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黄奇帆最新演讲

11月24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届国家治理现代化论坛、第八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

论坛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70年回顾和新时代展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执行局主席魏礼群主持论坛开幕式及主旨演讲。

“政事儿”现场注意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重庆市政府原市长黄奇帆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完善行政体制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思考”的演讲。

黄奇帆说,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的交接点上,地位尤为重要。坚持和完善行政体制是适应上层建筑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为社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和发展动力。

黄奇帆最新演讲

他提出,完善行政体制,一定要优化组织架构,提高行政效率。“ 组织管理的实践表明 ,管理的层级越多,决策信息的传递越长,衰减量越大,越难做到权责统一,更难保证步调一致。因此,合理的行政组织架构很重要。扁平化管理就可以减少中间层,避免机构设置‘叠床架屋’。”

黄奇帆认为,行政层级减少可以降低体制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配置资源能力。“减少层级,缩减幅度,一个层次上并列的机构不要太多,能够解决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公共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问题,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个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事权下放、精兵简政相辅相成,极大提升了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和行政便利化水平。不少省区还探索省直管辖改革,打通了县与省的直接沟通渠道,这些都是行政层次扁平化的探索。”

他同时提出,完善行政体制一定要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能。“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凡是存在长周期、大面积、反复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体制机制性问题,需要用市场思维从基础性制度和供给侧结构上改革,从而在基本面上优化资源配置。

在操作中切忌行政化导向。一些地方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给相关部门增加编制,提升级别,增加机构,以行政手段强化推进。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黄奇帆说,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合理边界,进而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放大行政体制效应,用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统筹协调,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黄奇帆最新演讲

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如何评价?黄奇帆认为,一定要以提升营商环境为衡量标准。“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和群众最直观受惠的感觉,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完善行政体制的重要目的。完善营商环境要通过行政体制不断完善,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三化’是自由贸易谈判的重要标准。”

他表示,这需要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在行政管理中,无论国企、民营还是外资企业,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企业管理必须要有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行政管理也必须要有行政权力清单,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不乱动,政府不多动。

黄奇帆还提出,完善行政体制一定要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活力。“郡县治、天下安,激发基层发展体制是完善基层行政体制、提高两个积极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上边千根线、下边一根针’,最近几年,不少地区和部门日常行政管理中出现一刀切、切一刀、同频共振、层层加码等现象。中央部委有时候出来一些方针,是很确切的,到了省一级对口机构就加个码,到地市级再加个码,到了区县还加码。

“层层加码,正确的政策多走一步就变成谬误,变成了不可操作的、过分的、一刀切的。同时,各个部门不同措施往往在同一时间同步推进,形成同频共振,好事也会变成糟糕的事情。这既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管理方法等问题,这需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中不断解决。”

黄奇帆说,这一方面要改变“政出多门、同时出政”的现象,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加强政策制定协调,力争各部门协调一致,达成共识,避免政策冲突、政策叠加。另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事项,减少检查频次,增强行政检查实效,切实要地方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事业,发展经济,服务群众。

“总之,坚持和完善国家行政体制,要在组织架构上更加富有效率,在市场要素上更加优化配置,行政环境上更加氛围友好,在激发动力上更加富有基层活力,巩固根基,发扬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黄奇帆说。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新京报记者 何强 校对 刘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