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些上市公司十大股東中多數為公募,信託等機構,但公司業績卻不太理想這是為什麼?

qzuser


能夠讓公募基金、信託入駐的上市企業一般皆為優質公司,為什麼出現公司業績不理想情況,還有公募、信託成為十大股東呢?

1、公募機制導致60%資金必須留在股市中,防止市場在大資金買賣而出現大幅度波動,對企業發展也起到良性作用,從企業最開始募資,機構已經線上線下同時申購,伴隨著企業上市開始而被動成為長期股東(有限制時間);機構對企業基本面會有了解,只要不是發生直接改變基本面事情出來,例如:ST長生,康美,東旭光電等這類造假,基本面改變之前都可以持有,在改變後,減倉或者被動持有那就沒有辦法了。

2、行業屬性不一樣,行業有周期行業,有消費防守,有成長類等,週期行業如中國神華,寶鋼股份等煤炭、鋼鐵等,在15年提出供給側改革後,16年業績開始出現好轉,到了今年,業績已經慢慢在衰退,週期行業是3-5年為一個輪迴,在行業收縮,沒有盈利甚至虧損時候,股價處於次低,低點附近,應該是買入來等待業績釋放。公募資金每個行業必須有配置資金,特別佔有市場較大龍頭企業,多為機構入駐,拉長週期,享受著分紅和股價上漲是必須的。

3、受經濟、政策調控而導致行業收縮;例如地產,汽車等,房價在連續拉昇後,已經到了短期瓶頸,國家也不敢放任房價大幅度上漲,控制房價同時就是控制企業短期業績;那機構有可能是為上漲或者上漲途中入場,可能你看到是短期業績,而公募基金、信託已經是賺的盆滿缽滿了。

小小見解,感謝你的閱讀,喜歡可以關注點贊。


心竹wu1986


說實話,這個“業績不太理想”的類別太多了,所以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

我把這種情況分為了三類,做出不同的解釋和回答:

1、業績不達預期,增幅放緩,但基本面沒有問題的,往往是短期現象,機構會繼續持有;

2、公司通過“業績變臉”的“套路”來洗盤,就好比商譽計提等,讓業績扭贏為虧,機構能夠識別套路,自然會留下,甚至繼續加倉;

3、上市公司基本面出現問題,業績也出現持續、嚴重的虧損,這個時候多數為公募,信託等機構會減倉,甚至止損;

那麼,就這三種“業績不太理想”的情況來看,我們來具體分析!

第一種情況,業績不達預期、增幅放緩,但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

所謂的業績不達預期,增幅放緩,往往指的就是前一期的業績和利潤是保持一個正常水平的狀態,而本期的業績和利潤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導致了“業績不太理想”。

但是從基本面來看,公司並沒有發生重大的問題;

並且從估值來看,股價也處於歷史低位估值是一個較低的情況;

十大股東中有公募,信託等機構其實不奇怪。

因為他們都是一個長線投資的策略,對於這種短期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的業績下滑,甚至是利潤回撤,並不會太在意。

反而當一隻優質股出現了業績短期下滑造成的股價下跌,機構和公募等還會進行一個逢低吸納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

因為以往的業績才是合理、正常的水平,這也是機構們調查參考的重點。只要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公司的主營業務沒有出現問題,那麼因為一些短週期的影響造成的業績下滑自然是不可持續的,未來勢必會迴歸合理和正常。

這個時候,錯殺出的低估和低價反而是一個好機會,機構更會堅定持有。

第二種情況,業績扭贏為虧,上市公司和主力的套路;

在股市裡,套路無處不在,就好比有一種“套路”叫做商譽計提。上市公司可能會利用所謂的商譽減值把戲,把某一個時間段裡的業績做低,甚至做成虧損,再配合一段股價下跌,從而達到了洗盤的目的。

但是長遠來看,這個商譽減值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虧錢,只是收購的公司在商譽價值上出現了折算。就好比曾經2000萬收購的公司,後來市場估算價值為1個億。

但是由於經濟不景氣,收購公司的生產力和利潤出現了降低,那麼市場估算價值就變為了7000萬。那而其中3000萬的估值降低就是商譽減值。

但是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它當初還是花了2000萬去收購的,並且2000萬已經在當年的業績里扣除了,所以商譽減值只是表面上的業績折算,實際其實並不表示上市公司虧錢了。

