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四代紅嫂是一家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是流傳於山東省沂南縣的一支小曲,樸素的曲調,卻傳頌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紅嫂”傳奇。

  從戰火硝煙到和平年代,從“沂蒙母親”到“沂蒙新紅嫂”,一家四代愛國擁軍的故事更為這個“紅嫂之鄉”的熱土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第一代“沂蒙母親”王換於

  創辦戰時託兒所,擁護革命保血脈

四代紅嫂是一家

沂蒙母親王換於

  “這樣下去不行,你們整天忙著打鬼子,哪有時間照顧孩子,不如成立一個託兒所,打起仗來也好掩護。”1939年夏天,看到抗戰將士的子女長期得不到精心照顧,一個個瘦得皮包骨頭,王換於找個機會向徐向前建議。

  出生於1888年的王換於是沂南縣東辛莊人,1938年11月入黨,後被選為艾山鄉副鄉長,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壘戶”。

  當時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政委朱瑞等率機關工作人員轉戰來到東辛莊,並將 “帥帳”安在了王換於家。他們不僅帶來了指揮抗戰的山東首腦機關,而且還帶著幾十個小“跟屁蟲”——抗戰將士的兒女們。他們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出生才3天,其中還包括羅榮桓的兒子羅東進、女兒羅琳,徐向前的女兒小何(乳名)等孩子。

  從此,王換於一家挑起了撫養和照顧孩子們的重擔。

  山村裡窮,沒有好東西滋補孩子,只能靠奶水。王換於挨村挨戶打聽,動員產後婦女給孩子們哺乳,稍大一點的孩子則送到可靠的人家照料。她自己以身作則,主動安排兒媳張淑貞承擔撫養任務。

  “我們出生在沂蒙,沒有沂蒙母親的養育呵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原工程兵副司令胡奇才之子胡魯克說。

  受王換於的影響,兒媳張淑貞也緊跟婆婆的腳步,加入擁軍支前隊伍,成為“紅嫂”中的優秀代表。

  第二代“沂蒙紅嫂”張淑貞

  救治抗戰傷病員,捨生忘死為革命

四代紅嫂是一家

張淑貞(中)和學生們一起繡黨旗

  2018 年12月20日早晨6點,最後一位黨齡最長、年齡最大的沂蒙紅嫂張淑貞因病逝世,享年105歲。

  臨終前,她叮囑家人把自己的3600元老黨員補助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去世時,她手裡緊緊握著一枚黨徽。

  “不給組織提要求,不給政府添麻煩。”這是張淑貞臨終前的遺言。抗戰時期,張淑貞與婆婆一起支援前線,創建戰時託兒所,掩護救治了很多八路軍傷病員。

  張淑貞全家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八路軍傷員。曾有一次,氣溫驟降,八路軍傷病員住在山洞裡,穿著單衣,沒飯吃。張淑貞心急如焚,決定去山洞給八路軍送衣送飯。為防止暴露,張淑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帶著煎餅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見一位同志就脫一件衣服給他,再塞過去一張煎餅,到最後,身上只剩下一件貼身衣服。

  “救護八路軍傷員是對抗日力量、革命力量最直接的支持。”當年,婆婆王換於是這麼教育她的,她也是一直這麼教育女兒於愛梅的。

  第三代“沂蒙新紅嫂”於愛梅

  “紅嫂”故事講解員,沂蒙精神傳承者

四代紅嫂是一家

於愛梅(右)正在捆鞋墊

  於愛梅是“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從小就跟著奶奶和母親慰問冬季到沂蒙老區拉練的部隊,拿著煮熟的雞蛋顛著小腳跑前跑後往戰士的手裡塞。

  長大後的於愛梅成為一名教師。到了談婚論嫁時,她卻偏偏喜歡軍人高徵文。1979年自衛反擊戰,她封封書信鼓勵未婚夫做一名合格軍人,報效國家,成為當地的美談。

  婚後,僅有的幾次到部隊探親,又將愛傾注到戰士們身上:拉家常、補衣裳、當紅娘,成為戰士們心目中的“知心大姐”。

  2004年,於愛梅退休後,擁軍的勁頭更足了,組建紅嫂擁軍協會,每當部隊演習、拉練途經沂南,最忙活的準是她,每個月不足2000元的工資,向部隊官兵贈送的鞋墊就有20000餘雙。

