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

用户58618113532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上千年的历史,地理坐标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点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至今仍是西部最大,最发达的城市。古代,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四周山河险要,只有守住散关,萧关,潼关和武关便固若金汤。无论在地理,经济,文化,人囗方面非常适宜建都,统治天下。唐以口由于战乱,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历界封建王朝都没有把西安设为首都。


关中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被称为天府之国,经过几百年开发后,己风光不在,人囗承载能力下降,唐朝时已养活不了庞大的人口。遇到灾年,唐朝政府则在洛阳办公,解决粮食危机。唐未战乱后,梁王朱温把长安城拆了,砖石木料全部运往东方。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比较有战略眼光,认为开封干原不利于防守,打算迁都长安。后来便不了了之了。一个原因是长安城破坏严重,重建的难度太大。此时,关中地区开发过度,农业衰落,人囗凋弊,无法养活庞大的军队,外部运输,比较困难。另一个原因是,赵光义等文武大臣都出生在开封,根深蒂固。赵光义反对的借口是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而比时,中原王朝的外部敌人已转到东北地区,军队陆御东北方向,交通远输比较方便。赵匡胤死后,没有人再提迁都的事情,赵氏子孙百年时间被外敌所困。

金元时期定都北京,主要是从政治和地理位置上考虑。这两个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底气不足,考虑到失败时可以方便逃回故地,元顺帝就是这么做的。明朝崛起于南方,建都南京,山河险要,宜守难攻,是英明的选择。朱元璋也打算建都西安,派太子朱标去考察。朱标得风寒死后,明朝重建了长安城,但,阴差阳错,没有成功,西安城与都城失之交臂。明成祖朱棣造反起家,在南京没有什么根基,便把都城迁到老巢北京城,但,南京仍保留中央各部,做为陪都。

清朝入主中原后,接管了设施完善的北京城粮食可以靠漕运完成,这里离东北老家近,利于进退,从政治上考虑建都北京。清末,西安也曾有机会成为首都的。晚清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与世界严重脱轨。西方列强两次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西安做为帝国的陪都,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守都。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安也做为备份,设有重要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考虑在西安做为首都。后来,王稼祥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西安地理位置过于偏避。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建都,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于是,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西安没有成为新中国首都,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发展工业,建立高等院校。几个五年计划,发展成西部最大,最发达的经济,文化,工业中心。


\\

。。


关东侠客


有人说,一个大唐,耗尽了西安的王气。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都曾经在此建都。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经过安史之乱的兵荒,唐末黄巢的动乱,长安再也不复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

一个原因是,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随着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关中沃野,“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逐渐变得贫瘠,再也无法支撑起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处于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在过去“固守崤函”的地理优势反而成了经济商业发展上的劣势。

归咎于人类活动的污染,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甚至不在同一个位置。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北移。

华夏中国(中华)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

永嘉之乱后的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统治者和士大夫衣冠南渡,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烟花三月下扬州”,安史之乱也没有破碎江南的繁华。

而历史上中国外部的威胁一直比较多且大,主要威胁来自于长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犬戎人,匈奴,突厥的方向是西北,而辽国、蒙古、建州的方向则相对在东方,这导致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倾向。

大运河修通以后,南方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成为了沟通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的桥梁。

到了目前,国际贸易总量中的2/3以上、我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沿海的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却只能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望洋兴叹,令人感慨。


石瑛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是因为关中地区的衰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还是沃野千里的地区,水源充足,耕地众多。

尤其是郑国渠修建后,这里已经不受降雨的太多限制,几乎年年都是丰收。

当年关中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高于中原地区传统农耕区黄河流域。

秦国占据关中,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粮食来源。

这是秦国军队能够顺利征服其他几个国家,并且常年征战的重要原因。

同样道理,刘邦也是利用关中地区的大量粮食,维持了楚汉争霸的军粮。

在当年来看,关中地区就是一块大肥肉,是国家最重要的兵员、粮食和其他物资来源。

然而,关中的地区的衰退是很快的。

早在东汉时期,关中地区就已经迅速衰败了。主要的表现,是自然条件的恶化,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简而言之不适合粮食种植了。

