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國產化大硅片進入快速發展期

從半導體全產業鏈的眼光看,最基礎的一環是材料產業,沒有材料可謂是“無米之炊”。半導體材料細分起來有成千上萬種,而其中的半導體大硅片可以說是半導體產業最基礎、最直接、最核心的材料,沒有之一。

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半導體硅基材料正在朝大尺寸和功能化方向發展。從尺寸演變上看,從上世紀90年代的4英寸、5英寸、6英寸硅片,到現在的主流產品8英寸、12英寸(300mm)硅片。18英寸(450mm)的硅片一直在研發中,目前尚無商品化產品,也看不到產業化時間表。

從功能化方向看,一方面是應用於處理器(CPU、GPU)、存儲器(DRAM、NAND FLASH)、邏輯電路(ASIC)的硅基大硅片,另一方面是從體硅材料向SOI材料發展的趨勢,相比體硅,SOI的優勢在於抗輻射,延續摩爾定律,並有超越摩爾的發展趨勢。

國產大硅片: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大硅片材料,目前還處於被國外大公司壟斷的格局,尤其是300mm硅片,全球市場呈現出高度集中和壟斷態勢,並有逐步增強的趨勢。

在硅片材料市場,三菱住友(SUMCO)與信越(Shin-Etsu)兩家日本廠商長期佔據全球硅片市場一半以上份額。2016年12月,環球晶圓(GWC)併購MEMC,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硅片廠商。2017年2月,SK集團接手經營LG Siltron,LG Siltron 更名為SK Siltron。2017年5月,SUMCO決定砍掉大陸武漢新芯的硅晶圓訂單,優先供貨給臺積電、英特爾、美光等大廠。2018年硅片材料全球Top 5的市場份額超過了91%, 300mm硅片Top 5的市場份額約98%,壟斷度與集中度非常高。


國產化大硅片進入快速發展期


▲ 2016年硅片市佔率


國產化大硅片進入快速發展期


▲ 2017年硅片市佔率

中國的300mm晶圓製造版圖

目前,中國大陸正在掀起一股300mm晶圓製造建廠熱。據統計到2018年底,12英寸(300mm)晶圓生產線已投產14條,還有15條線宣佈在建並預計2020年前投產。


國產化大硅片進入快速發展期


▲ 中國在建和已投產的300mm晶圓製造生產線

(數據來源:中科院微系統所戰略研究室)

據統計,中國300mm硅片需求將從2019年的Q3約57.4萬片/月增加到2020年Q4約72萬片/月。

從300mm晶圓廠設備安裝產能和300mm硅片出貨量對比來看,目前300mm晶圓廠總的規劃產能(含在建項目)是1080萬片/月。SEMI預測2020年300mm晶圓廠設備安裝產能為563萬片/月(約為規劃產能的52%)。隨著晶圓廠安裝產能的提升,300mm硅片需求量將進一步上升。

半導體硅片技術發展路線

集成電路在摩爾定律指引下不斷微縮(scaling),到28nm開始分岔,一條是按照FinFET結構路線繼續微縮,一條是走向FD SOI。FinFET的代表企業是TSMC、英特爾和三星電子;FD SOI是三星電子、格羅方德、ST和HLMC。

SOI,絕緣體上的硅(Silicon-on-Insulator),是一種功能性高端硅基材料,是差異化功能性集成電路襯底材料。它的特性有:全介質隔離、抗輻射、抑制短溝道效應、高速、低壓低功耗和低成本。

SOI作為高端硅基材料,被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4G/5G手機射頻前端、物聯網/傳感器、3D人臉識別等領域。在國防電子、硅光子、手機、傳感器等領域都可以看到有SOI的應用。在手機應用領域的RF器件,佔了SOI總用量的60%。

