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海底撈今天敲鐘!10位員工揭祕“海系帝國”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今天,海底撈正式在香港上市。過去的一個多月,海底撈收穫了一波過山車式的輿論熱潮。

有人把它捧上了天:“王者”、“步入神壇”、“資本神話”;也有人把它墜入地獄:“員工假笑”、“人性化管理是偽裝”、“冷酷機器”……

真實的海底撈到底是什麼樣?

招股書裡那些營收、利潤、翻檯率等數據無疑只是這艘巨輪實打實的硬件,而巨輪裡面,到底是充滿親情的“海氏大家庭”,還是壓榨員工的血汗工廠?

內參君訪問了十餘個海底撈不同崗位的員工,我們不妨來看看他們的真實感受。


◎ 餐飲老闆內參 王豔豔 於聰聰


1

微笑是假笑嗎?

去年,海底撈營收超過100億。機構給出的最新估值是1000億。

海底撈無疑是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飲企業,名符其實的王者。

在一片自豪感和誇讚聲中,當然也不乏個別冷思考:海底撈的人性化管理只是一種偽裝?海底撈根本沒有感情?

有媒體評論,海底撈“變態文化”的背後是壓榨員工的血汗工廠(5萬海底撈員工每天近12個小時的辛勞付出)。甚至每一項服務細則,都是在一開始就被規劃好了的,比如微笑。表面上熱情好客,但轉過頭,整張臉瞬間就垮了。

真的是這樣嗎?

“微笑在海底撈是規定動作,但你也會不由自主”

——在海底撈偷師3個月的餐飲老闆


我去海底撈是為了學習,培訓的時候就總拿著小本記東西。後來老師發現了,也沒有很意外,因為去他們那裡學習的人並不少。

第一天下班,師傅跟我聊,說我不會笑。當時不知道自己(工作狀態)不微笑,那天就一直在忙,幹活兒的時候可能考慮得不全面,就沒想到要保持微笑。

微笑在海底撈是規定動作,大家對顧客(微笑)都是真心的,但工作一整天,也累啊,偶爾顯得疲憊,我覺得這個正常。比如給顧客夾菜什麼的,一起來的(新)人說,“自己爹媽都沒這麼伺候過”。

海底撈的氛圍會推動著你,他們現在所有的東西已經模式化了,當你進去的時候,就必須是這樣一個人。

其實跟我們常說的品牌性是一樣的。你去一些高檔場所買東西,不會大吼大叫地砍價,再沒有素質的人一進去都會很紳士,道理是一樣的。

品牌的影響力不僅是對顧客,對服務員本身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海底撈就像‘世外桃源’,員工離開後很難適應”

——海底撈前員工M


我是2014年進入海底撈的,經歷了物流站、門店、採購部等5個崗位,3年後離開。


在海底撈工作的多數時間是開心的,微笑開始是被要求的,但笑習慣了,不用要求自己都會笑得跟花似的。

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每天都要對著客戶笑,後來工作中慢慢發現,90%的客人都比較喜歡愛笑的人,愛笑的服務員客戶滿意度也非常高。


我記得第一次服務客人的時候,微笑是不自在的,笑起來兩邊臉不對稱,有些時候笑著比哭還難看,我就每天有空的時候看著鏡子練,後來進步挺快的,如果不仔細看,就不會發現不對稱這個問題。

薪資方面,海底撈在餐飲行業已經算高的了,遠高於同行平均薪資水平,福利更是其他餐飲企業比不了的,不過工作量也比同業的其他餐飲企業都大。

後來想換個行業,結果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嚴重和社會脫節,有離開海底撈就生活不下去的感覺,這種狀態很恐怖。

海底撈內部的成長晉升體系幾乎是全封閉的,就像遊戲中的打怪升級,員工的目標明確,方法明確,一線員工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比較少,以致於很多從海底撈出來的人去其他餐企會比較難以適應。


後來就想著一定不能再回海底撈,如果回去,以後可能就沒有勇氣出來了。

在海底撈這麼久,我學到最有價值的是行業知識,時刻保持創新的思維去抓顧客,怎麼做到真誠地和同事、領導融洽相處。

2

是“海氏大家庭”or冰冷的機器?

