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張勇: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一定是消費驅動、體驗驅動

張勇: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一定是消費驅動、體驗驅動

2019年9月10日晚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正式宣佈卸任,已在阿里巴巴集團任職12年並擔任4年阿里巴巴CEO的張勇正式接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今年雙11,天貓成交額再次刷新紀錄。作為雙11的締造者,張勇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張勇表示,中國正在進入“新消費時代”,雙11背後真正的力量,正是中國新消費崛起的力量。

未來經濟的增長動能在哪裡?他堅信,數字化沒有國界,而且是大勢所趨。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未來經濟的增長動能,本質上來自創新和數字化的驅動。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一定是消費驅動、體驗驅動。

新京報:從新零售到新消費,是否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轉變?

張勇:過去20年來,阿里巴巴很幸運地誕生和成長在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三年前我們提出了新零售,如今已經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從新零售到新消費,背後正是數字化所帶來的巨大能量。中國目前社會零售總額達到38萬億,可以說,未來這38萬億都將會被完全的數字化,這當中所蘊藏的機會和潛力將是非常驚人的。

我們堅信,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一定是消費驅動、體驗驅動。中國現在大概有3億中產,5年之內,這個數字將會翻番。中國非常大的另一特點則是,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只有農村農民生活得好了,整個中國社會才真正走上一個新的階段。過去一年阿里平臺上淨增一億消費者,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的消費者。如何更好地滿足和創造更廣大消費人群的需求,未來依然有巨大增量空間。

新京報:在你看來,未來經濟的增長動能在哪裡?

張勇:我還是堅信,數字化沒有國界,而且是大勢所趨。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未來經濟的增長動能,本質上來自創新和數字化的驅動。只有不斷往前創新,經濟才會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不斷挑戰自我,商業力量才會真正凝聚起來。

新京報:9月10日,你在阿里巴巴20週年年會上宣佈:“未來五年,阿里巴巴服務全球超過10億消費者,實現超過10萬億元以上的消費規模。”如何實現這個階段目標?

張勇:要更好地實現這一5年內的近期目標,關鍵要繼續踐行阿里巴巴的三大戰略——內需、全球化、雲計算和大數據,同時要不斷建設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為商家和品牌提供一整套數字化能力,來幫助更多企業和品牌在數字經濟時代完成全面的數字化轉型。阿里商業操作系統不是一種工具的輸出,而是一種能力和理念的分享,是一種創造。

所有這些努力,也是為了我們更長遠的目標——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不斷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分享,能夠更好地助力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讓更多人享受數字經濟的紅利。

新京報:阿里巴巴提出五新戰略也有一段時間了,我們看到了新零售的落地,你怎麼評價盒馬、銀泰以及眾多阿里巴巴線下實體的發展?未來這些將怎樣與天貓和淘寶結合?

張勇:三年前,馬老師首次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發展到今天,“五新”已經成為了“百新”、“萬新”,背後的共同點,正是各行各業都在全方位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從“五新”到“百新”,中國經濟和消費圖景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在數字化驅動和承載的新經濟和新社會當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無論是線上線下,我們面對的都是同一群消費者,一群被完全數字化了的消費者,線上線下是同一個世界,數字化是同一個夢想。

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元素未來都會變成一個數字化的ID。中國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他們在這樣一個新的數字化時代長大,他們喜歡消費,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方式。阿里巴巴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創新。

新京報:新零售之外,新制造、新技術等,阿里巴巴會在明年進一步加強嗎?他們對新消費的意義是什麼?會怎樣組合?

張勇:今天所有客戶都在討論“全球增長看中國、中國增長看線上、線上增長看阿里”,我們要去想“如何跟客戶對話”,如何能夠讓我們的客戶看到他沒有看到的未來。基於這樣的思考,從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等多個維度,尋找面向未來的增長機會。

面向未來增長,我們要真正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平臺優勢。做平臺,第一要有硬實力,對未來看得更遠、看得更深,抓增量機會,才能構架面向未來的平臺。第二,做平臺要有利他之心。為了成就他人,幫助我們的商家更好地服務消費者,這是我們今天做平臺需要的初心和出發點。

新京報記者 金彧 梁辰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張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