而對於類似的“套路”其實有很多。但是對於公募,信託等機構來說,他們往往能夠看穿這些所謂的套路,自然會堅持留守,甚至逢低吸納,因為這是“挖礦”、洗盤的樣子,並不是說公司出現了問題。

並且拉長週期,這樣的短期虧損是會回覆到一個正常的、合理的業績之中,到時候股價自然也就漲回來了。

第三種情況,公司業績出現持續嚴重虧損;

最後一種就是所謂的“業績真的不理想”了!這樣的個股往往表現出的業績是出現了連續的虧損,甚至可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比如退市。

這個時候的公司是出現了一個基本面變化的情況,往往導致的投資價值很低,風險很大。

我們可以看到,一旦公司出現了巨大的問題,基本面發生了變化,而且還是連續的虧損。上市公司裡的公募,信託等機構就會出現大批量地減持,留有的也是一小部分的持股佔比,降低自己的風險。

所以這個時候雖然還存在著許多公募,信託等機構,但是他們的市值是有明顯降低的。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股市裡最重要的還是看基本面,業績,以及個股的質地。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問題,出現的也只是一個短暫的,未來大概率可修復的“業績下滑”,那麼對於長線佈局的公募,信託等機構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一個可以逢低加倉的好時間。

但是,如果基本面出現了問題,質地較差,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出現了連續虧損,面臨著風險,那麼公募,信託等機構是會大幅減倉,甚至離開的。畢竟他們來股市的目的也是為了賺錢,不會隨意博弈。

當然了,也不排除和上市公司簽訂了一些所謂對賭協議,沒法走的。因此對於散戶來說,優先考慮基本面,長期的業績變化,以及公司質地問題,不應該以公募,信託等機構的數量和是否持股作為操作的依據。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在股票分析過程中,我們很多投資者會查看該公司的十大股東持股情況,注意看下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哪些公募機構買入較多,或者也會查看是否有有一些牛散買入情況,比如王亞偉、葛衛東等人,甚至通過研究十大股份可以瞭解到一些機構的大致成本價格,這些對於我們選擇個股也是一個參考指標。

但在實際過程中很投資者會發現一些問題,很多個股十大股東持股大多數為公募,私募基金,信託機構等,但這公司業績明顯不太理想,難道這些大型的機構不擔心股票虧損?下面就來具體解釋下這類情況。

公募被動性選擇

很多公募型產品,我們會發現很多屬於行業性的公墓基金產品,比如醫療健康行業基金、互聯網混合型基金、軍工混選類基金,這類基金在個股選擇上只能在特定行業進行選擇,比如醫療健康型基金大部分資金需要買醫療行業的個股,而且公募基金不能只買一隻股票,對每隻個股倉位都有限制要求,這個時候基金經理會選擇該行業多隻個股買入,具體參考下圖案例:

通過上圖例子我們發現該基金買入個股基本都是屬於醫療健康行業,但在個股選擇上肯定會存在買入一部分個股出現業績虧損的現象,但公募基金選擇該行業只希望該行業多隻個股出現業績上漲的情況,基金產品總體收益率為正行。但這也只是希望,很多時候板塊業績具備聯動性,整個行業個股業績都出現明顯的回落,但是在個股的框定的範圍已經被限定,無法選擇買入其他行業個股,不然跟基金合同要素相違背,操作上是不合規的,即使知道業績不行也沒有辦法,所以很多投資者不願意購買基金產品就是認為產品的操作上沒有自己操作個股靈活。

十大股東數據存在滯後性

十大股東的具體持股情況是在上市公司公佈完季報、半年報,年報後在顯示的,比如在公佈一季度報和三季度報的時候,往往比實際遲一個月。一季度是顯示的3月31日收盤後股東的持股情況,而業績公佈後可能就在4月30日,在這一個月中機構是否會選擇買入,這誰也不清楚。季報滯後性相對較短,年報很多上市公司年報在4月底才規定,滯後性的時間相差4個月,在這四個月中持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十大股東持股情況公佈相比實際情況存在一定滯後性,可能在業績報告公佈後業績不理想前很多機構已經選擇賣出了,下面給大家列舉一個案例,公司業績出現明顯的虧損,但通過十大股東分析大部分為基金持股:

