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中国的陶瓷古老而又年轻,它既拥有浓彩重抹的历史沉淀,又具有时代的印记,集结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宛如轻歌曼舞的少女,娇娆妩媚而又清新雅致。“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白瓷又称白釉瓷,是在白色瓷胎 (或化妆土)上涂一种含氧化铁极低的透明釉,在1000°C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至今为止,白瓷的烧制历史已有2000多年,而传统的釉下青花、釉里红及各种釉上彩绘瓷器就是在优良白瓷的基础上产生的。

隋代,白瓷烧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数量增多,形成了河南以安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陕西以西安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以及山东以济南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时期白瓷的釉色尚不够稳定,但质量相对有很大的提高,釉面多有细密的开片纹。这种釉面的开片是起装饰作用的釉裂,主要利用配方和烧造工艺在瓷器冷却时,胎与釉收缩系数不一而造成的缺陷,从而人们感受到一种天然的纹理美。隋代白瓷绝大部分已经开始在胎体表面施一层化妆土,化妆土的使用是为了提高釉子的洁白程度。而白瓷的釉色,主要取决于釉中呈色剂,也就是铁含量的多少,含铁越多,釉色愈深,由青到褐到黑,相反,亦之。若铁的含量少到一定标准以下,釉色会浅到无色或白色。白瓷的烧造,说明北方地区烧造瓷器化学技术上的进步,在配釉过程中对金属呈色剂认识的提高。

本世纪初,陕西西安地区相继发掘出土了数十件隋代的白瓷,这些白瓷胎质细腻,釉色纯净、均匀,胎体分布着细小的冰裂纹开片,在器物底部流有水绿色的积釉,内、外器底没有支烧痕迹。在数多出土白瓷器中,尤其以隋开皇十年(590年)元威夫妇合葬墓、大业元年(605年)李裕墓、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出土的白瓷器,堪称西安地区出土隋代白瓷工艺中的代表作。

出土的白瓷赏析

白瓷碗(图1)高7.8、口径9.6、足径3.8厘米。白胎,敞口,斜直腹,饼足。足底有一圈斜刹面刮棱。内、外壁施满釉,釉面有细小冰裂纹开片,碗底有碧色玻璃质积釉。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白瓷杯(图2)高6.6、口径8.5、足径3.4厘米。黄白胎,敞口,斜直腹,饼足,足底有一圈斜刹面刮棱,内、外壁施满釉,釉面有细小开片。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白瓷钵(图3)高3.8、口径11.8厘米。黄白胎,口微残,敞口,浅弧腹,圜足。内、外壁施满釉,底无釉,釉面有细小开片。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白瓷碗(图4)高9.3、口径11.8、足径5.1厘米。敞口,斜直腹较深,假圈足。内满釉,外施釉不及足。器底内部有碧色的积釉现象,釉面满布细小的开片。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壁雍砚(图5)通高2.6、面径5.1、底径5.8厘米。平面呈圆形,向内凹陷,有11个兽足带托。砚池洁净无墨迹,其胎体洁白细腻,釉质均匀透明,釉色温润可爱,真正达到了“类雪”的标准。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白瓷杯(图6)高7.2、口径8.1、足 径3.4厘米。敞口,斜直腹较深,假圈足。内满釉,外施釉不及足。釉面满布细小的开片,近足处有淡碧色积釉。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四系鸡首壶(图7、8)通高23.4、口径5.9、腹径11.4、底径6.3厘米盘口稍向前倾斜,细颈,圆肩,斜直腹,平底稍侈。肩部有一周凸弦纹,粘贴双泥条四系,对应位置安缄口的鸡头流和双泥条螭首的柄。鸡首昂起,尖喙、高冠,贴塑双眼,鸡首根部有小泥饼贴塑装饰;柄顶端螭首残,可见双角根部弯曲向上,柄根部有小泥饼贴塑装饰。外表施釉不及底。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碟(图9)高2.4、口径15.3厘米。敞口,浅弧腹,圜底渐平,内外满釉,底不施釉。釉面满布开片。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贴花盘(图10、11) 高4.3、口径11.8、足径4.6厘米,贴塑莲花直径3厘米。侈口,弧腹,平底,圈足。内底中央贴塑一朵覆莲,内外满釉,足不施釉。釉面满布细小的开片。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深腹白瓷杯(图12)高6.9、口径 8.3、壁厚0.1、口沿最薄处仅为0.08,足径3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口沿处有一小缺口,下有一段裂纹。内外均为满釉,釉面细腻且有光泽,为透影白瓷器。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四系罐(图13)通高9.2、口径 4.1、腹径8.6、底径4.3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直口,短颈,圆肩,肩部等距离粘贴有4个双泥条制成的系,其中一个已残,罐腹部赏析各有一 圈凸弦纹,假圈足。外表施釉不及底,釉色微泛绿。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白瓷盂(图14)高3.2、口径2.55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东北侧。敛口,弧腹,平底,内外满釉,釉色有开片,腹部有3处贴塑脱落后的痕迹。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壁雍砚(图15)通高5.8、面径 7.6、底径13.6厘米。出土于棺内墓主人脚下东南侧。平面呈圆形,16足托。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长颈瓶(图16)高14.3、口径5.2、腹径8.4、足径4,4厘米。出于棺床上。平口方唇,细长颈,弧腹,最宽处偏上部,假圈足,外表施釉不及底,部分出现釉色脱落。

