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代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寫過一部《書劍恩仇錄》,該故事最後寫到為查證乾隆皇帝身世,派人南下少林寺,入福建經大田、德化到莆田。後來,瀟湘電影製片廠根據這一題材加以創造,拍攝《南北少林》,而其背景部分選擇在莆田的廣化寺;就像拍攝《聊齋故事》系列片,部分背景選擇蘇州園林和寧德山間一樣。見景生情,比類聯想,觸動了一些人熱愛鄉土的感情,要在莆田找出南少林寺,並且據說已經找到了,還請了一些名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佈會。

如果這種武俠小說可以作為歷史,那《萬年青》記述乾隆遊江南的故事和《火燒少林寺》的電影,不是早已證實了嗎?如果用小說、電影代替歷史互相論爭,還成什麼歷史研究!

泉州有句俗語:“不識不驚,全識全驚。”輕易對某些事物下結論,或竟有意創造,雖然短期目的可能達到,但常常引起無窮的悔恨。莆田也是文化之鄉,歷史、文物各界不乏有識之士,有些同志就不願意捲入這種感情傾向強烈的活動中,對“林泉院即南少林寺”不敢苟同。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提出這個問題,要先弄清一些基本常識。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少林寺資料集》,收錄民國期間武術研究權威唐豪著作《少林拳術秘訣考證》,記述全國“真少林共七個,一個在登封、一個在和林、一個在薊縣、一個在長安、一個在太原、一個在洛陽,一個在泉州。”這已成為定論。

第一個少林寺是嵩山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因建於嵩嶽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取稱,是禪宗發祥地。後因寺僧練拳術,才以寺名為拳種的名。少林寺和少林拳的聲名騰起是在唐初,因寺僧助唐太宗開國有功,寺的建築規模擴大,寺僧公開練武。練武風氣大盛,連在家世俗弟子都有在寺內或寺外練習的,中州少林武術風靡當世。其他各寺都建於嵩山少林寺之後,初建時都是禪宗寺院,後有寺僧教練少林武術而習呼或改名為少林寺,大多建於唐以後。因為七個少林寺中,六個在北方,唯有泉州少林寺在南方,而且頗負盛名,所以便習呼為南少林。

南少林的稱呼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在南方有練習少林拳的寺院都可稱為南少林寺。取個比方,如書法名家,明代有“南張北董”之稱,南張瑞圖、北董其昌,任何南方張名姓家都不能取代。很難想象,沒有產生任何影響的寺院,要和北方的少林寺並提而南北對稱是符合情理的。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二、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南少林寺和南少林武術在泉州,是地理和歷史條件形成的。它既在南方,又產生巨大的影響。泉州少林武術,在武術上繼承和發展了少林武術,並匡扶少林正宗;在業績上建立赫赫功勳。泉州的少林寺,建立早,規模宏大,和重大歷史事件相連,屢廢屢興,歷數百年而沒被湮滅,乾枝繁茂,傳播世界各地。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1、泉州南少林武術的貢獻、業績和影響

唐代泉州就有關於少林武術的記載,但其發展普及、蔚成風氣是在唐末,當時有兩支中原隊伍入泉州。一支是昭義軍節度使的隊伍,多澤、潞、沁、相諸州英豪,由傅實統帥,以威武軍節度招討使銜,於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入閩南進駐泉州;一支是王潮、王審邦、王審知兄弟統帥的光州一帶農民軍,於光啟間入泉州,其中不少武林健兒。這兩支隊伍都是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一帶士卒,其將領都是武林英俊,因而在泉州便廣為流傳。

宋代開國創圖,招攬豪傑,英雄投向,立國後,偃武修文,國力不振,異族交侵,仁人志士奮起反抗,多少英雄豪傑練就一身絕技。如宋太祖趙匡胤,北宋楊家將、鄂王岳飛,這三家武術都屬少林派,具有全國性影響。趙匡胤本人進少林寺學武術,以一棍稱雄天下,成為趙家棍秘傳;楊家將槍法世代相傳,傳播於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岳飛師承周侗,岳家槍法發展於湖北荊楚。這三支少林派武術都影響泉州。

泉州經歷五代末和宋代初留從效和陳洪進的相繼割據之後,宋朝為加強泉州的軍事建制,在泉州設殿前司左翼軍統制,分戍寧建汀漳,廣泛訓練士兵,許多將領都是泉州人,如陳文明、周喜、王大壽等。

南外宗正司移泉州後,大量趙氏宗室移居泉州,少林武術秘傳在泉州進一步發展。宋太祖棍法以硬攻直進為上乘,就是泉州棍法總訣“一打一揭,偏身著力,步步前進”的溯源。

世傳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簃拳諸名勢。泉州的太祖拳不但直取太祖為名,而拳種幾乎全部繼承下來,只是有的地方叫法有差異而已。

據《樵書》‘九’記述:“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其次為伏牛,伏牛亦學於少林者;其次為五臺,五臺之傳本於楊氏女,所傳楊家槍者是也。”

泉州以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其少林武術得趙家棍法正宗,又吸收楊家、岳家槍法所長,繼承和發展了少林武術真訣,並在明代和清初發揮重大作用,建立赫赫功勳。