通過上圖我們發現該股今年業績出現情況不太理想,下面我們來看下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業績可能出現拐點

我們炒股主要炒作的是預期,目前業績並不能代表將來業績情況,可能機構通過自己的專業素質預測該公司業績或者該行業將迎來業績的大爆發期,目前買入只是提前佈局,這些在週期性行業表現的較為明顯,給大家列舉個案例:

今年的豬肉迎來了行業大週期,涉及的豬養殖的上市公司業績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在17年中豬肉價格較低,很多上市公司出現了嚴重的虧損現象,但在17年很多機構和公募基金看好豬肉後期的上漲,紛紛在17年提前買入相關個股,具體參考下圖案例:

通過上圖我們發現該股業績變化情況,但在十大股東中我們發現很多機構早在17年和18年就已經開始佈局,在週期性板塊中存在一句投資名言“在業績最差的時候選擇買入,在業績最好的時候選擇買入”。

國家政策扶持

可能還存在其他次要因素,國家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特定時期會扶持一些產品的發展,成立國家產業基金,而政策扶持階段時行業出現低谷期的時候,在扶持階段肯定是業績較差的階段,舉個案例去年和今年國家想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行業,國家成立國家集成點了產業基金,下面給大家列舉個案例:

通過該公司財務情況我們發現該股的業績情況較差,下面看股東持股情況:

上圖我們發現國家產業基金持股,由於國家政策的支持,行業必定會迎來大的發展期,這會導致其他公募、私募、信託跟風買入,我們通過最近一年芯片個股表現,業績不行並不能影響股價上漲。


總結:通過以上因素分析,十大股東存在各類公募、私募,信託機構等並不代表個股後期的實際情況,很多情況我們需要具體分析,分析重點在業績拐點、國家政策等。


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道破天際


市場上有這種現象,上市公司的業績並不怎麼好,但看看公司的資料,卻被很多公募和信託機構配置了,這與價值投資相違背啊!下圖是用友網絡機構持倉情況,顯示裡面的機構達到了105家。

用友網絡的動態市盈率現在是116倍,看起來業績真不怎麼樣?但為什麼機構願意配置呢?因為這家上市公司是國內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和企業移動應用、企業雲服務提供商,具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國內軟件企業一般處於起步階段,現階段的盈利能力都不強,但機構看好這家企業今後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說,應該是看好了企業的成長性。

其實朋友提的這個問題,是價值投資的問題。因為機構投資的時候,都是按價值投資的理念買入股票的。從目前看,按照機構的標準,價值投資股票分做以下幾類:

第一種是高分紅價值投資標準。在A股市場上有一部分股票每年分紅的比例是很高的,股息率超過了4%,比銀行利息高多了。據我觀察,四大銀行、福耀玻璃等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紅就達到了這要一求,用選股軟件去找找,類似的股票還有很多。這類股票,機構就很願意配置。每年坐著不動,錢就來了,如果再做點高拋低吸,收益率很高。其實,隨著市場的變化,散戶也完全可以這樣操作。只是很多人願意追求更高的收益,天天在市場上進進出出,造成了很多失誤。

第二種是高成長的價值投資標準。A股市場上也有這樣的股票,因為公司已經成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市場佔有份額不斷增長,隨之價值不斷增長。比如格力電器這家公司,找到公司資料看看,幾乎每年的業績增長率都在20%左右。業績增長,市盈率就會變化,而且分紅比例也不低。所以機構願意配置這樣的股票。

第三種就是朋友說的這種了,看中其未來的價值。打個比方說,亞馬遜公司,前二十年一直虧損,一旦開始賺錢了,很快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現在的市值達到了8000億美元。就中國目前的行業看,國產軟件、芯片、醫藥生物等等行業裡的一些公司就是這樣,因為研發投入大,市場還沒完全開發出來,賺錢能力並不強,從市盈率上看都挺高,其中就包括用友網絡。等這些公司強大起來,到了賺錢的時候,也會象亞馬遜公司哪樣,很短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知名大企業。所以,機構投資他們,看中的是潛在的價值。

總之說,價值投資這個概念很寬泛,在選股、持股等方面包含了很多內容,需要我們今後不斷學習才行。而且,在具體學習中,也應該把價值投資這個概念和A股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才有前途。

以上是小不點的感悟,希望能對朋友有幫助,喜歡的請點贊支持,謝謝!


