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

若予点儿


自公园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内有藩镇不听号令、频频造反,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屡犯边境。可谓是战火纷飞,实打实的内外忧患。至此,唐朝从盛唐走向了中晚唐,从开元盛世变为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在中晚唐时期,泾原发生兵变、吐蕃侵袭、洛阳、长安相继被叛军攻陷,唐中央禁军羽林、龙武军全军覆没,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难,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大唐之所以能坚守百年,直到公元907年才走向灭亡,除了一大批守卫京师、抵御外寇、忠君的功臣名将外,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唐朝的禁军神策军,关于神策军,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曾评价说:

“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

可以说,由于神策军的存在,关中才得以和平,唐朝才得以坚挺百年。

一、关于神策军的产生:

《新唐书.兵志》有载:

“初,哥舒翰破吐蕃临洮西之磨环川,即其地置神策军,以成如璆为军使。及安禄山反,如璆以伯玉将兵千人赴难伯玉,与朝恩皆屯于陕。时边土陷蹙神策故地沦没,即诏伯玉所部,兵号神策军,以伯玉为节度使,与陕州节度使郭英乂皆镇陕。其后伯玉罢。以英乂兼神策军节度,英乂入为仆射军,遂统于观军容使。代总即位,以射生军入禁中清难,皆赐名寳应功臣,故射生军又号寳应军。广德元年,代宗避吐蕃幸陕,朝恩举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天子幸其营。”及京师平,朝恩遂以军归禁中,自将之,然尚未与北军齿也。永泰元年,吐蕃复入寇,朝恩又以神策军屯苑中,自是寝盛,分为左、右厢,势居北军右,遂为天子禁军。”

由上可见,神策军本是哥舒翰在公元754年创建的一支抵御吐蕃的边防军,编制在2000人左右,可以说起初只是一只普通的戍边军队。

直到安史之乱后,神策军被征调、赴难中原,勤王讨叛,屡败叛军于陕州。

之后,卫伯玉、郭英乂先后被征调入超,鱼朝恩成为神策军统帅。从此以后,神策军在鱼朝恩这位权宦的率领下,迅速成为唐朝皇帝的嫡系禁军。

公元763年,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出奔陕州,鱼朝恩率领神策军护驾有功。待吐蕃退去后,神策军护送代宗返回长安。自此,神策军正式成为中央禁军。

二、关于神策军的战斗力

神策军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它不仅能征善战,而且纪律严明。所以战斗力是其他禁军所无法相比的,可以说神策军是关中地区最值得皇帝信赖、也是最能打的一支军队。因此在代宗及以后的皇帝中很受重视。

随着邢君牙、尚可孤、郝廷玉等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的加入,使得神策军实力大大提升。而代宗又将兴平、武动等地划入神策军名下,这使得神策军有了物资和财赋来源。

在德宗时期,神策军作为京师禁军,多次出征,可以说是朝廷打压藩镇最直接的力量。

而促使神策军走向兴盛的,是源于许多文臣武将的叛变的奉天之难,而平定此次叛乱的主力就是神策军。

在叛乱平定后,德宗基于身边宦官的忠诚,德宗就将自己最信赖的宦官任神策军统帅。自此宦官对神策军的掌控成为了一种制度被确立下来,即一个宦官倒下后,会有其他宦官重新领导神策军。可以说,神策军与宦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荣辱与共、兴衰相倚,使它走向了兴盛,但同时也促使它走向了灭亡。

三、总结

尽管最后神策军逐步走向衰落,并最终被正式废除,曾经不可一世的神策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无论如何,神策军的存在对于唐朝的延续起着积极的作用。

神策军在抵御吐蕃和平定叛乱方面更是立下诸多功劳。可以说,自神策军镇守关中以来,关中出现了近百年的和平,这在中晚唐是很难得的。


豫东妹子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延续百年的呢?国之坚,本之元。安史之乱莫过于乱,何以了得。

从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公元75 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的以"安史"为代表的叛唐之谋。史称安史之乱。即"潘唐"争权之乱。平乱之后的李唐王朝,虽说万里萧条;社会动荡,但还是维持了其统治地位的。就其主要是因为唐王朝有过三次中兴。