海底撈全球336家門店,5萬多名員工。

業內傳聞,海底撈的管理模式對標的是華為,講究的是“狼性化管理”。

張勇最關注的就是‘效率’。早在2015年,他就說過自己是一個資本家。所以,海底撈的管理從來就不是靠親情,而是靠制度。

在招股書裡,海底撈把取得的成就歸功於“連住利益,鎖住管理”的一系列組織變革。

但有媒體解讀稱,無論是計件工資、“師徒制”、還是ABC店長評級,實際上都是用較高薪酬刺激員工,保證效率優先。“海氏大家庭”早已變成高速運轉的“冰冷”機器。

事實是這樣嗎?

“海底撈是上班有點,下班沒點兒,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句話”

——在海底撈偷師3個月的餐飲老闆


我原來計劃在海底撈待2年,混個一官半職再走,後來覺得太累了,幹了3個月就離開了。

海底撈的服務真的值得我們所有餐飲人學習。作為餐飲老闆,我很關注員工管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和人的協調很順暢。

比如高峰期和不忙的時候,海底撈對服務員的上菜內容有不同要求。高峰期他們不會催促說“現在忙,加快速度加快速度”,而是根據場內的背景音樂告訴大家。

一旦背景音樂換了,這邊(服務員)不會再給顧客上小吃,下菜的速度也會加快。這種配合度相對來說挺好的。

身邊同事也有偷懶的,但他們也有榮耀感,覺得在海底撈工作很自豪。當然,工作也確實挺累,在海底撈是上班有點,下班沒點兒,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句話。

差不多得12個小時,晚班結束時大概10點,又趕上一波高峰期,如果一直上人,就得把這波客人伺候走了之後才能下班,而且再來顧客還不能不接。

好多人羨慕海底撈的工資高,但工作強度跟其他餐企相比,基本上是2倍。而且海底撈出來的員工,一個頂兩個。

“海底撈的培訓不僅有工作技能,還包括生活常識”

——在海底撈偷師3個月的餐飲老闆


我比較喜歡海底撈出來的員工,畢竟現在幹餐飲沒有服務是不行的。

我自己的店也招從海底撈出來的人,他們的執行力比較好,而且服從領導安排,說幹嘛就幹嘛,特別好。

這些特質是現在90後、00後的孩子身上沒有的,而且他們的價值觀比較正,上班不僅為了掙錢,還為了自己做一番事情。

我當時去海底撈學習,最讓我吃驚的是培訓。不僅有工作技能,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家人一樣去幫助你,比如襪子臭了怎麼去味兒,怎麼用淘寶微信,這些全都教。

我去之前沒想到會教這些,當時真的挺吃驚的,心想這種東西還用教嗎?

我現在就跟我的店長經理說,你不要以為你會的,員工就會。你會的和他們會的真的不一樣,不要從你以為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們,這是理解不了的。

我現在給員工傳達的觀念是,教他怎麼做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即便現在不理解,多年以後可能會受益。

跟這些孩子打交道,沒有別的辦法,就是真心換真心,坦誠換坦誠。

“海底撈是我的第一個東家,也可能是最後一個東家”

——6年以上的老員工


我畢業後就來了海底撈,這是我的第一個東家,也可能是最後一個。我已經待了6年多,覺得是值得堅持的一個地方。

海底撈一線門店因為生意好,所以會累,當然給的員工報酬也比同行業高,後勤職能部門管理也比較人性化。未來的發展,公司的文化都很不錯,我願意留在這裡。

至於有些不好的地方,我覺得見仁見智。我覺得有些辛苦是值得的,畢竟每個人賺錢都不容易,可在外人看來就是累,是機器。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馬雲也講過,阿里很多人不會因為阿里遇到問題而離開,也不會因為阿里忽然變好了而加入,很多人都是至始至終堅持下去的。

所以有一次他講了這麼一句話,“絕大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極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這句話也適用於海底撈。

我認識的員工有些堅持兩天就放棄了,然後說累、公司不公平,但是哪裡不累,哪裡全部是公平?

我有個深切的感受,很多人最初加入海底撈是覺得海底撈好,管吃住,有各種福利,員工餐也都挺豐盛的,工資底薪也高,衝著這些來了,結果發現這些福利的代價就是特別辛苦,所以開始抱怨,這些人是隻想得到,卻沒想過得付出辛勞。

“即使是10年的老員工,觸碰紅線也受罰”

——高級客戶經理


我是2009年到的海底撈,如今快10年了,我已經從一個門迎小姑娘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客戶經理。

如果讓我形容海底撈,是簡單又複雜。簡單就是“雙手改變命運的口號”,你能清晰地看到成長的路徑,看到通過努力和勞動實現自己的價值,看到戰勝貧窮的希望;

複雜的是運營的各種數據和一系列流程,考核機制、培訓機制、升遷機制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海底撈的流程和考核每兩個月或更短的時間就會變,總是在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

海底撈對考核和鐵的紀律是從來不講情面的,即使你是個十年的老員工,一旦觸發四色卡的紅線一樣受罰。溫暖也是有的,店裡每個人都像兄弟姐妹,還有師父的關心和指導。

3

上市後,海底撈還會有好口碑嗎?

