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些上市公司十大股东中多数为公募,信托等机构,但公司业绩却不太理想这是为什么?

qzuser


能够让公募基金、信托入驻的上市企业一般皆为优质公司,为什么出现公司业绩不理想情况,还有公募、信托成为十大股东呢?

1、公募机制导致60%资金必须留在股市中,防止市场在大资金买卖而出现大幅度波动,对企业发展也起到良性作用,从企业最开始募资,机构已经线上线下同时申购,伴随着企业上市开始而被动成为长期股东(有限制时间);机构对企业基本面会有了解,只要不是发生直接改变基本面事情出来,例如:ST长生,康美,东旭光电等这类造假,基本面改变之前都可以持有,在改变后,减仓或者被动持有那就没有办法了。

2、行业属性不一样,行业有周期行业,有消费防守,有成长类等,周期行业如中国神华,宝钢股份等煤炭、钢铁等,在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后,16年业绩开始出现好转,到了今年,业绩已经慢慢在衰退,周期行业是3-5年为一个轮回,在行业收缩,没有盈利甚至亏损时候,股价处于次低,低点附近,应该是买入来等待业绩释放。公募资金每个行业必须有配置资金,特别占有市场较大龙头企业,多为机构入驻,拉长周期,享受着分红和股价上涨是必须的。

3、受经济、政策调控而导致行业收缩;例如地产,汽车等,房价在连续拉升后,已经到了短期瓶颈,国家也不敢放任房价大幅度上涨,控制房价同时就是控制企业短期业绩;那机构有可能是为上涨或者上涨途中入场,可能你看到是短期业绩,而公募基金、信托已经是赚的盆满钵满了。

小小见解,感谢你的阅读,喜欢可以关注点赞。


心竹wu1986


说实话,这个“业绩不太理想”的类别太多了,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我把这种情况分为了三类,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回答:

1、业绩不达预期,增幅放缓,但基本面没有问题的,往往是短期现象,机构会继续持有;

2、公司通过“业绩变脸”的“套路”来洗盘,就好比商誉计提等,让业绩扭赢为亏,机构能够识别套路,自然会留下,甚至继续加仓;

3、上市公司基本面出现问题,业绩也出现持续、严重的亏损,这个时候多数为公募,信托等机构会减仓,甚至止损;

那么,就这三种“业绩不太理想”的情况来看,我们来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况,业绩不达预期、增幅放缓,但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

所谓的业绩不达预期,增幅放缓,往往指的就是前一期的业绩和利润是保持一个正常水平的状态,而本期的业绩和利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导致了“业绩不太理想”。

但是从基本面来看,公司并没有发生重大的问题;

并且从估值来看,股价也处于历史低位估值是一个较低的情况;

十大股东中有公募,信托等机构其实不奇怪。

因为他们都是一个长线投资的策略,对于这种短期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业绩下滑,甚至是利润回撤,并不会太在意。

反而当一只优质股出现了业绩短期下滑造成的股价下跌,机构和公募等还会进行一个逢低吸纳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投资。

因为以往的业绩才是合理、正常的水平,这也是机构们调查参考的重点。只要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公司的主营业务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因为一些短周期的影响造成的业绩下滑自然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势必会回归合理和正常。

这个时候,错杀出的低估和低价反而是一个好机会,机构更会坚定持有。

第二种情况,业绩扭赢为亏,上市公司和主力的套路;

在股市里,套路无处不在,就好比有一种“套路”叫做商誉计提。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所谓的商誉减值把戏,把某一个时间段里的业绩做低,甚至做成亏损,再配合一段股价下跌,从而达到了洗盘的目的。

但是长远来看,这个商誉减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亏钱,只是收购的公司在商誉价值上出现了折算。就好比曾经2000万收购的公司,后来市场估算价值为1个亿。

但是由于经济不景气,收购公司的生产力和利润出现了降低,那么市场估算价值就变为了7000万。那而其中3000万的估值降低就是商誉减值。

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它当初还是花了2000万去收购的,并且2000万已经在当年的业绩里扣除了,所以商誉减值只是表面上的业绩折算,实际其实并不表示上市公司亏钱了。

