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身臨其境】三北防護林工程,點擊 即可體驗生態工程“世界之最”!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守護中國北疆的綠色長城

1978年,中國決定在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日升月落,寒暑易節,歷經了幾代人、億萬群眾的接力奮鬥,祖國北疆築起了一道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綠色長城……

今年年初,美國NASA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與20年前相比,新增了5%的綠化面積,相當於多出了一整片亞馬遜森林。

其中,中國植樹造林貢獻最大。其植被的增加量佔到了過去17年全球總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一時間,媒體轉發,網友熱評,中國林業引領世界獲得無數點贊。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三北”工程示意圖

說起中國的植樹造林,就不得不提到“三北防護林”工程。這是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一個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

整個工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途徑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9個縣(旗、區、市),總面積約406.92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42.4%。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目前已處於第五期工程建設階段,攝像by Smithsonian Channel

1979年開始實施,歷時71年,分3個階段、8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5億畝。到2050年結束時,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原先的5.05%提升至14.95%。

01.前世今生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印象中的西北大地,乾旱缺水,黃沙莽莽,攝影by josealbafotos & Pexels

曾幾何時,提起“三北”大地,特別是西北地區,大家腦海裡最先湧現的都會是黃沙莽莽的畫面,“乾旱缺水”、“蕭瑟荒蕪”似乎成了這兒的代名詞。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三北地區歷史演變示意圖

其實,歷史上的“三北”大地並不是這樣的。明代以前,這裡也曾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青山綠水,物阜民豐。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墾荒現場,攝影by cnfocus

但從明代往後,為了擴大耕地面積,愈演愈烈的墾荒活動使得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這片區域的全面發展,生活在這兒的人民也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環境中。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造林面積規劃示意圖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1979年,國家批准了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在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大力種草種樹,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

02.黑龍江4000餘萬畝防護林 築起綠色生態牆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黑龍江森林區鳥瞰

作為“三北工程”的建設起點省份,2018年恰好是黑龍江護林工程建設的四十週年紀念日。40年來,黑龍江省累計造林保存面積4484.1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695.82萬畝,封山育林788.3萬畝,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興凱湖畔的防護田

防護林的形成,有效庇護了黑龍江省的大部分農田,減輕了風、雹、倒春寒、霜凍等災害性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曾經的低產低質田都變成了穩產高產田,僅全省的三大主栽作物小麥、大豆、玉米的平均增產效應就高達15%以上,護田增產年增產糧食23.8億公斤。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森林旅遊

三北工程的建設還帶動了黑龍江林業產業的發展,全省林業已基本形成森林資源培育、林木產品加工、林業綠色種植業和養殖業、森林旅遊及林產品貿易等門類齊全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其中,人工林蓄積量從1400萬m³增加到9800萬m³,價值440億元。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昔日的荒山荒溝已是綠水青山

除此以外,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積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累積有效治理的水土流失地面積達2189.25萬畝,昔日的荒山、荒溝、荒坡均呈現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景觀。

03.科爾沁之綠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曾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之一,橫跨內蒙古、吉林和遼寧三省區,僅內蒙古就佔到一半以上。曾經,這裡是遊牧民族逐水而居、逐草放牧的天堂草原,但由於過渡墾荒,這兒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滅頂之災。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剛剛栽種的幼樹,攝影by STR AFP Getty Images

“三北工程”建設以來,這裡開始出現大片大片的防護林帶。懷著對祖國的無限深情,海外華僑在這裡澆灌出一片“海外赤子報國林”;全國的新聞工作者每人捐栽一棵樹,75萬株樹木在科爾沁沙地上匯成了“中國記者林”;馳名中外的海爾集團也在這兒種出了一片“海爾林”。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莽莽林海

科爾沁草原上的冠名林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黨員林、“民兵林”、“軍警林”、“計生林”、“青年林”、“友誼林”、“螞蟻森林”……每一座冠名碑後面,都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栽種的榆樹,攝影by Ptelea

在科爾沁沙地上生長著很多老榆樹。這些榆樹,有天然的,也有早期“三北工程”建設時栽種的。

春天,在榆樹沒冒葉前,會長出一串一串的榆錢兒,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這可是能充飢的。榆樹皮更是沙地人的愛物,手擀麵或蕎麥麵餅裡摻上榆樹皮,筋道無比。

且榆樹屬陽性樹種,喜光,耐旱耐寒,還耐瘠薄,根系很發達,抗風保土能力強,其葉面滯塵效果也好,很適合在科爾沁沙地生長。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科爾沁沙地上大片栽種的楊樹