在海底撈成立的前20年,總共開出了76家店,平均每年開店不到4家。2015年,增開門店36家,2016年增開32家,2017年新增門店則猛躥到98家,2018年上半年新增71家。

也就是說,最近4年開的新店是過去20年的3倍多。而2018年也就是今年,他們計劃(招股書顯示)開200多家。

海底撈的底氣,來自於店長儲備數量及培養的速度。海底撈COO楊麗娟在香港發售會上表示,截至2018年9月3日,海底撈已經培養出超出400名的合格後備店長,並有175家門店已經完成選址。

但仍舊有人質疑,如此高速開店,還能保持好服務嗎?市場日漸飽和,還能保持高速增長嗎?

“上市是為了開更多的店,實現更規範的制度管理”

——海底撈前員工B


這幾年為什麼開店加速了?海底撈是隨著人群的變化而考慮渠道變化的。早在2013年的時候,海底撈錯過了一次mall興起的紅利,西貝抓住了。從那個時候起,人們的活動區域從社區、街道轉變到了mall。

2015年,海底撈大力發展mall這個渠道的時候,發現很多好位置都沒了。所以,要加快三四線城市黃金地段的佈局,以及二線城市去搶佔mall店,比如長沙、武漢、成都這樣的城市。

不過這次海底撈募集到70多個億,也不算太多。2015、2016、2017年海底撈的總利潤(稅後)分別為4.10、9.79、11.94億人民幣。如果“按部就班”也能保持良好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海底撈也不是缺錢才上市的,更多是通過上市,在企業管理上更加規範化,更多地去掉“家文化”,以制度去維繫、取勝,張勇也希望在公司慢慢淡化自己的影子。

“張勇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人,上市是為了脫離人治”

——海底撈前員工Z


我看了網上一些文章,很多都帶著作者個人的價值判斷,要麼過譽要麼過貶,並沒有展現出這個企業的掙扎和糾結。

其實海底撈即使上市,管理更加規範化,底層邏輯也一定是剛柔並濟的,這一點是不會變的。有一些媒體更多的去關注“剛”,並且試圖呈現“剛”的一面帶來的異化。

海底撈很簡單也很複雜,張勇的人格其實也是這樣的,海底撈就是他個人意志投射的實體產物。

海底撈上市,個人覺得其實就是掙扎和糾結的一個結果,一個現金流健康的企業,維持正常的業務擴張是足夠的了。

張勇或許是想盡快依靠上市倒逼企業從人治中脫離出來,他意識到自己要老了。

但海底撈這些年的高速發展,其實是十分依賴他本人“明智的暴君”這個角色的,上市之後各種股東利益的糾葛,能否保證他個人意志的絕對傳達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海底撈的邏輯是:有多少合格的管理人員,開多少家店。所以前期開店速度比較慢。

在多年的人力資源體系摸索過程中,厚積薄發儲備了許多優秀的運營人才,同時人力資源體系完備之後,選用育留這一體系都清晰了之後,產生店經理的速度確實更快了。

但是我看到200多家店的開業目標後我也有點驚了,可能是為了給資本市場講一個更性感的故事吧。

“儲備店長很多是‘催熟’的,新生代基層員工難被‘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所驅動”

——海底撈前員工Z


從運營的角度來看,海底撈前20年的高速發展,依賴於優秀運營人才的大量儲備,這些人是自然成熟的、上上下下能屈能伸的。

但是現在按照招股書披露的,短時間內要開出200多家店,這些店的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能否保證服務的標準化尚且是個問題,同時,海底撈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標準化服務之上的創造性服務,這個難上加難。

雖然海底撈有成熟的人力資源體系,保證大量的店經理儲備,但是這些店經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催熟”的,比之前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店經理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海底撈的服務員是90後、95後,沒有迫切的改變自身命運的渴望,海底撈的“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是否還能驅使這一波新生代的基層員工,去交付出一如既往動人的體驗,就更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