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文丨卿心君悦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关于人性主题的励志电影,被评为“美国十大经典影片”之一,同时,电影的蓝本《肖生克的救赎》(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副标题“春天的希望”)也被称为是作者本人“写作四十年来公认最棒的作品之一”。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作为豆瓣电影评分“9.7”,常年高居排行第一的推荐电影,究竟讲述了什么,对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与帮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我告诉你,这堵墙真是太有趣了,起初你憎恨它,之后你习惯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这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即将假释出狱前,因恐惧外面未知的新环境,想要杀人时,瑞德对此行为的看法。

“体制化”,可以说是在这部电影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贯穿着全部剧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体制化”呢?

从故事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窥看一二:

  • 老布,在监狱服刑三十年,一直在监狱图书馆工作,因为适应了在监狱的生活,所以恐惧外面的生活,这是被“体制化”了。
  • 瑞德,在监狱“神通广大”,恪守监狱的规则,以致四十年后假释,在狱外生活中得不到允许,尿不出来尿,这是也被“体制化”了。

由此来看,对于“体制化”,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对某种规则、意识、习惯和环境产生了依赖。

对于这种“依赖”,在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段描写(电影略有情节删减)更为形象:

“我认识一个叫波顿的家伙,他在牢房里养了一只鸽子。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三年,当他们放他出来走走时,他都带着这只鸽子。他叫鸽子‘杰克’。波顿在出狱前一天,也放杰克自由……(不久)有个朋友把我带到运动场角落,波顿过去老爱在那里晃来晃去。有只小鸟像一堆脏床单般软趴趴地瘫在那里,看起来饿坏了。”

导致鸽子“杰克”悲剧结局的原因,就是因为“体制化”。

对于肖申克监狱里的人而言,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一定的“体制化”之中,在其中被体制化最严重的人就是老布、瑞德。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面对“体制化”的负面影响,大多数人很难抵抗,深处于“体制内”的人会不知不觉的被改造,随后深深依赖于“体制”,因为身处体制之中 ,生活会在一定的“限制”内感到“舒适”,如同瑞德面对安迪的邀请时(安迪决定逃狱前,邀请瑞德假释后来帮忙)说的:

“我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我已经变成所谓体制化的人了。在这儿,我是那个可以替你弄到东西的人,出去以后,如果你要海报、锤子或什么特别的唱片,只需查工商分类电话簿就可以了……出去了以后,我不知道要从何开始,或如何开始。”

同时,被“体制化”的人,对“体制”以外的事物会十分恐惧,很难在新的环境生活下去,如同老布假释后,因为恐惧外界生活,决定自杀一样:

“一到晚上我就做噩梦,好像我要掉入深渊,我常常被自己吓醒,有时还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想起我是在哪儿……我憎恨这里,它让我整天在恐惧中生活,我决定我不能再呆下去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体制化”是否依然存在呢?

对此,静下心想一想,可能我们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处于一定的“体制化”之内。

“体制化”的特点是:保守、消极、对新事物的恐惧、不愿上进等。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环境(工作、社交圈子等)的影响下,对某些状态(生活、家庭、事业等)的满足下,甚至于对某些凭借(家境、学历、技能水平等)的依赖下,心态、思想、价值观都在不知不觉的被某种“体制化”所影响着。

为此,可能会出现一种基于某些“满足”的恐惧感,乐于安于现状,不愿“居安思危”、不愿“未雨绸缪”、不愿“超越自我”、不愿“打破常规”,不知不觉中那种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正在被“体制化”所侵蚀。

可能会有一些人,对“体制化”存有错误的认知误区,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遵循道德准则的束缚约束,是否也是被“体制化”了,对此可以肯定说,并不是。

因为这些限制,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在一定的限制下,才是自由的生存空间,因此这与“体制化”无关。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肖申克已经变成他的整个世界,在布鲁克(老布)眼中,墙外的世界实在太过可怕了,就好像迷信的十五世纪水手面对大西洋时一样害怕。在狱中,布鲁克是个重要人物,他是图书馆管理员,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如果他到外面的图书馆求职的话,不要说图书馆不会用他,他很可能连借书证都申请不到。”

这是在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一书中,瑞德对老布被“体制化”后的描述。

我们在上一段对“体制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身处于“体制化”之内,或者用电影里的话说被“体制化”改造后,会有什么影响呢?