图法中兴,削弱潘镇;恢复经济,减缓衰退。等等一系列举措是维持并延续其之后的一百多年统治的根本所在。


宇宙之父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安氏、史氏乱军叛乱,严重打击唐王朝皇族权威,削弱中央政府管理能力,打乱地方安定局面,百姓流离失所,经济一片混乱,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疏离或趁机渔利,对唐朝产生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便如此,帝位得以顺利传承、皇权稳固,保有东南富庶之区、保障税赋,承认藩镇势力、减少动荡,整肃官场官制、有序施政,合理控驭军将、减少战乱,调整财税制度、运行顺畅,钳制宦官专权、稳定政局,尽力减少民众负担、轻徭薄役。中唐晚唐百余年中,上述诸多因素在交替或共同发挥作用,共同维系并支持了唐朝的延续与维持。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立,开启五代十国时期,又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唐王朝存续已久的重大问题、隐患,在这个时期、利用这种机缘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王朝倾覆,则是让人遗憾、令人感慨,资治通鉴,后人需要且应该学习并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才好—当然这是美好愿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呢。


仙人乘槎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在这里,我先引用一下《宋史 尹源传》中的这句话。安史之乱正是因为诸侯(藩镇)让唐朝从原本的盛世局面急速走向了衰落,从此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正是因为藩镇让唐朝得以延续150多年的时间。

安史之乱

唐朝之初,先后经过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几任皇帝的励精图治,使得国家走向强盛,突厥、辽东、吐谷浑等地皆被收入囊中,最终奠定了它广阔的疆域。然而在新扩张的土地中,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时不时就会发生小规模的叛乱。为了巩固统治,唐玄宗在边境设立十个节度使,而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统兵十八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合谋反唐,在范阳起兵,仅仅十几天就占领了整个河北。当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并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直到藩镇军队向西进攻长安才如梦初醒。可是这个时候再反击为时已晚,安禄山早就已经自称大燕皇帝,长安城岌岌可危。

唐玄宗带领后宫家眷出逃,入蜀之后太子李亨同陈玄礼发动兵变,逼迫唐玄宗退位,李亨登基为唐肃宗。

一直到上元二年,历经7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虽然重新回归太平,但皇权却迅速弱化,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


为什么唐朝还能延续百年呢?

  • 虽然皇权弱化,但对藩镇还有一定的控制力。

唐朝末期,虽然藩镇有很大的自治力,势力范围内的经济、军事都由自己把持,但唯独政治方面还是收到朝廷的制约。

从唐中期设立开始,藩镇节度使都是由朝廷亲自任免的,“人事权”在皇帝手中,虽然现在皇权大不如前,但它的影响根深蒂固,只能通过时间慢慢弱化,而150年正是皇权对藩镇的控制弱化的时间,所以在唐昭宣帝天佑四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才废唐称帝。

  • 藩镇之间相互掣肘。

从刚开始的十个节度使,到之后的四十六个藩镇,数量翻了将近五倍,他们之间都由各自的利益关系,注定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在藩镇实力相当的时期谁都不可能率先推翻老东家(唐朝)的统治,维持唐朝就是维系自己的利益。

  • 安史之乱后,出了几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是唐朝能够延续的原因。

  1. 唐宪宗:平定了四川、淮西、淄川节度使叛乱,使得部分藩镇有重新依附的趋势,皇权对藩镇的控制力加强。
  2. 唐武宗:征讨泽潞镇节度使,内征藩镇、外御回鹘,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唐朝的税收也显著提高,被成为“会昌中兴”。
  3. 唐宣宗:他在位的时期,使晚唐的军事力量重新回到小高峰,吐蕃、安南、塞北都是这时被重新收复的。可惜他患了古代帝王的通病——追求长生,最终因为汞中毒身亡,因为他的功绩,后世将他看作比拟李世民的皇帝,称之为“小太宗”。

也正是因为唐朝后期这几位皇帝的中兴之治,让唐朝得以延存,不过早已破败的船仅靠几张纸糊是难以维持的,最终巨唐还是倒下了,中原大地重新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一介草寇