西安出土隋代白瓷鉴赏


汁水莹厚的隋代白瓷

随着瓷器工业的迅猛发展,隋代白瓷烧造质量已有显著地提高。白瓷胎色较白,胎体比较细密坚致,黑点较少; 釉色白中微泛灰兰,不再明显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尤其白色护胎釉(化妆土)的使用,相对于北朝白瓷有了质的飞跃。白色护胎釉是一种含铁极少,抑或基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保护胎体的胎釉,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者凹凸不平,同时掩盖了胎料中的杂色或者黑点。这项新工艺的使用,在个别墓葬出土的白瓷器,釉色已接近纯色。“汁水莹厚如堆腊,光莹闪闪如美玉”,无疑是隋代白瓷真实的写照。

隋代白瓷器物类型相较于北朝也由单一的碗、罐、瓶发展到人物俑、镇墓 兽、高足杯、盅、壁雍砚、双系螭把鸡首壶、螭首双把双身壶、罐、双耳扁瓶、瓶、碗、四系罐、盂数十种器形,而且相较于北朝在器物类型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隋代瓷器罐,器形较为秀气,一般为短颈,直口,腹部圆鼓。腹的中部有一圈粗壮的凸棱,使腹部明显分为两部分(这是由于成形先分段拉胚,再粘接,有接痕)。2.瓷瓶、尊、壶、唾盂等器物的口部多作盘状或浅杯状,口微侈,颈部较长,肩部比较斜,而南北朝同类器形口较直,杯口较深,口沿较尖。3.隋代出现了螭首双身壶。4.鸡首壶较北朝修长,上腹较圆鼓,下腹瘦长,鸡头雄健,鸡颈粗肥。5.器物底部为小平底,底下安一圆饼状实足,足的边棱用刀削去一周(刮棱,这是隋代白瓷独有的特点),部分器物出现浅圈足。

隋代白瓷不仅在器形上有明显的变化,且开皇、仁寿及大业不同时期,白瓷的釉色和胎体特点相异:开皇初年釉色不纯正,泛青或泛黄,胎体施化妆土,开皇十年至仁寿年间,白瓷釉色乳白色或纯白色,施化妆土或个别不施;大业元年以后白瓷釉色色调纯正,开始出现透光现象,如大业四年苏统师墓出土的深腹白瓷杯,杯壁最薄处仅1毫米,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完整透影白瓷器。隋代出土的白瓷,均随葬于大型墓葬中,墓主人身份多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开国公等当时社会上层高官贵胄,而其他一些小型隋墓,普遍出土青瓷。

唐代是中国白瓷工艺烧造成熟、真正普及创新的一个时代。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 皆能烧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邢客”、“越人”皆是烧瓷高手,釉色滋润光亮,胎质洁白无瑕。工艺娴熟,或刻或剔,或印或贴或绘,内容多彩,富于变化。高层贵族需要瓷器充实自己的生活,瓷器质量得到了提高和全面普及,日常用品中的很多材料的器物被瓷器所取代。这种膨胀的需求, 出现了百花齐放,各地窑口互相竞争的局面。“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