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德州“新与旧”董子读书台


德州“新与旧”董子读书台

德州现在的董子读书台


老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在现天衢铁路地道桥东路南约十米左右的位置。

董仲舒,广川人。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学大师,与孔子、朱熹一起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文化巨人。因董仲舒是在德州读的书。故隋朝时德州人就为其修建了“董子读书台”。因董子著有《春秋繁露》,也称“繁露台”。

  • 董子台寻古

古老的德州“董子读书台”,始建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建,暂时没查到可考证的资料。在德州的史书记载中说:明·正统六年(1441)德州知州韦景元,在德州小西门(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重修文庙时,挖掘出隋代石如玉板、字若琅书的“董子讀書檯”石碑,即在石碑出土处重修了“董子读书台”。因董仲舒曾作《春秋繁露》诗,又称为繁露台。德州有关“董子读书台”的记载始于此。

明弘治十二年(1502),山东巡抚王俨命济南府同知王从鼎构祠堂3楹,塑像专祀董子。筑台,树故碣于其后。

明嘉靖六年(1527),史麟重修,增为12楹;建座以居像,设主以题衔,移故碣于祠堂之前,构高亭以覆之;东西翼以厢房,内因曰“斯文一脉”,外匾曰“董子书院”。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 “董子读书台”年久失修而倒塌,那块出土的石碑也丢失了。故时任德州知州的马明瑞将“董子读书台”移至州城西门外卫河东岸开阔地上重建。


德州“新与旧”董子读书台

清末民初的董子台


据相关资料记载,再次重建的董子读书台坐北朝南(面朝运河),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占地3亩。该祠堂的南半部为一院落,有一面朝运河的中式大门楼,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铺的甬道旁古树参天,浓阴蔽日,肃穆幽静。周围高墙,南大门前为牌坊,上题“天人大儒”。

后半部为“读书台”,台基高丈余,边长约4丈5尺的正方形,有12级台阶,台的顶部四周均系青砖砌的半截花墙。董子读书台的正殿为3间,面宽丈余,进深1丈8的,砖木结构三楹古典建筑。它灰瓦盖顶,飞檐翘脊,圆棚式宽敞的前出厦中间,有一半封闭式的防雨门棚,四根朱红的檐柱顶天立地。大厅前后统安红色门窗,所有门窗均为雕花木棂,图案雕工精细,古朴典雅。两山墙上各有一直径3尺的圆形窗户;殿内靠北墙砖砌的台基上,供有一木制神龛,神龛内的木牌上镌刻有“董子读书台”五个金字;正殿两侧各有小楼一座,系钟、鼓二楼。读书台的后身,也是一个小院落,貌似个小花园,靠墙的是管理人员的宿舍、仓库、和客房。

站在董子读书台上,运河中百舸争流、千帆蔽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豪迈优雅的船工号子声声入耳;古朴的“西方庵”与其遥相呼应,大西门外、大小竹竿巷的客货码头历历在目;向北距“米市清真寺”和“安德水管驿”等古建筑不足50米;绝对是一个风景秀丽、优雅高尚的旅游区域。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里漕运兴旺,德州城为进出京城的水旱交汇之地,号称“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因这里四通八达、人文经济昌盛。故南北来往的钦官巡按、文人墨客、商贾富甲等,路经或来德州城时都要登台叩拜董子,并在此游览、吟诗作赋,他们为德州城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董子的诗篇。如:清·乾隆皇帝写下了:“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诗句。

  • 董子台的消亡

董子读书台旧址,就在现天衢路铁路地道桥东20米左右的路南。德州解放初,该遗址已是残根断壁、满地瓦砾一片废墟了。当时,它在津浦铁路东约5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块比路面高出约一米左右、60米左右见方的高地。它南面是“旧河”海子,西面是一片略低点的空湿闲地,再向西铁路下是个小海子。东面是一片偌大的湿地,比路面还要低一米左右,夏季雨水大时此处还会积水,平时在那里走就有一种柔软感。

据老人们说:以上这些地域,都是董子读书台的遗址。1908年,清政府修津浦铁路时,董子读书台虽经历了290多年的风雨,可它的主殿和厢房都比较完好,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德国人基本没有在董子读书台的附近取土,古迹基本保留了原貌。

1940年前后,日本人修德石铁路时,董子读书台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因正门及前院的建筑已倒塌。故日本人就将前门、院落、东西两边已倒塌的建筑及周围的空地全部给挖成了湿地和海子,只留下了残破不堪的主殿和后院,董子读书台就面貌全非了。

就是这点可怜的遗迹,因无人管理,而且还不断的遭到来自各方的洗劫,摇摇欲坠的大殿很快就倒塌了,有用的物品全部流失了。

德州解放时,可怜的董子读书台,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块高地和瓦砾废墟了。遗址的南头,是高出地面约一米半左右的土台子,东西长约15米左右,南边紧邻旧河海子,常年被水冲击,固南北长最多8米,已成了长方形的了。土台子的西部好像还高点,顶部还有丢弃的破碎的柱基石和方砖。

土台子成了高不足一米、南高北坡的土堆了。但在东、西边沿,还能看到青砖砌的基础。1958年夏季,那些散碎的瓦砾、乱石顶着白色的盐碱粉末,无奈的睡在那里。

8月份,在大炼钢铁的运动席卷全国,当时的金城街道办事处,为了在该遗址上建“炼焦厂”,工人们将土堆铲平,将各式各样的石、砖雕块等丢进旧河海子里。眨眼间董子读书台遗址就成了“红旗飘扬、口号震天、浓烟滚滚、热火朝天”的炼焦厂了。从此,这座历经三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德州董子读书台,在德州城大地上消失了,残迹也见不到了。

可喜可贺的是,2009年一个更加靓丽的董子读书台,屹立在了德州城东部的开发区里。它虽然远离了运河,但并不妨碍后人对这位巨儒的凭吊和敬仰。董子读书台的再次重建,它不仅弘扬了“三策固本”“天人合一”“民族中兴,天下大治”的儒家文化思想,也重塑了德州城的历史文化形象!

注:

1、明·正统六年(1441年)德州知州韦景元修的“董子读书台”,起码是第二个。天衢铁路地道桥处应为第三个。现在在河东开发区修的应为第四个,据说文革后期,在人民公园内修了座小型的还不在内。

2、第三个“董子读书台”原址,应在现运输队及以西的地段,按说现在的铁路以东到现运输队的天衢路以南,都应是原“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的遗址。

3、旧河:清朝雍正年间运河改道后,原来的故河道德州人称其为“旧河”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