首先,藩镇数量繁多,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关系。

唐中后期,全国多达四十多个藩镇,藩镇势力星罗棋布的散落在国家地方的各个角落,而中央经过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后,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被加以重视,虽然皇帝有意削藩但又无力削藩,无奈之下,只好顺势增设藩镇的数量,以图实现地方权力的制衡。

藩镇是唐朝执掌地方军政大权的重要职务,权力大的惊人,朝廷逆向而为增设藩镇一举,表面上是对平乱功臣和投降的叛将加以恩赏,实际上其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权力,把地方上有限的地盘、经济、军力再分配,待到有朝一日中央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之时,再以武装把地方权力重新收回到中央。

由此可见,唐廷增设藩镇不失为一个短期维系稳定的有效之法,既能够达到削弱地方权力目的,又能够实现地方权力之间制衡的效果,有益于延长唐朝的国祚。

其次,藩镇之间内部不稳,为了个人利益内部倾轧严重。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依旧得到了地方藩镇形式上的承认,也相对获得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此时藩镇内部之间却矛盾重重,为了争权夺利彼此倾轧。

安禄山、史思明起事的失败,也印证了这些地方藩镇势力为了个人地位富贵不惜谋朝篡位,这就给晚唐及五代十国时期篡逆之风的盛行开了一个坏头。此后藩镇内部兵变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个人利益荣华富贵,杀主篡权者大有人在,而这些篡逆者里多数人并没有志在天下的雄心抱负,多是些小富即安的享乐者,更不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和朝廷对着干的,所以仅是藩镇内部的权力更迭,此也有利于唐朝国祚的延长。

然后,北方游牧民族回纥这支强大外援的帮助。

回纥是唐朝的近邻国家,因此唐朝和回纥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唐朝曾和回纥联盟灭掉薛延陀政权,同时唐朝也是回纥最大的贸易伙伴,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两国联系都比较密切,所以在唐王朝面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无力平叛之际,就第一个想到了找友邦回纥借兵协助平乱。

当然回纥帮助唐朝平叛也有着自己的多方利益考虑,不会是无条件的做义务劳动,也提出了许多有损唐王朝主权的条件。但不管怎么说,回纥兵的勇猛善战使得安史之乱得以迅速平息,作为唐王朝强援,也大大震慑了其他藩镇的势力,使令各路藩镇的不敢轻易的和唐中央叫板开战,也有利于唐国祚的延长。

最后,唐朝南方的统治基础还是比较坚实的。

虽然说唐朝中后期藩镇格局很散乱,但并不是所有节度使都是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的,相对北方藩镇,南方藩镇就顺服的多了。源源不断的给中央输送给养,缺米派米,缺钱给钱,维持着唐朝中央财政的支出,其他藩镇并不像河北、中原的藩镇独立性那么强,在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还是比较听话的。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和商业发展迅速,藩镇对中央的归属感较强,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央直接控制的,所以唐朝的统治基础还是比较坚实的,也有助于唐朝国祚的延长。


跪射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它与隋朝在我国并称隋唐。用自己的苦心经理打造了后世为之模仿的三百年分期段,即前一百年盛世,中一百年平世 后一百年衰世。我们现在研究唐朝为什么在遭受安史之乱那种灭国之乱后不仅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还延续了近二百年。

唐朝统治者的仁政理论和惠民思想使得百姓心归皇室。


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很多人把隋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为和秦朝一般的暴政。说隋朝皇帝滥用民力,造成了整个天下的分崩离析。

因而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民生,因为他们知道隋朝是因为什么而灭亡的,在地方上实行的一直是轻徭薄赋。例如汉朝的那种天下大埔到唐朝变成了税收中的值十取一,也就是说你一年中谷子一千斤只要给国家交纳一百斤就可以了,地方官府无权批次收取赋税。

这种方式看起来没什么,但真正用处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古代交通和信息传递十分不便,所以皇帝的命令一般最多只能到达县里,而地方上的乡,里一级别根本不知道皇帝,他们一生中只有新皇即位和驾崩的消息。所以地方政府利用这种空隙欺骗了许多百姓,从中多次收税,朝廷的赋税其实很低,只是说被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给抬高了。

但是唐朝廷采用的这种方式使得地方各级官员难以贪污,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而老百姓又是最懂得感恩的,他们心里记得唐朝皇帝的恩情,在后面武则天谋朝篡位的时候大家都心心念念着李唐皇室 很少有人支持武则天。

