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比特幣的認知和誕生

我們經常說比特幣和區塊鏈,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如何去深入的瞭解?本次學習就是了解比特幣的認知區和比特幣的誕生。

比特幣的認知和誕生


比特幣對應的英文Bitcoin和bitcoin首字母大小寫代表著不同的含義。Bitcoin: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電子現金系統中流通的貨幣和記賬單位。

眾所周知,比特幣是在2008年中本聰創建的,自此開啟了加密經濟時代。而事實上,第一個加密貨幣並不是比特幣,而是在1983年一個叫大衛·喬姆的創建的第一個數字加密貨幣Ecash。1998年,戴偉(左)提出B-money,尼克· 薩博(右)提出Bit-Gold,但兩者的加密貨幣均停留在構想階段。而中本聰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理想變成了現實,所以比特幣也不是憑空造就的。

我們經常說的比特幣和區塊鏈,但大家老是搞不清楚兩者的關係。事實上比特幣是區塊鏈的首個應用,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可以做麵粉,比特幣就是麵條。區塊鏈還可以做花捲和饅頭,只是先做了麵條。先有比特幣,後有區塊鏈。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未提及區塊鏈一詞。自比特幣發揚光大後,才把底層區塊鏈技術抽象提取出來,還可以繼續發揚光大,用於多領域。

目前常見的存在網絡上的貨幣有電子貨幣、虛擬貨幣、加密貨幣。

電子貨幣是像支付寶,微信,銀行卡里這樣直接以數字餘額形式呈現的,但是可以兌換成物理形態的紙幣或者硬幣的。(法幣電子化形式)

虛擬貨幣在網絡社區中通過完成系統任務產生的積分或金幣,可在發行機構的官網兌換商品。(如積分,和法幣沒關係也不能兌換法幣)

還有種虛擬貨幣類似Q幣等由網絡運營商提供的可由法幣兌換,但只能在特定範圍內購買商品和服務。

第三種是加密貨幣,加密貨幣的交易信息在區塊鏈上進行記錄和公開,對買賣雙方的身份信息進行隱藏。如比特幣和以太坊。

加密貨幣市場充滿了機遇和風險。

說了那麼多,那麼究竟比特幣是如何誕生的呢?

現在市場上對比特幣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認為好不價值,存在網絡上的沒政府背書的是沒有價值的;另一種則認為比特幣是貨幣發展的終極形態,是對信用法幣發起的革命,比特幣將從政府手上搶走法幣發行的權利。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點兒極端。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貨幣的產生和實質。

貨幣是人們在以物易物的過程中對雙重慾望耦合的需要產生交易媒介。紙幣初期是銀行發行的一種承兌證明。可以兌換貴金屬製成的硬幣。事實上紙幣現在和貴金屬脫鉤後成本已經非常低,之所以其有價值是因為有政府信用背書。如果國家信用出現問題,那麼紙幣就真的一文不值了。其中通貨膨脹就是失信典型的一種。你可以去查看下委內瑞拉和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

包括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金融危機中轟然倒地。在這場危機中許多的人們沒了房子沒了工作,而作為“救世主”的美國政府就做了一件事:印錢。7000億救市,增發國債和美元,人們手裡的錢開始縮水。當然還有大量的刺激政策。

先行的貨幣體系是中心化的記賬體系,記賬權在政府手裡。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覺得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一再被利用,對這種中心化的記賬體系非常失望,於是他創造了比特幣,並在2018年10月31日發佈了比特幣白皮書。

中本聰可以視作為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至今依舊是個秘密。他認為比特是一種點對點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大家都有權記賬,貨幣不能超發,真個賬本完全公開通明。

中心化記賬的弊端:機構的可信度、信息存儲的安全、機構的倒閉。貼二張直觀的圖。


比特幣的認知和誕生




比特幣的認知和誕生


那麼分佈式記賬有什麼優勢呢?

1、賬本完全公開透明,沒有人能造假。

2、貨幣數量有上限,不能超發。

3、點對點直接交易,節省手續費。

當然並不是說中心化記賬是一無是處,只是讓大家更加了解。

所以說,10年了,比特幣的市值永遠是第一位,這麼多年許許多多的幣,來來去去,只有它一直在幣王的寶座上巋然不動。“數字黃金”的未來必然是可以期待的,特別是隨著Bakkt的推出和減半週期的再度來臨,共識必將更加強大。

願我們再次把握趨勢,共襄盛舉。學習學習再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