没太往心里去,毕竟有了刘星,要不要二胎,没那么重要。

谁知,刘星走了,再生育的念头也成了枉然。

刘家人生命中的两次失去,皆因沈家人间接导致,这让两家人如何当无事发生,泰然相处?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要知道,计划生育那会,独生子女就是父母的掌中宝。

独身子女越是宝贝万分,等失去后反弹回来的力道,就越是悲痛欲绝。

父母辈的年代,失独家庭是社会必然产物,是时代造就的伤痛。

两家人无法责怪时代,自然就积攒成彼此的怨。

一家自责愧疚不敢见人,一家怕触景生情不愿相见,再多的言语安慰,都无法平复失独家庭的创伤。

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刘星走后,趁着其他两家人聚会的年夜里,刘耀军带着妻子丽云连夜搬家了。

为了远离悲伤的过去,他们搬到了陌生的城市,选择了一个听不懂语言的地方生活。

他们收养了一个孩子,取名叫刘星,把他当做亲生孩子来对待。

搬走这么多年,关于儿子的墓,他们甚至都不愿回去打扫,似乎只要不面对,就能当儿子继续活着,用替身的方式。

这种自欺欺人的安慰,实际没有半点疗伤效果,这种宠爱,对于小孩来说无疑有点残忍。

所以这个“刘星”叛逆不听话,和家里对着干,不念及养父母对其的好,只是一个劲地发泄青春期里的狂躁。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刘耀军和妻子丽云是真心想过走出来的,可惜用错了方式。

因为不能生,所以就收养。

为了培育新儿子“刘星”,他们藏起过去一家人的合影,摆放崭新全家福。

这个家里,没有过去半点影子,却好像半点也没跨出过去的阴影。

凡是不正视失去,用掩盖来逃避事实,结果只会更糟。

后来,刘星离家出走,音讯全无,再见面时,成了不认家的混混。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刘耀军曾说,这样的孩子养来干嘛呢?不能给自己养老,还带来一堆烦恼。

中国家庭传统观念里,结婚的核心价值是生命传承,香火延续。

孩子,代表一家人的希望,代表今后的保障,代表两个人爱的延续。

从刘耀军想要二胎就能看出,他是个注重自己血脉的男人。

所以当沈英明的妹妹茉莉,多年后联系他,又不小心怀上他的骨肉时,他不是没想过要孩子。

连茉莉自己都直言,错是她犯的,不后悔也不想对不起嫂子,只要丽云同意,她自愿给这个家生孩子,就当给哥哥还债。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能看出,当时的年代,没有孩子的家庭,这辈子都不完美,是残缺的。

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人思维的局限性。

所以在新时代的今天,比起老一辈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8090后显然看开很多。

有孩子是喜,没孩子也不算悲哀。

养老院等设施的兴起,社会福利的保障,人也不必非得养个孩子终老。

婚姻越来越偏向两个人的情感,注重两个人的生活,丁克家族也不见得不好。

到后面,放下过去的刘耀军与王丽云,直面刘星的逝去,与往事和解。

扫干净儿子的墓,也就解开了不幸的束缚,最终活出新生,还等到了养子变好归来。

有些事谈不上原谅,就是该过去了

人不能一辈子塌陷在过去。

不现实,也没意义。

失去的回不来,也没法重生,就算找到替身转移情感,也不会是原来的独一份。

好比克隆技术兴起,人类选择克隆逝去的宠物,完美还原最初的模样,可你我皆知,无论如何挽留,如何相像,都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心头爱。

这点,刘耀军与王丽云,也是挣扎过后,才懂得的道理。

替身儿子“刘星”的暴走,大概也是源于被当做替身的不堪。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小孩子不懂得表达难过,只能靠着青春期那股狠劲来宣泄。

他的两次出走,是为了寻找自我认同,肯定自我价值。

那时的他,是恨自己养父母的,后来的回归,是爱自己养父母的。

闯荡社会的时间,足以让他放下很多怨,回忆起很多情。

父母都老了,过去的就该过去了,那些争吵也好,争斗也罢,养育一场,亲情都是真心的。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至于刘家与沈家的嫌隙,也是随着时间的擦拭,渐渐好起来的。

说实话,对于过去两起不幸,刘耀军与妻子内心应当是怨过恨过的。

但同时,他们又是善良的,知道旁人无辜,不能迁怒,把所有崩溃的情绪藏起,不外露任何负面情感,想着让对方好过。

事实上,使得对方更加难过。

沈英明说:“他们对我很客气,可找不到可说的话了。”

两家人对刘星意外避而不谈,对真相三缄其口,直接恶化了这道伤口,无法自愈。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三十年里,李海燕日日夜夜活在愧疚中。

她自觉害死了刘家二胎,自己儿子又害死了刘家大儿子,使其一生没有亲骨肉。

又因为害怕,不敢坦言自己的错,就这么藏着掖着大半辈子,直到死去。

印象很深的,是李海燕怀揣悔憾离世前的场景。

临死前,她如愿见到了王丽云和刘耀军,用尽气力,颤抖着说出最后一句话:“你可以生了”。

这一幕,我流泪了,这一句饱含太多情感,以及那句未说出口的抱歉。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记得成年后的沈浩,在母亲离世的刺激下,选择道出真相,那是搁在沈家人心里的话:

“从那天起,我觉得我身体里长了一棵树,我长,它也跟着一起长大,我觉得它要把我撑破了,它要长出我的身体了,我实在是受不了了。”

对于迟来的真相,迟到的歉意,刘家夫妇泪流满面,回了句“说出来就好了,孩子”。

这一刻,两家人算是彻底放下过去和解。

有些事可能谈不上原谅,可随着时间的蒸发,就这么过去了。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整部片中,导演王小帅很少拍出撕心裂肺哭喊的画面。

多的是隐忍中的流泪,与面部控制不住的悲伤,这种内敛式的痛苦,更扎人心。

人与人产生至真至善的感情很复杂,产生人性间隙的理由却简单粗暴。

这场丧子之痛,这段时代的变迁,电影是慈悲的,“宽恕与救赎”贯穿全片。

对于王小帅来说,他的成长伴随着慈悲,周遭那些遭遇过不幸的人,始终散发善意与爱。

原谅一词可能很难出口,可时间却能抚平创伤,让过去过去。

其实,也并不是不恨,只是恨了也于事无补,不如放过全部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耀军与王丽云如此慈悲的原因。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最后,分享王小帅说过的一段话:

“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一个人,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还是在那么坚韧的生活着,依然抱着善意,这是很了不起的。

这是我的一个理想。事实上我们的社会,这样理想的寻常人比比皆是。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福报,把这种福报放到电影里很重要,让它扩散出去,让善意和宽爱去传播,而不是勾心斗角、谩骂诋毁。”

这部被热议,不被热映的电影,值得被人细细品味。

一部被热议,却不被热映的电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会阵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