唐朝先进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保证了帝国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说一个帝国迅速灭亡是有原因的话,那一个帝国绵延长远也是有原因的。

唐朝的三百年基业就是这样,它政治方面继承了隋朝的遗产,获得了很多教训。知道哪些可以避免,哪些可以学习,想政治上采用三省六部制使得皇帝权利不容易被架空,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这也是后世我们看唐朝历史为什么一个皇帝手下那么多宰相的原因了。因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集中皇权的时候同时也使得多相制应运而生。

其次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了,这种制度其实是隋朝创造的,但是人们却因为唐朝将它发扬光大而记住了这个制度,科举制度打破了以往的身份地位决定前途的现状。它给了底层人民一个上升的空间,使得阶级流动充满了活力,百姓不在世世代代都是百姓,只要读书厉害也可以成为豪门 ,这种制度因为优越与先进性一直流传千年,直到清末才废除。

正是因为唐朝领先世界的这些创造性发明使得它能够经受灭国性打击,在后世人心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


无根树花正孤


安史之乱进行了七年之久,对唐王朝实是一大重创。

不过,安史之乱的平定,还要归功于赤胆忠心的大将郭子仪。如果说,郭子仪是力挽狂澜的人物。

然而,动乱虽然平定了,但后遗症非常明显,就是北方几个雄镇的势力做大了,成了藩镇割据这种尾大不掉的局势。

唐德宗是第一个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的皇帝,但他有力无心,反而一度被叛军逼出长安,皇帝的威严受到极大挑战。同时,在他在位期间,宦官的势力进一步攀升,成为更加严重的政治问题,可谓是中央政府的跗骨之蛆。

德宗死后,他的儿子顺宗上台,推行了有名的一次变法---永贞革新。但是,革新很快在宦官和藩镇以及太子的联合压制下失败了。

宦官们很高兴,以为挤掉了王叔文等人就太平了,殊不知新皇帝唐宪宗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在位期间,一举灭掉了割据淮西的节度使吴元济,使得中央政府的威严一度攀升。

但是,好景不长,宪宗迷信道教方术,吃丹药吃坏了身子,脾气变得很暴躁,令宦官们惶惶不安,就被宦官用毒药暗害了。唐宪宗成了唐朝第一个被宦官暗杀的皇帝。

宪宗死后,在宦官的扶持下,穆宗、敬宗相继登位,但都无所作为,敬宗更是玩乐无度,宦官们受不了,就把他也暗害了。

敬宗死后,文宗登位,他有心消灭宦官势力,但不幸发生了甘露事变,宦官在事变中为报复杀了一大堆朝臣,势力几乎达到了顶点,朝臣的威严反而要靠一些藩镇撑腰。

文宗死后,武宗上台,执行抑佛政策,收回了大批寺田,中央财政有所改善。

武宗之后,又是另外个也是最后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上台了,他就是宣宗。宣宗虽然靠宦官势力上台,但是一朝坐上皇位,特他就不在韬光养晦,很有尺度地抑制宦官势力,并跟吐蕃打了一场胜仗,形势终于有所缓和。

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宣宗死后,唐朝正式走向了灭亡之路。

继任的懿宗毫无作为,而下任的僖宗更是出现了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直接把唐朝的根底掏空了。

唐朝的灭亡,成了时间问题。

最后,末代君主哀弟被朱温所害,唐朝灭亡。



诗文一刻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大唐再也不复此前强盛。更关键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大幅削弱,政令很难在地方上彻底上实施,藩镇对中央阳奉阴违。但是这场战乱并没有让唐王朝陷入灭亡的绝地,这有三点原因。


一是安史之乱并不是全国范围性的叛乱,大唐还有足够的能力去镇压安史之乱。

二是大唐已经享国100多年,唐朝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不是一场叛乱就能简单瓦解的。

三是大唐的精英分子和世族并没有对大唐失望,他们更厌恶胡人当政,大家都还认可李唐江山。


当然王朝很难逃回三百年的轮回,安史之乱之后的百年正是唐朝终结的倒计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如何曾强盛无比的唐朝呢?所以,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延续百年有其必然性,其他的王朝也是此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