——俞大猷是繼承和發展少林真訣的代表人物。俞氏《劍經》自序雲:“俞學荊楚長劍,頗得要法,吾師虛舟趙先生見而笑曰:‘若知敵一人之法矣,詎知敵百萬人之法本於是乎’?猷退而思,思而再學,乃知天下之理,原於約者未嘗不散於繁,散於繁者未嘗不原於約。後以質之先師,曰:得之矣!”於是趙本學(虛舟)教授俞行陣奇正變化之法,“猷謹將所得要法著為《劍經》以告後人”。從此,中國的武術從口手相傳發展而為專著,糾正岐訛,維護真傳。

《劍經》第180條記載:“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其中陰陽虛實之理與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門拿他槍法,不妙是撒手殺去而腳步不進。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進步,將槍收短連腳趕上,且勿殺他,只管定他槍,則無散於天下矣。”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俞大猷向趙本學學趙家棍法和兵法,又學荊楚岳家棍法和槍法,吸收楊家槍法之長,寫得清清楚楚。

——明中葉以後,天下少林武術正宗(至少棍法,但棍法為藝中魁首)以泉州少林武術為正宗。這是嵩山少林寺所立的《新建十方禪院碑》記載的,皇皇巨碑於今還在。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三月,俞大猷自雲中南歸,取道至少林寺,“僧負精其技者千餘人,鹹出見呈技。餘視其技已失古人之訣,乃明告住持小山上人及眾僧。小山慨然曰:劍訣失傳示之真訣,是有望於名公。予曰:“此必積歲月而後可得。眾乃推少年有勇力者二人,一曰宗擎,一曰普從,隨予南行,出入營陣之中,時授以陰陽變化真訣。三載餘,二人乞歸,普從物化,獨宗擎回寺,以所教之技轉授寺眾。得其再傳者近百僧。”

說明泉州少林武術源於嵩山少林寺,但嵩山少林寺真訣逐漸失傳,而泉州繼承和發展了少林武術真訣,再回傳於少林寺。這是南少林的特大貢獻。

——明中葉和清初,泉州少林武術大展雄風,建立赫赫功勳。俞大猷訓練的俞家軍大敗倭寇,鄭成功抗清復臺,許多將領都是武林高手,兵士技擊都是少林擊技。康熙間,林興珠率領滾牌兵大敗俄羅斯入侵軍於阿克薩,其五百滾牌兵都是習少林武術的泉州、漳州人。

清康乾間,泉州少林受到殘酷鎮壓,少林子弟沒有被殺絕,沒有屈服,他們轉入秘密組織,如天地會、小刀會等等,並分佈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

泉州少林發展的歷史,建立的功勳,重大事蹟都震動全國武林,所以才獲得南少林之稱。如果某個寺院,有幾個和尚練武,而連上陣都不成,怎能奢望人們稱它為南少林!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2、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

泉州少林寺的前身是鎮國東禪寺。寺在泉州仁風門外三里、東湖畔,最初建於唐乾符年間。先後住過該寺的有蔡如金修真煉道,繼而有慶之主齊固之法,至玄交改為佛庵。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積溪縣蔚楊拯文撰《僕射招討公泉州護安功德院記》載:護安院系前任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興建於唐乾寧間(公元894—897年,)奉祀秘閣太傅。因擴東禪寺重建,增新華構,割上好田地為寺產。據云天佑中降甘露,郡政錄其事蹟上疏,昭宗賜額“鎮國東禪寺”。東禪寺因聞名遠近。

歷五代閩國,瓶錫授受,老逝壯存,當時有實錄記載詳明。

東禪寺逐漸轉為少林寺。唐末五代,中原兩支武裝入泉州後,習武之風漸盛,寺僧有少林宗者為主持,《功德院記》雲:“若住持大德,昔之繼銓,今之繼襲,繼明,俱能率其徒,如繼立、如承聰者,卓馳聲聞,精善誘迪,忍為棟橈,倡以鼎新。”鼎新後,其規模“曰佛、曰像、曰中尊、曰菩薩、曰侍衛,其殿一焉,佛為之主。曰法堂、曰祖師、曰十三僧、曰十八羅漢、曰九天玄女,其堂五焉。法為之奧。”這時期住持為少林僧,所以建有祖師堂、十三僧堂,這都是仿照嵩山少林寺設置和供奉。這證明,在康定元年以前,泉州東禪寺實質上已經是少林寺,民間也習慣呼為少林寺。

明代莆田人黃仲昭《八閩通志》記載:“宋以東禪、護安、太平、龍湖、報慈五院隙地合建營寨,設統制廳以統之。”紹興初年,統制移建寧,泉州僅置統領官屯駐,至紹興十二年統制廳遂廢,大部分場所都成為少林寺的練武場所。乾隆《泉州府志》載:“舊址創景福堂、築冷然臺、中門及閱武亭。對藝四松,冷然臺及門之內外皆插刺桐,復蒔五榕於廨後,以培山脈。”後來傳說少林寺的種種情況,大都是根據宋時的規模。