而对于类似的“套路”其实有很多。但是对于公募,信托等机构来说,他们往往能够看穿这些所谓的套路,自然会坚持留守,甚至逢低吸纳,因为这是“挖矿”、洗盘的样子,并不是说公司出现了问题。

并且拉长周期,这样的短期亏损是会回复到一个正常的、合理的业绩之中,到时候股价自然也就涨回来了。

第三种情况,公司业绩出现持续严重亏损;

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业绩真的不理想”了!这样的个股往往表现出的业绩是出现了连续的亏损,甚至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比如退市。

这个时候的公司是出现了一个基本面变化的情况,往往导致的投资价值很低,风险很大。

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公司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而且还是连续的亏损。上市公司里的公募,信托等机构就会出现大批量地减持,留有的也是一小部分的持股占比,降低自己的风险。

所以这个时候虽然还存在着许多公募,信托等机构,但是他们的市值是有明显降低的。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股市里最重要的还是看基本面,业绩,以及个股的质地。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问题,出现的也只是一个短暂的,未来大概率可修复的“业绩下滑”,那么对于长线布局的公募,信托等机构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个可以逢低加仓的好时间。

但是,如果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质地较差,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出现了连续亏损,面临着风险,那么公募,信托等机构是会大幅减仓,甚至离开的。毕竟他们来股市的目的也是为了赚钱,不会随意博弈。

当然了,也不排除和上市公司签订了一些所谓对赌协议,没法走的。因此对于散户来说,优先考虑基本面,长期的业绩变化,以及公司质地问题,不应该以公募,信托等机构的数量和是否持股作为操作的依据。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感谢你的点赞和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在股票分析过程中,我们很多投资者会查看该公司的十大股东持股情况,注意看下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哪些公募机构买入较多,或者也会查看是否有有一些牛散买入情况,比如王亚伟、葛卫东等人,甚至通过研究十大股份可以了解到一些机构的大致成本价格,这些对于我们选择个股也是一个参考指标。

但在实际过程中很投资者会发现一些问题,很多个股十大股东持股大多数为公募,私募基金,信托机构等,但这公司业绩明显不太理想,难道这些大型的机构不担心股票亏损?下面就来具体解释下这类情况。

公募被动性选择

很多公募型产品,我们会发现很多属于行业性的公墓基金产品,比如医疗健康行业基金、互联网混合型基金、军工混选类基金,这类基金在个股选择上只能在特定行业进行选择,比如医疗健康型基金大部分资金需要买医疗行业的个股,而且公募基金不能只买一只股票,对每只个股仓位都有限制要求,这个时候基金经理会选择该行业多只个股买入,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通过上图例子我们发现该基金买入个股基本都是属于医疗健康行业,但在个股选择上肯定会存在买入一部分个股出现业绩亏损的现象,但公募基金选择该行业只希望该行业多只个股出现业绩上涨的情况,基金产品总体收益率为正行。但这也只是希望,很多时候板块业绩具备联动性,整个行业个股业绩都出现明显的回落,但是在个股的框定的范围已经被限定,无法选择买入其他行业个股,不然跟基金合同要素相违背,操作上是不合规的,即使知道业绩不行也没有办法,所以很多投资者不愿意购买基金产品就是认为产品的操作上没有自己操作个股灵活。

十大股东数据存在滞后性

十大股东的具体持股情况是在上市公司公布完季报、半年报,年报后在显示的,比如在公布一季度报和三季度报的时候,往往比实际迟一个月。一季度是显示的3月31日收盘后股东的持股情况,而业绩公布后可能就在4月30日,在这一个月中机构是否会选择买入,这谁也不清楚。季报滞后性相对较短,年报很多上市公司年报在4月底才规定,滞后性的时间相差4个月,在这四个月中持仓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十大股东持股情况公布相比实际情况存在一定滞后性,可能在业绩报告公布后业绩不理想前很多机构已经选择卖出了,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公司业绩出现明显的亏损,但通过十大股东分析大部分为基金持股: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该股今年业绩出现情况不太理想,下面我们来看下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业绩可能出现拐点

