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创新创业,在未知领域“开辟鸿蒙”

创新创业,在未知领域“开辟鸿蒙”

本刊记者 陈晰

开拓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就像老一辈垦荒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绿色的希望,从无到有、从旧到新,改变现有状况、创造新的生活,也留给后人无尽的启示。这种精神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它具有永恒的意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挥洒青春,努力奋斗。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这些年来,中国创新成就硕果累累,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耀眼的“东方奇迹”。中国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引发世界的聚焦,也带给世界震撼。

华为,当代垦荒者

2019年8月9日,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松山湖召开。用万众瞩目来形容这次大会丝毫不为过,在这场拥有5000多人规模声势浩大的大会上。之前备受外界期待的“鸿蒙”系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鸿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时代,鸿蒙时代甚至产生在混沌之前,鸿蒙时代末期世界破碎产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鸿蒙,既代表着一切的起源,代表着从零做起,也代表着破开混沌的决心;既能看出华为开天辟地的野心,也能感受到他们从无到有、披荆斩棘的垦荒精神。

鸿蒙的问世,无疑宣示着中国软件业在操作系统领域补足短板,一股由华为主导的“中国旋风”即将在世界的舞台上一展身手。

鸿蒙寓意“开天辟地”,在当下操作系统被谷歌、苹果两大巨头垄断的格局下,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综,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开天辟地”,无论是对华为,还是对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都具备里程碑意义。

2019年5月,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再次升级,这一次美国政府将主要火力对准了华为。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名,宣布将华为及其子公司列入“实体名单”,想通过芯片、软件等核心部件“断供”,切断华为供应链,让华为“休克”!

然而,世界第一大国的打压,非但封不住华为,反而让华为越挫越勇。在美国政府的步步紧逼之下,华为一个又一个“备胎”浮出水面,这其中就包括鸿蒙系统。

一家企业要生存下去,如何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从华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答案:科技创新能力。因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为鸿蒙正式启动于2012年,截止到本月9日正式发布,已有7年之久,而华为鸿蒙的研发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从2008开始,华为就已开始探索开发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目前华为鸿蒙的研发团队在4000-5000人,未来还会持续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可见,科技创新既是企业发展的命根子,也是国家发展的国之利器。

华为精神,正是是新时代的“垦荒精神”,彰显着中国人开拓创新的缩影。

创新创业,在未知领域“开辟鸿蒙”

在宇宙蹚出中国之路

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嫦娥四号探测器从中国西昌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世界瞩目、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这一科技实践让国人倍感振奋,也让国际社会大加赞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嫦娥四号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不是简单地落在月背的一小步,而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一大步,是中国航天从并跑迈向领跑的一大步。

如此深远的意义,源自这项任务的高难度以及后续研究的零突破。由于月球自转和绕地球公转周期一致,一直以来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正面。而登陆月球背面十分考验探测器和地球直接的通信能力,为此,我们国家成功架起了“鹊桥”。中继通信的实现,本就是科技实力的象征。而在月之暗面开展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一批原创性、领先世界的科学成果,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这一次,创造历史的主角终于变成了中国人。较之发达国家,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底子薄。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稳的质量,在浩瀚宇宙中蹚出了一条中国之路。尤其是新千年之后,酝酿已久的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平均年龄只有

30多岁的“嫦娥”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1年,嫦娥二号全面实现了6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拍摄了人类时隔40多年最清晰月面照片……这样的“小步快跑”之中,中国的探月工程实现了比学赶超。

探月工程跑出“加速度”,也近些年中国迎来创新盛果期的一个缩影。国际上不乏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是中国?答案不一而足,比如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政策的大力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其中,“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有老专家感言,“我们是用修14公里高速公路的钱,修了一条38万公里长的奔月之路”。在最讲究脚踏实地的科研领域,从无近路可抄。每一个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都是一个个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如果说航天领域的中国式逆袭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即便从零开始、屡战屡败,即便周遭满是打压围堵,但只要心中有数、永不止步,就总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只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才不会受制于人。

时光倒退到80年前,英国学者李约瑟发出“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位当年的“中国通”一定想象不到,今天的中国,已经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交响曲正激荡出更加强劲的中国创新好声音。

无论是徜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还是来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们发现: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有一种特殊的基因。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式垦荒精神。边学习边实践,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中国人一以贯之的“行动哲学”,便是奋斗自强、闯关夺隘。相信秉持着中国人在科研领域中不屈不挠的“垦荒精神”,中国科技定能抵达更广阔的星辰大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们相信,一个强劲的中国正携着无与伦比的创新实力蓄势待发;一个属于创新的时代正在孕育无限生机,自信的中国期待更多创新奇迹。

创新创业,在未知领域“开辟鸿蒙”创新创业,在未知领域“开辟鸿蒙”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