为什么会这样?历史学家有很多解释,比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等。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隋唐的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大家注意,隋炀帝建设的隋唐大运河,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差了接近一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隋炀帝刻意将洛阳以及西安,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中间枢纽。

而京杭大运河,直接不走洛阳和西安,而是从北京直接到杭州,距离要近的多。

隋炀帝绕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安当时已经出现严重的粮食困难,必须依靠全国各地调拨粮食才能够维持。

为此,隋炀帝不惜血本修建隋唐大运河,最终导致民变,国家灭亡。

到了唐代,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隋唐大运河存在三门峡危险河道,导致运输难以持续。

武则天时代开始,唐朝皇帝干脆就去洛阳办公,因为西安地区粮食困难。

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放弃关中地区了。

宋代首都定在河南和浙江,西安已经沦落为西部边陲,人口日益稀少,经济落后。

到了元代,干脆直接将大运河改道,不再经过西安,由此西安彻底衰落下去。

到了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带着大唐盛世的憧憬去西安游玩,回来都深深失望。

这个城市破烂不堪,人民穷困,人口不过一二十万人而已,古迹所剩无几。

当时西安,沦落为二三流城市。

1948年的数据,当时的上海市人口为430万,天津170万,北京167万,武汉170万,长春在121万,沈阳109万,南京103万,重庆为100.8万),广州约100万。

时至今日,西安和沿海大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人的观点问题。

萨沙接触过不少西安同事,感觉他们的观念同江浙一代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萨沙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中国吉林网


一个国家选择首都要看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政治因素。即统治集团的基本盘。从汉到唐关陇政治集团一直都是统治集团的基本盘,定都在基本盘中即安全又能确保皇帝在政治决斗中占据主动。

第二,经济因素。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都必须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这样才能满足其基本的资源消耗。如果国都处在不发达地区,其供给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输,且不说成本巨大,一旦天下有变,运输线被切断,国都就乱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完蛋了。

第三,军事因素。国都为了确保安全,应该处于易守难攻之处,四处无遮无拦的地方并不适合做国都。

将西安作为国都也要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首先,唐朝之后,崛起的各种势力,乃至宋 、明等等,其政治基本盘与关陇毫无关系,因此政治上条件不成熟。

其次,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平原已经不足以养活整个关中地区了,往往需要从东方、南方运粮、运资源。武则天长时间定都洛阳,就是考虑到洛阳获得补给更加方面。

最后,唐后期开始,中原王朝基本上丧失了对西域的实际统治,西方的敌人可以直接进入河西走廊,给关中平原带来巨大的军事威胁。因此,此地定都并不安全。

综上,唐朝之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国都


李任之



1、从政治国防来看,国都应居于天下政治中心,以便管理全国,政治中心有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防,之前朝代之外敌主要在西北,故定都关中以便指挥。


2、长安地处西北,土地相对贫瘠,降雨量少,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很有限,无法支撑都城大量的人口。唐代之前,长安水路畅通,还能通过河道运输,输入外地的粮食,但是冬季河道冰冻后,长安就可能陷入粮荒;唐朝以后关中地区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凋零,经济重心的地位不在了。而且由于唐朝过度开发,关中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很受影响,不可能供应一个国家首都地区的需要,再加上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关中离长安很近,不利于建都于此。


3、都城是个不事农业生产、人口密度巨大的大型城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燃料等生活物资。宋、明都想过要迁都长安,但是一算经济帐(主要是运粮),都只能作罢。隋文帝就曾经因为长安粮荒,带着长安全城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去洛阳找吃的。


4、隋朝就已经意识到长安不适合作为都城,隋炀帝兴建了洛阳准备作为新都。到了唐朝,虽然依然定都长安,但是很多皇帝(武则天等),都长期驻跸洛阳,长安更多时候是一种象征存在。




生活360x


最主要还是时代变了。

古代所有的国家都是集权国家,军队很重要,一个不留神,掌握军队的人就可能会改朝换代,所以对军队要有控制权,而且要加倍防范职业军人,所以中国没几个善终的名将。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真正死守社稷的君王并不多,大多选择逃亡。天子守国门却不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是去边疆,而是去靠近威胁的地方找一个适合建都的地方,建立都城。这样可以防范靠近威胁强大的边关士兵叛乱,也可以便于全国的物质和人员调派。