我们炒股主要炒作的是预期,目前业绩并不能代表将来业绩情况,可能机构通过自己的专业素质预测该公司业绩或者该行业将迎来业绩的大爆发期,目前买入只是提前布局,这些在周期性行业表现的较为明显,给大家列举个案例:

今年的猪肉迎来了行业大周期,涉及的猪养殖的上市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17年中猪肉价格较低,很多上市公司出现了严重的亏损现象,但在17年很多机构和公募基金看好猪肉后期的上涨,纷纷在17年提前买入相关个股,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该股业绩变化情况,但在十大股东中我们发现很多机构早在17年和18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在周期性板块中存在一句投资名言“在业绩最差的时候选择买入,在业绩最好的时候选择买入”。

国家政策扶持

可能还存在其他次要因素,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特定时期会扶持一些产品的发展,成立国家产业基金,而政策扶持阶段时行业出现低谷期的时候,在扶持阶段肯定是业绩较差的阶段,举个案例去年和今年国家想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行业,国家成立国家集成点了产业基金,下面给大家列举个案例:

通过该公司财务情况我们发现该股的业绩情况较差,下面看股东持股情况:

上图我们发现国家产业基金持股,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行业必定会迎来大的发展期,这会导致其他公募、私募、信托跟风买入,我们通过最近一年芯片个股表现,业绩不行并不能影响股价上涨。


总结:通过以上因素分析,十大股东存在各类公募、私募,信托机构等并不代表个股后期的实际情况,很多情况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分析重点在业绩拐点、国家政策等。


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道破天际


市场上有这种现象,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怎么好,但看看公司的资料,却被很多公募和信托机构配置了,这与价值投资相违背啊!下图是用友网络机构持仓情况,显示里面的机构达到了105家。

用友网络的动态市盈率现在是116倍,看起来业绩真不怎么样?但为什么机构愿意配置呢?因为这家上市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和企业移动应用、企业云服务提供商,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国内软件企业一般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的盈利能力都不强,但机构看好这家企业今后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是看好了企业的成长性。

其实朋友提的这个问题,是价值投资的问题。因为机构投资的时候,都是按价值投资的理念买入股票的。从目前看,按照机构的标准,价值投资股票分做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高分红价值投资标准。在A股市场上有一部分股票每年分红的比例是很高的,股息率超过了4%,比银行利息高多了。据我观察,四大银行、福耀玻璃等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红就达到了这要一求,用选股软件去找找,类似的股票还有很多。这类股票,机构就很愿意配置。每年坐着不动,钱就来了,如果再做点高抛低吸,收益率很高。其实,随着市场的变化,散户也完全可以这样操作。只是很多人愿意追求更高的收益,天天在市场上进进出出,造成了很多失误。

第二种是高成长的价值投资标准。A股市场上也有这样的股票,因为公司已经成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长,随之价值不断增长。比如格力电器这家公司,找到公司资料看看,几乎每年的业绩增长率都在20%左右。业绩增长,市盈率就会变化,而且分红比例也不低。所以机构愿意配置这样的股票。

第三种就是朋友说的这种了,看中其未来的价值。打个比方说,亚马逊公司,前二十年一直亏损,一旦开始赚钱了,很快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现在的市值达到了8000亿美元。就中国目前的行业看,国产软件、芯片、医药生物等等行业里的一些公司就是这样,因为研发投入大,市场还没完全开发出来,赚钱能力并不强,从市盈率上看都挺高,其中就包括用友网络。等这些公司强大起来,到了赚钱的时候,也会象亚马逊公司哪样,很短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知名大企业。所以,机构投资他们,看中的是潜在的价值。

总之说,价值投资这个概念很宽泛,在选股、持股等方面包含了很多内容,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才行。而且,在具体学习中,也应该把价值投资这个概念和A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才有前途。

以上是小不点的感悟,希望能对朋友有帮助,喜欢的请点赞支持,谢谢!