小不點333


一些上市公司十大股東中多數為公募,信託等機構,但公司業績卻不太理想這是為什麼?


我是謙秋說,一位十五年以上投資經歷的價值投資者。你這個問題非常好,確實我們能經常看到這種情況,那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來投資。

首先,一個上市企業如果如果入選了指數,行業,或者國外的MSCI指數等等。那相關的指數基金、行業基金、MSCI指數基金就會被動買入。這跟公司的基本面關係是不大的。自然也包括有行業地位,不過公司業績不太理想的情況。

其次,機構投資者會有戰略佈局的需要,可能不是完全從業績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再次,戰略投資基金,作為風險投資基金存在,目的是支持行業整體的發展,或者國家新興產業的啟動基金。甚至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基金。所以不能是否有機構介入,作為衡量公司好壞的標準。

最後就是上市公司中股東的結構,並不是選股的標準。但可以作為參考。起碼如果一個公司連機構投資者都沒有的話,需要更加謹慎的對待。畢竟機構投資者是專業的團隊。他們的調研,或者買入活動是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總之,投資中的選股,是投資者自己的事情。往往散戶投資者反而有更大的選擇範圍。完全可以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或者B股市場投資,甚至是通過港股通等等參與港股市場。無需太苛求公募機構,信託機構的存在。

接下來說個題外話,2015年12月份,我給朋友們推薦我武生物的時候,根本是無人問津的小公司,甚至於都沒有機構調研。當下,卻也不影響成為機構明星股。當時買入到現在已經是4年5倍股了。所以我覺得有沒有選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謙秋說


上市公司股東多數為公募、信託等機構,但公司業績不太理想是為什麼?這個問題略帶歧義,是上市公司業績不太理想還是公募、信託公司業績不太理想?我們姑且不談公募等業績,僅僅聊一聊上市公司,業績不太理想通常跟經濟週期、行業規模、賽道等有直接的關係,如一個夕陽行業,縱使上市公司是行業龍頭,其業績也好不到哪兒去。

一、公募、信託等機構配置上市公司

1、被動化配置

什麼叫被動化配置?公募也好,信託也罷,這些機構縱然是要賺錢的,但對於風險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甚至較多的機構將風險擺在了第一位,收益擺在了第二位,換言之,買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能不能賺錢很重要,但能不能保住本金更重要。

被動化配置代表的就是機構買入這家上市公司不一定是想要在其身上賺取多少的利潤,但是,這家上市公司相對穩定,股價不會大幅的波動,風險回撤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於是機構能持有該公司較長時間。

比如某款消費行業基金,其中的標的都屬於優質公司,但漲幅比例卻大不相同,比方說其前十大重倉股中,既有茅臺這種連連新高的標的,也有伊利這種從2018.1月至今,近兩年時間後還處於浮虧狀態標的,那麼你說這樣的公司不好嗎,完全不是,而是找不到該行業更好的配置。

2、以營利為目的的配置

上文提到了被動化配置,事實上類似於社保基金這樣的大傢伙,其需要的就是儘可能的在足夠低的風險下獲得長期的收益,所以,公司能不能賺錢有時候不那麼重要,只要能夠儘可能的保證本金,就是最大的成功,但是,其依舊是需要賺錢的。

公募與信託機構還是有區別的,比方說信託機構的投資產品年化一般在8%左右,然而當剛信兌付打破之後,市面上已經沒有了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但是你依舊得為投資者創造價值才行,否則其就撤資了,信託機構沒有了可用資金還怎麼生存?

而公募略有區別,比如大多數公募產品都是開放申購的,也有一些特別的產品是封閉式,公募產品跟私募、信託等產品的區別就在於所有人都能認購,同時你還可以隨時贖回,它的流動性很強,換言之,公募要的是長足的收益,比方說連續10年平均年化能達到20%的,那就可以封神了,換言之,他們甚至都不需要過多的調整倉位,只要根據週期性或者行業屬性來判斷相應機會,做出倉位變動(這是最簡單的理解)。