看看中国的都城变化就很清楚了。

夏商时代东夷人是主要威胁,所有都城就在河南河北一带,防范山东一带的东夷人。周就是趁商和东夷打仗偷袭灭掉商的

周代,犬戎成为威胁,关中就是最好的建都地,秦汉唐时期西北的匈奴突厥甚至是吐蕃相继崛起,都成为国家的主要威胁,长安咸阳就是最好的建都地点。东汉之所以选择洛阳,是因为东汉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低谷期。东汉也主要精力在于南方的开拓。

宋开始东北的契丹女真蒙古人开始崛起,都城就从开始东移,开封最后建在北京。


勇行万里路


第一个原因:定都西安的王朝,都很有进取心,文治武功都很强,除了五胡乱华时期的几个政权,都属于扩展型的。而定都洛阳的除了东汉实力强一些,其他的实力都比较小。当时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所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安全考虑。

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的改革,和绿林赤眉军的起义对长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繁荣一时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这对刚成立的东汉政府来说,建都洛阳原比西安要好。

第三个就是交通;隋唐时期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居长安的大一统国家,隋唐虽然定都长安,但是一直在修建东都洛阳,特别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区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动洛阳,但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而且隋唐时期西安地区农业生产也不行了,看下史书,经常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百姓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载,连皇帝大人都要带入去洛阳吃饭,何况普通人。所以唐朝很多时期,帝王是居住在洛阳的。

第四就是中原政权的主要危险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外族入侵都是从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后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压制北宋,最后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定都西安的都比较强势,定都洛阳的保守,定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定都北京的武力强盛。


黑柴


我们都知道,西汉和唐朝都是建都于西安(长安)的,刘邦开始是建都于洛阳的,后来听了两个人的劝说之下,就决定迁都至长安,这两个人就娄敬(刘敬)和张良,那么他们是怎么说服刘邦呢?

其实娄敬与张良之所以认为长安比洛阳更合适建都的理由就是两点,第一,关中三面皆是险地,而东有函谷关,可以抵御关东诸侯,这个也就是战国时期,即使六国合纵起来一起攻打秦国,也被函谷关所拒。

第二,洛阳虽然也四面有险,但是洛阳所在的平原比较小,而关中平原再加巴蜀两地,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就靠着关中之地,就足以抗拒关东的诸侯国。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之后的几个朝代,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唐之后,就是五代十国了,主要定都于洛阳、开封,为什么不先长安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关中的过度开发,导致关中根本就无力供应。第二,随着大运河的出现,经济也向东移,向南移,比如长江与江南地区越来越富庶,关中地区过于偏西,粮食不好运进去。

第三,五代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来自于北东南西四面的威胁,如果定都于长安,就有点鞭长莫及。

北宋的情况与五代的情况相差不大,另外,如果看北宋时期的地图,也能发现,长安的位置也是过于偏西北了。

到了南宋,那更是没得选择,只有半壁江山了,长安都不在南宋的疆域里。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疆域的原因,那么长安也更是一点优势都没有了。

朱元璋发于南京,那么就建都于南京了,而他一度想迁都到长安,还让朱标到长安考察了一下,可惜朱标一回来就病死了,朱元璋可能认为长安是个不祥之地,后面也就没有再考虑了。

而朱棣之所以选择北京,原因也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他之前是燕王,他更愿意呆在北京那边,而到了清朝,那更是省事了,直接从沈阳迁都到北京。


历史简单说


我国古代建立都城的因素有很多,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是否便利,还有经济因素等。

西安古代称为长安,其居关中之地,地形易首难攻,自唐以后没有朝代在此建都,跟关中地区地理条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我国古代以农为本,粮食生产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林木茂盛,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安史之乱使长安的经济和人口受到重创,粮食产量减少,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渐渐丧失了建都的条件。与此同时,经济重心南移,隋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方便了江南一带的粮食运往洛阳一带,在此方面长安则不具有优势,使得政治中心东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