从电影和原著的剧情中来看,最直观的表现:

  • “老布”假释前的恐慌,会因狱友的祝福(对他即将假释的祝贺),情绪波动想要杀人,以及假释后的绝望,会因对狱外生活的恐惧,最后选择留下“到此一游”后自杀。
  • 瑞德,假释前对假释后生活的迷茫,假释后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种种不适。
  • 名叫“杰克”那只鸽子,因为波顿的离开,失去生存觅食的能力。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由此来看,“体制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体制化”外的恐慌(心理)

为什么出现这方面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一种满足。部分人,多偏爱于一层不变的安稳生活,也因此会出现部分人费尽心思去追寻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金饭碗”、“银饭碗”,若说出于对整个家庭生活状态的稳定考虑, 并没有错。

但是,追求稳定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因此就该放弃上进心、进取心,也不应该因此就不考虑未来生活的“风险指数”(社会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定的改革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警戒孟子说的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稳定的生活中,多学习一点知识与技能,以此好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好应对未来未知的生活。

  • 丧失在“体制外”的生活、生存能力(实际生活)

很多人都看过《动物世界》,也去过动物园,同样的动物,比如狮子在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中,状态完全不同,我们心里很清楚一个道理,长时间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一旦放回到原始森林,存活率基本上都会很低,原因就是动物被动物园“体制化”了,也就是在稳定的环境,丧失了其原本的生存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发展观的理念:“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一种规律,然而长时间处于“体制化”之内,很容易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对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阻碍。

老布、瑞德假释后,对社会发展的抗拒与恐慌(无论是衣着、生活理念的变化,还是车辆、经济及科技的发展),都能说明“体制化”所带来的危害。而由此进行一定的拓展,在现实生活中,若不与“体制化”进行一定的“抗争”,我们很容易在未来经历类似于老布与瑞德假释后的遭遇。

在《左传·闵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意思就是在告诫不要贪图安逸享乐,否则就等同于饮毒酒自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的也是“体制化”的危害,对此在《左传·襄公十一年》中的建议就值得深思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他非常安静,走路和说话跟这里的人都不一样。他就像是在公园里散步,对世间的事既不关心,也不担忧。在这里,他就像是披着一件隐形外衣。”

这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对安迪(主人公)在监狱里状态的描述。

安迪,入狱前是银行的副总裁,因妻子出轨高尔夫教练后被杀,安迪被误判为凶手,判处无期。

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误判入狱,这种打击与反差,很难让人接受,进入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天,监狱中的“老鸟”们打赌,这一批入狱的“菜鸟”们谁会是第一个坚持不住的人,这是瑞德在监狱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失败”,因为他选择了安迪。

安迪是一个特殊的人,与其他人大不相同,肖申克监狱也因为他的到来,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如果问安迪的特殊之处,具体体现在哪里?答案可能就在电影中他曾说过的一段话里: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或许,始终心怀希望,就是安迪与肖申克监狱中其他人的不同之处,也因此导致了他后续一系列“不寻常”的举动:

  • 他到监狱后,被三姐妹“欺负”,他从未放弃抵抗,直到最后取得监狱队长海利的帮助(安迪利用专业知识替其逃税,出狱后揭发),彻底摆脱三姐妹的阴影。
  • 他是监狱中,唯一会把狱友称之为“同事”的人,他为海利“逃税”,换取“同事们”在一次干活结束的午后,每人喝上了三瓶啤酒。
  • 他在监狱长办公室私自播放“费加罗婚礼”,监狱中人感觉到了久违的美丽与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瑞德曾对安迪说过,要想在“肖申克监狱”生活的好,就需要放弃“希望”,因为他认为“

