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牡丹區大黃集鎮前張集村是個具有革命歷史傳統的村莊,村裡一棵二百年皂莢樹下的小院,曾被劉伯承、鄧小平設立過前線指揮部。70年間,這座小院孕育了紅嫂、兵媽媽和軍嫂三代與人民解放軍有關的女主人。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三代“紅嫂”式女主人所處年代不同,經歷不同,事蹟不同,但是他們的一顆“紅心”卻沒什麼不同。

一代“紅嫂”王桂芝,丈夫(張茂軒)在外地跟隨部隊南征北戰的年代,將自家的院落騰出來讓解放軍做前線指揮部,原國防部長楊得志在這住了大半年,指揮了著名的大楊湖戰役。王桂芝的故事被做成村裡的畫牆成為風景,被寫成了歷史傳頌著。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二代“紅嫂”葛水平,從剛過門起就一直聽著婆家的那些紅色故事,特別是婆婆王桂芝為解放軍傷員做小米飯的故事影響了她大半生。她引以為豪,以至於她將兩個兒子成年後相繼送到部隊,葛水平成為兒子所在部隊受表彰的兵媽媽,表彰會上,她在部隊與兒子一起唱《軍中綠花》,戰士們微笑著簇擁著兵媽媽。

32年來,葛水平以一顆“紅色軍心”守望著自家後院的老屋(楊湖戰役指揮部)和當年軍民共用的“大軍井”,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原貌的存在。在鎮裡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線路時,她無償將自家的這座庭院捐獻給政府。

三代“紅嫂”張會文是葛水平的大兒媳,她受家鄉戰爭故事的影響比起婆婆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楊會文的孃家是大楊湖村的。她家的當院和村裡的大多數庭院一樣,都是當年大楊湖戰役戰場。

小時候,楊會文最喜歡聽爺爺奶奶講村裡打仗的故事,她對腳下這片息身的熱土充滿了愛慕與敬畏。共產黨、毛主席、解放軍這三個崇高的字眼深深的烙在了楊會文心頭。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楊會文清秀端莊知書達理,是個百裡挑一的好姑娘,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自然少不了上門提親的人。幾年間,親朋好友先後提媒的足有10多次,其中不乏一些家中條件較好的小夥子,可是她愣是一個也沒看上,父母看中的人家,她和二老慪氣,小嘴撅著捏著頭髮辮翻白眼,說啥也不同意。

楊湖村正東3裡遠的前張集村,村裡在北京某部隊服役的現役軍人張大鵬來家探親時,經人介紹結識了楊會文。共同的家庭背景,讓這一男一女共赴愛河。

前張集村環村堤是充滿紅色基因的戰爭寨牆。抗日戰爭時期,群眾用寨牆抵禦日偽軍的侵襲。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為了粉碎蔣介石的戰爭陰謀,用寨牆作掩護在這裡設立了著名的大楊湖戰役指揮部。指揮部用的院落和房屋就是張大鵬家的。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多少年來,張大鵬袓輩們一直把自家的這個小院視為驕傲,像守護珍寶一樣沒挪動過小院的一草一木。

張大鵬是家中長子,按農村傳統婚後應該分門另過,可是楊會文非要與公婆住在一起。公婆想把後院翻修成新屋讓兒媳住,可是會文覺得不合適。就這樣,那座曾是指揮部的院落一直閒置著。

2019年,菏澤市委派駐大黃集鎮鄉村振興服務隊與該鎮黨委政府策劃啟動了打造紅色旅遊線路工程,要把“革命路”沿線的寇家、安陵、張老莊、前張集、後張集、苑寨、楊湖7個村連成線,挖掘紅色文化。

菏澤一座農家小院曾作過前線指揮部,三代“紅嫂”深情

楊會文家的這個院子是該工程的重要節點。

楊會文的公婆為此左右為難。要是把本來已許給孩子的院落無償提供給鎮裡無限期使用,怎麼向孩子交待?自己的家庭是革命家庭,在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旋律中怎麼向自家的革命前輩交待?

聰明靈機的楊會文看出了公婆這公與私、軍與民、親與情交融的錯綜心事。沒等二老先開口,她衝公婆說:“鎮裡這麼大的事,這麼榮光的事,攤上咱家,是好事,咱家翻蓋屋子的事,與這事相比算事呀,再說,咱現在不是住的也寬敞呀?”。

在家庭會上,兒媳的一番話像定音錘一樣把主題思想定了下來。

革命傳統在大黃集鎮群眾心靈裡的良好延續,也更加堅定了鄉村振興服務隊和大黃集鎮黨委政府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線路的決心和信心。 (作者:張靜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