小不点333


一些上市公司十大股东中多数为公募,信托等机构,但公司业绩却不太理想这是为什么?


我是谦秋说,一位十五年以上投资经历的价值投资者。你这个问题非常好,确实我们能经常看到这种情况,那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来投资。

首先,一个上市企业如果如果入选了指数,行业,或者国外的MSCI指数等等。那相关的指数基金、行业基金、MSCI指数基金就会被动买入。这跟公司的基本面关系是不大的。自然也包括有行业地位,不过公司业绩不太理想的情况。

其次,机构投资者会有战略布局的需要,可能不是完全从业绩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再次,战略投资基金,作为风险投资基金存在,目的是支持行业整体的发展,或者国家新兴产业的启动基金。甚至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基金。所以不能是否有机构介入,作为衡量公司好坏的标准。

最后就是上市公司中股东的结构,并不是选股的标准。但可以作为参考。起码如果一个公司连机构投资者都没有的话,需要更加谨慎的对待。毕竟机构投资者是专业的团队。他们的调研,或者买入活动是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总之,投资中的选股,是投资者自己的事情。往往散户投资者反而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完全可以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或者B股市场投资,甚至是通过港股通等等参与港股市场。无需太苛求公募机构,信托机构的存在。

接下来说个题外话,2015年12月份,我给朋友们推荐我武生物的时候,根本是无人问津的小公司,甚至于都没有机构调研。当下,却也不影响成为机构明星股。当时买入到现在已经是4年5倍股了。所以我觉得有没有选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谦秋说


上市公司股东多数为公募、信托等机构,但公司业绩不太理想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略带歧义,是上市公司业绩不太理想还是公募、信托公司业绩不太理想?我们姑且不谈公募等业绩,仅仅聊一聊上市公司,业绩不太理想通常跟经济周期、行业规模、赛道等有直接的关系,如一个夕阳行业,纵使上市公司是行业龙头,其业绩也好不到哪儿去。

一、公募、信托等机构配置上市公司

1、被动化配置

什么叫被动化配置?公募也好,信托也罢,这些机构纵然是要赚钱的,但对于风险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较多的机构将风险摆在了第一位,收益摆在了第二位,换言之,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能不能赚钱很重要,但能不能保住本金更重要。

被动化配置代表的就是机构买入这家上市公司不一定是想要在其身上赚取多少的利润,但是,这家上市公司相对稳定,股价不会大幅的波动,风险回撤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于是机构能持有该公司较长时间。

比如某款消费行业基金,其中的标的都属于优质公司,但涨幅比例却大不相同,比方说其前十大重仓股中,既有茅台这种连连新高的标的,也有伊利这种从2018.1月至今,近两年时间后还处于浮亏状态标的,那么你说这样的公司不好吗,完全不是,而是找不到该行业更好的配置。

2、以营利为目的的配置

上文提到了被动化配置,事实上类似于社保基金这样的大家伙,其需要的就是尽可能的在足够低的风险下获得长期的收益,所以,公司能不能赚钱有时候不那么重要,只要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本金,就是最大的成功,但是,其依旧是需要赚钱的。

公募与信托机构还是有区别的,比方说信托机构的投资产品年化一般在8%左右,然而当刚信兑付打破之后,市面上已经没有了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但是你依旧得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才行,否则其就撤资了,信托机构没有了可用资金还怎么生存?

而公募略有区别,比如大多数公募产品都是开放申购的,也有一些特别的产品是封闭式,公募产品跟私募、信托等产品的区别就在于所有人都能认购,同时你还可以随时赎回,它的流动性很强,换言之,公募要的是长足的收益,比方说连续10年平均年化能达到20%的,那就可以封神了,换言之,他们甚至都不需要过多的调整仓位,只要根据周期性或者行业属性来判断相应机会,做出仓位变动(这是最简单的理解)。

二、公司业绩不太理想是为什么

1、经济周期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

有很多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顾名思义就是跟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的行业,如煤炭、地产、文化传媒、汽车、锂电化工等等。

