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11月23日,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電影《地久天長》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三項大獎。

或許有人不知,這部同時也是,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坐擁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與最佳女演員銀熊獎的作品。

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履歷上都鑲燙著金邊。

不過得承認,《地久天長》並不好咀嚼,它是需要人花時間耐心品,才懂其中滋味的老故事。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地久天長》國際版片名叫:So Long,My Son

相比中文成語裡似是而非的定義,英文名看起來更簡潔明瞭。

時間與孩子,肯定是關於親情的故事。

可直到看完後,我才回過神來,導演將“地久天長”放在片名的意義。

大概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裡的“恨”,是悔憾,是不捨,是一切求而不得的情感,它囊括了親情、愛情與友情裡,那些說不出口的難堪真相。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作為60年代出生的男孩,導演王小帥經歷了中國發展鉅變的幾十年,親眼見證了社會里眾多起起伏伏,直至遇到這個新時代。

王小帥說,他是幸運的,因為見過滄桑變幻,才更懂得慈悲。

他想通過時間去感受人和人之間、以及人類自身命運的無常。

無論是誰,這輩子總有超出自己掌控的意外,或許僅一點點的變化,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這一點,要通過時間積累才能看出來。

於是就有了《地久天長》。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很多人說,《地久天長》不吃香的緣由,可能是那過於冗長的時間線。

近三小時的片長,左右橫跨了三十年,沒有絢麗特效輔助,有的只是,現實中會發生的真實故事。記錄了那個年代裡,知青返城、國企改制、計劃生育等等的大事,還有在這樣大背景下,小人物之間的喜怒哀樂。

講道理,那是作為90後的我,不曾熟知的世界,很平淡,也不精彩。

偏偏我卻一點一滴看完了,萌生出許多感慨。

失獨家庭是時代的陣痛

劉耀軍和沈英明是一對好兄弟,這般肝膽情誼,延續到了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他們的妻子王麗雲和李海燕,分別生下了劉星和沈浩,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

父輩的情誼,由孩子接棒,默契的誕生,註定兩家人的和氣,一切看起來都如此美好。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的話。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在沈浩的慫恿下,不識水性的劉星跟著下水庫玩耍,結果不幸溺死在了水裡。

即便兩家人都悲傷,大家心裡都明白,發生這事誰都不希望,不是人為,而是天意。

可誰也沒法否認,要不是貪玩的沈浩帶著劉星下水,意外也就不會降臨。

兩個男孩,一個死,一個活,兩個家庭極與極的對撞,成了彼此解不開的嫌隙。

更何況,之前兩個家庭就有過一次不小的紛爭。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計劃生育年代,一個家庭只允許生一個孩子,任何被發現懷有二胎的,都要自覺去醫院處理。

沈英明的妻子李海燕,作為廠裡的主任,發現王麗雲懷孕後,強行拉著對方去醫院手術。

對此,劉耀軍是憤怒又無力的。

理智告訴他因公辦事,無可奈何,感性吶喊著,這是他的血肉,他期盼已久的第二個孩子,怎麼能說沒就沒了?

怪只怪,生不逢時。

手術後,王麗雲大出血,導致從今往後無法再生育。

當時兩家人沒太往心裡去,畢竟有了劉星,要不要二胎,沒那麼重要。

誰知,劉星走了,再生育的念頭也成了枉然。

劉家人生命中的兩次失去,皆因沈家人間接導致,這讓兩家人如何當無事發生,泰然相處?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要知道,計劃生育那會,獨生子女就是父母的掌中寶。

獨身子女越是寶貝萬分,等失去後反彈回來的力道,就越是悲痛欲絕。

父母輩的年代,失獨家庭是社會必然產物,是時代造就的傷痛。

兩家人無法責怪時代,自然就積攢成彼此的怨。

一家自責愧疚不敢見人,一家怕觸景生情不願相見,再多的言語安慰,都無法平復失獨家庭的創傷。

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

劉星走後,趁著其他兩家人聚會的年夜裡,劉耀軍帶著妻子麗雲連夜搬家了。

為了遠離悲傷的過去,他們搬到了陌生的城市,選擇了一個聽不懂語言的地方生活。

他們收養了一個孩子,取名叫劉星,把他當做親生孩子來對待。

搬走這麼多年,關於兒子的墓,他們甚至都不願回去打掃,似乎只要不面對,就能當兒子繼續活著,用替身的方式。

這種自欺欺人的安慰,實際沒有半點療傷效果,這種寵愛,對於小孩來說無疑有點殘忍。

所以這個“劉星”叛逆不聽話,和家裡對著幹,不念及養父母對其的好,只是一個勁地發洩青春期裡的狂躁。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劉耀軍和妻子麗雲是真心想過走出來的,可惜用錯了方式。

因為不能生,所以就收養。

為了培育新兒子“劉星”,他們藏起過去一家人的合影,擺放嶄新全家福。

這個家裡,沒有過去半點影子,卻好像半點也沒跨出過去的陰影。

凡是不正視失去,用掩蓋來逃避事實,結果只會更糟。

後來,劉星離家出走,音訊全無,再見面時,成了不認家的混混。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劉耀軍曾說,這樣的孩子養來幹嘛呢?不能給自己養老,還帶來一堆煩惱。