二、公司業績不太理想是為什麼

1、經濟週期對於上市公司的影響

有很多行業屬於週期性行業,顧名思義就是跟隨經濟週期波動而波動的行業,如煤炭、地產、文化傳媒、汽車、鋰電化工等等。

這些行業目前已經進入了寒冬,如何判斷呢?很簡單,看是否破淨,也就是說每股現價是否已經低於了每股淨資產,我們隨便找一家煤炭上市公司來舉例說明。

如神華,其前三季度的10大流通股東中機構眾多,如中證金、招行開放式指數基金、中行架勢開放式指數基金、匯金等等,其三季度的每股淨資產為17.44元,而其現在的價格為17.13元/股,價格小於淨資產,這就叫破淨,但這確是一家實實在在的行業龍頭,其質量差嗎?還真不至於,你看其淨資產收益率連續幾年逐年上升就能得出答案了。

可為什麼這家公司的價格近幾年一直維持在低位呢?就是因為經濟週期在去庫存的過程中逐漸趨於下行,而這樣的週期性行業下的上市公司就只能跟隨調整。

2、行業屬性及賽道

每個行業的屬性大多都是不同的,如有的行業處於成長期,有的行業處於成熟期,有的行業處於夕陽產業,還有的已經進入到了衰退期,比方說家用電器就處於成熟期,而今年大火的5G及其下游行業則屬於典型的成長期。

正是因為行業屬性的不同,故而規模及賽道也就不同,如5G行業的市場規模逐漸走向萬億級別,而其應用場景下的行業,如物聯網等行業同樣具備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其賽道自然是足夠長,足夠寬,可以容納較多的企業快速發展。

但是夕陽行業如自行車、煤炭等行業,其不管是行業規模還是賽道,甚至護城河都將越來越小,比方說當年火得一塌糊塗的上海鳳凰,甚至解放牌自行車,都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或者已經開始轉型謀求新的發展,在斷臂求生的過程中,其公司業績都好不到哪兒去,前十大流通股東雖說還有機構的身影,可也隨之減少了。

綜上,公募於信託等機構的性質有所不同,同時其投資思路也有所不同,而上市公司因為不同的行業屬性,在不同的經濟週期下行業的盈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每個行業都有優質的上市公司,對於機構來說並非所購買的公司因週期轉換導致業績變化就必須調倉換股的,換言之,被動配置也好,主動配置也罷,在本金的安全性之餘追求收益,是大多機構追逐的目標……



易論招財圈


上市公司的十大流股東,尤其是流通股東是個重要的指標之一。那麼,是不是有公募基金、信託基金持有的股票業績就會好嗎?其實,這是未必的。

下面我從實戰角度分享一下:

1、當前業績不代表未來

以基本面為主導的機構,通常會調研上市公司,有些機構喜歡當前業績不好,但未來可能轉好的公司,因為業績僅僅代表著過去,現在不好的公司,常常價格比較低,可以低吸。這種情況,公募基金和信託基金群體中都有。

2、主力風格和盈利模式不同

市場主力風格和盈利模式會有不同,這樣選股的偏好也不同,公募基金和信託也不例外。比如:炒題材或主題事件的主力,不會過多考慮當前基本面好壞的情況,更多是市場的熱點。所以,買入績差股做價差也是存在的。

3、主力無奈被套

別以為只有散戶被套才是正常,其實主力被套的情況更多。比如:公募基金認為是好公司,買完後結果爆雷或業績大跌,導致被套。但市場又很多,一直無法賣出,還留在十大流通股東中。

4、抱團取暖或押注黑馬

這種情況熊市中很常見,因為市場太弱,導致眾多機構買入的品種無法順利出貨,這樣無論其業績如何也繼續持有,在耐心等待著牛市的到來,或基本面出現一個亮點爆發。但在此前,只能抱團取暖。

押注黑馬的和抱團取暖的模式差不多,區別在於一個抱團取暖是被動的,賭博押注是主動的。有時,押注時,大家會跟隨高手一起賭。比如:大家認可王亞偉後,就跟隨他一起下注。

總之,多隻公募基金和信託買入同一只績差股,主要是因為機構運作和各種風格不同造成的,並不等於他們買的一定都是績優股,這點要注意,也是常常被普通投資者忽略的地方。


浪花投資19


公募信託這些大資金,重倉進入一個股票,通常是經過深入調研分析,持有較長時間為目標,也許當下公司的業績還不夠好,但只要未來能有不斷向好的預期,就值得在低迷時進入,然後耐心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