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但对此,安迪却始终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唯一能对抗“体制化”的武器,就是永远心怀希望。他认为“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他不想自己与身边人重蹈老布的覆辙,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希望带来的力量。

因为他心怀希望,取得典狱长的认可后(帮助其洗钱、逃税,出狱后揭发典狱长的恶行),为了给狱友争取到良好的学习环境(读书、提升学历),他申请资金完善监狱图书馆,从每周给议会写一封信,坚持六年取得议会的回应后,开始每周给议会写两封信,直到他入狱的十二年,议会同意每年提供500元支持图书馆建设,在安迪的努力下,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为了新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这是希望的力量。

因为他心怀希望,入狱后不久向瑞德购买了一把“石锤”,用19年的努力(电影中描述为19年,原著中描述为27年),挖通了在瑞德眼中需要600年才能挖通的“希望之路”,最后从监狱中逃离。

这也是希望的力量。

希望,给予了安迪逃脱的力量;希望,也是对“肖申克”(体制化)最有效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名字中的“救赎”,关注角度不同,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体制化”的角度而言,心怀希望就是对“体制化”的一种救赎。

普列姆昌德说:“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想来,老布的悲剧以及瑞德假释后初期的绝望,是因为“体制化”的影响,也是因为在“体制化”中逐渐的丧失了“希望”,而这就如同特罗耶波尔斯基说的:“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

对于安迪逃狱一事,在电影中的描述稍有欠缺,在原著中对整个过程的描写更为具体,在原著中安迪成功逃狱后,瑞德曾对安迪在逃狱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过一番揣测。

一方面,肖申克监狱的墙有十英寸厚,墙的另一面通向哪里是一个未知,也许能逃离出去,也许只通向距监狱三十英尺的运动场(每天监狱放风的地方),对此,大多数人尤其是被“体制化”改造过的人,是不会选择由此逃狱的,因为未知的风险太大。

但对此,安迪并没有过于担忧,瑞德猜测安迪的想法应该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

“我每七年才能前进一英尺,因此可能要花七十年才能把这堵墙挖通,到时候我已经一百零一岁了。”

而另一方面,安迪很可能在通道没有挖通之前,就会被人发现,因此会记录上相应负面的信息,会关禁闭很长时间,会延长或丧失假释的机会,对此,瑞德认为安迪可能并不在意:

“管他的!或许他甚至把它当成一场游戏,在他们发现之前,我可以挖的多深。”

瑞德这两方面考虑,安迪确实很有大可能性经历过,最后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瑞德对安迪的“心理猜测”,除了一定的运气,应该还有另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许就是“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安迪在逃狱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还是对未知的恐惧,也会有一定的“担忧”,但是就像拉罗什夫科说的:“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也没有无忧虑的希望”,正是因为心存希望,才会存有产生一定的忧虑。

肖申克监狱中的其他人没有忧虑,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早已丧失了对未来美好的渴望,也就是丧失了“希望”,虽然在监狱中能够“苟且生存”,但是一旦假释就很容易失去生存的能力,由此来说,希望的存在就是尤为重要的。对此,就像约翰逊说的:

“希望的烦恼,尽管时常发生,但总是没有希望的破灭那么可怕。”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安迪通过希望救赎了自己,同时安迪通过希望的力量,也帮助瑞德脱离了“体制化”给予了他假释后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时,那么你已经出狱了。不管怎样你已经出来了。跑了这么远,再坚持一下吧,还记得地名吗?芝华塔尼欧。你能帮我实现计划,我备妥棋盘等着你。”

从《肖申克的救赎》中得到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对生活失去热情,对新知识、新技能失去渴望,甚至于对未知的存在、对新事物产生抗拒。这时,很有可能,我们就是被安逸的状态与氛围,陈旧的观念与思想等等“体制化”了。

肯尼迪说:“我们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畏惧阻挠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而心怀希望,就是对抗“体制化”最有利的武器,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宣传海报中的那句话:“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心怀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有力武器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