國內硅片企業發展現狀

在經歷了一波晶圓製造代工建廠的高潮後,硅片材料產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期。據統計目前在建和規劃的硅片企業有十幾家:華東片的徐州協鑫半導體、德州有研艾斯、宜興中環領先、上海硅產業集團(新傲、新昇)、杭州中欣晶圓、衢州金瑞泓,以及嘉興中晶半導體;中西部的鄭州合晶、西安奕斯偉、寧夏銀和半導體、重慶超硅半導體,還有大家不怎麼熟悉的邛崍超硅半導體、自貢經略長豐、欽州中馬啟世等。

綜合以上國內企業的特點,雖然有量但其發展質量讓人堪憂。尤其是國內12英寸/8英寸發展現狀呈現小而散(14家),缺乏國際競爭力;其次讓人擔憂的是將來全部投產會不會產能過剩?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從現在各公司公告的規劃的12英寸月產能之和已經達到了692萬片,這個數字已經大於了世界總產能總和。

上海硅產業集團董事長李煒告訴我們:“各公司公告的8英寸(重摻)硅片產能嚴重過剩,8英寸(輕摻)硅片需要在技術上突破,在成本上需要與Top5去競爭。目前來看12英寸硅片只有上海新昇取得了產業化突破,其他廠家還處在研發階段。“

單晶硅片成長史

讓我們來看看那張著名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可以看到,集成電路生產用材料元素,已從1985年的約10個元素,上升為2015年的約50個元素。30年發展了約5倍。這個數字從側面反映了半導體材料技術的進步。

談到硅單晶,我們必須感謝一個人,這就是波蘭科學家揚•邱克拉斯基(J. Czochralski)。他發明了提煉單晶硅的邱可拉斯基法,又稱直拉法,這是一種用來獲取半導體(如硅、鍺和砷化鎵等)、金屬(如鈀、鉑、銀、金等)、鹽、合成寶石單晶材料的晶體生長方法。他在1916年就發明了這種方法,直拉法最重要的應用是晶錠、晶棒、單晶硅的生長。

單晶硅片誕生於於50年代,60年代開始從1英寸硅片做起,到70年代的2英寸、3英寸、4英寸硅片,80年代開始做5英寸、6英寸硅片。從8英寸(200mm)硅片於1990年開始投產,到2000年的12英寸(300mm)硅片投產,中間相隔了10年。2010年前後由英特爾主推的18英寸(450mm)超大硅片由於投資過大而沒有完成,現在依然看不到商品化的時間表。

單晶硅圓片按其直徑分為6英寸、8英寸、12英寸(300mm)及18英寸(450mm)等。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芯片的成本也就越低。但大尺寸晶片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也越高。單晶硅按晶體生長方法的不同,分為直拉法(CZ)、區熔法(FZ)和外延法。直拉法、區熔法生長單晶硅棒材,外延法生長單晶硅薄膜。直拉法生長的單晶硅主要用於半導體集成電路、二極管、外延片襯底、太陽能電池。區熔法單晶主要用於高壓大功率可控整流器件領域。外延片主要用於集成電路領域。

大硅片生產工藝技術

現在一般的概念8英寸(200mm)以上的尺寸都可稱之為大硅片。大硅片的生產工藝技術也是從拉單晶開始,不僅僅是面積增大帶來的工藝複雜度增加,而且在其他諸多控制因素上要求更高了。例如:對氧含量及其徑向均勻性、雜質控制、OISF控制等等。而其中對缺陷控制、氧沉澱控制、電阻值定量,以及摻雜及其徑向均勻性的要求也更高。

行業專家說,硅片核心技術史是一個挑戰極限的過程。例如晶體生長,已經到了完全消除原生缺陷的完美狀態。表面潔淨度,其顆粒尺寸19nm,要求1/100個 PM2.5。片內平整度要求指標10—100nm,好比1000公里只能有1-10cm的起伏。而金屬雜質對大硅片更是一個非常苛刻的指標,其表面金屬含量要求是1x10的7次方原子/平方釐米,好比在1千萬硅原子中不到1個金屬雜質。體金屬含量要求是1x10的9次方(原子/立方厘米),相當於1000倍地球人口找不到1個人。