但是,要說在科爾沁栽種的所有樹木中,還是楊樹最多,那些大片大片的阻沙林帶,幾乎種植的都是楊樹。

會這麼選擇,是有原因的,首先,楊樹生長快;其次,楊樹好活,很皮實,苗木成本也相對較低,所以大量種楊樹是最經濟的選擇。

不過,近年來,我們會看到一些新聞報道說現在很多地區三北防護林栽種的楊樹都已大批死亡,有些甚至一推就倒,最嚴重的地區集中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及河北省張北市。

一時間,楊樹的"江湖地位"似乎變得岌岌可危,很多人甚至開始質疑三北防護林的長期生態效益。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這個問題的存在,但也不能以偏概全,三北防護林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可否認的。

04.秀美偏關 綠意盎然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偏關景色一覽

地處晉西北的偏關縣,即是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地帶,也是黃河的必經之處,自古以來,山高坡陡,溝壑縱橫,風大沙大,十年九旱。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領班班子種樹,攝像by FRANCE 24 English

隨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啟動,這裡先是規劃出了三大防護林帶,緊接著又制定出專業的林業建設方針。

秉承著“栽樹就是栽歷史、栽人文、栽政績;造林就是造生態、造綠色、造財富”的發展理念。

每年春夏秋三季,3000多名機關幹部都會扛上鐵鍬,背上鋪蓋、帶上鍋灶,上山安營紮寨,造林整地。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秀美偏關,攝影by OSM, Mapio.net

如今,偏關縣早已形成了“高山松柏溝岔楊,沙梁檸條種成行,緩坡種草養牛羊,紅黑柳條地埂上”的林業佈局,森林覆蓋率也由最初的1.8%增長到11.84%。一個“秀美偏關、生態偏關、宜居偏關”儼然建成。

05.致敬塞罕壩治沙建設者

作為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一部分,塞罕壩的治沙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黃沙滾滾,像極了世界末日來臨的場景,攝像by euronews (in English)

十幾年前,華北大地上沙塵暴肆虐,人民苦不堪言。

以北京為例,2002年,北京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全市能見度小於500米,個別地區甚至小於100米,全城可謂“黃沙蔽日”。

瀰漫首都的沙塵暴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渾善達克沙地來的,春天的小風一刮,沙塵暴就直貫京津。

而在渾善達克沙地的前沿,有一個叫塞罕壩的地方。研究證明如果能在這裡種起一片樹林,就可以攔住吹往北京的沙塵暴。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當年大學生種樹的場景,攝像by FRANCE 24 English

於是,369個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年輕人,或坐車、或騎馬、或徒步,踏上了塞罕壩的土地。

初到林場,大家幹勁十足,在前兩年一共種下了6400畝落葉松。可沉重的打擊很快來臨,辛苦種下的幼苗,接連夭折,成活率不到8%。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初期

後來,大家緊急改造了育苗的方法,並發現塞罕壩最適合種樹的地方,其實是林場東部的馬蹄坑。

於是,在馬蹄坑516畝的荒地上,又栽種了精心培育的落葉松幼苗。20天的等待後,96.6%的幼苗開始放葉,葉尖頑強地指向天空。

那時候,大家吃住都在山上,條件非常惡劣,正因此,第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壽命僅僅只有52歲。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塞罕壩美景,攝像by Mudassir Solkar

而為了讓塞罕壩的荒漠出現更多綠色,也讓北京不再有沙塵暴。5年、10年、30年、40年,三代造林人在塞罕壩奮鬥了半個多世紀。曾經寒冷堅硬的沙地,如今早已變成了美麗的森林公園,原來不可一世的沙塵暴也被遏制住了。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三代人造林半個多世紀,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2017年1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環保領域的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頒給了中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這個獎,他們是實至名歸。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 甘肅區種植的“防護林” ,攝影by Alamy

在其他國家荒漠化加重的時候,中國的沙漠在切切實實被消滅,森林面積在一步一個腳印增長。

我們相信,“三北防護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造林工程在2050年結束之際,一定會再次“綠”驚全世界。

項目信息

空間營銷服務及技術支持:美璟

攝影:josealbafotos、Pexels、cnfocus、Ptelea、STR AFP Getty Images、OSM, Mapio.net、Alamy

音樂:Dan Lebowitz

點擊 進入VR, 身臨其境“綠色長城”。

三北·防護林工程 I 中國用40年築起了驚豔世界的“綠色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