宋末德祐、景炎間(公元1275—1276年),元兵南下,東禪寺僧參與抗元事件,宋南外宗趙氏被屠殺,東禪寺和尉廳都被焚燬。元至元中其地置千戶所,隸屬副萬戶府,東禪寺雖重建,但武術活動實際上已經停頓,轉入民間。所以東禪寺變得清淨,競可作為遊覽,寄讀所在。

泉州《金氏族譜》附錄一篇清源《麗史》,記載:元代末年,泉州城裡有個書生伊楚玉,“甫弱冠,讀書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證明少林寺的名稱由來已久,而且此時仍然存在。

有人以為《麗史》是一篇小說,不足為據。實際上,它是一篇借伊、凌、金三家的故事,記述元末的一段真實的歷史,這是從前許多著名的史志專家所公認的。明代莆田人黃仲昭所著《八閩通志》,泉州人何喬遠著《閩書》,以及隆慶《泉州府志》、清乾隆《泉州府志》等都引用過《麗史》的歷史事實。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到了元至正年間,那兀納叛亂,少林寺再次被焚燬。明滅元后,不久便重建少林寺,武術活動再次活躍。由於少林寺被焚燬殆盡,短期內只重建小部分,經過幾十年後,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又重修。嘉靖年間,倭寇猖獗,數次攻郡城,寺又一次被焚燬。萬曆中,寺僧“修其廢址十之一”。晉江知縣彭國光為收復廢田,因而又初具規模。

以上廢興事實,志書都曾記載,只是焚燬原因記述不明。影響最大、時代最近的一次是清初火燒少林寺。這一重大事件,在清政府統治下,文字獄如此殘酷的情況下,志書不便直書,而口頭傳說歷久不休,便產生了光緒間著述其事的小說《萬年青》。

小說不能當歷史,但這一事件有其他史料可證實。

——廣西民族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莫文丹著作《八寶硬氣功闡秘》。莫文丹是廣西南丹縣一位老幹部的獨生子,廣西司法廳1045醫院軍醫。他的師父是當過李宗仁保鏢、江湖上人稱“花老虎”的內家高手。該書記述“福建泉州少林寺武術是南少林武術的正宗,寺院地處福建泉州仁風門外東湖畔”,“清康熙間,由於遭到叛徒的告密,清廷以‘少林寺整軍經武,圖謀不軌’的罪名,派兵圍剿。黑夜重兵包圍了泉州少林寺,四面縱火,意欲一網打盡。傳說只有五位高僧突圍出來。”這段歷史是他的師父傳講給他的。

《闡秘》出版時,花老虎還活著,併為該書寫“跋”雲:“八寶拳門乃屬福建泉州少林寺正宗內家拳種,素來單線承襲,至愚已六代,仍未有例外。四十年前,愚辭去鏢職,隱居雲貴高原山野,自行修練功德……十年動亂之初,喜得文丹徒兒……遂將六十餘年所懷八寶武當,峨嵋之技藝傾囊相授。”這本書既說明南少林在泉州,也證實康熙間泉州少林寺遭受鎮壓和焚燬。

——如果有人擔心經過三百年時間,傳聞可能失實,那就看康熙時代遭受過浩劫的如幻和尚目睹的事件。如幻一名超弘,俗姓劉,為明末惠安諸生,以家學淵源,博通經史詩文,著述為名賢黃道周、何喬遠所推重。當清兵入福建之際,他入平山寺。以後經歷離亂,晚年主持雪峰寺,所著《瘦松集》有康熙十六年二月十六日在天竺巖寫的一首詩,詩云:“兵氛塞天地,圩落斷人煙。窮獸竄深窟,飛鳥避戈鋌……突騎如風雨,蹂躪遍山川。焚掠靡無餘,溪壑為之填……”,寫了清兵焚殺的慘狀。在這種情況下,東禪少林寺也慘遭茶毒。又《達摩贊》一首,以無限感嘆地記述了南少林寺的浩劫,詩云:“金陵殿上,輕犯逆麟。少室山前,強分皮髓。道是心安已不安,往往事從叮嚀起。雖然一花開五葉,也是可己而不己。累他多少好男兒,至今拖泥又帶水。”這首詩隱約地抒寫:自從鄭成功揮師北上,入長江攻金陵以後,清兵更狠毒地鎮壓。泉州少林寺是嵩山少林寺的分支,成為鎮壓的目標,少林寺的活動因洩密而造成燒殺,雖有部分僧徒逃出,但是多少英雄豪傑被殺害,至今都還沒有停止其殘殺。這場鎮壓在當時震動全國。

南少林寺和南少林武術所以是在泉州,因為泉州少林為匡正少林正宗,做出重大貢獻,並忍受最大的犧牲。這種貢獻和犧牲,是血與火的洗禮,影響深遠。這是南方任何一個省一個寺院、任何一個武術團體所無法代替的。即令有某個寺院,裡面有幾個僧兵,而舉世無聞其名,無感覺其影響,異想天開地要充當南少林的發祥地,這絕不是科學的態度,不是負責的態度,而是對歷史的歪曲。

泉州南少林寺的規模和廢興,南少林在泉州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