这些行业目前已经进入了寒冬,如何判断呢?很简单,看是否破净,也就是说每股现价是否已经低于了每股净资产,我们随便找一家煤炭上市公司来举例说明。

如神华,其前三季度的10大流通股东中机构众多,如中证金、招行开放式指数基金、中行架势开放式指数基金、汇金等等,其三季度的每股净资产为17.44元,而其现在的价格为17.13元/股,价格小于净资产,这就叫破净,但这确是一家实实在在的行业龙头,其质量差吗?还真不至于,你看其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几年逐年上升就能得出答案了。

可为什么这家公司的价格近几年一直维持在低位呢?就是因为经济周期在去库存的过程中逐渐趋于下行,而这样的周期性行业下的上市公司就只能跟随调整。

2、行业属性及赛道

每个行业的属性大多都是不同的,如有的行业处于成长期,有的行业处于成熟期,有的行业处于夕阳产业,还有的已经进入到了衰退期,比方说家用电器就处于成熟期,而今年大火的5G及其下游行业则属于典型的成长期。

正是因为行业属性的不同,故而规模及赛道也就不同,如5G行业的市场规模逐渐走向万亿级别,而其应用场景下的行业,如物联网等行业同样具备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其赛道自然是足够长,足够宽,可以容纳较多的企业快速发展。

但是夕阳行业如自行车、煤炭等行业,其不管是行业规模还是赛道,甚至护城河都将越来越小,比方说当年火得一塌糊涂的上海凤凰,甚至解放牌自行车,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者已经开始转型谋求新的发展,在断臂求生的过程中,其公司业绩都好不到哪儿去,前十大流通股东虽说还有机构的身影,可也随之减少了。

综上,公募于信托等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同时其投资思路也有所不同,而上市公司因为不同的行业属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行业的盈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每个行业都有优质的上市公司,对于机构来说并非所购买的公司因周期转换导致业绩变化就必须调仓换股的,换言之,被动配置也好,主动配置也罢,在本金的安全性之余追求收益,是大多机构追逐的目标……



易论招财圈


上市公司的十大流股东,尤其是流通股东是个重要的指标之一。那么,是不是有公募基金、信托基金持有的股票业绩就会好吗?其实,这是未必的。

下面我从实战角度分享一下:

1、当前业绩不代表未来

以基本面为主导的机构,通常会调研上市公司,有些机构喜欢当前业绩不好,但未来可能转好的公司,因为业绩仅仅代表着过去,现在不好的公司,常常价格比较低,可以低吸。这种情况,公募基金和信托基金群体中都有。

2、主力风格和盈利模式不同

市场主力风格和盈利模式会有不同,这样选股的偏好也不同,公募基金和信托也不例外。比如:炒题材或主题事件的主力,不会过多考虑当前基本面好坏的情况,更多是市场的热点。所以,买入绩差股做价差也是存在的。

3、主力无奈被套

别以为只有散户被套才是正常,其实主力被套的情况更多。比如:公募基金认为是好公司,买完后结果爆雷或业绩大跌,导致被套。但市场又很多,一直无法卖出,还留在十大流通股东中。

4、抱团取暖或押注黑马

这种情况熊市中很常见,因为市场太弱,导致众多机构买入的品种无法顺利出货,这样无论其业绩如何也继续持有,在耐心等待着牛市的到来,或基本面出现一个亮点爆发。但在此前,只能抱团取暖。

押注黑马的和抱团取暖的模式差不多,区别在于一个抱团取暖是被动的,赌博押注是主动的。有时,押注时,大家会跟随高手一起赌。比如:大家认可王亚伟后,就跟随他一起下注。

总之,多只公募基金和信托买入同一只绩差股,主要是因为机构运作和各种风格不同造成的,并不等于他们买的一定都是绩优股,这点要注意,也是常常被普通投资者忽略的地方。


浪花投资19


公募信托这些大资金,重仓进入一个股票,通常是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持有较长时间为目标,也许当下公司的业绩还不够好,但只要未来能有不断向好的预期,就值得在低迷时进入,然后耐心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