  2009年建軍節,於愛梅帶著600斤水餃和土特產,先後到十幾支部隊進行走訪慰問。前期為了籌集更多資金擁軍,她自己開車連續幾天在外面奔波,與企業家們溝通協調。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閱兵前夕,她又趕往北京“閱兵村”慰問官兵,向參加國慶閱兵訓練的官兵贈送280雙鞋墊。由於閱兵式對官兵身高要求甚嚴,個別官兵因為身高存在細微差距而面臨淘汰,“紅嫂”的鞋墊解了燃眉之急。部隊領導感激地說:“沂蒙山區的於大姐又一次立了大功!”

  2011年3月,於愛梅獲得“大義臨沂人”稱號,上級獎勵她5000元,她拿出2000元到組織部交了特殊黨費,剩下的3000元買上物品,到傷殘軍人王繼印、老紅嫂範桂君、王桂花、明德英的兒媳李發蘭、牛玉梅等家中慰問。

  2012年,山東省黨員領導幹部黨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學點成立,於愛梅主動當了沂蒙精神宣講員。先後為黨員幹部、軍人、學生等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3000多場,聽課人數達80萬人次。她的宣講報告《沂蒙母親和她的兒女們》,成為全省黨性教育的必修課。

  有一次,參觀學習的團隊較多,她發著高燒,連續講了五場,每場40分鐘。汗水溼透了衣衫,高燒燒得雙眼模糊,她的報告依然流暢感人,自始至終沒有說錯一個字。當講完最後一場的時候,她的雙腿再也支撐不住了,勉強走下講臺,就癱軟在座椅上……

  去年11月,南京路上好八連邀她前去作沂蒙精神報告。可不巧的是,就在臨行前幾天,她突犯腿病住進醫院,家人們都勸她暫時不要去了。打上封閉針,又備了些止疼針、藥,辦理了出院手續,她按期趕往上海,作了兩個多小時的報告。講到動情處,在場的官兵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會後她忍著病痛下連隊看望官兵,參觀了好八連紀念館。

  今年7月29日,她又購買了20萬元的擁軍慰問品,到19家立功的現役軍人家裡送喜報、送獎金、送禮品。但她自己卻省吃儉用,10年沒增加一件新衣服,她當選全國最美擁軍人物,將擁軍種子種在了女兒高潔的心田。

  第四代“紅嫂新傳人”高潔

  沂蒙精神代言人,沂蒙紅嫂傳承人

四代紅嫂是一家

高潔(左一)看望村裡的老黨員、老紅嫂

  隨著時間的流逝,母親於愛梅67歲了。這時,在沂南縣委黨校任職、39歲的高潔鄭重地接過了祖輩四代人的“紅嫂針”。

  6月29日,烈日炎炎,到沂南縣岸堤鎮庫東村代職的第一書記的高潔冒著酷暑,慰問當地部分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農村老黨員、老紅嫂,為他們送去慰問品的祝福,感動得老人們直誇:“真是紅嫂精神血脈相傳啊!”

  村裡的幹部們說:“高潔雖然年紀小,但工作雷厲風行。不僅規劃村通往鄉鎮的道路,還帶領村裡的退役軍人建起農場和果園,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

  8月份,颱風“利奇馬”給山東造成了嚴重影響,為全力支持災區生產自救,儘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高潔帶頭並號召村民向災區捐款捐物。

  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建成後,高潔申請成為一名“編外講解員”,為前來祭奠的人們講述著沂蒙紅嫂的故事,“一講就是50多分鐘,最多的時候一天8場,夏季天氣炎熱,有時也感到很累,但每當看到觀眾認真聽講、被深深打動的時候,又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2018年春,濟南一位86歲的女老八路,在電視裡瞭解到高潔一家四代的擁軍故事,被深深感動,專程從濟南趕來參觀看望,給了高潔極大的鼓勵。

  每年,高潔都會到學校、社區等地方講紅嫂故事、沂蒙精神。

  2017年7月,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沂蒙幹部學院)聘請高潔為兼職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高潔為正在臨沂大學研修、來自全國29所大學的領導和教師作了關於沂蒙精神的輔導報告,圓了她“讓沂蒙精神走進大學”的美好夢想。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