中國家庭傳統觀念裡,結婚的核心價值是生命傳承,香火延續。

孩子,代表一家人的希望,代表今後的保障,代表兩個人愛的延續。

從劉耀軍想要二胎就能看出,他是個注重自己血脈的男人。

所以當沈英明的妹妹茉莉,多年後聯繫他,又不小心懷上他的骨肉時,他不是沒想過要孩子。

連茉莉自己都直言,錯是她犯的,不後悔也不想對不起嫂子,只要麗雲同意,她自願給這個家生孩子,就當給哥哥還債。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能看出,當時的年代,沒有孩子的家庭,這輩子都不完美,是殘缺的。

時代的侷限性,導致人思維的侷限性。

所以在新時代的今天,比起老一輩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觀念,8090後顯然看開很多。

有孩子是喜,沒孩子也不算悲哀。

養老院等設施的興起,社會福利的保障,人也不必非得養個孩子終老。

婚姻越來越偏向兩個人的情感,注重兩個人的生活,丁克家族也不見得不好。

到後面,放下過去的劉耀軍與王麗雲,直面劉星的逝去,與往事和解。

掃乾淨兒子的墓,也就解開了不幸的束縛,最終活出新生,還等到了養子變好歸來。

有些事談不上原諒,就是該過去了

人不能一輩子塌陷在過去。

不現實,也沒意義。

失去的回不來,也沒法重生,就算找到替身轉移情感,也不會是原來的獨一份。

好比克隆技術興起,人類選擇克隆逝去的寵物,完美還原最初的模樣,可你我皆知,無論如何挽留,如何相像,都早已不是原來的那個心頭愛。

這點,劉耀軍與王麗雲,也是掙扎過後,才懂得的道理。

替身兒子“劉星”的暴走,大概也是源於被當做替身的不堪。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小孩子不懂得表達難過,只能靠著青春期那股狠勁來宣洩。

他的兩次出走,是為了尋找自我認同,肯定自我價值。

那時的他,是恨自己養父母的,後來的迴歸,是愛自己養父母的。

闖蕩社會的時間,足以讓他放下很多怨,回憶起很多情。

父母都老了,過去的就該過去了,那些爭吵也好,爭鬥也罷,養育一場,親情都是真心的。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至於劉家與沈家的嫌隙,也是隨著時間的擦拭,漸漸好起來的。

說實話,對於過去兩起不幸,劉耀軍與妻子內心應當是怨過恨過的。

但同時,他們又是善良的,知道旁人無辜,不能遷怒,把所有崩潰的情緒藏起,不外露任何負面情感,想著讓對方好過。

事實上,使得對方更加難過。

沈英明說:“他們對我很客氣,可找不到可說的話了。”

兩家人對劉星意外避而不談,對真相三緘其口,直接惡化了這道傷口,無法自愈。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三十年裡,李海燕日日夜夜活在愧疚中。

她自覺害死了劉家二胎,自己兒子又害死了劉家大兒子,使其一生沒有親骨肉。

又因為害怕,不敢坦言自己的錯,就這麼藏著掖著大半輩子,直到死去。

印象很深的,是李海燕懷揣悔憾離世前的場景。

臨死前,她如願見到了王麗雲和劉耀軍,用盡氣力,顫抖著說出最後一句話:“你可以生了”。

這一幕,我流淚了,這一句飽含太多情感,以及那句未說出口的抱歉。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記得成年後的沈浩,在母親離世的刺激下,選擇道出真相,那是擱在沈家人心裡的話:

“從那天起,我覺得我身體里長了一棵樹,我長,它也跟著一起長大,我覺得它要把我撐破了,它要長出我的身體了,我實在是受不了了。”

對於遲來的真相,遲到的歉意,劉家夫婦淚流滿面,回了句“說出來就好了,孩子”。

這一刻,兩家人算是徹底放下過去和解。

有些事可能談不上原諒,可隨著時間的蒸發,就這麼過去了。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整部片中,導演王小帥很少拍出撕心裂肺哭喊的畫面。

多的是隱忍中的流淚,與面部控制不住的悲傷,這種內斂式的痛苦,更扎人心。

人與人產生至真至善的感情很複雜,產生人性間隙的理由卻簡單粗暴。

這場喪子之痛,這段時代的變遷,電影是慈悲的,“寬恕與救贖”貫穿全片。

對於王小帥來說,他的成長伴隨著慈悲,周遭那些遭遇過不幸的人,始終散發善意與愛。

原諒一詞可能很難出口,可時間卻能撫平創傷,讓過去過去。

其實,也並不是不恨,只是恨了也於事無補,不如放過全部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劉耀軍與王麗雲如此慈悲的原因。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最後,分享王小帥說過的一段話:

“在這部電影中,你會看到,一個人,不管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他還是在那麼堅韌的生活著,依然抱著善意,這是很了不起的。

這是我的一個理想。事實上我們的社會,這樣理想的尋常人比比皆是。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福報,把這種福報放到電影裡很重要,讓它擴散出去,讓善意和寬愛去傳播,而不是勾心鬥角、謾罵詆譭。”

這部被熱議,不被熱映的電影,值得被人細細品味。

一部被熱議,卻不被熱映的電影,揭露那些年代的社會陣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