從晶體生長的發展方向看主要是提高可用晶體的有效長度。其次是面向應用晶體的研發,存儲器件近完美晶體,射頻器件超高阻10000歐姆-釐米,功率器件超低阻0.001歐姆-釐米。

顆粒的尺寸也在不斷演進。半導體工藝從40-28-20-12nm技術節點的摩爾定律進化,顆粒尺寸也按照37-26-19nm尺寸演進。不僅對顆粒的尺寸有要求,數目也要求在個位數。

大硅片對平整度的要求更加苛刻。由於EUV的延遲,促使英特爾在22nm節點及之後的14nm、10nm首推了double、triple和quadruple的圖形化,對硅片的局域平整度(site flatness)提出了苛刻的10nm要求。

上海硅產業集團的國產化使命擔當

半導體硅片材料在市場中呈現“倒三角”的地位,半導體硅片120億美元市場規模支撐了4800億美元的全球半導體芯片產業和大於20000億美元的全球電子應用系統市場規模。

大基金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發起成立的硅產業集團(NSIG),成立於2015年12月,是國內首家專注於硅材料產業及其生態系統發展的公司。NSIG皆在通過投資、併購、創新發展和國際合作提升我國硅材料產業綜合競爭力,通過國際併購和國內投資建立國產大硅片產業平臺。

上海硅產業集團著眼於全球佈局,旗下海外公司有控股11.5%的法國Soitec,100%控股的芬蘭Okmetic。

Soitec是全球最主要的MEMS硅片/SOI供應商,專注於定製化、高附加值晶圓產品,同時具有200mm硅片量產技術能力。Soitec是全球最大的200mm、300mm SOI生產商,SOI市場佔有率超過70%。芬蘭Okmetic是一家200mm硅片供應商,原全球第八大硅材料公司。也是全球最主要專業提供MEMS等傳感器領域的200mm/SOI等特殊用途的硅片供應商。

硅產業集團的國內佈局,旗下有上海新傲(控股89.2%)和上海新昇(控股98.5%)。

新傲聚焦SOI業務,尋求SOI差異化發展路線,目標建設國內高端SOI生產線。目前有6寸8寸線各一條,12寸工廠已建好,待時機投資生產線。2018年新傲營收創出歷史新高,主營收入突破7億元。其中外延業務同比增長38%,創歷史新高,SOI銷售實現翻番。新傲有計劃建立300mm SOI生產線,年產能100萬片。

新昇聚焦300mm硅片研發與產業化,也是第一家國產大硅片量產企業。新昇2014年開建,2016年10月31日,採用直拉單晶(CZ)法成功地拉制出第一根大產率300mm硅晶棒。2018年正片通過認證 達產10萬片/月 NPS研製成功,銷售實現翻番增長。2019年邏輯28nm、存儲正片等開始認證,第一百萬片產品下架。現有產能已達10萬片/月,擴建後可達100萬片月產能。

上海硅產業集團的戰略目標和未來發展將按照“一二三”的發展戰略:“一站式”硅材料供應商;兩個平臺:“大尺寸硅片”和“SOI特色硅片”;三條路徑:自主創新發展、對外合作併購、建設生態體系。

上海硅產業集團董事長李煒告訴我們,“成立硅產業集團的意義在於借力國家集成電路政策的推動,以實現國產大硅片的戰略需求。大硅片研發與商業化道路尤其艱難,技術人才,產業積累,缺一不可。現在新昇的國產大硅片已經突破了從“0”到“1”的第一關。“ 我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有更多的企業實現從“0”到“1”的第一關,更重要的是實現從“1”到“∞”的國產大硅片的終極跨越。這個目標,不僅是硅產業集團的使命擔當,也是我們全體半導體人的使命擔當。

(文章產業數據來源於上海硅產業集團,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